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創業咖啡的宣潔總經理,從杭州來武漢,特意送了一本雷軍籤名版《一往無前》給我,真的是非常感謝。
這本書好看,把小米創業的故事,講得驚心動魄,強烈推薦大家入手。
我用了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讀完這本書,有很多想法和感悟。
這本書普通人看,可以通過小米看到過去10年中國製造業艱難突圍,打造中國品牌背後的艱辛;創業者看,你會發現小米創業踩過的坑,我們一樣不難避免。
我讀完有七點感受,和大家分享。
01時代造就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也推動了時代前進。
雷軍的「風口論」很有名:風口來的時候,豬都會飛起來。
小米的成功,就是趕上了人類集體用上智慧型手機的大時代。
智慧型手機在全球的快速普及,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所有的行業都要思考如何藉助智慧型手機去改造。
小米最早看中了三個機會:
智慧型手機,米聊,小米司機,
但因為企業實力,戰略放棄了米聊和小米司機。
米聊這個領域誕生了微信,小米司機這個領域誕生了滴滴。
雷軍說這真的是一個好時代,任何時候都很難碰到成長為千億級別企業的機會,而小米誕生的時候,看中的三個方向都可以誕生千億級別的企業,2010年後的10年,
購物產生了美團和拼多多,
旅遊兼併出了攜程,
信息獲取冒出了字節跳動,
時代的紅利造成了偉大企業的井噴,但也正因為這些企業的創新,讓偉大的時代星光熠熠。
下一個10年,改變人類的偉大產品是什麼?
其實全世界都在努力探索,也許是智能汽車,也許是人工智慧,但無論如何,這些領域中國企業家都是躬身入局者,不管外部環境如何惡劣,我們還是牌桌上的玩家。
02每一個偉大的企業,都要站在前輩企業的肩膀上進化。
小米能誕生,其實要感謝蘋果和安卓。
蘋果創造了觸控螢幕智慧型手機,
安卓提供了開源作業系統。
移動手機這個產品一出來,大家都想得到未來的方向一定是智能化,但沒有蘋果,我們的智慧型手機技術路線會很狹隘。
蘋果在產品設計思路上最偉大的突破不是觸控螢幕,而是接受觸控螢幕手機容易摔壞,賈伯斯認為消費者願意接受一塊酷的手機,而不在意它的耐用性。
而諾基亞的手機執著於能敲核桃的耐用標準,反而錯過了智慧型手機時代。
蘋果手機的成功,也孵化出了一個偉大的供應鏈,小米贏得了供應鏈企業的信任,就贏得了做大的可能。
安卓在生態孵化上最偉大的突破是免費開源,谷歌用自己的實力支撐起了一個巨大的生態,這也是全球化的紅利。
想想如果是今天,一個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薦算法,都可以成為限制出口的技術清單一部分,哪裡還有機會誕生小米這樣的企業。
小米繼續進化下去,總有一天會挑戰成就自己的偉大企業,這是後浪贏得世界的必經之路。
但我們永遠不要忘了是偉大的前輩企業成就了我們,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被新的後浪戰勝,這是偉大的企業精神另一種傳承。
03一個老闆,和一個企業家,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大夢想。
老闆的夢想是賺錢。
想賺錢的老闆很多,真能賺到錢的老闆也不少,但他們不會成為企業家。
企業家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商業智慧,執著於為社會解決某一類問題,並願意通過商業的方式,為解決這類問題而戰鬥。
小米的創立,初心是什麼?
要做最好的手機,
賣一半的價錢,推動智慧型手機在全球普及。
應該說隨著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這樣的企業努力下,這個夢想在全球已經初步實現了。
小米現在的夢想是什麼?
用網際網路思維改變中國製造業,
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崛起。
雷軍創立小米時,已經通過WPS上市賺到了財富自由,通過投資也賺到了不少錢。
再次創業不是為了個人享受,
而是希望實現一個大夢想。
很多人創業,是想解決個人財富的問題,這無可厚非,但我相信,有大夢想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追逐財富的人反而很容易看到所謂的「風口」轉變方向,最終一無所獲。
最偉大的企業家,有最偉大的商業夢想,比如馬斯克,比如賈伯斯,他們改造了很多行業的未來,影響了無數人的生活。
我們也會有這樣的企業家不斷冒出來。
04企業的發展速度,取決於你選怎樣的人來幫你。
讀雷軍創業的過程,就好像是一部找人史。
不斷的去面試,不斷三顧茅廬,用雷軍的話說是三十顧茅廬。
把靠譜的人,能幹的人,有才華的人,有格局的人都拉進自己的戰車。
哪怕一開始人才沒有充分發揮,但在讓企業變得偉大的過程中,每個人反而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
對人才來說,你的夢想夠不夠大,有沒有挑戰性,有沒有號召力,很重要。
真正優秀的人才自己會判斷,會取捨,會做出聰明人會做的決定。
好的企業家只需要花時間去找對這樣的人。
人才難得,一將難求。
雷軍把小米做大以後,也有更大的空間引入操盤過金立手機的CEO盧偉冰,也引入了熟悉供應鏈的張峰,許許多多的人。不僅僅如此,小米也開始全球化布局,全球化爭奪人才。
引入最好的科學家,引入最強的國際化人才,這樣才能在全球化時代競爭。
有沒有能力駕馭比自己強的人才,是一個人能否把事業做大的關鍵。
05企業的經營戰略一旦明確,就是平衡節奏。
很多企業缺乏戰略,賺的是快錢。
也有很多企業戰略明確了,也不缺乏堅持戰略的定力,但執行出了問題。
小米的戰略是做性價比最高的智慧型手機,
用網際網路思維銷售,不藉助線下渠道。
第一步其實是抓發燒友,
第二步是抓第一波換機的年輕人,
第三步是用性價比全面幹掉山寨機市場,
第四步是開始向中上遊手機市場進軍。
而OPPO和VIVO直接卡位中端價位手機設計。
主抓全國三四五線城市的線下渠道,給渠道商足夠的利潤,讓他們願意賣,配合各種花式營銷推廣,也拿下了不俗的市場份額。
華為直接高舉高打,
打一二線城市的主流人群的高端手機。
藉助強大的渠道和技術能力,反而一度威脅到蘋果三星的霸主地位,如果不是美國打壓,華為真的很可能要把三星和蘋果市場份額搶走大半。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企業都面臨如何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的矛盾。
小米前五年為了搶佔智慧型手機市場,只管跑馬圈地,在內部人員管理,研發管理,供應鏈管理上留下了很多隱患。
比如供應鏈,理論上應該有第二備份廠家可以快速供貨,但實際上沒有嚴格執行,結果真的出了供應鏈企業倒閉事件。
讓小米的產品發布被迫推遲了很久,給競品足夠的搶市場時間。
比如小米開拓印度市場,做了錯誤的判斷,導致印度市場積壓了50萬部手機,差點成為賣不出去的庫存。
好在小米把消化庫存的過程,變成了建立國際銷售渠道的過程,這個思維轉化特別漂亮。
雷軍被說成是科技界的勞模,其實也是因為企業擴張太快,他不得不藉助自己創始人的影響力和判斷力,到處救火。
如果在壓力下雷軍做出錯的判斷,沒有抓住企業的經營重點方向,或者把有限的資源分散使用,都會帶來不可承受的經營結果。
這一點恰恰是企業家最大的價值:
在壓力下做出正確的判斷。
商戰是今天男人們的戰場,一如戰場上最好的指揮官威信是打出來的,好的企業家威信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正確判斷中樹立起來的。
06要打造品牌,科技型企業核心競爭力必須是基於全產業鏈的技術研發能力。
小米在2016年遇到很大的麻煩,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產品出了問題。
而產品出了問題,很大原因是選擇了高通的晶片,而高通的主力晶片存在發熱量過大的問題。
當時負責小米研發的技術團隊缺乏足夠的經驗,在關鍵元器件選型上做了錯誤的判斷,想換別人的晶片都不行。
因為整個手機產品的研發是圍繞核心晶片展開的,要換就意味著技術路線重來,一步錯步步錯。
作為技術型企業,不重視研發是缺乏後勁的。
憑藉本土供應鏈優勢各種組裝山寨機的企業,現在紛紛倒閉,剩下一個手機屆的傳奇企業——傳音,其實也早就培養了自己強大的面向非洲市場的研發能力。
技術研發能力需要重投入,重人才貯備,如果企業只賺錢低端利潤,是留不住人的。
沒有技術含金量,企業也缺乏長遠競爭力,得不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企業也賺不到大錢。
小米這樣的企業在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成功,反而會激發更多的人圍繞科技創新去努力創造偉大的企業。
儘管步入技術的深水區,要成為前沿領軍企業難度越來越大,需要各種基礎研究的突破,需要消化全人類的科技成果。
今天我們國家遭遇很大的外部挑戰,
但憑藉科技突破創造影響人類的產品,
藉助企業家的能量讓更多人愛上我們的產品,反而是體現一個國家實力最好的方式。
有全球化競爭力的企業多了,國家的地位自然也就起來了。
07企業的成長,對一部分人是機會,對另一部分人可能的失落。
小米越做越大,雷軍的煩惱並沒有變少。
除了市場競爭對手帶來的壓力,宏觀環境突然變化帶來的挑戰,公司內部管理也會出現一起創業的早期合伙人,跟不上事業的發展。
在小米進入第7年,硬體事業部的負責人管理風格越來越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對於這樣的合伙人,要怎樣處理?
讓雷軍睡不好。
雷軍在元旦假期喊來核心合伙人溝通,談了18個小時,也沒有結論。
重要的人事解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下決心。
企業小的時候還能快刀斬亂麻,企業到了一定規模牽一髮而動全身,要評估的因素太多了,很可能一個細節不到位就出大問題。
最後的人事交接過程還順利,雷軍也親自下場管理硬體事業部,外行領導內行,驚險過關。
企業的成長也有殘酷的部分,
如果你跟不上,你就會被淘汰。
如果企業的激勵機制合理,早期貢獻大的人倒也能安心退出,否則很難不起內部爭執。
所以要創業,要做大,
只能說是屬於最勇敢的人的遊戲。
如果你也想《一往無前》,不妨看看這本由範海濤寫的小米發展史,故事多,內幕深,一部中國新興企業發展的磅礴畫卷,為你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