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是代巖深埋在心底的詩和遠方,為了夢想他不懈努力著。
代巖是文藝圈裡有名的文藝大叔,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戲痴。在呼和浩特各種各樣的話劇舞臺上,本土微電影中,甚至廟會上都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代巖創辦的土逗劇社是一個純民間話劇團體,雛形成立於 2011 年,目前為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晉劇院影視話劇部。開始只是幾個人的愛好,因為劇社沒有報酬,甚至還要貼錢,所以有離開的,但是後來加入的人也越來越多。熱愛話劇,執著追逐話劇夢想的人們,他們從未輕言放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不僅是舞臺上的劇目,也何嘗不是他們真真切切的人生經歷。
劇社演員
起初做民間演出,到後來變成話劇演員、編劇、導演的代巖,經歷了蛻蛹化蝶的轉變。在外地摸爬滾打了整整 20 年,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按照常人的想法應該放慢勤奮步伐,去享受美好生活,可他沒有那麼做,而是決定回到家鄉呼和浩特,組建小型話劇團,讓更多的人通過話劇表演形式,了解話劇、了解本土文化。可是,現實並非想像那麼簡單,除了需要考慮演員、劇本、場地、服裝、燈光等問題,還要寫劇本當演員,有的時候甚至一個人包攬多個角色,如燈光、劇務、音響等。經過五年的努力,在知名編劇趙剛的幫助下,2014 年,第一部話劇《一個小偷的自我修養》終於搬上了舞臺,這是內蒙古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現場觀眾的反響,專家的評論都給了劇社莫大的動力。人們常說付出了必然會有回報,可這話放在代巖身上恰恰相反。為了自己的事業,他不只賠了幾百萬的積蓄,甚至還失去了家庭。代巖把愛好變成了事業,雖然賺不了錢,但是總覺得夢想觸手可及,生活就算再難,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演員討論劇本
2017 年的一天,代巖去北京觀看話劇並參加了互動環節,一位觀眾被採訪時說:「我是呼市人,今天開車來觀看節目,我們呼和浩特沒有話劇。」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他,讓他產生了放棄的念頭。自己苦苦耕耘了六年的呼和浩特話劇市場,卻很少有人知道。在異鄉劇場的代巖陷入了沉思,要不要繼續做下去,怎麼做?後來,他想到自己身邊的劇社演員,「他們都沒有說放棄,我就不能說這句話」他說。參加演出的所有人員都是話劇的業餘愛好者,劇社成員中有教師、作家、畫家、主持人、工程師、警官、二人臺演員、個體經營者——他們沒有任何的報酬,甚至還要自掏腰包準備服裝和道具,大家經常下班之後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了演出排練到深夜,就算這樣,還是有這麼多的年輕人無怨無悔的選擇了留下。
舞蹈排練
小品排練
代巖在呼和浩特開了一個演員培訓班,免費給喜歡表演的人上培訓課。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更多普通人接觸到話劇,挖掘出一批具有潛力的話劇演員,播種呼和浩特市的話劇市場。開辦的培訓班雖然最後只剩下十個人,但是代巖非常有信心,還打算繼續開辦第二期免費培訓班,他堅信只要有一個人留下來,付出就沒有白費。他的話劇演出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觀眾的喜愛,他的堅守也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沒有報酬甚至是連盒飯都沒有的劇組卻聚集了越來越多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他們就是代巖多年來一直堅持原因。
《風吹草低》作者(之一)雲露與何燕敏老師合影
劇照
經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主創團隊把愛國主義題材話劇《風吹草低》搬上了舞臺,在呼和浩特市民族劇院首演之後,首府觀眾引發關注和熱議,應觀眾要求,又加演了數場。
幾位文藝評論專家看了以後認為,作為一部原創的本土特色濃鬱的正劇,無論在內容和形式的融合上,還是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引發熱議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演員合影
夢想人人都有,輕言放棄很容易,真正堅持下去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代巖和他敬業、優秀的團隊正吸引著更多的觀眾,現在他們影響和改變的是自己和身邊的人,也許在未來他們影響的會是一個行業和更多的人,畢竟心有多大舞臺就會有多大。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