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民警為烈士尋親15年:探尋142座墓碑,妻子稱其自討苦吃

2021-01-18 騰訊網

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

十五年前,55歲的餘發海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病休期間,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他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墓群就位於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赤壁市羊樓洞村兩公裡外的老營盤茶山上。

餘發海至今記得,那是大片曠野山坡,荒草叢生,周圍沒有村莊,也沒有道路。一陣風吹過,一個個碑頭露了出來,「好像一個加強連埋伏在那。」

墳頭高低不平,有的墓缺了一角,有的陷進土裡,還有的墓塌了,壓在地上。

餘發海扯了一把齊腰深的荒草,紮成一束,擦去碑上的青苔和灰塵,上面的字跡在歲月的風化和侵蝕中已經變得有些模糊:既有女兵、炮兵、步兵這些普通戰士,也有班、排、營、團級幹部。籍貫涉及全國24省份,118縣市。犧牲的戰士年紀最小是18歲,最大的52歲。

他用手數了一下,15排,142座。

在後來的十五年裡,餘發海為了探尋墓碑背後的秘密,寄出了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件,獨自走了幾萬公裡的「長徵路」,為墓碑的烈士們帶回了67個家庭。

為此,他把家裡的老本基本都花光了,甚至變賣了兒子的婚房。家人不理解他,烈士家屬也偶有怨言,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想過停下來,但是陷得太深了。背負著一種複雜的使命感,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繼續上路。

餘發海在赤壁羊樓洞142烈士墓群。新京報記者解蕾攝

「他們究竟是英雄還是逃兵?」

2005年,餘發海開始走訪墓群附近的村民,發現羊樓洞村一直都有「他們究竟是英雄還是逃兵?」的疑問。

一位88歲的村民回憶,年輕時學校曾組織掃墓,只是不知道裡面埋葬的究竟是什麼人。

赤壁市政協文史委也多次收到老政協委員們的反映,說這片荒涼的子弟兵烈士墓群,不知是紅軍還是新四軍?

走訪中,餘發海認識了住在墓群旁的許家兄弟,附近的村民叫他們「守墓人」。

75歲的許立君回憶,六十年前,羊樓洞鎮曾來過一大批抗美援朝回國的戰士。在主幹路幾公裡外的趙李橋鎮,這批傷員被拉下火車,由擔架隊、車馬隊運送到第67野戰醫院進行治療。

許立君的大哥當時就是擔架隊的一員。那一年許立君不到十歲,他看到許多傷員。

他意外結識了一名叫許貴的戰士,戰士給了他麵包和饅頭。後來,許立君隔三差五地就去醫院找他玩。有一天,戰士突然死了,就埋在旁邊的墓地裡。

餘發海和「守墓人」許立君。新京報記者解蕾攝

餘發海得到這些線索後,找到了當年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在村子裡拜訪了一些抗美援朝的老戰士,他們已經八九十歲了,給餘發海講了很多關於墓碑上烈士和當年戰爭的故事。許多人僅有過一面之緣,便去世了。

帶著這些故事,回到家後,餘發海開始四處査找檔案資料,考察村史。在一本從地攤上淘來的《赤壁民政志》裡,他發現了142位烈士的名單。

最終確定,這裡並非一片野墳,而是有據可查的烈士墓群,抗美援朝回國的傷員死去後一個一個被抬到這片荒地裡,進行棺葬。

他拿著書去墓地裡,將書裡的烈士名單與墓碑上的銘文一一進行比對,用紅筆標出了每個名字所在的墓碑位置。其中有董存瑞的戰友王喜奎、羅盛教的戰友周興良等等。

但仍有九位烈士不在名單上,他又在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的回憶錄中找到了這九位的名字,將他們補充在書旁白的地方。

餘發海將這些發現形成了一份報告呈交給上級政府,赤壁市民政局即與市人武部、市公安局三家聯合發起了為142位子弟兵烈士找家鄉尋親人的活動。

這142個陌生的名字始終在餘發海腦海裡徘徊不去,他日日夜夜翻看寫有烈士名字的這幾頁,邊角都翻爛了,又貼上了膠帶。「142個傷員救治無效犧牲了,就在我們的土地上安葬。默默無聞地沉睡在這裡幾十年,不為人知。那他們家裡還有沒有親人?知不知道他們犧牲在這裡?他們家裡是什麼狀況呢?」

一大堆疑問充斥在他腦子裡,無法入眠,「142個名字就像142個謎題」。

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

帶著好奇,餘發海開始尋找這142個名字背後的家庭。

關於烈士的全部線索就來源於石碑上這短短的幾行碑文。餘發海把碑文內容謄抄在紙上。石碑的位置高高低低,他跪在地上抄寫,以免身上長長的手術刀口被壓到。有時突然下起雨,筆記本上的字跡被打溼,鋼筆水暈開一片,又得重新開始。

142烈士墓群碑文。新京報記者解蕾攝

他按照碑文上面的地址寄出信——十五年前,一封普通信2角,掛號信8角。不知道從哪年開始,變成了普通1元2角,掛號8元。再後來有了快遞,一封信用快遞寄就是20元左右。

當尋親在日後成為餘發海生活唯一的主題,時間的概念就在他腦海裡變得模糊,只能靠物價的變化來記憶過程,「錢都是我自己墊的,條子都留著,攢了一大本。」

第一年,他寄出去100多封信。但大部分石沉大海,信被退回來,加上一字條,「查無此人」。

餘發海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他們的家人不回信?」

後來他發現,幾十年過去,一些行政區域的劃分早已發生改變,比如一位烈士的墓碑上刻著「廣東省北流縣」,而北流早已被劃入廣西界內。再比如「湖北省沔陽縣」,現在已經改名為「湖北省仙桃市」。「臺灣花蓮縣舒服鄉」實則為「花蓮市壽豐鄉」,就連「赤壁」也從原來的「蒲圻縣」更名。

因為方言和近音字,有些烈士的名字也有出入。一位河南烈士的名字叫劉義齋,但墓碑上卻刻著繁體的劉義齊(劉義齊)。有些烈士的性別甚至都錯了,女寫成了男。

那段日子,餘發海又開始每天從早到晚鑽進這些烈士名單裡,找到一個核實一個。一共發現了70個錯誤,一一校正。

但仍舊沒有回音。

「我當時也灰心了,把筆也撇了,直接扔到窗戶外面去。我煩,那些退回來的信,我也一把火把它們都燒了。」餘發海一度陷入情緒的低谷中。

幾個月的沉寂後,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回信。

信裡寫道:「你做了一件大好事,爸爸參加革命時我才四歲,大概在我七八歲時就犧牲了。爸爸犧牲後,我一直不知道,後來我媽媽也去世了,我是一個孤兒……」

落款「劉耀」,是河南烈士劉義齋的兒子。他的叔叔也是軍人,曾來羊樓洞找過劉義齋,沒找到,最後帶著遺憾去世了。去世前叔叔告訴劉耀,「你把爺爺奶奶的墳旁邊留一個空位,等你爸爸找到後,你要把他跟我們埋在一起,讓我們團圓。」

這封信重燃了餘發海的希望,「還是有意義的」。他決定繼續做下去。

烈士徐保榮家屬寫給餘發海的信。新京報記者解蕾攝

十五年的「長徵路」

2006年,餘發海開始坐著火車為烈士尋親。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最北到丹東,最南到廣西、貴州。他在一張地圖上把去過的地方都畫上,「我這十五年,也是一段長徵路。」

2007年清明節前,餘發海偶然看到了一則報導。在太原,有一位比自己大九歲的老檢察官王艾甫也在做著相似的事情。

餘發海萌生了志同道合的親切感,「他和我一樣,都是被烈士背後的故事感動。」

於是,他想辦法聯繫到王艾甫,「如果你那裡有湖北籍的烈士,我來幫你找,我這有個山西籍的,你幫我找,可不可以?」沒過多久,王艾甫就幫忙聯繫到了赤壁墓群中一位山西籍的烈士家屬。

2007年,餘發海坐了20多小時的火車到達太原。跟隨王艾甫驅車前往介休市義掌棠北村。

村子偏僻,被一圈土城牆圍攏著。進村後,餘發海開始一組一組地問,一大隊一小隊挨家挨戶地找。

最終找到了溫秉仁烈士的家屬——在一戶破舊老房子裡。

烈士74歲的胞弟溫秉根向餘發海回憶,那時候,他自己才不到十歲,哥哥當八路軍出去後就再沒有消息,爺爺奶奶和父母一直在等著他回來,死前也沒等到。再有消息的時候,就是他的戰友帶來的死訊。

他指著背後的房子告訴餘發海,「這都是老房子,是爺爺父親一代代留下來的。這間是我哥哥的,他要是在的話就給他住。可是哥哥不在了,」這句話剛說出口,老人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父母在世的時候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我現在也有兒子了,兒子也是軍人,我很想看看我的哥哥。你們說在湖北,但我不知道湖北在哪裡,哥哥的墓在哪裡。」

2007年,餘發海前往山西烈士溫秉仁的家裡,與烈士家屬合照。受訪者供圖

「溫秉仁的弟弟到現在都沒有來過,不知道是不是家裡窮。」餘發海無奈,這是他出門找到的第一個家屬。

此後的十五年,餘發海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烈士家庭。

有的是烈士的遺腹子,從來沒見過父親,只聽母親講起過;有的家庭已經苦苦尋覓了幾十年,但始終沒有音訊。有些家庭因為親人去世,變得破碎,有的消極生活,有的選擇重組,有的無奈只能遺忘。

餘發海至今還能一字一句地背誦出十三年前收到江蘇徐保榮烈士家屬回的信。

「餘警官,我是徐保榮烈士的後代,我想去看看我的親人,我娘還在,她是烈士的妻子,可我不是烈士的兒子。我媽媽眼淚都流幹了,一生就是想見他一面。」

「我想這是個什麼事?千裡迢迢再有困難,也要把這個謎揭開。」於是他從赤壁坐火車來到江蘇省沭陽縣。

烈士家屬給遠道而來的餘警官做了一桌子飯,徐保榮烈士的遺孀吳慶蘭已經84歲,坐在門檻上一直流淚,用方言講著當年的故事。

徐保榮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前曾回過一次家,也是那次娶了吳慶蘭。相處了一兩天就回到部隊,再沒有回來。吳慶蘭收到丈夫的死訊後,生了一場大病,一個大家庭由此破碎。徐保榮的弟弟向她表明心意,於是「兩個苦難的人決定撐起三個小家」。

餘發海聲音哽咽,「我聽老媽媽講到這裡的時候,就看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坐在旁邊,他就是當年的弟弟,已經75歲,眉毛都白了。在路上搖手接我的是他們的兒子,30多歲,兩人一共生了三兒一女。」

他們全都跪下來說:「餘警官,恩人啊!」

「我能不感動嗎?我做了什麼?我就起了一個通訊員的作用,可是這些故事感染著我。你不能說人沒有良心、人是麻木的,就算沒有一個人支持我,不管是別人羨慕還是嫉妒我,我都要做這個事情。」餘發海說。

一個人的「陳列館」

2007年至2011年這五年間,是餘發海家裡最熱鬧的時期。羊樓洞142烈士墓群由政府牽頭修繕完成,專門成立了修繕和保護羊樓洞142烈士墓群工作領導小組,餘發海被任命為辦公室副主任。

赤壁烈士陵園所長張建平稱,從2010年開始接管羊樓洞142烈士墓群,十年間總共接待了將近一百萬人來參觀和掃墓。

在他接手前,陵園進行了兩期改造,用紅磚修建了圍牆,建造了烈士碑,土路也被修建成水泥路。張建平在任期間,烈士墓群進行了全部改造,保留了原始的老墳包,也修建了新的墓碑。

這幾年也是烈士家屬前來緬懷的高峰期。家屬來赤壁,第一個聯繫的就是餘發海。

有些家屬住不起賓館,餘發海就留他們在自己家過夜。最多的時候睡了六七個人,客廳的沙發上、地上都是鋪蓋卷。

但大多數時候,這個房子裡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和一屋子的資料。

這棟民警小區的老宿舍樓是餘發海2005年買的,已經不知道經過了幾手。灰色的水泥牆,藏身在周圍紅色磚瓦砌成的一排排新房中。

房間裡沒什麼家具,地上的瓷磚有三種顏色和形狀,是別人家裝修完剩下的,便宜賣給了他。冬天屋子裡很冷,只有桌子下面有個暖爐用來烤火。

幾平米大的陽臺上有兩個書架,放滿了編年史、檔案志、抗美援朝戰爭史等書籍,另一側是一些被裝訂成冊的資料,厚厚一沓,從1到20標著序號。

餘發海家裡的「陳列館」,收集了十五年為烈士尋親的資料。新京報記者解蕾攝

狹窄的空間裡放著一臺老舊桌上型電腦,是他前幾年買的二手貨,運轉的時候嗡嗡直響。為了查資料,他幾年前開始從頭學起了電腦,現在已經用得很熟練。

早些年,餘發海和妻子兒女一家五口人住在街道上的一間平房裡。退休前,他做過治安民警、派出所所長,下過基層,也進過機關,是公安局裡的骨幹力量,還曾因破過一起大案得了一等功勳章。

2003年,積勞成疾,餘發海患了腎病。雙腎壞死,必須做腎移植手術。但家裡沒錢,他想過「老牛拖破車,哪天死了就算了」。

單位知道他的病,就讓他去醫院進行腎配型,沒想到不久便找到了合適的腎源。公安局內部組織了募捐,其餘部分夫妻倆管親戚借,才湊齊手術費。

出院後他仍需靠藥物來維持。一天五次藥,臥室的架子上放著各種各樣顏色的藥丸。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還得給自己打一針。

在書桌上,有一張一米長的生化檢查記錄表,密密麻麻的小字寫著他從2003年到現在歷次檢查的身體各項指標情況。

2005年,公安局將在病休恢復期的餘發海從基層派出所調回機關科室,派他去羊樓洞墓群進行紅色考察,算是個閒差。但沒想到,他卻一頭扎了進去,變得比工作還忙上百倍,幾乎不著家。

按他當時的經濟狀況,每個月付完醫藥費後,基本就所剩無幾。他擅作主張,沒經過妻子兒女同意,就把原本要給兒子結婚的老房子賣了,一部分用來還錢,一部分用來找烈士的家屬。

找烈士家屬比想像的要更艱辛,花費也更大。火車票、打車票、住宿費、吃飯,每一筆都是不小的數字。

找胡金海家屬時,餘發海從妻子口袋裡偷走兩百塊錢,這原本是過年要給孫子的壓歲錢。妻子生氣又無奈,「你真是吃家飯餵野食。」

十幾年來,餘發海家裡的老本基本都花光了,「我對不起我的家人,對不起我的兒女。別人家父母都是給孩子們留財產,我卻是不斷地消耗家裡的財產。」

這些年,餘發海也受到了一些壓力。妻子曾直言:「你做的這些事,你願意做就做,但千萬別把這個家牽扯進去。你出了事,你一個人負責。」

為了保護家人,他一個人住。早午飯隨便下點麵條吃,晚上去女兒那裡吃一頓晚飯,再回自己家。

每次出去尋親,餘發海都會隨身攜帶病例,以防不測。

有一次,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大暴雨,餘發海被淋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到家之後高燒了一天一夜。

妻子對他說,「你早晚有一天要把命丟在外面。誰要你去的,你自討苦吃,你活該,誰會感謝你?」

李萍是湖北荊州烈士冉性初的兒媳,也是142位烈士家屬群的群主。去年她前往羊樓洞掃墓時,在餘發海家中看到堆著亂七八糟的雜物和滿桌子的藥,不免有些心酸和同情,「從沒想到餘警官自己的生活會這樣窘迫。」

只有在那座屬於自己的「陳列館」裡,餘發海最有歸屬感。

「陳列館」分為幾個系列,每個系列都有十幾本,按年份標著序號。一套是車票冊,紅紅藍藍的貼滿了他從2005年到現在每次去尋親的火車票。一套是烈士的資料,打開裡面是被他剪剪貼貼出來的資料,以及一些函件和檔案。

還有一套是郵寄單,從兩毛錢到二三十塊錢,一頁頁翻過去都是這十五年來的點點滴滴。他甚至還保留著每次的打車票、大巴票和給烈士家屬洗相片的底單。

另有一套則是這十五年來每一家報紙對他的報導,他都連著報頭完完整整貼好,按時間排放。

對著每張紙,他都能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他小心翼翼地翻看著,仿佛那些東西就是他這一生全部的意義。

「這些說是要報銷,十五年了。我收藏著,也是我這些年的見證。我要是死了,我老伴兒一把火就燒了。」餘發海長嘆了一口氣,把這些泛黃的本子合上。

67次團圓

2010年9月,羊樓洞志願軍烈士墓群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烈士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

如今的羊樓洞烈士墓群四周被一片青綠的茶山環繞。一塊塊方正的石碑林立在陵園中。原先的老墓碑豎立在陵園後面的石臺上,有青苔從石縫間長出,順著墓碑向上。

經過政府修建,如今的羊樓洞烈士墓群被一片茶山環繞。新京報記者解蕾攝

142座墓碑正前方,聳立著一座紀念碑,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旁邊是羊樓洞墓群的烈士紀念館,裡面收藏著墓裡挖出來的烈士遺物,以及一些抗美援朝老戰士寄來的信和老物件。

餘發海尋親的這些年,羊樓洞村民一聽到外面哭天搶地的聲音,就知道「餘警官又找到了一個,又帶回來一個。」

河南西平王定保烈士的妹妹在家人陪伴下來掃墓。受訪者供圖

至今,餘發海已經找到了120名烈士的家屬,有67位烈士的家屬來祭奠過。

劉耀是第一個來羊樓洞墓群祭掃的家屬。

餘發海收到回信後沒兩天,他就從河南趕來了。一下車,63歲的老人直直地就奔去父親的墓碑,第10排13號墓。

「他就像是被勾住了魂,直接奔到那就跪下,貼著他爸爸的墓碑親,手緊緊地抓著墓碑。撕心裂肺地哭。」餘發海說。

村民們也會給遠道而來的烈士家屬搬凳子坐,給他們倒茶喝。年紀大點的老人坐在門邊上,看著這場景也直掉眼淚。

聲勢最大的一次,從內蒙古來了三位烈士家屬。

其中一位是楊海友烈士的弟弟。他說當時哥哥正要入伍,但剛娶了嫂子,自己就主動去代替哥哥參軍。他參軍後不久,韓戰也爆發了,南北部隊在武漢行軍交叉時,他在志願軍的部隊裡看到一個人很像哥哥,用蒙古話喊了一聲,那個人果然回頭了。後來弟弟剿匪結束回到家鄉,哥哥卻一直沒回來。

「怎麼就上了朝鮮前線呢?」他說,如果當年沒有替哥哥去參軍,那後來去朝鮮的就是他,埋在這裡的也是他。

2007年,餘發海還見到了一名活著的「烈士」。

那年臘月二十八,他接到了一個電話,在江津縣找到了「烈士」胡金海本人。

這讓餘發海大吃一驚,「這不是稀奇了,烈士怎麼還活著呢?」他立刻打車前往墓地。站在胡金海的墓碑前,反覆確認無誤,給胡金海打了電話。

那頭沉默了,「我怎麼就死了呢?」

2007年8月,76歲的胡金海穿著一身泛舊的軍裝,挎著水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羊樓洞烈士墓群。碑頭上方刻著「千古」二字,而上面的介紹確實是他本人。

2007年8月,「活著的烈士」76歲的胡金海來掃墓。受訪者供圖

胡金海回憶,他是在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作戰,上甘嶺戰役打得十分艱苦。為了拿下一個高地,發起衝鋒後各營連的戰士混在一起,美軍飛機丟下的燃燒彈就在不遠處爆炸,身邊的一名戰士立刻就倒下了。他衝到戰士身邊,脫下自己的軍裝扑打戰士身上的火焰,撲滅後,他發現這名戰士手指還能動,就把軍裝披蓋在受傷的戰士身上,繼續衝鋒。

當時每個戰士的軍裝左上方口袋上都有一塊印著自己信息的「生死牌」。戰爭結束打掃戰場時,這位披著胡金海軍裝的戰士奄奄一息,就被誤認為是「胡金海」送回國內,轉運到第67野戰醫院後不久便身亡,埋葬在羊樓洞墓群中。成為了無名烈士。

胡金海從褪色的綠色軍包裡拿出在朝鮮戰場上用過的茶缸,倒上從重慶帶來的酒,灑在墓碑前,又舉起杯子把酒幹了。他慢慢走到每一座墓碑前敬禮,一共用了一個多小時,敬了142個軍禮。敬完禮已經是淚流滿面。

更多的時候,關於烈士的故事是餘發海講給家屬聽的。

在十多年來收到的各種家屬信件中,他發現大多數家屬對戰士的犧牲都很陌生。於是他翻讀各種資料,拜訪抗美援朝老戰士,挖掘出不少羊樓洞烈士墓的故事。

據《蒲圻志》記載,1951年6月21日至1953年7月,羊樓洞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預備醫院共接收中國人民志願軍傷病員3100人,治癒2700人。

《赤壁民政志》也有記載,「該醫院主要擔任抗美援朝志願軍傷病員治療任務,因救治無效而死亡的142名重傷員,均追認為烈士,安葬於羊樓洞古鎮西南得勝山下。」

這些書都是餘發海四處淘來的,成為他研究佐證的資料。

「當作最後一搏」

為烈士尋親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高校學生以及社會志願者紛紛加入。但70歲的餘發海體力愈發不如從前,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裡,卻仍舊為尋親的事情焦頭爛額。

一些烈士家屬向他反映,「我們的親人躺在烈士陵園裡面,可我們沒有烈士證。」例如,湖北荊州烈士冉性初的孫子說,家裡的烈士證在多年前洪水中已經遺失。

荊州市松滋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羅科長向新京報記者解釋,確認烈士家屬的身份有兩個依據,一是家屬持有的烈士證,一是省廳發放的《湖北革命烈士英名錄》,二者具備任一即可。

而餘發海在赤壁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湖北革命烈士英名錄》中也沒找到冉性初烈士的名字。冉家只有一塊「光榮之家」的牌匾能證明身份。

廣西烈士顏生,家屬在幾次搬家中也遺失了證明材料,只剩下一張「病故革命軍人證明書」和安葬證明。

廣西烈士顏生家屬前往羊樓洞掃墓,和餘發海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2020年12月7日,羊樓洞烈士墓群的主管機構——赤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餘股長向新京報記者解釋,142位烈士中不僅有抗美援朝負傷回國的戰士,還有因公犧牲和病故的人員,全部安葬在赤壁烈士墓群中,由於歷史原因,很多無法考證。

「前幾年,還有冒充烈士家屬的人前來索要撫恤金,後來也都被查明情況。所以,落實烈士證這一重任必須要嚴謹。」她表示。

烈士家屬們對這一答覆難以接受。有的家屬表示理解,「餘伯伯已經做得夠多了,他心裡也不好受。我不怨他,我感激他。」

但有的烈士家屬會衝餘發海發火,「你替我們找到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別找到。」

餘發海被夾在中間無可奈何。「我也不想啊,這已經開始了,怎麼收手。」

2021年1月8日,赤壁烈士陵園所長張建平告訴新京報記者,有關部門近日找到了一份《湖北省革命軍人犧牲病故烈士名冊》,這是追認烈士的直接有效證明,同時也從湖北省檔案館處獲得了幾份史料加以印證。

根據這些史料,對埋葬在羊樓洞烈士墓群的142位均認定為烈士。張建平稱,至於申辦、補辦烈士證是由烈士戶籍所在地事務部門負責。

直至現在,餘發海已經把為烈士尋親這件事當成餘生的使命。他總是說,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軍人給的,「我的這個腎就是一個軍人捐給我的。」

說不出口的話就寫在回憶錄裡,取名《良知與道義的遠徵》,寫著寫著已經將近五萬字。

「心裡的遺憾太多了。還有22位烈士沒有找到家屬,但基本沒有希望了,有些事情確實沒辦法。」餘發海用了很長時間才說服自己放棄。

12月14日,在赤壁溼冷的天氣裡,餘發海又出發了。不久前他發現了一片新的墓群,是當年解放軍原駐長沙「屍骨坡」第66預備醫院遺址,那裡曾經也收治了一批從抗美援朝戰場回來的傷員。他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重視,「我年紀大了,能力有限,希望社會能為這些戰士找到他們的家人。」

動身前往長沙前,他坐在電腦前寫下這段話:「一些八九十歲的老戰士一年一年地離世,我也到古稀之年,重病在身,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會更加珍惜餘下不多的時光,當作最後一搏。」

新京報記者 解蕾 實習生裘星 李雨凝 鍾藝璇 陳怡甫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相關焦點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尋親15年:142座墓碑和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新京報「剝洋蔥」出品文 | 新京報記者解蕾 實習生裘星 李雨凝 鍾藝璇 陳怡甫編輯 | 陳曉舒 校對 | 薛京寧本文約8547字 閱讀約17分鐘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十五年前,55歲的餘發海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病休期間,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他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
  • 13年,為400餘名烈士尋找家屬,這位60歲的老人做到了
    鞍山60歲的志願者楊寧 寄給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 一封與眾不同的「尋親信」 5年前 楊寧聽說錦州烈士陵園 安葬著400餘名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 當年立下的墓碑
  • 作家兼導演張品成來瀏拍攝紀錄片,將呈現瀏陽兩位烈士的故事
    他們,一個是2008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候選人、2008年「全國十大真情人物」、2009年「湖北省道德模範」,名叫餘發海;一個是著作等身、曾拍攝過數部電影和電視劇的瀏陽籍著名作家兼導演,名叫張品成。為了銘記長眠在赤壁市羊樓洞村的142位英魂,張品成決定將餘發海十多年來不畏艱辛為烈士尋親、幫烈士親人圓夢的故事拍成紀錄片《不會有人忘記你》。
  • 《集結號》原型王艾甫為9名川籍烈士尋親
    與此同時,一場為烈士尋親的大型公益活動,也在網絡展開接力。  被稱為電影《集結號》原型的山西太原退休老人王艾甫,18年來一直在為太原戰役中犧牲的84位烈士尋找親人。如今已76歲的王艾甫,身患疾病,行動不便,無法再繼續完成願望了。目前,還有46位烈士的親人沒有找到,其中四川籍將士就有9名。
  • 老人來端州尋親 端州民警為其圓夢
    5月16日,一位老人從高要到端州尋親時迷路,不知所措,端州公安分局閱江派出所民警急老人所急、想老人所想
  • 楊寧為400多烈士尋親《人民日報》和央視點讚
    11 月 18 日,人民日報在 11 版刊登了題為《遼寧 60 歲老人楊寧輾轉 8 個省份 他為 400 多位烈士找到親人》的報導,楊寧的事跡傳遍全國。12 月 4 日,央視新聞頻道播發了楊寧為烈士尋親的事跡。
  • 幫兩位革命烈士尋親
    沁陽籍烈士閆希山、閆希順,您認識他們的親人嗎?今日,《焦作晚報》刊發報導,和《洛陽晚報》聯手幫烈士尋親。《焦作晚報》報導截圖  這兩天,洛報融媒記者採寫的兩位革命烈士長眠於新安縣青要山鎮的報導,在《洛陽晚報》和洛報集團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受到讀者和網友關注。《洛陽晚報》報導截圖  洛陽網抖音、洛視頻抖音發布的《洛陽村民堅持為烈士守墓73年》視頻,登上同城熱榜,播放量累計近30萬次。
  • 重慶紅衛兵墓園尋蹤:19座墓碑的故事
    在《決定》出臺48周年之際,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過數月尋訪重慶紅衛兵墓園死難者親友、見證者,以及與曾鐘的對話,試圖還原墓園中19座墓碑上23名死難者的人生。這些逝去的生命,最年輕的只有15歲,最年長的已過知天命之年。死難者的遭遇,是個人和時代不幸的交織。曾鍾認為,墓園不應在鐵門緊鎖中被遺忘,我們應該記住那段血與淚交織的歷史留下的深刻教訓。
  • 老將軍為犧牲45年的戰友三次上書,請求評烈士,墓前說了4個字
    1986年,已逾古稀之年的開國少將蕭鋒,親自到了河北平山小覺村一座墓碑前,他深前凝望墓碑,淚流滿面,聲音哽咽默哀,對身邊的人說了4個字:了無遺憾!這座墓碑的主人是誰?和蕭將軍又有何關係呢?這座墓碑的主人叫陳祖林,生前是蕭將軍的所在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第五團團長,當時蕭鋒擔任第五團政委。陳祖林,1909年出生於江西石城高田鎮新坪村雲龍山村小組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929年,他參加了當地赤衛隊,並擔任赤衛隊長,隨後率領這支隊伍參加紅軍,曾參加中央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鬥,被大家稱為「神炮手」。
  • 菏澤一社區黨支部書記幫無名烈士回家
    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街道張和莊社區內有一處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之間安放著100多塊墓碑,碑上的字幾乎都一樣: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三師,無名烈士。他們都是在70多年前的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戰士。1947年底,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發起菏澤戰鬥,張和莊是戰地醫院。
  • 孟良崮戰役烈士賈文藻72年後終於和親人...
    70多年的尋找,終得圓滿,孟良崮戰役2865位犧牲將士之一的賈文藻烈士在72年後,終於和自己的後輩親人們「相見」了。16日上午,來自遼寧大連的賈文藻烈士後輩親人們邁著沉重的腳步,走進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看著英烈碑上親人的名字,悲欣交集。「叔叔(舅舅),我們來看您了!72年了,我們來晚了!」烈士親人為賈文藻烈士敬獻花籃。
  • 60歲老伯幫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久而久之,他們都像是我的親人
    烈士親屬鍾明梅手捧一束鮮花早早來到陵園。而這份名單,出自遼寧鞍山市臺安縣的一位志願者——楊寧。在前來祭拜的人群裡,60歲的楊寧頭髮花白,身材精瘦,默默用手機記錄著烈士親屬前來祭拜的一幕幕畫面。13年來,楊寧見證了無數這樣的時刻,他的足跡遍布8個省份大大小小烈士陵園200餘處、村屯184個,為400餘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找到了親屬。
  • 畢節「老賀」失憶24年 千裡尋親找到家人
    近日,老賀憑藉腦海裡的「畢節阿市鄉」五個字,千裡迢迢來尋親,在派出所的幫助下,找到自己的家人,找到自己的家。>民警接待了該男子,把他帶進值班室,為他倒了一杯熱茶後問道:「大叔,你叫什麼名字?」根據「老賀」敘述,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打工償還當年的醫藥費,身份證早已丟失,乘坐交通工具受阻。這次尋親是從廣東包車回來的。到了阿市鄉之後,一切都很陌生,除了阿市鄉這個地名,其他再無所知,於是便來到了派出所求助。
  • 餘杭64歲阿姨千裡尋親,全國2千萬人接力!背後的故事,令人淚目……
    隔著屏幕彭傳貞   久久無法平息內心的激動,   2016年她從朝鮮   帶回一份46名浙籍抗美援朝烈士名單,   而後她一直奔走幫助烈士尋親。   197653名志願軍英雄兒女英勇犧牲,   而其中絕大部分的烈士忠骨埋葬在他鄉。   隔著鴨綠江,   多少家庭天各一方不能相「問」,   努力幾十年,   卻找不到親人無法到墓前為親人敬上一杯酒。
  • 省外第一位烈士找到家鄉!安徽籍烈士楊學義烈士信息基本確定
    安徽籍烈士楊學義烈士尋親信息基本確定了!」9日,大眾網·海報新聞收到消息,「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尋親」活動啟動後,這是省外名單上的第一位找到家鄉親屬的烈士。「太激動了!找到一位安徽籍烈士的家,不容易!」8月9日下午2點58分,菏澤市經濟開發區佃戶屯街道辦事處政研室主任吉文選接到一個來自安徽阜陽打來的電話,說是找到了安徽籍楊學義烈士的家。這讓吉文選激動不已。
  • 尋訪 英烈被遺忘的墓群:每個墓碑都是一個故事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裡空空蕩蕩,少有的幾座墓碑前擺著幾束蔫了的白菊。周遭嘈雜的環境,令這個清淨之地增添了些許陰鬱的氣息。它的西側是遊人如織的北陵公園,正前方的高架橋上車水馬龍。據統計,在國內,依後方醫院而建立起的抗美援朝墓地就有一百六十個左右,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
  • 烈士後人圓夢|終於找到您,還好我們沒放棄!
    3月27日,閩北日報刊登了《七旬老太圓了六十年尋親夢》,文中講述了有位網友發帖要幫抗美援朝烈士尋找親屬,南平團市委和松溪團縣委積極響應
  • 志願者為志願軍烈士「尋親」
    「謝謝老兵姐姐助力,東陽籍抗美援朝烈士的親人找到了!」10月21日下午,孟祥斌烈士家屬葉慶華與記者取得聯繫,她感動地說,「今年是烈士李金民犧牲69周年,他生前部隊的戰友們讓我給烈士親人帶句話:老班長,我們沒有忘記你!」
  • 姐妹遭遺棄被美國夫婦收養 16年後養父為其尋親
    姐妹遭遺棄被美國夫婦收養 16年後養父為其尋親 2016-05-13 08:58:14來源:西安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