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一塊錢可以買到什麼?

2021-01-08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塊錢人民幣的「強大購買力」,中國桌球傳奇名將李振恃,就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1962年,這位未來的世乒賽冠軍只有十三歲,全家人在上海就靠母親一人的工資維持生活。為了能買一副新球拍,他和哥哥想方設法攢下了一元錢。母親吃驚地問「哪來的錢」,小李振恃一句話就叫母親流淚了:「我們倆(李振恃與哥哥)一個星期沒吃菜,把菜錢省下來了。」

一元錢,就是當時兩個正長身體飯量奇大的「半大小子」,一個星期的菜錢。

以作家陳煜的考證,同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上海,當時青年男女結婚的聘金,通常只要4元錢。倘若在農村呢?要參加農村的婚宴,吃一頓有白菜豬肉的「半葷素酒席」。「禮金」往往是四五毛錢就可以,能出到一兩元禮金的,就是當地的有錢人。一塊錢在這類場合,分量真是很重。

而要看看當時的物價水平,就更可知一塊錢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鄭州,精粉兩毛六一斤,標粉一毛七一斤,精米兩毛錢一斤,小米一毛錢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豬肉一斤八毛四。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價格七毛錢一斤,羊肉價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鄭州,黃瓜每斤四分錢左右,大蔥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鯽魚每斤四毛錢,大白米蝦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這些價格,就是當時全國物價的縮影。

以這物價水平看,手裡拿著一塊錢逛一圈,理論上真能豪氣買買買。「六十年代東西便宜」的景象,也令不少年輕朋友們憧憬。但問題是,這一塊錢,當時真這麼好拿?

同樣說一塊錢的購買力,還得看看當時的工資。以《中國統計年鑑》的記載,1960年時,中國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們,平均年工資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這,都還算是當時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檔案館的統計,1960年代臨平石料廠的職工工資,也就是29元,閒林鋼鐵廠的工人,月工資大多在15至30元。農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後幾年增長到90元左右。

這個收入水平,即使對比看上去很「便宜」的物價,也真是不富裕。特別是在當時的農村,一塊錢,更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錢。

而且,即使是在六十年代,也並非所有的物品都「便宜」。比如雞蛋,1961年鄭州的雞蛋價格,就是一塊一毛八一斤。比比今天確實「便宜」,但放在當時,李振恃哥倆一個星期的菜錢,還買不來一斤雞蛋。那時雞蛋的金貴程度,也正如作家梁曉聲在其反映六十年代東北城市生活的名作《年輪》裡,城裡趕車老頭的嘆息:「我都忘了雞蛋是圓的還是方的了」。

那個時代,就算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能吃上一個雞蛋,都算是絕對幸福的時刻。

工業品的價格,那時更是不菲,典型自行車。像「永久」「鳳凰」「飛鴿」等名牌自行車,價格長期保持在一百二十元以上,相當於「國企職工」三個月工資。婚禮上如果能有幾輛自行車(大多是借)來接新娘,那就是乘豪車的感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六十年代小夥子們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城飛跑的一幕,基本都是有錢人家的「專享」。

至於當時與自行車並稱為「三大件」的手錶與縫紉機,那自然也是價格不菲:1964年的「五一牌」全鋼手錶,每隻零售價格70元。1965年的「上海防震表」,零售價120元。1963年一臺鬥臥式縫紉機的零售價格,高達140元。每一樣放當時,都讓人有「工資不夠花」之感。誰家結婚時能把「三大件」全湊齊?那就是標準的土豪。

穿衣的成本,那也是不小,布料棉料衣料在當時,都是緊俏物資。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件「滌棉卡其男制服上衣」要賣19元,一條「滌棉卡其男制服褲子」賣14元。上下一「配齊」,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就出去了。所以那時的工薪家庭,「買衣服」真是難得的奢侈事。就算「過年穿新衣服」,也多是自己買料子做。至於平時?那真是「縫縫補補又三年」。

比如1962年,李振恃剛走上桌球道路時,除了「省一個星期菜錢」買球拍外,母親還把家裡的大衣賣了,給李振恃哥倆各買了一雙球鞋,外加一塊海綿和一個球網,總共花了十塊錢。這就是「媽媽給李振恃打球的全部支出」。也正因如此,那一雙球鞋李振恃穿了三年,補了七塊補丁,哪怕後來因為長身體穿不下去,「還捨不得扔」。

還有一些今天司空見慣的日常用品,放在當時,都是「天價奢侈品」:比如糖果,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級白砂糖要八毛八一斤,紅杏軟糖兩塊七一斤。要知道,當時北京條件較好的工薪家庭換煤氣,一罐煤氣價格也不過兩塊七,相當於一斤紅杏軟糖的零售價。同時期的上海人結婚,男方如果能用兩三斤糖做聘禮,也是非常有面兒。

還有塑料製品。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常把「塑料」叫做「化學」,以體現其高大上地,價格當然也高。1963年時,一隻「化學肥皂盒」(塑料肥皂盒)要賣七毛五,相當於一斤羊肉。一雙「化學涼鞋」(塑料涼鞋)零售價兩塊五,一隻「化學梳子」也要賣三毛三。對於那時的普通城鄉家庭來說,這類「便宜貨」,輕易不敢買。

更重要的是,就算在六十年代,手裡有大把的鈔票,可如果手裡「只有鈔票」,那恐怕也是什麼都買不成。因為那個年代的一大特色,就是憑票供應。

在那個物資無比緊缺的年代裡,國人的日常消費,都是有「定量」。比如北京市的居民們,除了買糧要用糧票外,買副食品就要憑《北京市居民副食購貨證》。每人每月能買2兩食糖和一斤鹽。還能憑油票每月買三兩食用油。每戶每月還可以買半斤稀黃醬。上海市在六十年代初時,發放的各類票證,更在五十種以上。比起這些條件較好的大城市來,其他地方的「憑票供應」,當然也更加嚴格。

放在整個六十年代裡,買糧買肉買油都需要「糧票」「肉票」「油票」,另外還有「工業券」,購買毛巾毛毯電池鐵鍋暖水壺雨傘等日用品,都是「憑券」。以一些經歷過六十年代生活的「老北京」的話說,那時「並不是沒錢,而是有錢買不到東西。」

而在各種票證裡,那時最讓中國家庭牽腸掛肚的,當屬「糧票」。作家馬其德的小說《命獨如我》裡就有描述:20世紀60年代的河南農村,男主人公的大哥帶著五塊錢走進縣食堂,豪氣要「給俺端兩碗湯,拿四個饃」。接著就被食堂經理一聲懟:「饃要糧票,湯不要糧票,有糧票嗎?」沒糧票?懷裡的錢再多,也只能喝口湯。

放在當時的北京,六十年代初吃一碗大米飯,就要四兩糧票加八分錢。一個燒餅也要二兩糧票加四分錢。至於買價格不菲的點心餅乾?沒糧票錢再多也買不了。看著「便宜」的東西,沒糧票真吃不到。

所以對於當時的中國家庭來說,錢固然重要,但糧票才是命根子。同樣是以作家陳煜的統計,1961年一斤北京市糧票的「黑市價」,就高達3元錢。一斤全國糧票的黑市價更到了4元錢。就這還有價無市,看似「能買很多東西」的一元錢,比起「一斤糧票」來,顯然遜色太多。一張小小的糧票,關乎的就是全家人的溫飽。

六十年代「一塊錢能買什麼」的話題,牽動的不只是這樣一段生活記憶,更足以讓我們看到新中國發展史上,曾經的艱辛歷程。與其去羨慕那並不遙遠的半個多世紀前,那看似「便宜」的物價,不如,好好珍惜眼前歲月靜好的時光。

參考資料:陳煜《中國生活記憶之60年代》、朱玉《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精簡城鎮人口問題研究》、張挺《李振恃走過的路》、《天津物價志》、《鄭州物價志》、馬其德《命獨如我》

相關焦點

  • 價值三千的電動輪椅是如何用一塊錢買到的......
    現在拿著一塊錢,我們還能買到一份報紙,一個菜包,一根棒棒糖,搭一次公交.你會真心覺得一塊錢辦不了什麼事情。
  • 上世紀80年代的5塊錢,在當時可以買到什麼?現在又能買到什麼呢
    以前的農村不管是在生活條件上還是在工資上可以說都是很落後的。以前的錢也是很值錢的,就像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5快錢可以買很多的東西,但是在現在呢?先說說5塊錢在上個世紀50年代可以買到什麼吧。當時的物價是很便宜的,有多便宜呢?可以說基本上都是按照毛來計價的,可想而知,5塊錢可以買到多少東西了。
  • 「窩窩頭一塊錢四個,嘿嘿!」什麼梗??
    就是這句窩窩頭一塊錢四個!嘿嘿!每天下午四點半,她開始出發冬天的時候收攤早一點到了夏天,要到晚上十點才回去一個推車一個喇叭一句廣告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嘿嘿!假設我們現在拿著一塊錢,可以買到什麼呢?豆漿等早餐,更是買不了西式早餐。
  • 六十年代的中國十元錢都能幹些什麼?對比現在滿眼都是淚啊
    六十年代的中國十元錢都能幹些什麼?不得不說,隨著社會的不斷地發展,物價也是在不停地飛漲,現如今十元錢可能都不夠吃一碗麵,而在六十年代的中國,十元卻可以做很多事情了,那麼,當時的中國和現在的差別究竟有多大呢?對比現在,真的滿眼都是淚啊。
  • 香港六十年代展
    劉冠騰(1942- )在60-70年代,熱衷於香港攝影圈的各項比賽,且獲獎無數。
  • 在浙江一塊錢只能買一個小包子,看看老師傅如何分析
    上去一問售價,一塊錢四個,當時給我感覺便宜的不行,也沒問是什麼餡的就來了四個。這個包子個頭也就成年人拳頭大小,但是一口下去直接爆汁,餡裡除了肉剩下的就是一點蔥花。這個包子就是做的鹹了點,面發的特別煊軟,吃起來雖然味道一般,但是性價比可以說是我吃過的包子裡最高的。
  • 六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兩個字,洋氣!
    六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多樣層出,讓人在懷舊中不免感慨。
  • 羅伊·雅各布森:六十年代挪威與七十年代上海的三文魚
    小說充滿懷舊情懷,講述了挪威六十年代的一個小男孩的童年時代,不僅寫出了小男孩成長中的渴望與遺憾,也呼應了許多六十年代西方的標誌性事件,比如柏林圍牆的建立、加加林進入太空等,書寫了挪威文化變革的一個獨特年代。2017年,羅伊·雅各布森又憑藉《看不見的島嶼》入圍國際布克獎短名單,也是首位入圍該獎項的挪威作家。
  • 六十年代是村上春樹的青春歲月 美國音樂正是那時代的中心潮流
    在村上春樹的小說裡,我們可以發現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美國樂壇上曾風靡一時的音樂及音樂家的名字。六十年代是村上春樹的青春歲月。美國音樂正是那時代的中心潮流。村上後來回想起自己曾是那「六十年代的孩子」。「我出生於一九四九年,一九六一年進入中學,一九六七年念大學,之後如多數人一般,在熱鬧滾滾中,迎接我的二十歲。所以,就如同字面上所呈現的一般,我是六十年代的孩子。那是人生中最容易受傷害,最青澀,但也是最重要的時期。
  • 豐鎮六十年代過大年
    每逢天寒地凍之時,都會倚窗眺望著蒼穹,打開記憶的閘門,穿越六十年代豐鎮的嚴冬。皚皚白雪覆蓋著北山,每個院落的屋頂都銀裝素裹,只看得見嫋嫋炊煙從每家煙囪冉冉升起,隨著風飄呀,飄呀,融入空氣中。新鮮的空氣,似乎能嗅到氧分子存在。湛藍湛藍的天,萬裡無雲。每到夜間,星星在宇宙間閃爍,銀河橫跨蒼穹,北鬥七星抬頭可觀。
  • 六十年代的禁慾生活,讓人啼笑皆非的流氓罪
    作者:老綏遠韓氏六十年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毫無疑問,那是格瓦拉最風光的年代,在美國是性解放和反越戰,在歐洲是學生運動。還有披頭四、嬉皮士、迷幻搖滾和傑奎琳·甘迺迪的法國風情。但在我們國家卻是一個禁慾的時代。六十年代中期,我在內蒙電建公司工作,師傅們大多是外地人,一年的探親假9天,加上路途才12天。
  • 從《綠皮書》看美國歷史 -- 六十年代的自由與反抗
    似乎故事本身沒有什麼獨特,但是當下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鋼琴家巡演的初衷及風骨,還有賦予故事無與倫比的唯一性。通過描寫白人司機與黑人鋼琴家的相處對黑人認知的轉變,及黑人鋼琴家同樣具有的刻板印象的自我認知的覺醒,還有對階級差異的反向諷刺。
  • 瑪格南攝影師鏡頭下的六十年代中國
    瑪格南攝影師鏡頭下的六十年代中國 2019-08-03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買什麼「解酒藥」,吃它就行,一塊錢一片
    買什麼「解酒藥」,吃它就行,一塊錢一片 2020-12-26 1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美國的六十年代:嬉皮、新左派與越戰
    首先,不僅是六十年代的美國,六十年代的世界都進入了學生運動的狂熱期,在冷戰的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孩子對資本主義表現出來的弊端和劣根性感到不滿,社會主義社會的孩子對戒嚴和zz文化控制感到不滿,寄希望於資本主義式的民主化。法國五月風暴、美國嬉皮士運動,捷克斯洛伐克學生運動,「整個世界都進入了青春期」。
  • 鴛鴦六七四(六十年代的香港江湖傳奇)
    本書是香港作者馬家輝上一部作品《龍頭鳳尾》的續集,講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黑社會上風起雲湧的故事。那時的香港,龍蛇混雜,在九龍城寨除了哨牙炳所在的新興社,還有蜀聯社、東北幫,寶安幫等等。這些黑惡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了爭奪話事權而互相傾軋和廝殺,在這個江湖裡混的結果,就是永遠也逃不脫撲街的宿命。
  • 一塊錢能買到上萬播放量數據 流量造假灰產如何整治
    一塊錢能買到上萬播放量數據   有些直播間貌似繁榮 奔湧的卻是虛假流量   當前
  • 封面·印象|《火紅的年代》- 講述六十年代上海某鋼鐵廠的故事
    電影《火紅的年代》根據話劇《鋼鐵洪流》改編,由傅超武、孫永平、俞仲英執導,于洋、中叔皇、張雁等主演。電影主要講述了1962年發生在上海某鋼鐵廠的故事。封面·印象|《火紅的年代》- 講述六十年代上海某鋼鐵廠的故事
  • 閻羅王只要一塊錢
    他就趕快向閻羅王說:「我很有錢、有地位、權勢,希望你能給我一次機會,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閻羅王就問他:「你想想,在世時有沒有做過什麼好事?」他就想:好事!什麼樣的好事呢?實在想不起做過什麼好事,只好回答閻羅王:「我不知道什麼好事,但是我有錢。」閻羅王就說:「有錢啊!也好吧,就讓你交保。」朋友很高興地說:「不管多少錢我都有!」閻羅王說:「不需要太多,一塊錢就好。」
  • 小說:七本年代文,強推《我被大佬誘婚了》《六十年代巧媳婦》!
    哈嘍,這期為大家推薦的是小說:七本年代文,強推《我被大佬誘婚了》《六十年代巧媳婦》!年代文又來咯,有小可愛說要看年代文推薦,索性近期找的新完結的一起推了,應該都還不錯的。一、《我被大佬誘婚了》作者:浣若君簡介:曾經被渣男欺騙,又被白甜繼妹的光環籠罩著的蘇湘玉帶著系統重生後手撕渣男,狠虐繼妹,在七十年代把日子過的有滋有味但是一不小心,她居然被未來的反派大佬葉向東給誘婚了…這本文的背景是在農場裡,不再是在農村奮鬥了,這點還挺新鮮,女主重生女知青,上一輩子活在繼妹的光環下,什麼都被繼妹搶了,這輩子手撕渣男和繼妹,還遇上了男主,男主是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