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將軍為犧牲45年的戰友三次上書,請求評烈士,墓前說了4個字

2020-12-27 方哥說史

1986年,已逾古稀之年的開國少將蕭鋒,親自到了河北平山小覺村一座墓碑前,他深前凝望墓碑,淚流滿面,聲音哽咽默哀,對身邊的人說了4個字:了無遺憾!這座墓碑的主人是誰?和蕭將軍又有何關係呢?

這座墓碑的主人叫陳祖林,生前是蕭將軍的所在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第五團團長,當時蕭鋒擔任第五團政委。陳祖林,1909年出生於江西石城高田鎮新坪村雲龍山村小組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929年,他參加了當地赤衛隊,並擔任赤衛隊長,隨後率領這支隊伍參加紅軍,曾參加中央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鬥,被大家稱為「神炮手」。

在1940年的娘子關一戰中,陳祖林以五團二營的兩個連為先鋒部隊,掃清了娘子關外圍的日軍碉堡,此戰結束,陳祖林率部共殲滅日偽軍700餘人。從陳祖林的經歷和他指揮過的戰鬥來看,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很強的。不過,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指戰員,卻在一次事件中,與新婚的妻子雙雙犧牲。

當時,陳祖林與一位姑娘相愛,當他向組織上提出要與這位姑娘成婚的時候,組織上不僅不同意,反而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因為這位姑娘是地主家的女兒,組織上認為她身份特殊,極有可能是敵人的「特務」。

上級領導苦口婆心要陳祖林為自己的前途著想,放棄這位地主家的女兒,可陳祖林聽不進去,他執意和這位女孩結了婚。組織上怕此事一開先河,後面還會有人跟著幹,到時不好打擊地主豪紳,於是上級領導決定將陳祖林調往延安,將此事交由延安的領導處理。

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當陳祖林夫婦二人走到平山縣時,竟雙雙自殺,此時陳祖林28歲,他的妻子剛滿19歲。此事發生後,晉察冀軍區派人調查,最後的結論是:畏罪自殺!陳祖林夫婦二人,被草草地埋葬在了平山縣小覺村。從此沉寂。

對於陳祖林這件事情,他的戰友蕭鋒認為,實際上他們根本沒做什麼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情。1986年,蕭鋒將軍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下來,他親自來到河北小覺村搜集材料,3次上書,為陳祖林平反。經過上級的認真調查,陳祖林終於恢復烈士身份,並將陳祖林的遺骨,移進了小覺村烈士陵園內,並立碑紀念,以彰千秋。

陳祖林恢復烈士身份後,蕭鋒將軍感到難過的同時,也非常欣慰,他親臨陳祖林墓碑前,告慰這位老團長在天之靈,並對身邊的人說了「了無遺憾」四個字。5年後,蕭鋒將軍病逝於北京,享年75歲。

相關焦點

  • 董存瑞戰友:董存瑞犧牲前沒喊「為了新中國」
    從1945年8月參軍到1948年5月25日犧牲,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這位不到二十歲的青年就先後榮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榮獲毛澤東獎章一枚,勇敢獎章三枚。「我告訴寶強,我伯父的性格不同於許三多。」7月8日,董繼先說,在他看來,作為英雄的董存瑞,性格不僅倔強勇敢而且聰明智慧。
  • 他們為烈士守墓,從青絲到白頭
    一座豐碑, 20餘畝墓園,2400多位抗戰英魂,只為60多年前戰場上與戰友的一個生死約定。  抗戰老兵歐興田以一己之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陵園,並堅持守墓35年。他說,生為其守靈,死與其共眠。生前他把看護烈士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歐福建和孫子歐陽,並特別交待家人:不收禮金、不開追悼會、不立碑,生為戰友守墓,死與戰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園裡。普通農民賀思群:守墓63年,從青年到老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 犧牲70年 13位無名烈士知是誰?
    白軍社在村內走訪時,一次不經意間的聊天觸動了他,當時,61歲的村支部書記王鎖社說:「村裡有座烈士墓,埋著13位烈士,那可是70年前為保護鄧小平犧牲的烈士!」  聞聽此言,一向對歷史很有興趣的白軍社馬上讓老支書帶路,來到村邊一個名為「楊樹圪梁」的山崗下。仰頭望去,一塊低矮的墓碑,被青磚築成墓龕守護著,上書「太嶽支隊十三烈士永垂不朽」。
  • 一家三代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2018年烈士身份終於被揭開
    取而代之的人潮湧動、高樓林立,科技進步、經濟騰飛、教育普及這些東西都是前人們不曾能夠想像的世界。雖然他們沒有見證過這一切,甚至都沒有想像過這樣的世界,但是他們卻是這個新時代的締造者,他們在這個國家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他們為國家每做出的一份貢獻,為百姓每做出的一次犧牲都為這個民族的未來多添了一塊磚、一片瓦。
  • 24歲烈士為救戰友獻出生命,妹妹想去天山為他掃墓
    《劉煥言同志捨己救人光榮獻身》的文章記錄了他犧牲的過程。從11月5日開始,劉煥言所在連隊全力投入清理塌方的戰鬥。「劉煥言同志是作業隊成員,連隊十天戰塌方,他一天也沒缺勤,哪裡活重,他去哪裡,搬石頭手上磨出了兩個血泡毫不在乎。」11月15日晚6點,大部分塌方都已清理完畢,只剩一些石渣沒有清理完畢,劉煥言主動請求班長留他和另外三名戰士承擔這一艱巨任務,四人輪換展開作業。
  • 江西萬載縣村民自發世代守護無名烈士墓
    8月1日上午,在江西宜春萬載縣,一群從湖南遠道而來的客人和當地村民一起,前往一座45位無名紅軍烈士的合葬墓祭掃,緬懷先烈。事情起緣於一徐姓紅軍烈士犧牲前贈予當地村民藍真才的一枚銀戒指。這枚男式銀戒,戒面為正方形,上面刻著「徐垂銓章」四個大字,背面刻著「正美」二字。紅軍戰士為何會給藍真才留下一枚銀戒指呢?藍真才的兒媳、現年78歲的曾先華老人對這枚戒指的來歷記憶猶新。
  • 69年前他犧牲在朝鮮戰場 戰友們想更好地紀念老團長 黃岡籍烈士洪...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洪定太的名字在中朝友誼紀念塔中供瞻仰者憑弔,但關於他的介紹卻只有上述44個字。175團有著光榮的傳統,又被稱為「沙家浜團」。11月2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59師退伍老兵王仁山通過戰友,輾轉找到記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請求,「我們的老團長洪定太已犧牲近70年了,你能不能幫忙找找他的出生地和他親人的下落?」
  • 【清明祭】兒子戰場犧牲 86歲父親帶故土從四川到雲南撒在烈士兒子墳頭
    在屏邊縣烈士陵園中,只有一座烈士墓上的名字和籍貫為:四川省閬中縣(註:現為閬中市)。這座沒有具體鄉鎮的烈士墓引起了愛心人士的注意,但墓碑上烈士的名字叫「卞仕正」與蒲仕平三字相差甚遠,愛心人士根據墓碑上刻留的部隊番號和戰役簡介,通過多種渠道聯繫到了當時參戰人員及閬中市民政部門,對烈士身份進行確認,經閬中民政部門核實,閬中籍參軍人員及烈士名冊上均無此人,只有蒲仕平烈士至今沒有找到墓地。
  • 一抔家鄉土 撒在犧牲親人墓前
    按照計劃,6日下午,簡家四人飛抵保山,當地政府和志願者將會為他們一家做好妥善安排。而今天(7日),簡家人將在簡少良墓前進行祭掃。  回憶往事去成都學裁縫被抓壯丁打鬼子失去消息  幾天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到崇州找過簡紹雲老人,雖然過去70餘年,但簡紹雲對大哥的記憶又重新打開,很多事情還記得比較清楚。
  • 清明,致敬為英烈守墓的他們!
    2019年清明節前夕,張順京為前來祭奠掃墓的人們講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在這座墳塋後的長坪山上,800多座烈士墓依山林立。從1933年至今,馮煉一家四代人已經在「紅軍劉連長墓」旁守護了86個春秋。1970年,退伍老兵艾買爾·依提來到這裡,做了一名守墓人。這一守,就是幾十年。2017年,這名老兵永遠和戰友們長眠在了一起。大兒子艾尼瓦爾·艾買爾又拿起了父親生前使用的掃把,提起了父親生前種樹的鐵鍬……
  • 抗美援朝:19餘萬志願軍烈士尋蹤|抗美援朝戰爭|韓戰|中國人民...
    志願軍實施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其第三次進攻即金城戰役,一舉突破敵人四個師的防禦,突入敵縱深15公裡。夏季反擊戰役共斃傷俘敵123000餘人,收復土地240平方公裡,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志願軍在這次戰役中傷亡54000餘人。——新安州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新安州市,是為紀念鐵路運輸戰線上光榮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
  • 【拂曉紀實】巍巍老山祭忠魂——當年雲南邊境保衛戰烈士洗消火化寫真
    ;有的烈士家屬在親人的墓碑前擺上鮮花和祭品,跪地痛哭,悲情的呼喚聲久久地迴蕩在山谷間,深深地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家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有的站立在烈士墓前,莊重地舉手敬禮、垂首致哀,深情地表達對英烈們的緬懷和敬仰……這一幕幕難以忘懷的情景一度爆屏,瀏覽超過數百萬人次。2020年12月16日,古城西安。
  • 為什麼三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苦守84年?
    為什麼3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烈士墓苦守84年?讀了《澎湃新聞》關於湖南一家三代為紅軍烈士在深山守墓的故事,突然有了感慨,想寫一點文字。這是一座無名烈士墓,一位紅軍戰士躺在這裡已經有84年了。而守墓人從最初的謝忠芝,到他的兒子謝臣明,到如今的謝紅軍。
  • 他是紅軍長徵中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開國中將曾親自到天水祭奠!
    高維漢老人(左三)在張輝師長墓前給採訪組一行人介紹烈士事跡李逢春:為烈士默默守墓半個世紀1936年,剛滿18歲的李逢春在李子園小學當老師,住在村頭的普華寺。從2004年到2007年3年之中,在孫子的陪伴下,高維漢老人3次踏上長徵路,穿過了四川、甘肅、陝西、寧夏等30多座縣城和12個長徵紀念地。回家後,他又埋頭整理資料,撰寫文章,並於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書《鐵流萬裡》。高維漢老人說:「對革命事跡了解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的責任大,越想讓更多的人知道。」
  • 在衡陽縣,中國第一支傘兵部隊4名抗日烈士重新入土歸葬!
    8月5日,由衡陽縣熱心民眾和民革衡陽市委修建的鴻翔部隊抗日烈士紀念碑,在衡陽縣洪市鎮明翰村揭幕。拾級而上,一座「鴻翔部隊抗日烈士紀念碑」矗立在眼前,四周松樹、翠竹環繞。時隔75年,四具抗戰時期中國空降兵的遺骸在湖南衡陽縣洪市鎮明翰村重新入土歸葬。
  • 如果烈士可以說話,他最想說的是什麼
    這位在中印邊境中犧牲的23歲戰士,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如果我死了,照顧好我老娘。和以往不一樣,這次官媒的報導,有了人性的溫度,也更為感人。我們看過太多的影視劇,英雄在犧牲前,往往是從懷裡掏出一把零錢,說,「交、交、交黨費。」回到人性的表達,才是最有力量的愛國主義教育。
  • 「走紅色之路 做紅色傳人」羅哲烈士墓:誰知雲雨兩無情 驀地釀成...
    這個習慣他保持了22年,墓地安葬著他的叔公、犧牲時年僅26歲的羅哲烈士。羅哲原名羅毅紅,字以恆,1902年9月16日出生在馬家河一戶普通農家。他在長沙讀書時成為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和骨幹力量,並與毛澤東相交。後來,他在毛澤東於廣州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講師,並在其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羅哲回老家重建中共湘潭縣委。
  • 日本有一片「中國烈士墓」,可是沒有人去祭拜,只因墓碑上的2字
    日本有一片「中國烈士墓」,可是沒有人去祭拜,只因墓碑上的2字相信很多朋友在清明節的時候都去掃過烈士墓,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烈士墓
  • 吳川小夥潘汝佳兩年前救火犧牲被評定為烈士
    4月9日,深圳市寶安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寶安區消防大隊、寶安區保安公司和吳川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領導,前往吳川市振文鎮獨竹村慰問潘汝佳烈士遺屬,為潘汝佳烈士的父母送上鮮花和慰問品、慰問金,掛上「光榮之家」的牌匾,表達了黨和政府對烈士的敬意和對烈士遺屬的關懷之情。救火英雄潘汝佳(資料圖片)。以生命赴使命,用熱血鑄忠魂。
  • 老民警為烈士尋親15年:探尋142座墓碑,妻子稱其自討苦吃
    這142個陌生的名字始終在餘發海腦海裡徘徊不去,他日日夜夜翻看寫有烈士名字的這幾頁,邊角都翻爛了,又貼上了膠帶。「142個傷員救治無效犧牲了,就在我們的土地上安葬。默默無聞地沉睡在這裡幾十年,不為人知。那他們家裡還有沒有親人?知不知道他們犧牲在這裡?他們家裡是什麼狀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