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是村上春樹的青春歲月 美國音樂正是那時代的中心潮流

2021-01-11 姚源培娛樂星工廠

在村上春樹的小說裡,我們可以發現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美國樂壇上曾風靡一時的音樂及音樂家的名字。首先是在《聽風的歌》中出場的海灘男孩,接著是鮑勃-迪倫、披頭四、大門、約翰-柯川、格倫-古爾德等等,從古典、爵士、搖滾、名謠到流行歌曲,實際上在這差異甚大的背景音樂裡,有很多人物登場,時空交 錯,與再也喚不回的過去世界相通,徒留痕跡。

六十年代是村上春樹的青春歲月。美國音樂正是那時代的中心潮流。村上後來回想起自己曾是那「六十年代的孩子」。

「我出生於一九四九年,一九六一年進入中學,一九六七年念大學,之後如多數人一般,在熱鬧滾滾中,迎接我的二十歲。所以,就如同字面上所呈現的一般,我是六十年代的孩子。那是人生中最容易受傷害,最青澀,但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因此,在這最重要的六十年代裡,我們充分地吸取這個時代粗野狂暴的空氣,也理所當然的讓命運安排我們沉醉其中。從大門、披頭四到鮑勃迪倫,這些背景音樂已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在這所謂的六十年代裡,確確實實有著什麼特別的東西呢?即使現在回想起來,我也是這樣認為,那時,更是這樣認為。六十年代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呢?」(《我們時代的民俗學……高度資本主義前史》1989年文藝春秋社刊《電視人間》收錄)。

人們總是呼吸著大時代的空氣,所以不管是怎樣的時代,隨著時代的風在吹,人們總是有意識的、潛意識的聽著這個時代的各種聲音。無論是歌曲、廣告、流行、街景,甚至是漫步在大街上行人的表情,都被此時代的色彩與陰影籠罩著。出生在同一時代的人們,總有些什麼地方是共通的,就好似被神秘的願望和衝動正催眼著。某部小說或音樂不盡迎合著那個時代,也因而在不知不覺中與「深川」中的某部分產生共鳴。

村上春樹與鮑勃-迪倫

對大多數「六十年代的孩子」而言,披頭四的音樂在此之前是聞所未聞的。他們沉醉其中,並隨著其旋律的激烈擺動,感受著覺醒般的衝擊。對他們來說,披頭四的音樂,不僅具有親和力,同時也是極端地存在著。另一方面,那時能趕得上時代潮流的是鮑勃迪倫。鮑勃迪倫有著一雙沉靜中蘊含熱情的雙眼,就好比是法國詩人jeannicolasarturerimband(1851)的化身。

鮑勃迪倫在紐約登場時,正是六十年代的初期。當時,世界正悄悄地籠罩在一面巨大的陰影之下,美國正開始激烈地燃燒起來,並向其周圍釋放過多的能量,而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正以「山雨欲來」之勢掌握著大時代的脈動。

一九六二年的「古巴危機」不僅讓現實世界籠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怖之下,也為當時的美國青年們帶來無可限量的想像力與可能性。那年也是二十一歲的鮑勃迪倫創作出「隨風而逝」「暴風雨」等膾炙人口的反戰歌曲的年代。翌年甘迺迪被暗殺,一九六五年越戰爆發,受到這些事件的影響,一時之間披頭四的唱片竟在美國賣了二億張。隨著戰爭的激烈,以鮑勃迪倫、瓊貝茲為中心在三十多個城市掀起反戰歌曲的熱潮。不久,巴黎也受到波及,各地學潮紛爭四起。在一九六九年紐約市郊的伍德斯託克舉行「愛與和平演唱會」聚集了四十萬的年輕人。當時,越過太平洋彼岸的日本,也同樣地產生學潮。好幾個大學進入無限期全校罷課,而在神田河臺的學生街上,學生與自衛隊之間展開了愈演愈烈的城市戰爭,石頭、汽油彈、瓦斯槍滿天亂舞,一時之間造就了解放區的誕生。在新宿車站西口地下廣場所舉行的「反戰族群集會」,聚集了約七千名年輕人,與自衛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正當此時,村上春樹已是二十歲的早稻田大學的學生了。不論是加入「全民聯合鬥爭運動」的人,或是膽敢拒絕的人,都同樣地受到暴風的侵襲。在這時期,無論是大學校園裡,或是反戰集會中,都有以「勝利由我」「隨風而逝」等有如聖歌般的歌曲在傳唱著。

相關焦點

  • 青春的旋律 | 追憶八十年代黃金歲月
    讓我們跟隨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同學們,領略八十年代的愛情代言曲《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1月7日20:45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青春的旋律》,我們不見不散!輕騎兵與嘉賓互相交流不同時代的電影配樂《甜蜜的事業》中的經典音樂和配樂,與現在我們所聽到的電影的音樂和配樂有很大的不同。
  • 從《綠皮書》看美國歷史 -- 六十年代的自由與反抗
    似乎故事本身沒有什麼獨特,但是當下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鋼琴家巡演的初衷及風骨,還有賦予故事無與倫比的唯一性。通過描寫白人司機與黑人鋼琴家的相處對黑人認知的轉變,及黑人鋼琴家同樣具有的刻板印象的自我認知的覺醒,還有對階級差異的反向諷刺。
  • 六十年代的餘暉與音樂的慰藉
    儘管商業傳播形式不斷革新,然而我們不得不說,過去20年並不是音樂史上的大師年代,甚至不免有些平淡。流行音樂無可企及的高峰在20世紀60年代。這個閃耀著鮑勃·迪倫、披頭四樂隊、滾石樂隊、西蒙與加豐科、瓊·貝茲、倫納德·科恩們的流行音樂軸心時代,幾乎堪比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年代。
  • 美版「葫蘆娃」穿越到六十年代,美劇扛上大變革時代
    在第一季的結尾,弟弟Number Five(艾丹·加拉赫飾)施展了時空傳送的能力,由於操控失誤,這七個兄弟姐妹被困在了60年代的達拉斯。達拉斯是美國南方第一大都市,1963年的達拉斯在美國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一頁。
  • "歲月」藍牙音箱|返回80年代,重拾歲月青春
    那年上學背過的軍用挎包,爺爺不曾離手的搪瓷缸,還有木質書桌上那臺老舊卻一塵不染的錄音機.那些滿載80年代記憶的元素,都隨著一聲 「吉米,阿加!」 湧上心頭,不禁讓我們回想起了那段純真美好的歲月。有人說,磁帶錄音機,80年代最經典的記憶,它代表了那個年代人們的心聲和嚮往,給了人們精神的陶冶和美好的回憶。
  • 致80年代:那首歌,那段青春,那臺錄音機
    80年代初,社會氛圍乍暖還寒,社會思想依然保守僵化,滿大街的衣著都是「國防綠」和「藍螞蟻」。躁動的年輕人早已厭倦了單調的服裝款式,橫空出世的喇叭褲低腰短襠,增高顯瘦,褲腳寬大到像一把掃街的掃帚,走起路來很是「拉風」,就像是大聲朗誦給時代的青春叛逆宣言。
  • 王海藍:村上春樹與電影(下)
    關於他們出版這本書的背景,是由於八十年代日本家庭中錄放機的普及,人們不僅從電視上看到大量地播放的歐洲影片,還可以外租影片拿回家中觀賞,總之坐在家裡看電影的時間越來越多,而去電影院的機會越來越少。換而言之,電影院不再是唯一放映電影的地方,電影被視為宗教儀式的時代漸趨沒落,電影成為自宅消費的時代已經到來。
  • 六十年代的禁慾生活,讓人啼笑皆非的流氓罪
    作者:老綏遠韓氏六十年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毫無疑問,那是格瓦拉最風光的年代,在美國是性解放和反越戰,在歐洲是學生運動。還有披頭四、嬉皮士、迷幻搖滾和傑奎琳·甘迺迪的法國風情。但在我們國家卻是一個禁慾的時代。六十年代中期,我在內蒙電建公司工作,師傅們大多是外地人,一年的探親假9天,加上路途才12天。
  • 微信節目單 美國六十年代懷舊金曲音樂會
    他的曲目涉獵範圍很廣,囊括了六十年代的民謠金曲,那個年代的精神完完全全體現在他身上。 鼓手Robert Bond(羅伯特邦德)還兼具唱片藝術家、製作人、作曲家和教育家的身份。此歌曲為美國民謠之父Woody guthrie(1912-1967)所創。1940年代Woody週遊美國,感慨底層人民生活之艱辛與美國自由民主精神之喪失,決定寫一首歌來激起人民的民主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後來這首歌廣為傳唱,並成為美國精神的代表。
  • 《歲月神偷》:一場和歲月的較量,一個時代的精神傳遞
    離電影首映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十年的歲月變遷後,回首再細細品味這部經典電影,感動猶存,更覺多一份歲月沉澱與滄桑。清單的影調,考究的構圖,完美契合的配樂把人一下子拉近了時光的機器,體味六十年代的香港市井百態,集中到羅記皮鞋一家的故事,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裡,總有那麼一種精神,總有一份小人物的堅韌,支撐著我們走過最艱難的日子。
  • 滾石樂隊與六十年代的終結
    1968年,樂隊回歸了自己的根源,也是搖滾樂的根源——藍調,結合鄉村音樂,樂隊發表了單曲Jumpin' Jack Flash和專輯《乞丐盛宴(Beggars Banquet)》,專輯中的Street Fighting Man和Sympathy for the Devil都是時代印記很強的歌曲。
  • 深圳上演回憶殺 | 用經典遊戲講述全球玩家的成長青春
    無獨有偶,全球首個沉浸體驗式電子遊戲流行文化「博物館」、由綻放文創攜手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打造的「GameOn綻放·2018全球遊戲潮流盛典」,將於8月18日,在深圳歡樂海岸OCT創意展覽中心及戶外廣場正式拉開帷幕。
  • 歲月留聲 輝煌年代 | 上海電影譯製片廠成立六十周年特刊
    但是對於聲音藝術愛好者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六十年前的今天,上海電影譯製片廠成立,由此開啟了中國配音藝術的輝煌年代!在上海譯製片廠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日之際,我歌月徘徊文學朗誦網(ID:langsoangwang)特製作專題,以此向那些影視畫面背後的聲音藝術家致敬!關於上海電影譯製片,對於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來說,是不可磨滅的聲音記憶。
  • 昭昭歲月六十載,但回首,此身依舊
    當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往復,一圈又一圈的歲月年輪擴展,時間的腳步就這樣無情地從身邊溜走。在不知不覺中,從童年進入少年,從少年走入青年,從青年邁入中年,從人過中年走向了老年的路途中。五零後的人,不是青年,不是老年,也不是人到中年,是走過中年,走過盛夏的尷尬初秋時段,這個年齡的時節,既有著夏季的青芒,也有了秋天的初成。
  • 《記得少年那首歌》燃情歲月 柳明明敢愛敢出頭
    《那首歌》柳明明飾演「小炮兒」薛北寧  搜狐娛樂訊 由馮小剛監製、王朔藝術指導、葉京導演的年代青春電影《記得少年那首歌》即將於4月29日青春檔登陸大銀幕。這部形式類似於《美國往事》的年代青春片,被稱作為「中國往事」。柳明明在影片中飾演的薛北寧,打扮新潮、重兄弟情義、敢於表達愛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小炮兒」。  柳明明釋放天性 戀愛極具挑逗性  《記得少年那首歌》是一部講述父輩青春歲月的電影,在那個物質資源非常貧乏的年代,人們骨子裡的精神卻是豐滿富饒的。
  • 八十年代末,張國榮、譚詠麟等人宣布引退,那是一個難忘的歲月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香港樂壇,是一個星光璀璨的江湖,也是一個硝煙瀰漫無影的江湖。許冠傑、徐小鳳、林子祥、關正杰、羅文、甄妮、梅豔芳、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陳慧嫻、葉倩文、張學友、劉德華等等。
  • 被亞洲長板女神青睞,他的Lofi Hip-hop正處於世界音樂潮流中心
    那什麼是Lofi Hip-hop?在YouTube和Spotify上,此類音樂的播放量已過億。毋庸置疑,Lofi Hip-hop正處於音樂潮流中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這種治癒人心的旋律之中。孔令奇(歌手)曾說道:「第一次聽到Kero One的音樂大約在2008年,覺得他是Hip-Hop年代的Modern Jazz,推薦《Windmills Of The Soul
  • 六十年代,一塊錢可以買到什麼?
    那個時代,就算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能吃上一個雞蛋,都算是絕對幸福的時刻。工業品的價格,那時更是不菲,典型自行車。像「永久」「鳳凰」「飛鴿」等名牌自行車,價格長期保持在一百二十元以上,相當於「國企職工」三個月工資。婚禮上如果能有幾輛自行車(大多是借)來接新娘,那就是乘豪車的感覺。
  •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美國的六十年代:嬉皮、新左派與越戰
    首先,不僅是六十年代的美國,六十年代的世界都進入了學生運動的狂熱期,在冷戰的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孩子對資本主義表現出來的弊端和劣根性感到不滿,社會主義社會的孩子對戒嚴和zz文化控制感到不滿,寄希望於資本主義式的民主化。法國五月風暴、美國嬉皮士運動,捷克斯洛伐克學生運動,「整個世界都進入了青春期」。
  • 英倫樂隊最好的年代過去了,我很懷念它-虎嗅網
    《名利場》的這期專題,可以說是對《時代》雜誌在1966年4月的Swing London 特輯致敬。在披頭四統治音樂榜單的六十年代,英倫風席捲了世界。披頭四開啟「英倫入侵」:必然發生的偶然如果說「酷不列顛」有什麼配方和調料的話,搖滾樂和樂隊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一份。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搖滾樂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搖滾樂誕生在美國,如果追溯,可以追溯到黑人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