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陷入悲觀情緒?巧用「ABCDE模式」,解決孩子習慣性無助

2021-01-09 朗姐育兒說

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1890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希臘神話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叫西西弗斯,有一天他不小心得罪了宙斯,宙斯懲罰他每天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巨石沒有稜角就會滾落山底,他只能繼續將巨石推到山頂,永無止境。

「我真的什麼事都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錯」。

這是影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對自己的評價。劇中的明月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僅乖巧懂事、成績優異,人長得還漂亮,這樣的孩子原本應是很陽光的,但明月卻沒自信、沒主見,還很容易陷入悲觀情緒。

這其實跟她媽媽的「強勢」有很大關係,明月的媽媽喜歡事無巨細地幹涉她,卻又嫌她沒主見;在學習上對她嚴格要求,卻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就這樣,在媽媽的「否定」中長大的明月,逐漸就變得畏縮起來。

明月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習得性無助」,是指人在經歷挫折與失敗之後,面臨問題時所產生的無能為力的消極狀態和行為。

也就是說,家長如果總是否定孩子,孩子就很可能做什麼事都覺得自己不行,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對此,家長只需巧用「ABCDE模式」就能有效解決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孩子總是「習得性無助」,家長是主因

1、家長習慣性的語言暴力

「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孩子,一點都不像我。」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總是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一頓罵,哪怕孩子做錯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家長習慣性的語言暴力打壓下孩子也會開始質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也會慢慢被摧毀。

2、家長總是揪著錯誤不放

很多家長很喜歡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反覆強調錯誤本身,一味地對孩子說教,而不向孩子說明具體原因,提供解決方法。這樣孩子也只會放大錯誤本身,而不知道該怎麼做,下一次很可能重蹈覆轍,同時也逐漸變得不自信起來。

許多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避免陷入「習得性無助」,保持樂觀的心態,但不知道該從哪兒下手。家長們不妨試試「ABCDE模式」,讓孩子成為一個樂觀自信的人。

巧用「ABCDE模式」,打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1、巧用「ABCDE模式」的樂觀法則

「ABCDE模式」的樂觀法則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自己《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ABCDE在這裡的意思分別是Adversity(壞事件)、Belief(想法)、Consequence(後果)、Ddisputation(反駁)Energazation(激發)。

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在面對挫折時主動跳出消極,轉而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

首先讓孩子列出讓自己難過的壞事件(A),嘗試回憶當時情境下自己消極的想法(B),想像一下如果保持這種消極想法會導致什麼後果(C)。

然後引導孩子思維反轉,從不同角度不斷反駁原先的消極想法(D),直到能夠激發孩子產生積極的行動為止(E)。

這種模式簡單來說分為兩個部分,即ABC(分析負面事件)以及DE(跳出消極的惡性循環),可以選擇口頭進行或寫在紙上,總之通過這種思維的有效訓練,孩子就可以慢慢擺脫「無助感」,變得樂觀起來。

2、給予孩子更多肯定

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不是他(她)自己不想去嘗試去改變,而是在很多時候被家長潑了一頭冷水,在長時間被灌輸「你不行」的思想之後孩子自然就變得悲觀和自卑。

相反,如果家長肯給予孩子更多肯定,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鼓舞,不管是學習還是做其他事情都會更有幹勁,久而久之自信心也會培養起來。

3、鼓勵孩子做擅長的事

家長不要自己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鼓勵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這樣孩子不僅有自我選擇和成長的空間,還能在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建立自信心。

在《以家人之名》中與齊明月媽媽形成很大反差的是李尖尖的爸爸,從不苛求孩子成績優秀,而是鼓勵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

尖尖雖然學習不在行,但是非常熱愛木雕,正是因為李爸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持,尖尖不僅活得自信快樂,還在畢業後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收穫了自己的事業。

總結

總而言之,樂觀不只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可以通過有意識訓練而形成的習慣和能力。因此,當孩子再有「習得性無助」的表現時,家長不要再不負責任地以「他(她)就是這種性格」搪塞了。

要知道,即使孩子真是性格如此,家長也是主因,更何況並非毫無辦法。家長可巧用「ABCDE模式」訓練孩子的樂觀情緒,給予孩子更多肯定,鼓勵孩子做擅長的事。相信「功夫不費有心人」,家長的付出總有一天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樂觀。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自卑悲觀怎麼辦?很可能是陷入「習得性無助」,家長需要注意
    其實小孩子的自我評估一般都建立在家長對他們的評價之上,浩浩的媽媽總傳達出浩浩不夠優秀的信息,孩子自己也會慢慢產生這樣的心理。如果長期被這種評價包圍,孩子會陷入「習得性無助」,變得更加自卑,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更容易產生悲觀心理,對障礙望而生畏。
  • 孩子悲觀怎麼辦?可能是因為陷入「習得性無助」,家長有三大誤區
    02悲觀的後果悲觀實際上一種心理防禦習慣,這種習慣會給人帶來很多方面的後果,包括情緒抑鬱、退縮、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體。關於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基於動物實驗提出的。
  • 孩子陷入悲觀情緒怎麼辦?正確培養樂觀心態,助孩子擺脫負面情緒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成長過程非常重要,不但要掌握各種各樣的生活技能,同時需要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態更為重要。如果孩子面對生活的情緒很悲觀,那麼即使小孩再優秀,以後也不能取得好成就。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發現:孩子的情緒波動很大,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瞬間整個人就陷入了低谷。
  • 《奇蹟男孩》:用心理學解釋奧吉「習得性無助」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當時奧吉深深地捲入了「習得性無助」。在現實生活中,像奧吉一樣,許多經歷過長期失敗的孩子,或長期生病的病人,或是無助的老人。他們經常有「習得性無助」現象。由「習得性無助」引起的絕望、抑鬱和抑鬱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根源。
  • 努力也沒有用,不努力行不行?孩子過於悲觀怎麼辦
    ——切斯特頓沒有人天生是悲觀的,但是孩子的成長環境會改變孩子對人生的態度,一個過於悲觀的孩子,他的悲觀大部分都來自於成長環境和父母。一旦孩子過於悲觀,他會活得很辛苦,只是很多時候很多父母都不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這種悲觀情緒。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隨後的爸爸互換項目中,被稱為帶娃能手的林志穎在面對森碟的負面情緒時也是手足無措的,看來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再會帶孩子的父母也會很頭疼。1.表達方式有限當孩子被負面的事件所困擾時,孩子們因為表達方式受限,他們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以及內心的困惑,這讓他們無處實現情緒的消解,於是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他們不會傾訴和排解,只能任由這負面情緒所侵襲。
  • 孩子遇事總是很悲觀怎麼辦?父母要了解下「斯萬高利效應」
    最近我朋友跟我說,他覺得家裡的孩子就像個「瓷娃娃」,時常因為一件事情沒做好,孩子可能就會哇哇大哭,其實這也還好,畢竟孩子相較於成年人人來說,抗壓能力比較弱,這很正常。但是很多時候明明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孩子還是會一直處於那樣子的狀況之中,甚至於在有些時候,他安排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總是用一種推脫或者是逃避的態度去面對。
  • 孩子悲觀的深層原因,源自童年,做好這幾點,養出樂觀孩子
    要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必須讓孩子跳出只會被成績評判的標準,讓孩子即使成績不好,也能從其他方面獲得成就感,孩子的悲觀情緒就不會蔓延。2、改變孩子對事件的解釋風格悲觀的定義是,在遭受挫折時,讓自己滯留在任何毀滅性的原因中不可自拔。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所以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其實是共同存在的,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且成正相關的關係。這個定理我們可以用「鐘擺效應」來解釋。所謂鐘擺效應,是心理學所定義的名詞,其意義是指人類情緒出現高低擺蕩的現象,如同人的正負情緒一樣。
  • 孩子總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讓孩子脫離負面效應
    後來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跟小王吐槽自己的兒子,說他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哭,怎麼說都不聽。孩子在這個階段,很容易被負面情緒左右,家長要重視這個問題,不要覺得不耐煩。通常情況下,孩子之所以會產生負面情緒,是因為他們遇到了解決不了的事情,家長需要了解情況,搞清楚孩子是因為什麼事情才變得這麼消極。假如家長這個時候什麼都不做,孩子很可能會沉浸在負面情緒當中,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該怎樣應對這種情緒。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個長期被「情感勒索」的孩子,通常會有這四種心理變化:1.沒有安全感,性格變得懦弱。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總是會說出一些情緒「綁架」的話,比如「如果你......,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在「情緒勒索」中,感受到了父母帶來的壓力和恐慌,但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在短暫的順從後,他們發現「聽話」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就會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來抗議這無形中的「勒索」,比如和父母頂嘴,或者故意不按父母要求做事等等。
  • 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你會比他還崩潰嗎?
    我媽在旁邊看著我折騰,嘴裡也不住地念叨:「怎麼這麼巧,偏偏就這個時候跳閘了呢。」過了好久,我不鬧了,為什麼不鬧了呢?因為節目演完了。這時我爸回來了,一進門就樂了:「來電了,動畫片也完了。」奇怪的是,我竟然沒有什麼不高興的,心平氣和跟他們吃飯去了。現在回憶起來,我爸媽當時面對我發脾氣,真是給出了教科書式的示範,他們一個站在我的角度表示理解,一個立刻開始行動幫我解決問題。
  • 孩子叛逆?是因為父母總是習慣表達第二情緒,這才逼的孩子叛逆!
    當看到小朋友後,第二情緒是隨之而來,甚至控制了他的主要表達。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比如說看到小朋友作業是磨磨蹭蹭,很多家長就會開口責罵,甚至是動手打人。本來看到小朋友動作這麼慢,家長是擔心他們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可是在表達上則是把第二情緒表現出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一情緒的出現是父母對小朋友天性的關心,而第二情緒寫實為了解決問題。
  • 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負面情緒,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說家長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那麼會導致孩子因此陷入更加嚴重的狀態當中,甚至對人格的成長會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 孩子害怕上臺?6-12歲孩子的「舞臺恐懼症」,家長可以這麼解決
    2、害怕被否定有一種人格叫做「固定型」人格,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的固定思維裡,習慣性的用拒絕保護自己,因為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所以這類人群總是會先說「不」。而舞臺恐懼症的孩子當中,正是因為這種恐懼的心理所影響,害怕被否定,不希望接受負面的結果,因此,會拒絕在舞臺上表演,又或者是在表演的時候表現就不安、拒絕的情緒。孩子的舞臺恐懼症形成於生活之中,不論是對自我的否定還是對舞臺的不自在,都說明著孩子需要做出改變了。
  • 悲觀是可以改變的,樂觀是可以培養的,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
    你周圍有悲觀的人嗎?你是悲觀的人嗎?你知道嗎,悲觀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思維模式,從悲觀的人變成樂觀的人。生活中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主要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事物本身。當我們面對同樣的困境,樂觀與悲觀的解釋風格,處世態度,帶來的結果卻大不相同。樂觀的情緒可以維持生命,悲觀的情緒卻能摧毀生命,讓你的人生永遠處在灰暗的天空中。我們先來看一看產生樂觀或悲觀的看法的原因:悲觀的人通常用悲觀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問題。人們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不幸的事情時,觀念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
  • 孩子情緒化怎麼辦?認識一下「鐘擺效應」,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孩子的情緒說爆發就爆發,總是沒有徵兆。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家長好聲好氣地勸,孩子不但沒領情,還越哭越大聲,又或者有時候和別的小孩子玩耍不小心弄傷別人,孩子也會忍不住委屈,號啕大哭。爸爸媽媽面對情緒化的孩子也會經常手足無措,無法跟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陷入「習得性無助」,是一種逃避失敗的行為在大人看來,孩子很多小小的失敗,都是正常的、能夠克服的,但是孩子卻沒有信心繼續挑戰,只是向失敗低頭,還把失敗的理由歸於其他因素。孩子的這種表現,多半就是「習得性無助」。
  • 家長要知道,孩子「情緒總是低落」的五個原因,幫他們走出困境
    這是明明的媽媽向我詢問,她家孩子總是情緒低落時說的話。她的重點就是,家長與孩子之間沒有矛盾,孩子也沒有什麼異常的行為,就突然變得興致不高了,這讓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辦了。我跟她講的是,可能孩子在學校經歷了什麼挫折,讓他的自信心消失了些,他陷入了自我的懷疑之中,從而她的情緒變得低落了些。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巧用「冷靜角」幫孩子管理情緒
    而這樣子的做法,反而讓孩子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因為在跟父母進行交流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發脾氣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交流方式,並且他能夠很快地達到成效,那麼基於這樣子的認知,孩子在跟父母交流的時候,自然就不再願意去選擇「作用不大」的和父母溝通,而是更願意選擇用自己的情緒去「逼迫」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會把這樣的方式當成是正確的,認為父母不「聽」自己的話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