「捅聲法」(J cut)與「拖聲法」(L cut)是一種聲音剪輯技巧,常被用在對話、轉場、開場或結尾,它們可以讓對話更加自然流暢、創造有感染力的開場或結尾、強調含義等,那麼這兩個小技巧為何如此神奇?
接下來看看捅聲法(J cut)和拖聲法(L cut)是如何運用的:
▲《華爾街之狼》
你有注意到下一個場景的聲音是如何在圖像之前到達的嗎?
這叫做捅聲法(J cut),捅聲法是鏡頭或場景的音頻先於視覺之前(也就是聲音先於畫面)。
拖聲法在《生命之樹》中的運用▼:
▲《生命之樹》
現在請密切注意《生命之樹》中「數數」的音頻。男孩「數數」的聲音是如何延續到下一個拍攝場景的?
這被稱拖聲法(L cut)。意思是音頻從一個鏡頭延續到下一個鏡頭,這兩種技術得名於它們在剪輯序列中的顯示方式(也就是畫面先於聲音)。
更形象的展示就像下圖一樣:
▲捅聲法
▲拖聲法
幾乎每部電影都至少有某種程度的捅聲和拖聲的交錯剪輯,你可能從來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在簡單的對話中它們一直被使用。
▲《醉鄉民謠》
捅聲法與拖聲法允許在剪輯中打斷對話,從而創造更好、更自然的效果,沒有它們,每一次對話都會像下面這樣進行。
▲《低俗小說》
雖然這種風格絕對算不上糟糕的剪輯,但這讓現場更冷,像機器般的感覺。這很適合剛開始互相了解對方的尷尬時刻。
除了基本的交談,不那麼微妙的捅聲和拖聲剪輯通常會產生奇妙的效果,它們通常被用來過渡到夢境場景或閃回。
▲《大師》
捅聲法和拖聲法也適用於場景轉換,捅聲法傾向於在過渡時表達緊迫性,因為它們給人一種刪減場景的感覺。
▲《極盜車神》
就像《極盜車神》裡的這個場景,在前一場景中我們聽到了汽車和喇叭的聲音。
▲《春天不是讀書天》
在進行轉換時,拖聲法同樣可以有效地使用,因為拖聲法會給人一種拉長場景的感覺,它們同樣可以用於場景轉換。
▲《爆裂鼓手》
在我們看到第一個畫面前,先入場的聲音就已經吸引了觀眾。
▲《老無所依》
而用拖聲法來結束電影會給人一種即使在演職員表結束後,電影仍在繼續的感覺。
▲《賤民》
在這個來自《賤民》的場景中,捅聲法被用來強調這些詩歌背後的含義。
▲《敦刻爾克》
在經典的克里斯多福·諾蘭風格中,這一幕來自《敦刻爾克》的鏡頭就使用了拖聲法。
它通過蒙太奇手法把人物的話變成敘述。這些話可能很突兀,但因為有畫面配合,所以它就不僅僅是一個角色在說話了。
【課程推薦】
北電孟中教授
《電影劇作課》線上視頻課
掃碼在線聽課
👇👇👇
更多課程:
《短視頻運營全攻略》
線上視頻課
掃碼在線聽課
👇👇👇
本文完
如果本文對你有用
歡迎點在看和轉發~
戳這裡,有專業實用的影視課程,改變從學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