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曄攜《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在廣州友誼劇院演出。
■採寫:記者許力夫
■攝影:記者孫毅
如果不是經常看話劇,劉曉曄這個名字或許對大多數人都很陌生。就算上網搜索「劉曉曄」,搜到最多的是一個女演員的資料。實在無法跟記者眼前這位大老爺們扯上關係。知名度也成了劉曉曄和朋友開玩笑的題材。他自己甚至在話劇演出結束時都拿這點來自嘲,說不認識他的人可以上網搜一下,看到照片是女的別驚訝,「那是我變性前的樣子。」
已經演出了2000多場的話劇《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最近在廣州、深圳上演,主演劉曉曄在後臺接受了記者的專訪。當聽到記者來自新快報《人物周刊》,他馬上得意地抬起頭,挑起眉毛對朋友說:「聽到沒?我是個人物!」談到戲劇、演出、生活時,劉曉曄又回到他的原本身份中——一個堅持在舞臺上演出的手藝人。
「我的戲是手工作坊」
採訪時,劉曉曄不時提到手藝、工匠,他說別的劇團拿話劇當項目,自己則把話劇當生命,當手藝。「我的戲是手工作坊,得我親自來演。」他曾經說過《兩隻狗的生活意見》要一直演下去,演到自己老了,就演一隻老旺財(注:戲中劉曉曄的角色名),演到70歲、80歲。
劉曉曄作為《兩隻狗的生活意見》的主要創作者兼主演,構思這部劇花了4年半時間,排練用了4個半月,之後就一直演,從2007年首演以來一直演了11年。談到自己的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他說:「這是一個特別有生命力的戲,當初我們傾注了四年時間來磨合這個戲。戲的由來是我和搭檔陳明昊想兩個人就把《雷雨》演了,然後排演又沒有道具,沒有服裝,什麼都沒有。那時候我們就說就這麼比劃吧,說什麼是什麼。兩個人演了所有角色,特別自由。」
有哲學思想才能稱為好戲
劉曉曄自己25歲左右開始構思這個戲,29歲左右落地排練。當時看了好多二人轉、相聲、曲藝,學了好多方法。到了他差不多29歲時就把所有生活態度放到這個戲裡頭。劉曉曄說這部戲就是人物模式是《等待戈多》和《唐吉訶德》,內容當然不是。它裡面有一個簡單的哲學思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而且《兩隻狗的生活意見》的結構符合現代戲劇的人物結構模式,小說《唐吉訶德》開始用兩個人物代表精神和物質,然後影響到戲劇,就像《等待戈多》裡的兩個老流浪漢。他認為戲劇跟文學跟哲學有緊密關係,如果一個戲只是為了好看,不能叫一個戲,戲裡面要有一定的哲學思想才能夠稱為好戲。
《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演了十幾年,劉曉曄就像看著一個孩子長大。因為戲裡演的都是自己想說的話,所以哪怕是演出了2000多場他也不厭倦。「自己想說的話,2000多場多嗎?不多!天天說也不煩。」他認為《兩隻狗的生活意見》這個戲很難超越,無法複製。「我自己也超越不了,複製不了。再做一個續集我也做不了。好多人叫我再排個續集,拍個電影,我說弄不了,我覺得這是把我的青春消費了。」
為了研究臺詞學過相聲評書
劉曉曄對舞臺傾注了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愛是只要在臺上就高興。所以只要能上臺,他演什麼都行,即使是演一棵樹在臺上一動不動都可以。「我的最高境界是孟京輝導演的《豔遇》。孟京輝的評價是,劉曉曄既在臺上,但又看不見,哈哈哈哈。」他笑著說,演出時他戴著個頭套面具,看不見臉,觀眾也不知道演員是誰。「其實這並不容易,因為要戴著頭套,聲音是悶在裡面的,要讓臺詞透出去很難。」
為了能演好角色,劉曉曄處理細節時更是捨得花時間琢磨臺詞。在《兩隻狗的生活意見》裡,有一段臺詞是「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用的是相聲的演繹方法。於是,有了他曾跟郭德綱學相聲的傳聞。對於有人稱其為「郭德綱弟子」,劉曉曄澄清說:「這是個誤會,我和郭德綱沒有師承關係。我是研究臺詞發聲的,當時去後臺採訪,郭德綱問我你學不學,我說學。向他討教一些說相聲的技巧。呆了一個月,去了四回,背了幾個小段。我為了研究臺詞的需要,也去學過評書,只是一段也說不完。」
一個意外從話劇導演變成演員
以演員身份活躍在舞臺上的劉曉曄,其實是中戲導演系畢業的。他當時學的就是話劇導演,幹上演員純屬意外。畢業後的劉曉曄當上了孟京輝的導演助理,可是那時候劇團沒人來。孟京輝就說:「沒演員,你上一個唄。」於是,劉曉曄就上臺演了,接著就這麼一直演了下去。
「我屬於比較較勁的那種人,讓我演的話我就得好好整,得跟別人不一樣。像我前面說《豔遇》那個角色,戴個大面具站在臺上演上,別人在臺上都不是這樣子,我覺得自己很特別。中戲表演系學的和導演系沒什麼兩樣,我們寫完都得自己演。」劉曉曄說。
演出只是副業,主業是老師
除了演員的身份外,劉曉曄還有個身份是在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當老師。劉曉曄說演出是副業,卻比主業好。
其實,劉曉曄對待教書這份主業也是很認真的,上課寫教案、寫論文,該有的一個都不缺。「我一回北京事特別多,上課,寫教案。我演出完了就飛回北京上課,課能不耽誤。我上課一般比學生早到半個小時,對學生也非常嚴格,該不及格就不及格。別看我現在就穿著條短褲在聊天,但我在學校不穿短褲,無論多熱都穿長褲和帶領子的衣服。」
劉曉曄說自己念大學時,老師也很嚴格,四年都沒有表揚過他。老師後來跟劉曉曄的媽媽說你們家孩子挺好,以後像能幹這行的。媽媽特地打電話轉告劉曉曄,他都不敢相信,說:「這不可能,老師怎麼可能表揚我?那時候做作業從來都是被斃了,讓我重做。」如今,劉曉曄明白了老師的一片苦心,這是為了磨鍊他的承受力,做這行承受力要強,才能把表演幹下去。劉曉曄的搭檔不少是他的學生,像現在的搭檔王印,劉曉曄是他的大學班主任。
招新人難,好的演員太少了
談到話劇演員的流失,招新人困難等問題,劉曉曄感觸頗深。他說自己身邊的演員也有離開的,其實演員離開轉行挺正常的。就拿他在《兩隻狗的生活意見》裡的搭檔哥哥來福這個角色來說,這些年來換了三人,演員從70後、80後、90後,各個年齡段都有。「離開就離開,很正常。在我這裡呆了三五年離開的人都發展得挺好。離開的理由挺多,但不會因為演戲或者業務分歧而離開。這麼長時間以來,我這裡沒試過有人因為這個原因離開的。」
說起招新人困難這件事,讓劉曉曄特別感慨。「招新人難啊!因為好的演員太少了。」劉曉曄擔憂地說,「現在的小孩好好學業務,好好練功的很少。我們幹話劇的時候,孟京輝老問一句話:即便是要飯,你還幹不幹?要飯也得幹,這才是幹話劇的。如果我那時候不幹,哪有現在?那時候我一天掙多少錢呢?一天掙50元,那是2000年的時候,一場演出50元,三個月掙一千五,交房租都交不上。不容易,需要堅持!」
編輯: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