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潛龍諜影告別這個時代

2021-02-08 羅漢TMT

故事的起源大概要追溯到1987年,剛入行一年後的小島秀夫正式交出了他首次完成的遊戲作品,《Metal Gear》。這款遊戲的中文名字一度被叫做「燃燒戰車」,之後則被更多人稱為「合金裝備」,再後來隨著MGS時代的來臨官方正式將其定名為「潛龍諜影」,但如果考慮本意,「合金齒輪」或許會是最正確的叫法,初代MGS的PC版圖標正是一枚齒輪圖案。

和許多名作最初的平臺今日看起來分外冷門一樣,《Metal Gear》最初登場也是在MSX2上,Konami昔日自家開發的主機系列,相比同期的FC來說這款遊戲機運算速度緩慢,甚至無法處理同屏過多的敵人和子彈——而正是這一點促使小島秀夫提出了迴避戰鬥的思路,讓「潛入」就此成為這系列最為關鍵的創意,儘管在當時大部分人看來這種遊戲毫無前途,但憑藉自己堅持加上高層賞識,小島最終還是將遊戲順利推出。

作為快三十年前的遊戲,《Metal Gear》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自然是十分簡陋,但已經確立了可以說之後MGS系列的一系列核心元素。潛入、避敵、救人、BOSS戰等標準的MGS通關模式在當時的八位機上就已經完整地體現出來,而如無線電獲取情報,依靠卡車等掩蔽物進行移動,紅外線高壓電等機關及破解方法,這些大家後來十分熟悉的內容也早早完成,雖然許多細節礙於機能無法表現得更好,但相比當年的同期遊戲已經不知道體現了多少天才般的創意,最重要的是,《Metal Gear》刻畫了包括「Metal Gear」本身在內的一系列劇情設定,為玩家講述了更多遊戲之外的東西,小島秀夫對於細節的追求在當時就已經體現出來。(也導致此後的幾十年,他一直在系列裡為初代的劇情打補丁……)

MSX2版的《Metal Gear》毫無疑問地成為當年MSX上銷量最高的遊戲,雖然因為MSX2本身的銷量所限也高不到哪去……但對於小島秀夫的意義來說就是讓他在社內有了更多的發言權,有資格主導下一款遊戲。Konami方面同時忙著把遊戲移植到FC上,但最後交出了的東西是改動頗大的半成品,在歐美地區能賣過百萬隻是平臺的優勢,小島秀夫更是直言不諱表示過「FC版就是垃圾」,而他真正給出的答案則是1990年的《Metal Gear 2》。

相比初代MG,《Metal Gear 2》更為小眾,在當時也是如此,遊戲依然登陸MSX2,而且還沒有推出歐美版只有日版,銷量可想而知,哪怕遊戲本身實際相當出色。首先從劇情上把初代的世界觀完整拓展開來,讓系列徹底延伸成為一個宏大的篇章,對於主角Snake,大反派Big Boss以及步行兵器Metal Gear本身都有了更多描寫。有著之前的經驗,小島秀夫在這一作裡也加入了更多通過對話劇本來刻畫角色交待故事的手法,逐漸形成了所謂MGS式的特徵。

至於遊戲本身,如果說之前的MG限於小島當時只是一名普通策劃的身份,許多東西還無法實現,MG2裡的改變就更加明顯,敵人的視角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直線而是45度角的扇形,通過左右變換方向可以做到全面觀察,對於聲音的敏感程度也從單純的槍聲擴展到了腳步聲等多種來源,同時對於遊戲地圖的擴大,提供了雷達幫助玩家了解自己當前位置和警戒情況,在不同場景下每次敵人的狀態也完全不同,幾場BOSS戰更是想像豐富,場面壯觀,唯一的問題就是遊戲的平臺實在限制了遊戲本身,讓它沒能更進一步,不過事後來看,這也未嘗不是因禍得福,讓真正的優秀作品等到它最合適的舞臺。

上世紀90年代前期,憑藉兩部MG,小島秀夫已經算是當時暫露頭角的優秀遊戲製作人,在Konami內部的地位也逐漸上升。1993年,以小島秀夫為部長的神戶第五開發部成立,之後成為大家熟知的「小島組」,這期間他們開發的遊戲包括有《掠奪者》、《宇宙騎警》等系列作品,某種意義上來說相比MGS系列,這幾款作品體現出的小島個人風格更為明顯,在部分玩家的心中也是小眾「神作」,但不管怎麼說,能代表小島秀夫的始終還是Metal Gear這個名字——誇張一點說,當時的小島秀夫差不多就已經想到了一款合格潛入遊戲的全部細節,只是在3D化未曾到來的時代只能用2D的方式勉力體現,一切只待水到渠成,魚躍龍門,主機革命來臨後應時而生。

1995年小島開始構思《Metal Gear 3》,原本他首先考慮的是3DO平臺,但隨後索尼的PS橫空出世,小島在親自試玩後被PS主機當時所表現出來的硬體水準所震撼,尤其是其3D畫面的表現能力,讓他終於可以把多年來腦海中湧現出的構思轉化成具體作品,3D後的MG,才是真正的《Metal Gear》。

1996年4月1日,獨立出來的小島組正式啟動了PS上的《Metal Gear》計劃,潛龍諜影,新生後MGS的革命就此到來,而之所以最後將其命名為《Metal Gear Solid》而不是三代,是因為小島希望和FC上的前兩作劣化移植版割捨開,希望更多玩家能以這部遊戲作為開始,標題中的「Solid」既代表主角Solid Snake,也代表遊戲從此進化為堅固的3D實體形態。

而MGS的首次對外亮相也正是在同年開始舉辦的東京電玩展上,但真正展現全貌則是在一年後的E3美國遊戲展,相比同場《最終幻想7》或是《生化危機2》的CG動畫,初代《潛龍諜影》的預告堅持採用即時演算,雖然畫面精細度大為不如,但小島秀夫最拿手的鏡頭切換和場景鋪墊讓演示看起來流暢自然,從潛入到戰鬥,看起來帶入感十足,真正體會到了3D時代的遊戲能做到些什麼,MGS也從此開始了自己數次在E3上震驚世界的傳奇。

1998年9月3日,《潛龍諜影》日版先行發售,小島秀夫起初的預期是遊戲全球銷量能突破百萬,結果僅是日本幾個月後就達到了這一數字,也讓官方自上而下都對之後的歐美版做了更多準備,事實也證明MGS在歐美的受歡迎程度更遠勝日本,滿分遊戲,展會大獎都是手到拈來,更被多次譽為PS史上最強遊戲,如果算上包括增加VR訓練關的完全版在內,初代MGS累計突破700萬套的銷量也是目前為止系列的最高紀錄。

MGS的大獲成功,讓小島秀夫名利雙收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有機會掌控更多資源,主導自己開發的遊戲。90年代後期,小島組除了MGS之外也有不少其他成就,甚至包括心跳回憶的三部曲劇場版——不過玩家期待最多的當然還是MGS的續作。事後證明,早在1998年11月,MGS問世後兩個月,小島秀夫就已經從索尼方面得知了PS2的存在並拿到了最早一批的原型機,實際體驗後的結果,讓小島和當初接觸到PS時一樣相信,PS2可以讓《潛龍諜影2》迎來更一次的進化。

如果評選歷年遊戲展的輝煌瞬間,2000年E3上MGS2的登場無論如何會佔據一席之地,9分鐘的視頻演示了PS2遊戲當時所能表現出的一切,首次讓人們意識到真正的遊戲大作已經有了不遜色電影的感染力。之後的數天任何時刻MGS2影片的放映都是火爆圍觀,「《MGS2》偷走了E3」成為這一年展會最熱門的話題。而當遊戲實際問世後,「主角換人」的真相又讓這段預告增添了傳奇色彩,以至於從那時開始大家就對小島的宣傳手法有了深刻印象,也讓之後的小島秀夫不管每次是否刻意要搞噱頭,大家都認為他沒跑了……

和近似滿分的預熱相比,《潛龍諜影2》在實際發售後還是有一些爭議的,新主角雷電的存在感,戰鬥上的細節變化,以及明顯看得出的劇情削減,遊戲在發售前又剛好恰逢911事件,一度讓小島擔心以為遊戲會就此無疾而終。好在2001年11月13日率先發售美版的MGS2最終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讓索尼稱讚「我們有MGS2就足夠對抗NGC和Xbox」,作為PS2遊戲率先開啟大作時代的一個標誌,《潛龍諜影2》對比多年後的作品也毫不遜色。

也正是從MGS2之後,小島秀夫當時覺得自己關於MGS系列的想法已經在遊戲中表現得差不多了,他一度有意放手交給他人繼承,自己則去開發一些更容易發揮的新作,不過可想而知主觀上客觀上都不允許,MGS3企劃提出後不久就發現離開小島後玩不轉,最終還是一切照舊。2003年E3上,和兩年前一樣,《潛龍諜影3》正式亮相,所不同的是小島表示這次不再是後續而是前傳,將返回到故事中的60年代講述Big Boss本人的開始。

作為最早一批主動接觸歐美作品的日本遊戲人,小島秀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源於他的眼界,即便當時的日本依然在遊戲業看似如日中天,少數清醒者如小島已經感覺到了雙方在潛力上的差距,和《潛龍諜影2》同期問世的《俠盜獵車3》更是給當時的小島巨大震撼,一如他給別人那樣。從中他多少想到了在已有基礎上MGS系列繼續進化的可能性,開放世界,為此他一度希望能在PS3時代才推出MGS3,但最後還是趕不及,只能努力在遊戲中創造出更多樣化的環境,也讓MGS3有著比之前更為開闊的地圖,至於小島本人希望的沙盒遊戲化的MGS則更是十餘年後才姍姍來遲。

2004年11月17日,《潛龍諜影3》發售,直到入手前的一刻仍有不少人堅信所謂的60年代和Big Boss故事都是障眼法,玩穿序章後就如MGS2一樣換了故事……實際證明小島不想騙玩家的時候本身就是在騙玩家,MGS3確實就是一直線的前傳,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系列劇情最為內涵的一作,把故事立意徹底升華,貫穿前後(當然也可以說是挖了更多的坑),而Big Boss也就此成為故事的主角之一,對許多之後的玩家而言更是專屬他們的「蛇叔」。

和MGS2時候一樣,小島的發揮越出色,個人才華在MGS中體現得越多,也就導致這系列越發離不開他,MGS3發售前不久Konami方面就提前預告說MGS4必然會開發,隨後PS3的公布也讓遊戲早早確定新一代平臺,唯一的問題是小島自己提前表示說這次只打算掛名製作人——結果立刻引發了強烈反彈,沒多久在幾個月後的E3上小島秀夫就重新表態說自己這次還是全程接手,同時強調這次真的是最後一作MGS了——結果這句話同樣也沒成功兌現。

實際上從《潛龍諜影4》的各方面來看,小島秀夫確實是誠心誠意想為這個系列親手劃上句號,伏筆一一收回,角色全部亮相,最後也是讓Solid Snake和Big Boss兩代蛇叔完成了父子的最後交匯,而為了把這些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全部加進遊戲裡,也導致MGS4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量的「播片」,玩家看遊戲的時間比打遊戲的時間長,哪怕劇情再精彩也不好全用這手法,但考慮到這是當時認為的最後一作,也還在忍受範圍之內。2008年6月12日發售的《潛龍諜影4》繼承了系列一如既往的高評價,在PS3前期不顯優勢的獨佔環境下仍然取得了高銷量,沒有讓系列的收尾成為缺憾。

MGS4發售後,小島開始思考未來的計劃,其中之一是研發新遊戲引擎,希望能彌補和歐美遊戲之間越來越大的技術差距,另外就是親自去監督PSP版的《潛龍諜影:和平行者》,此前MGS系列的掌機遊戲都是掛名的外傳,不被正史所承認,小島親自接手的這款PSP遊戲很大程度上是他用來試驗新想法的成品,包括後來在MGSV中使用的建設基地系統,當然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早就覺得MGS4是最後一作的說法肯定已經破產了……而這期間除了和平行者外,小島還和白金工作室合作,授權給他們開發了一款風格迥異的外傳《潛龍諜影崛起:復仇》,某種意義上也是尋找MGS可能性的一次嘗試。

2012年,小島秀夫第一次對外界正式承認MGS系列的下一款新作存在,首先公開的是名為「原爆點」的序章,隨後年底開始了所謂的「幻痛」宣傳,簡單來說,就是煞有其事地宣布一款名為「幻痛」的新作,還專門搞了製作人採訪,但留下的痕跡十分明顯,加上大家都熟悉小島這一套老把戲了,導致沒多久網絡上就早早推測出「幻痛」和小島秀夫,也和MGS新作有關。2013年春,小島秀夫公開最新的《潛龍諜影V》就是「原爆點」加上「幻痛」,同時宣布遊戲將採取新一代引擎,沙盒遊戲的開放世界,隨後PS4和Xbox One兩大主機相繼亮相後也率先確認登陸新一代平臺。

2013年的E3展,和十六年前一樣,每逢MGS問世,它的預告都是同期焦點,小島秀夫在十年前曾經渴望過的沙盒遊戲如今終於有了驗證的機會,從近距離特寫到地圖遠景的切換看似全無阻滯,也全無差別,天氣變化,人物表情,動作捕捉……細節上一如既往地高品質,讓大家多年後再次看到了MGS展現的那種驚豔創意,覺得多年的等待都是值得的,MGS系列和小島秀夫都可以繼續再戰下去。

但隨後一年,2014年原爆點作為獨立篇章先行發售,而且價格不菲引發了不少爭議,通常來說這個程度只能當成試玩的體驗,當時人們隱約察覺到Konami方面貌似和小島秀夫已經出現了某些問題。而真正的「爆點」則是在今年3月,通過Konami內部的一系列變動,最終證實小島秀夫和此前的諸多遊戲製作人一樣,和公司高層發生了不可避免地分歧,最終只能選擇離開,小島組面臨解散,MGS系列或許還會繼續下去,但已經不再是小島秀夫的MGS。

關於小島秀夫和Konami之間的矛盾,或許局外人永遠不可能了解到事實真相,比較多數人認定的版本,是Konami方面認為MGS系列目前的開發周期不符合市場需求,希望成為快餐時代的年度作品,而小島本人對此並不感興趣,最終導致了破局。從玩家角度自然傾向於小島本人,認為Konami只想賺錢,但反過來說,如果小島自己本人確實已經不希望繼續MGS系列,那麼就算他獲勝後的結果就是玩家希望的麼?只能說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收尾,三方都沒有贏家。而之後的故事如何發展,目前仍然看不到結果,也無從預測:MGS系列是否會繼續推出非小島的新作,小島秀夫是否會加盟他家開始新作,雙方未來是否有可能言歸於好也沒法說死(有些玩家仍然相信這是小島的噱頭……),至少我們現在還能幸運地迎來《潛龍諜影V:幻痛》的如期發售。

十餘年來,我們每逢說起遊戲藝術的代表,MGS系列都很容易是被拿出來當作代表的一個,而《潛龍諜影》確實也有資格背負這個名號,劇情、系統、畫面、口碑、銷量……系列正統作品都不曾在這些方面失敗過,小島秀夫傾其半生才華打造的這個品牌,也表現出了一位天才遊戲製作人所能發揮出的全部。

小島秀夫的成功來自多個方面,從電影等其他藝術形式上學以致用了大量素材,透過豐富的想像力將其轉化成遊戲中的實際應用,而比起他容易被大眾所熟知的鏡頭手法、廣告宣傳等地方,他對遊戲細節那種變態的掌控管理才是最關鍵的,畢竟這是一個能讓作曲家寫上十幾首曲子就為了留下一個需要用的完美主義者……MGS系列並無毫無缺點,從劇情到系統每一代如果單拿出來推敲不難找到問題,但正因為小島事無巨細的參與遊戲全程,讓這些豐富的內容組合成一個整體,才打造出讓諸多玩家接受的遊戲本身。

而這也是許多傳統日式遊戲製作人的特色,以一人之力為遊戲打上自己的烙印,甚至惟有近似偏執狂的獨裁方式讓他們全盤發揮才能誕生出名作,在日本遊戲的黃金年代他們紛紛取得成功,但隨著時代演變,當遊戲重心傾向於歐美,製作人的標記就逐漸被工作室模式取代,市場絕對不希望一款遊戲要依賴一個人而存在。最終幻想放逐了坂口博信,生化危機捨棄了三上真司,板垣伴信、稻船敬二、神谷英樹們紛紛遠去,小島秀夫能堅持至今,某種意義上已經是全身而退的幸運者了。這個時代選擇留下的是《使命召喚》,是《刺客信條》,是小島秀夫曾經羨慕不已的《俠盜獵車》,如果《潛龍諜影》註定要迎來這樣一個結局,未必不是件好事。

相關焦點

  • 情懷灼心 《潛龍諜影》的互動藝術追求
    《潛龍諜影》乃至於小島組內部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都不可磨滅。  這是一個讓人心生敬佩的團隊,他們在電子遊戲這條商業為王的道路上仍有追求。這是小島組留給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  拋開最初FC時代的前作不說,在確定了「戰術諜報動作遊戲」這個概念之後,《潛龍諜影》的出現才是真正讓人對3D時代的遊戲高度有了完整的概念。
  • 專訪唐娜·伯克:一位演唱者的《潛龍諜影》夢
    玩家們的關注點,放到了小島秀夫的新作《死亡擱淺》上,稍微還能提起人們興趣的,就只剩下喬丹·沃格-羅伯茨還在拍攝的《潛龍諜影》電影了。而站在唐娜的角度來看,她非常希望能為這個系列再貢獻一些內容,電影顯然是個不錯的機會:我察覺到有很多好萊塢的女演員,把自己的試鏡錄像寄出去(給劇組),想參與演出。這些一流的表演者還在努力爭取工作,所以我也想向喬丹·沃格-羅伯茨展現點什麼。並不是空想自己可以為《潛龍諜影》的電影獻聲,眼巴巴的懇求「我可以加入嗎」,而是做了個 Demo,我得創作電影相關的東西。
  • 《潛龍諜影》《潛龍諜影2》《合金裝備》現已登陸GOG平臺
    KONAMI與GOG今日在推特上進行了一波暗示,互相AT對方的同時還配上了《合金裝備》(又譯:潛龍諜影)標誌性的嘆號與紙箱。隨後GOG上架了MSX版《合金裝備》(Metal Gear)、《潛龍諜影》(Metal Gear Solid)、《潛龍諜影2 實體》(Metal Gear Solid 2:Substance)、《科樂美收藏集:魂鬥羅與惡魔城》四部作品,這些經典遊戲針對現代PC平臺進行了重新優化與適配,兼容性有所提升。
  • 《潛龍諜影》改編小說:可謂當代文學經典之作
    過去,我從沒玩過《潛龍諜影》的任何一作。遊戲發售多年,我還是覺得這個系列晦澀難懂,小島秀夫的鬼才手筆與盛名讓我有些望而卻步。然而去年,在《死亡擱淺》發售及日本文化滲透的雙重影響下,我終於下定決心嘗試一下《潛龍諜影》。
  • 《潛龍諜影 生存》銷量暴死 但科樂美不會停止噁心人
    和「該系列」之前的遊戲做個比較的話,《潛龍諜影 崛起復仇》首周30.8萬,《潛龍諜影5 幻痛》首周雙平臺41.1萬,《潛龍諜影4》日本總銷量83萬份。銷量其實還過得去,但玩家評分低得出奇這個尷尬的結果不光玩家早有準備,科樂美自己更是心知肚明,「A HIDEO KOJIMA GAME(小島秀夫遊戲)」的招牌與這個系列捆綁了數十年,突然將這個名字、這個人的想法徹底從一款「潛龍諜影」新作中剝離,遊戲本身會變成什麼樣,口碑會跌落到何種程度,作為在這一行浸淫數十年的行家裡手,科樂美的高層不可能不知道其中利害。
  • RED的知乎Live-潛龍諜影系列:銜尾蛇
    ——引領者[1],《潛龍諜影3食蛇者》[2]大家好,我是RED韻,「一點兒也不宅」專欄的筆者,周二(7月12日)晚上9點整,我會在知乎Live上跟大家聊聊《潛龍諜影》系列遊戲。如果你讀過「一點兒也不宅」,也許曾經讀到過一些我寫的《潛龍諜影》系列賞析,熟悉我的朋友也都知道我是《潛龍諜影》系列遊戲的忠實玩家。
  • 傳聞:《潛龍諜影》完全重製版將登陸PS5和PC
    有來自油管的傳聞稱,PS 上的名作《潛龍諜影》將被重製,登陸 PS5 和 PC,而且將不僅僅是移植或高清版,而是完全的重製。該消息來自 YouTube 頻道 RedGamingTech 的消息源。傳聞指,除了初代《潛龍諜影》將得到重製外,《潛龍諜影2》《潛龍諜影3》和《潛龍諜影4》也都將重新發行,但聽起來它們將是高清版而不是完全重製版,而且登陸平臺並不確定。雖然該頻道過去一直以準確的洩露信息而著稱,但之前更多是洩露硬體信息而非軟體。不過從細節考慮,索尼買下重製版獨佔權也是很合理的。
  • 【譯介】《潛龍諜影:幽靈通天塔》開發組訪談
    【譯介】《潛龍諜影:幽靈通天塔》開發組訪談登陸Game Boy Color掌機平臺的《潛龍諜影:幽靈通天塔》(Metal Gear
  • 遊戲歷史上的今天:《潛龍諜影崛起:復仇》正式發售
    《潛龍諜影崛起:復仇》《潛龍諜影》系列有著不少的衍生作品,但其中《潛龍諜影崛起:復仇》一定是最特殊的一部。自從小島秀夫在二零零九年的遊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上以「The Next MGS」作為尾聲結束演講之後,《潛龍諜影崛起:復仇》的身影開始走入玩家們的視野中。
  • 《潛龍諜影》遊戲官方漫畫開箱:外表粗獷,實則形神兼備
    這並不是一款遊戲,而是一本書,圍繞的是讓小島秀夫真正被全世界同行和玩家所認可的《潛龍諜影》,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合金裝備》。這本《潛龍諜影》漫畫集由縱橫文學授權引進,作為一本遊戲官方劇情改編成的漫畫,其主要內容集合了《潛龍諜影》漫畫共12冊,《潛龍諜影2:自由之子》漫畫共12冊,另外還有《潛龍諜影2:自由之子#0》漫畫合集特別收錄篇章共三部分。全書一共592頁,全部由無光銅紙印刷。
  • GS&IGN雙滿分評價——《潛龍諜影Ⅴ》完美謝幕
    實際上,除GameSpot和IGN之外,國外的其他遊戲媒體也紛紛給予了《潛龍諜影Ⅴ:幻痛》高分評價。在《潛龍諜影5:幻痛》的遊戲評論中,GameSpot表示:《潛龍諜影Ⅴ:幻痛》擁有著一流的畫面和配音,它的遊戲表現甚至超越了當代電影作品的普遍標準。在遊戲中,玩家將體驗到深藏在幻痛主題下的一些黑色幽默;同時,遊戲的緊張感會令玩家不自覺的坐在座位的邊緣,心跳加速。《潛龍諜影Ⅴ:幻痛》將過去所有遊戲最優秀的元素匯集在了一起,全新的開放世界將這部遊戲推向了一個頂點。
  • 《潛龍諜影5》小白向安利:因為好玩所以玩
    不過經過20多個小時的遊戲,我深深感到,《潛龍諜影5:幻痛》確實稱得上一款老少鹹宜童叟無欺的必玩遊戲,理由很簡單:  因為好玩!  下面我就從我短短20多個小時(這時間夠熟練玩家通關《潛龍諜影2》5遍以上,但對《潛龍諜影5:幻痛》來說,確實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的初體驗,聊聊我覺得《潛龍諜影5:幻痛》「好玩」在哪裡。
  • 聽靜靜說《潛龍諜影5:幻痛》的幕後故事
    2015年眼看就要翻頁,在過去的這一年中我們迎來了眾多激動人心的大作,《潛龍諜影V:幻痛》無疑是其中之一
  • 【訪談】聽靜靜說《潛龍諜影V 幻痛》的幕後故事
    這段非同凡響的冒險將業界常青樹《潛龍諜影》系列推至巔峰。儘管懲戒之毒蛇在遊戲裡搶盡風頭,不過天賦異稟的狙擊手Quiet(靜靜)仍虜獲了眾多玩家的心。以才華橫溢的Stefanie Joosten為原型,並由她親自演繹的靜靜,在玩家群體中有著超高的人氣。
  • Ashley Wood:賦予《潛龍諜影》系列另一個靈魂的男人
    他第一次進入遊戲產業是2002年的《真魂鬥羅》的封面設計,之後他負責了2006發售的 PSP 遊戲《潛龍諜影 電子圖像小說》《潛龍諜影 掌上行動》和2010年《潛龍諜影 和平行者》的原畫。    Q:您第一次參與「《潛龍諜影》系列」的項目是互動漫畫《潛龍諜影 電子圖像小說》,當初您是怎麼和這個系列聯繫在一起的?小島秀夫又是怎麼找到您的?
  • 【新聞】全球首個《潛龍諜影V 幻痛》評分 附中文翻譯
    近日,法國遊戲媒體Jeux Magazine為《潛龍諜影5 幻痛》打出了全球首個媒體評分:17分(滿分20)。
  • 【安利】《潛龍諜影V 幻痛》小白向安利:因為好玩 所以來玩
    不過經過20多個小時的遊戲,我深深感到,《潛龍諜影V 幻痛》確實稱得上一款老少鹹宜童叟無欺的必玩遊戲,理由很簡單:因為好玩!下面我就從我短短20多個小時(這時間夠熟練玩家通關《潛龍諜影II》5遍以上,但對《潛龍諜影V 幻痛》來說,確實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的初體驗,聊聊我覺得《潛龍諜影V 幻痛》「好玩」在哪裡。
  • 【新聞】《潛龍諜影Online》將於11月更新1.01版本
    Konami今天(10月23日)公布,將於11月對《潛龍諜影Online》進行1.01版本的更新。
  • 《潛龍諜影5:幻痛》的19個彩蛋
    3.射擊AI罐,它會說出《潛龍諜影3》和《和平行者》中的臺詞。在AI罐回收回基地之後,特定武器才能達到這一效果(具備玻璃穿透能力的)。15.在開始的醫院場景中,能看到《潛龍諜影5:原爆點》的海報,上面寫著「小島組」。
  • 《白鯨》不但會給你帶來《潛龍諜影V》 還會把你引向一本好書
    而《白鯨》不但會給你帶來《潛龍諜影V》 還會把你引向一本好書 ,讓你遇見一位如詩人一樣有趣的科幻作家。毒蛇。莫比-迪克。「你好,亞哈。叫我以實瑪利。」發售也有大半個月了,各位《潛龍諜影V》都玩得怎麼樣了呢?冷靜一點,這裡不是要劇透。哎大哥你別跑啊我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