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化怎麼辦?認識一下「鐘擺效應」,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2020-12-23 樂仔說育兒

文字/樂仔

編輯/樂仔

情緒管理對於孩子是門難學的課程

孩子的情緒就像夏天的天氣一樣,時不時下暴雨,時不時豔陽高照,偶爾還會遇到颱風。孩子的情緒說爆發就爆發,總是沒有徵兆。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家長好聲好氣地勸,孩子不但沒領情,還越哭越大聲,又或者有時候和別的小孩子玩耍不小心弄傷別人,孩子也會忍不住委屈,號啕大哭。爸爸媽媽面對情緒化的孩子也會經常手足無措,無法跟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

情緒孩子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課程,畢竟孩子對於情緒都尚且沒有充分的認知,又怎麼懂得如何控制呢?

孩子容易情緒化,這是為什麼?

孩子常常情緒化其實是有原因的,這背後的根源並不全是因為孩子嬌氣、無理取鬧,而是面對情緒的到來,孩子儼然成了一個"被支配者"。

首先,孩子不懂得怎麼控制情緒並做到收放自如。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並不需要經過大腦的複雜反應,它是被一件事或一個人所直接觸發的反應,是最直白明了地表達自我的方式

就比如孩子的糖果被人搶走了,孩子的委屈會立馬通過哭泣釋放出來,孩子年齡還小,不懂得怎麼在事情發生後冷靜思考對策,就算要思考,孩子也要等情緒釋放完了才會願意重新面對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在一個問題發生後要對孩子進行長時間的耐心開導,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恢復冷靜,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

其次,孩子分析問題不夠深入全面。孩子之所以會被情緒掌控,其實是過分關注自我。孩子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所以通過情緒的爆發來保護自己。就好比別的小朋友想要跟借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孩子通常會緊緊地護著玩具,甚至還會流眼淚表示自己對玩具的喜愛,不想借給別人。

因為太過於注重自我的想法,孩子才會常常受到情緒的掌控,無法及時考慮他人想法,照顧到大局,也不能深入地看問題。

再者,就是孩子心理承受力低。這一點跟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如果家庭裡經常發生爭吵,或者父母對於孩子太過於冷漠,沒有及時給孩子關愛,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也普遍較低。心靈不夠堅強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從而產生情緒的波動

孩子情緒化怎麼辦?

認識一下"鐘擺效應",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鐘擺效應",意思是人的情緒就像鐘擺一樣,不論是從左至右還是從右至左,擺動的幅度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把鐘擺擺動的兩個方向視作情緒的正面和負面,一個人有正面情緒,自然也有相應程度的負面情緒,這些都是我們所要接受和消化的。

所以,想要情緒化的孩子變得只有正面情緒是不可能的,孩子必然會因為委屈、緊張、恐懼而陷入負面情緒,家長應該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更寬容地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把鐘擺的運動幅度降低一些,讓孩子做一個情緒的主人

怎麼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控制?

第一,正確認識情緒來源。

孩子在陷入一時強烈、複雜的情緒時,是很容易陷入迷茫的。就像我們大人在發怒的時候,總是會說出一些平時說不出口的話,這就是情緒在我們的大腦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正確認識情緒,就是給了孩子一個控制情緒的基礎。在讓孩子認識情緒的時候,光說不一定能起作用,而是要在孩子切實經歷過某次情緒波動時,及時給孩子正確的指導。

就比如孩子今天在學校被老師或者同學誤解,回來以後覺得委屈不適,跟家長哭訴。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了解情緒來源,那就是孩子在與人交流的問題上存在衝突,被人誤會了,所以孩子表現出"委屈"、"不滿"這些情緒。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家長也更容易與孩子產生共情,為親子共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第二,幫助孩子消化情緒,並控制情緒。

一個人在情緒的掌控下不能夠冷靜思考,那麼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先走出情緒的困擾。讓孩子哭泣完之後及時冷靜下來思考問題,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衝突。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話,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為什麼產生這樣的表現,接著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對於情緒的掌控能力,並且要告訴有些事情哪怕哭喊得再大聲都是無濟於事的。

幫助孩子消化情緒的關鍵,就是帶孩子回顧問題的前因後果,這樣孩子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恢復理性,擺脫情緒的困擾。

第三,學習管理情緒,教孩子怎麼進行有效溝通。

關於情緒管理的問題,只教孩子一次肯定是不夠的,而是要讓孩子在每一次經歷情緒的巨大波動時,都進行原因的分析以及反思。情緒只是我們釋放不快和壓力的一種方式,可以排解心靈上的焦慮,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所以,家長更應該教孩子怎麼用溝通解決問題,要試著多考慮他人的想法,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多和他人進行共情,才會更明白衝突的具體來源

文末小結

情緒管理不僅影響著我們的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更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管理更是一門值得學習的課程,因為情緒是孩子認識自我、他人、環境的最好方式,懂得情緒管理的孩子不僅遇事冷靜,也會擁有一顆更加理智的大腦,從而巧妙地面對生活中的衝突,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莫大的幫助。

每天分享育兒身邊事,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經驗,可以關注我,每天為您分享育兒經!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樂樂媽媽看來很微不足道的日常問題,在樂樂眼裡卻成了負面情緒的來源。一、為什麼孩子負面情緒這麼多?在《爸爸去哪兒》中,大家認識了田亮的女兒森碟。在節目一開始的時候,森碟帶給人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比較愛哭。選房子時,因為沒有選擇喜歡的房子而崩潰大哭,在與爸爸短暫分離時崩潰大哭,甚至于田亮都在吐槽女兒說「你是來表演哭的嗎?」
  • 家有愛哭鬼怎麼辦?利用「鐘擺效應」,讓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02 你得知道孩子負面情緒因何而來?憤怒,悲傷,恐懼等等就是我們所說的負面情緒,孩子的想法雖單純而幼稚,但是也有情緒化的一面,作為父母,首先我們得依據孩子的情緒表達去判斷他的情緒產生原因。1、對於周圍環境的不熟悉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源於孩子對於自己與周圍環境關係的理解。
  • 孩子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利用「鐘擺效應」
    孩子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不少家長都束手無策,很難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當中走出來,這樣低沉的情緒甚至還會蔓延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讓孩子難以和別人做朋友,在學習上也缺乏動力。孩子心靈的脆弱使得李女士非常難過,不過也是自己早年並沒有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以至於孩子表現出這麼脆弱的一面。那麼,如果說孩子經常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先了解一下"鐘擺效應"。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說法,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情緒高低擺蕩的狀態。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了解孩子的正負情緒,學會認識鐘擺效應在心理學中,通常把人的情緒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其正面情緒是指一切帶有積極正面相關心情的,比如高興、激動等等;而負面情緒是指讓人感到心情低落的情緒,比如恐懼、悲痛等等。不管是哪一種情緒,它們都屬於人性的一部分,都表達著真實的自己。
  • 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在這裡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如果孩子經常陷入負面情緒的話,會有哪些較為明顯的危害,通過這些清晰的認知深刻認識負面情緒的危害。 從這幾點其實我們不難看出,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副作用確實非常嚴重。如果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的話,那麼家長不妨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這孩子遇上點事就哭,自己做錯了事,我還沒說上兩句呢,就大哭一場。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
  • 孩子總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讓孩子脫離負面效應
    02「鐘擺效應」是什麼?時鐘大家應該都見過,它的鐘擺永遠都不會處在靜止的狀態,只要時間還沒停止,它就會一直擺動。所謂的鐘擺效應,就是人的情緒要不斷地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這樣才能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03家長如何利用鐘擺效應,讓孩子不再被負面情緒所左右?一:利用積極情緒改變孩子的感受。
  • 孩子常出現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一個人管理不好自己情緒,或者經常出現負面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不好的影響。作為家長,如果沒有幫助孩子,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都會受到影響,這對孩子的社交以及人格都不好。咱們一定要了解一下,如果孩子經常出現負面情緒,都有哪些危害。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可是這些方法都用過了,孩子依然心情陰晴不定,想鬧就鬧,讓夫妻倆傷透了腦筋。想知道孩子們為什麼這樣嗎?其實,孩子情緒時好時壞,和「鐘擺效應」有關,家長懂得正確引導,便能輕鬆解決問題。★★ 「鐘擺效應」是什麼?
  • 為什麼孩子容易深陷負面情緒陷阱?家長可先了解「鐘擺效應」
    如果家長想要更深入了解"負面情緒陷阱",那麼可以先來了解一下"鐘擺效應",能有效幫助家長認識孩子的負面情緒。什麼是鐘擺效應?所謂的鐘擺效應,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非常的差,比方說有時候情緒能非常高亢,然而有時候情緒卻非常低落,陷入了兩種不同的極端。然而事情是有兩面性的,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 巧妙運用「鐘擺效應」,只需這3點,輕輕鬆鬆開解孩子負面情緒
    而小朋友們年級太小,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長們有必要在孩子們被負面情緒影響的時候幫助他們疏導、開解、管理。·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原本是指一個物理學上普遍的現象,即一個鐘擺始終會圍繞一個中心點,有規律的左右來回揮動,這個現象後面被心理學家引用到了心理學領域,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情緒會出現的高低來回擺蕩的現象,就像鐘擺一樣,而人的正面和負面兩種不同的情緒就是「鐘擺」的兩端。
  • 喜和悲都是人生調味劑,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應了解鐘擺效應
    案例分析人的一生都是悲喜交加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學習的而煩惱而快樂,長大了以後就會因為工作而煩惱而快樂。人的一生正是因為有悲有喜起起落落,所以就會變得非常的精彩。所以喜和悲都是人生的調味劑,有喜有悲,才是一個人完整的一生。所以孩子哭鬧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那麼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家長首先應該了解的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是什麼?
  • 分眾傳媒的鐘擺效應
    回顧分眾傳媒最近 2 年多的走勢,讓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了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提到的鐘擺效應。格雷厄姆這樣說:市場就像一隻鐘擺,永遠在短命的樂觀和不合理的悲觀之間擺動。而後隨著分眾一季報的披露,投資者發現在外部情況極差的情況下,分眾傳媒居然依然可以保持盈利,這個時候不合理的悲觀情緒開始釋放,鐘擺慢慢的再次從悲觀區域向合理區域擺動。
  • 孩子老是亂發脾氣?不用講「道理」,先帶娃認識一下「踢貓效應」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當一個人情緒總是發洩轉接到別人身上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現實中發生「踢貓效應」 的情況不再少數,如果孩子總是把控不住自己的情緒,做這種壞情緒的傳播者,也會帶來很多危害。
  • 道德決策中存在「鐘擺效應」
    道德行為的「鐘擺」前提:積極自我與消極自我  人們經常在兩種競爭性動機中掙扎:藉助不道德行為來獲利或者堅守道德以維持積極的自我概念。例如,做了不道德行為的人,可能會獲得經濟利益,但代價是誠信自我概念的喪失。相反,如果選擇高尚,就可能意味著放棄經濟收益,但卻維護了誠信自我概念。
  • 心理學:鐘擺效應,你今天有多快樂明天就會有多悲傷
    心理學鐘擺效應,指的是人們在達到一個情緒高度的時候,會形成「心理斜坡」,並且將使你的情緒擺向相反的、相同程度的位置。通俗來講就是你感受到了多麼開心的情緒,一定會感受到同等程度的悲傷,而且不會太久。一般情緒鐘擺效應的周期為一個月,在一個月內情緒會有反彈。你今天感到特別的幸福和滿足,那麼不出一個月,你一定會感受到特別的傷心和匱乏。那麼,我們如何利用好鐘擺效應呢?
  • 巧用「三明治效應」,讓孩子愉快接受
    朋友說,她家的孩子做錯事了。批評他幾句,他就關起門生氣,跟他說話理都不理。有次,孩子語文考試沒考好,可數學考了滿分,當朋友批評孩子不重視語文學習,才考得這麼差。孩子忽然委屈地大聲說,你只知道看到語文不好,怎麼沒看見數學考了滿分啊?你就只會整天批評我。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在我認識的家長當中,他們都會有孩子懶惰的問題。孩子能不能自律,是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們常提的一個問題,但孩子們很難做到自律。其實別說小孩子,我們大人做到自律也並不容易,每天都說要讓自己多看點書,結果下班回到家裡之後,就會馬上鬆懈下來,躺在沙發上不上起來,開始不停地玩手機或者看電視。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原來小男孩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感情不和,就棄孩子於老家不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不願撫養孩子,為此兩家起了爭執。口舌拳腳分不出勝負,無處宣洩的怒火便一齊攻向了小男孩,最終造成了上述局面。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 孩子不願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孩子將批評聽進心中
    肖肖的家長就說孩子其實也能聽得進批評,重點是要掌握批評的藝術,要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就得批評和表揚雙管齊下。這種方法叫做"三明治效應"。"三明治效應"被稱為最有效的批評方式,那它究竟好在哪裡?在開頭先來講講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批評的原因有哪些?1、家長的情緒化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