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家族之李兆基家族(下):成為超級富豪的不二法門

2022-01-10 麻豆的手工和甜品咖啡店

     一、商界神童

     李兆基出生時,父親李介甫在廣東順德就已經擁有兩家門店,分別叫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經營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的生意。做金鋪這一行,店裡必須有一位手藝高超的鑄金匠坐鎮,這是技術性人才,有他在生意才做得下去。這一行還有一句俗語,叫「打金偷金,打銀偷銀」,鑄金匠在做活兒的時候私藏一點金子,然後計入火耗,這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李兆基看到鑄金匠玩貓膩,就提醒父親,結果李介甫說:「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一行的規矩就是這樣。」李兆基想,我去把他手藝學來不就行了嗎?然而鑄金匠當然知道其中的利弊,當即拒絕了少東家學手藝的請求。

     雖然鑄金匠不肯教,但做活的時候少東家在旁邊看兩眼總不能趕他走,於是李兆基就在工坊裡冷眼看了一年多。有一天,李兆基對父親說:「你可以讓那個師傅走了,他會的我都學會了。」

     李介甫不信,但一試之下,發現無論是肉眼識金,還是化金熔金,每個環節他還真的都會,於是李家金鋪的鑄金匠第二天就失業了。

打金

     這一年李兆基12歲,成了天寶榮金鋪的頭櫃,他鑑別黃金的眼光和煉製黃金的技術都勝過多年的老師傅,一下子成為順德無人不知的神童。

     李兆基經商的本事遠勝其父,李介甫後來去廣州灣開新店,讓李兆基獨掌順德的生意。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的大洋紙買賣依然活躍,因為人們都認為它到光復之日仍能使用,也是這個原因,大家都只喜歡保留完整、平直和光潔的紙幣,因為這樣到光復之日才不至損壞,這樣一來,殘幣、髒幣在交易時的價值就下跌三到四成。李兆基兼營買賣紙幣的生意,他敏銳地覺察到其中的商機。

     之後,他從洗衣中得到靈感,發明出一個舊幣換新顏的辦法。他將舊紙幣泡在水裡,用漂白粉洗去汙漬,再塗上一層蛋白,使它變得硬朗,然後風乾熨平。他以六至七折收來紙幣,再悄悄清潔整理一番後以十足價錢兌換了出去,賺到了遠超同行的錢。

     1948年,20歲的李兆基揣著1000塊錢隻身來到香港,當時中環文鹹東街有二三十間金鋪銀店。在順德他是人盡皆知的神童,但在香港,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異鄉人。

中環文鹹東街

     戰爭時期,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為了方便攜帶,通常都是把家當先換成金條,到了香港再兌換成貨幣。時代背景讓當時的外匯兌換業務和黃金生意十分興隆,李兆基順勢賺到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民國的兌金風潮

     二、股市發家

     到了五十年代,由於內地人口的湧入,香港人口激增,原有住宅已經供不應求。1958年,李兆基和郭得勝、馮景禧等八人合股組成了永業公司。永業公司選擇開發工業樓宇,興建高層寫字樓,做分層租售。他們所建設的大廈可以「分層出手,分期付款」,因此得到了很多中小產業公司的歡迎,整個大廈迅速被搶購一空。

     1963年,李兆基、郭得勝和馮景禧又再次重組公司,組成了新鴻基實業有限公司,以郭得勝為董事長、總經理,積極發展地產業務。當時公司的註冊資金是500萬元,實際三人平分,而且這個公司也是採用了與三個人有關的三個字:「新」字取自馮景禧當時的新禧公司,「鴻」字取自郭得勝的鴻昌合記,而「基」字就是李兆基。

     不過真正讓李兆基飛黃騰達的是港股。19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股市隨之興旺發達,到1972年,已經有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成為聯交所),這四家交易所競相拉攏有實力的公司,導致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華資地產公司挺進股市。

李佩材家族的李福兆成為聯交所第一任主席

     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郭得勝、李兆基、馮景禧)也於此時分手。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胡寶星也是廣東順德人,他的父親胡兆熾在三十年代經營美發用品,因進口「喜蓮牌」電發水發跡,是香港早期著名實業家。

     胡寶星出生於1929年,畢業於倫敦大學,是執業律師,胡關李羅(胡寶星、關卓然、李業廣、羅志能)律師行創辦人之一。因為其父與新鴻基「三劍客」郭得勝、李兆基、馮景禧相熟,所以新鴻基的客人買房基本都是通過胡關李羅律師行下訂金。

     不但在法律界聲譽卓著,胡寶星也是商界能人,新恒基、恒基兆業、新世界…… 這些大企業裡他都是董事。

     插一嘴八卦,胡寶星的兒子胡家驊迎娶了1986年港姐亞軍吳婉芳,恩愛一生,等到講港姐的時候我再細細說。

胡家驊和吳婉芳

     回到李兆基。七十年代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建業公司上市,雖然只是個新成立的公司,業績都還沒成型,但每股1元的股票居然也一下子漲至17元。李兆基趁機大撈了一把,套現走人。

     之後,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此時手裡握著巨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1975年,香港股市開始復甦。李兆基成立恒基兆業,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準備借殼上市。此時他以物業換取了永泰公司1900萬股的新股,持股42.9%,成為最大股東,取代胡寶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三、恒基地產

     要快速做大恒基兆業,就必須有更多的土儲和項目,但香港寸土寸金,拿地的成本很高,於是李兆基另闢蹊徑,一種方法是購買「乙種換地權益書」:當年港府徵收新界的農用地作發展用途,是先用換地權益書向農民們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撥付時才與其交換。這讓很多希望立即套現的農民拿著換地權益書無計可施。李兆基便以現金購入農民手中的「白條」,既大受歡迎,又價錢便宜。等政府一宣布開發計劃,大量權益書就會變成可開發的地皮。

     還有一種辦法是買下黃金地帶的舊樓,在舊地蓋新樓。這種辦法一舉多得,發展商得利、市容煥新、舊業主套現、政府增加稅收,但卻十分辛苦,因為單獨收購一個小物業(如一個住戶)並不能支持一個地產項目的發展計劃,所以恒基兆業還練出一個絕活——並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

     李兆基有句名言「寸土必爭」,想盡一切辦法拿到每一寸土地,大錢都是從這些細枝末節的功夫裡賺來的。

     恒基兆業還長年在歐美的中文報刊上刊登廣告,收購香港的舊樓。當時有不少港籍華僑在歐美定居,其中很多人要處理在港的舊宅,但由於信息不暢,對香港樓價不甚了解,最後都賣給了李兆基。

     這讓我想起那個笑話,有人十幾年前賣掉北京的四合院,拿了一筆錢去國外發展,奮鬥了許多年,感覺已經有所成了回國,發現賣掉的那間四合院已經身價倍增,自己帶回來的錢甚至還不夠買。

     當年香港的舊樓其實和上面的那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1979年,永泰公司的市值已經到達9億多港元,擁有26個樓盤,總樓面積260多萬平方英尺。

     70年代是香港四大家族最和睦的年代,那時候是香港經濟最繁榮的時代,大家都忙著賺錢,所以基本以合作為主。70年代末,李兆基、李嘉誠聯手鄭裕彤、郭得勝一起開發了香港的沙田第一城,這個項目最後大賺400億。

     這是香港四大家族唯一一次聯手。

四大家族齊聚一堂

     早在1977年,香港政府就開始出售沙田這塊土地。李兆基看準了沙田人多地少的機會,由他牽頭,聯合其他公司出資2060萬港元拍下了這塊土地。別小看這兩千來萬,當時的幾千萬並不是小數目,李嘉誠的長江實業的市值也不過才幾個億而已。

     然而,拿下這塊土地後,香港的樓市就開始大跌,李兆基並不驚慌,他持有著土地,不開發也不轉讓。

     這個項目也很絕,在僅有0.1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李兆基足足規劃了52棟30層的住宅,這樣的規模當時在亞洲都是少有的。除了住宅樓之外,項目還有兩個商場,分別是銀城商場跟第一城中心,另外還有許多公共設施。

沙田第一城

     這一等,就是18年。

     80年代中後期香港樓市開始復甦,李兆基才少量出售建好的沙田第一城。到1996年房子全部賣完後,這一項目足足掙了400億港元。以兩千萬博得400億,堪稱李兆基最經典的一戰。

     也就是在1996年,李兆基以127億美元個人資產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亞洲首富,也是當時世界第4大富豪(到現在還是華人在世界富豪排行榜的最高名次)。

     4、股神不神

     李兆基還有個外號叫「亞洲股神」,1981年,他通過買殼將恒基地產掛牌上市,募集10億港元充實資金實力,恒基以35.2億港元市值位列十大地產上市公司第七位。

     進入2000年,已經七十幾歲高齡的李兆基對投資興趣大增,他潛心研究、仔細分析,先後斥巨資大量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國企股票,比如中國網通、中國人壽、中國電力、中石油、中海集運、平安保險、交通銀行、神華能源、建設銀行等眾多企業都得到他的垂青。2007年,兆基財經(2004年成立)的500億資產已經變成2000億規模,李兆基也被譽為「亞洲股神」。

     不過之後,李兆基在金融海嘯期間多次看錯後市,只得承認自己是「冒牌股神」。他的身家也大幅縮水,多年來屈居李嘉誠之下,成了香港富豪榜的「萬年老二」——但是,根據最新發布的《福布斯2020年中國香港富豪榜》,李兆基以304億美元的身家超過李嘉誠10億美元,終於再次登頂,92歲了,不容易。

     目前李兆基名下的產業包括了以恒基地產為首的6個上市平臺,整體市值基本由恆地和中華煤氣支撐著。

     根據資料,中華煤氣於1960年上市,相比於1981年上市的恆地上市歷史更悠久。1975年,中華煤氣正面臨著一場「收購危機」。香港人口的急劇增加,讓管道煤氣大面積普及,給中華煤氣帶來了絕佳的發展契機,而市場傳出消息,中華煤氣的競爭對手——香港電燈公司正在籌集資本,準備聯合著名的貿易商怡和洋行,對中華煤氣發起敵意收購。

中華煤氣

     那時中華煤氣已經上市,在市面上的股票總量有780多萬股,但董事會所有成員加起來也只控制了百分之十幾的股票,如果香港電燈公司從市面上收購足夠的股票,就可以入主中華煤氣。時任中華煤氣董事局主席的利銘澤、董事李福樹先找到證券商何廷錫,請他推薦一位可靠的外來投資者加盟,助力中華煤氣脫困。何廷錫極力推薦李兆基,其中理由有二:第一是他知道李兆基有充裕的資金可以自由運用;第二是李兆基是公認的不愛出風頭,殷實且敦厚的商人,與他合作最安全,他肯定不會乘人之危,從中取利。

     李兆基仔細一算,中華煤氣名下的地皮相當值錢,於是欣然應允,收購了20萬股,成功擊退了對手。

     利銘澤是港英政府時代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利希慎家族」中利希慎的長子,李福樹則是和「利希慎家族」並齊的「李佩材家族」的第三代,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的父親。這兩大老牌家族都有很多故事,以後我會慢慢說。

利希慎和其子李銘澤

     中華煤氣目前不但業務發展良好,也開始拓展房地產,香港土瓜灣的「翔龍灣」便是由煤氣廠轉為發展地產項目。

翔龍灣項目

     1978年,李兆基成為中華煤氣董事,1983年就任中華煤氣董事會主席。1987年,在李兆基的主持下,中華煤氣斥巨資建立大埔制氣廠,支持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奠定了自身的行業地位。

     除了中華煤氣,李兆基於70年代亦同步累積收集香港小輪的股份,不多,只有三百萬股,他看重的是小輪碼頭上的土地發展權,還有大角嘴船廠地皮,如果補了地價,就可以改建成樓面達二百萬平方呎的物業。

香港小輪

     這個思路讓我想起很早以前看肯德基和麥當勞的發展史,其實賺錢的不是他們遍布全球的連鎖快餐,而是那一間間位於城市繁華地段的餐館,最值錢的在哪裡都一樣,就是地皮。

     總結一下你會發現,這些「航空母艦」級別的超級公司利用股市的募資便利和對地產周期的理解,進行「反周期」的玩法:在樓市高漲期間拋售樓盤,兌現利潤推高股價,利用高股價大量募資儲備現金,等到樓市低潮時,一邊瘋狂購入土地物業,一邊收購擁有大量土地的非地產上市公司,因為這些公司在股市低迷期裡超級便宜。

     只要踩準了點,一兩輪下來就能聚集到巨額的財富。

     股市和房地產,便是成為超級富豪的不二法門。

     5、巔峰對決

     李兆基和李嘉誠曾是事業上的拍檔,兩人不僅一同參與了「沙田第一城」的開發,在80年代中期還聯手在加拿大世博園舊址上開發了萬博豪園項目。這個項目是加拿大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項目,最後也是大獲全勝。

加拿大萬博豪園

     到1992年,李兆基和李嘉誠再次共同開發了西半山豪宅「嘉兆臺」,而其名字更取自李嘉誠的「嘉」和李兆基的「兆」字,可見二人交情不淺。

嘉兆臺

     不過,自美麗華收購戰後,兩人基本從此翻臉。

     美麗華酒店是香港幾大富豪何善衡、何添、楊志雲等一起創辦的,最初董事局主席是何善衡,他退休之後,楊志雲收購了大量的股權,成為了最大的股東,並成為了董事局的主席。

     李兆基當初在香港開金鋪的時代就和楊志雲是好友,後來各自發展,都成了頂級富豪。80年代,美麗華酒店已經發展成為美麗華集團,旗下在香港擁有美麗華酒店跟美麗華大廈,這兩棟物業都是在香港的黃金位置,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另外美麗華集團還在香港有多家酒樓。

楊志雲

     而且美麗華集團也很早就回到大陸投資,在深圳有南海酒店,在廣州有花園酒店,另外在廣州、上海還開發有小區。

     1985年楊志雲去世,美麗華酒店由他五個兒子共同管理,但楊志雲的兒子們志向各不相同,不想經營酒店,於是打算賣掉祖業,各自發展。不過美麗華酒店資產龐大,想找一個合適的買家也不容易。

     1993年,李嘉誠想收購美麗華酒店,但他想拆掉美麗華酒店和美麗華大廈,然後利用這兩塊黃金地皮重建房地產項目。李嘉誠此舉是效仿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然後把碼頭拆掉建成海港城。楊志雲的長子楊秉正不願祖業被拆,找到李兆基,希望他出手收購美麗華,條件是這塊招牌得留下去。

美麗華酒店

     當時美麗華酒店和美麗華大廈所在的地段一平方尺已經超過萬元港幣的價格,美麗華的收購價格是90億,但是如果按照旗下物業的價值去計算,則可以價值150億。

美麗華酒店夜景

     李兆基準備跟楊家籤約的時候,李嘉誠的代表來到現場,但楊志雲的遺孀郭恩慈很堅決地說:「即使李兆基只給一半的錢,我也賣給他,不會賣給李嘉誠!」

     李兆基成功收購了美麗華,他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沒有改變美麗華的招牌。李嘉誠隨後還在公開市場競購美麗華,但只收購到了14%的股份,收購宣布失敗,李嘉誠也因此損失了150億元。

     在香港商界看來,這是李超人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利,他至此一生再沒有踏入過酒店業。

     美麗華酒店自1970年就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李兆基將其收購後,美麗華酒店成為其旗下六家上市公司之一。

     6、兩虎相爭

     此後,李兆基和李嘉誠因為各自開發的新盤隔街而立,開始了一場「商業大戰」。1994年底,雙方在香港新界、馬鞍山均開發有大型樓盤,長實的名字叫海柏花園,恒基的名字叫新港城。為了拔得頭籌,李嘉誠率先發起進攻,大降價出售海柏花園的房子,導致李兆基的新港城的房子銷量大減。

  

海柏花園

新港城

     隨後李兆基正式反擊。1995年7月,恒基對外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開售248個單位房子,售價僅為4100港元/平方英尺,這個價格比香港當時很多二手房的價格還便宜。此外,恒基還推出九成按揭,一成首付,以及幸運抽獎,中獎率為1/10,凡中獎者均可獲得一塊十足的黃金。

  

     得到消息後,李嘉誠馬上想出對策,將與新港城一路之隔的海柏花園新樓盤的價格電傳給各大媒體,比新港城每平方英尺的價格還要低60港元,並火速聘請另一位香港著名設計師高文安加緊設計示範裝修單位,好趕在7月15日向看樓客開放。

  

高文安

高文安的設計作品

     看到16日恒基新港城如潮的看房人流,李嘉誠再出殺招,在18日新港城正式發售的前一天晚上11點,直接在對面的海柏花園掛出一條長幅:「海柏花園每尺僅售3275元起!」以香港同行競爭最極端的手段「頂爛市」,把新港城的客戶吸引過來。

     而李兆基方面則擺出十分輕鬆的姿態,並且對外表示,不會再減價。因為李兆基已經拿定李嘉誠了,不管海柏花園怎麼做,虧的都比新港城多。

     兩位大佬鬥法,誰都沒賺沒賠,不過這梁子算是徹底結下,從此以後,「二李」再未攜手合作。

     後來李兆基給次子取名「李家誠」,大家都說是為了羞辱李嘉誠,李兆基則說這個名字會旺家族他才取的。

     真的嗎?我不信。

李兆基和次子李家誠

     7、終成陌路

     說了那麼多李兆基的發家史,聊一點小八卦好了。李兆基喜歡賺錢,對男女風流事沒多大興趣,他只結過一次婚,離了也沒再娶,亦沒有什麼緋聞。

     他的前妻叫劉惠娟,是50年代的港姐,當然今天看來就是一個癟嘴老太太,但在當年還是挺明麗的。

右二為劉惠娟

     事實上,一開始李兆基與劉惠娟感情很深。被稱作「商界神童」的李兆基,身懷過人之技,他用算盤計數快過電腦,素有「鐵算盤」之稱。劉惠娟買了玉算盤送他,開玩笑說:「玉算盤加上神算子,堪稱香港武林一絕。」

     1959年,中環大華酒店內,筵開百桌,商賈雲集,李兆基香車迎淑女。

     後來李兆基開發的樓盤「惠苑」便是取自劉惠娟的名字。劉惠娟親自設計了麥當奴道36號複式四層別墅的內部,然而裝修好之後,倆人就選擇離婚,劉惠娟遠走加拿大,專心禮佛,剩下李兆基一人此後將近四十年都一直住在惠苑裡,直到山頂大宅於2019年建好,才搬出惠苑。

     關於倆人離婚的原因,網上是這麼說的:婚後的十五年是新鴻基時代,由「三劍客」當權,所以李兆基不好讓太太參與公司決策,這時劉惠娟只是專心當家庭主婦,生兒育女,因此家庭生活過得頗為愉快。夫婦二人只在管教子女上有不同的方針,有著慈父嚴母之別。

     其後的十年,也就是在新鴻基分家、恒基兆業獨立門戶之後,劉惠娟就參與到恒基管理層的工作中去,她早年交遊廣闊累計下來的人脈,為公司解決了不少問題,漸漸成為公司的重臣。

     可能是想獲得更多的話事權吧,劉惠娟最終觸及了李兆基的底線,他在自傳當中是這麼評價前妻的:強蠻好勝,狂妄自大,意氣用事,任性爭權。雙方矛盾日深,不可調和,終於在1985年以離婚收場。

     現在來看這段陳年公案,幾乎全是李兆基的一面之辭,劉惠娟沒有接受過任何採訪,也沒有出書立傳,所以當年究竟是劉真的一心想奪權,還是李擔心妻子能力更甚於他將她踢出局,不得而知。而劉惠娟離婚後的沉默不語,難道不也是一種保護和深情嗎。

     這場婚姻的終結是頗讓我感到同情和無奈的。

     8、殊途同歸

     李兆基一家有兄弟五人,大哥二哥早夭。

     其父李介甫頭腦清醒,明白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

     李兆基的三哥李兆麟自1944年22歲時就開始在廣州從事金銀業,1951年前往香港發展,早期從事進口貿易和塑膠樹膠製品業務,其後轉向房地產發展,曾成立多家公司。李兆麟於1965年與太太佘少鴻一同成立兆安置業,其後改名為兆安地產,主力發展地產項目,比較著名的發展項目有駱克道的兆安中心。

左二為李兆麟

     香港股票市場火熱時,在1973年,李兆麟將兆安地產上市,比恒基兆業上市還早。1986年李兆麟將上市公司售予李明治,變成聯合海外投資。在將上市公司出售之後,李兆麟夫婦主攻小型房地產業,以此守業,一直到1997年後才開始主攻鋪位,這其中李兆麟的妻子佘少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1997年至2003年,佘少鴻就大手筆買入商鋪多達40個,每一個商鋪都以億為單位計算,最愛集中買銅鑼灣等繁華商業的商鋪。目前家族所持物業市值已達到百億港元計。

佘少鴻

     李兆麟與佘少鴻共育有三子二女,繼承家業的是長子李應流,因為長期以來家族的業務都是由他來打理與負責;二兒子李應樵獨立發展轉行從事珠寶生意,如今更是投身到了科技領域,創辦了萬科數碼集團,有自己的產業。

三叔李兆麟一家

     李兆麟在2020年1月25日離世,享年98歲。

     五弟李兆楠多年來則一直隱居在順德老家,曾經還在順德百貨公司當銷售員。李兆楠退休之後才開始涉足生意場。他在1993年成立了恆德公司,這家公司是廣州的納稅大戶,每年納稅十幾億。李兆楠在多年前曾經投資了平安保險的股份,最多的時候他持有2億股平安的股份。

     2004年平安上市之後,李兆楠的身家暴漲。在2007年胡潤中國百富中,李兆楠排名34位。李兆楠的財富最多的時候達到了200億元,他同時還是民生銀行的大股東。

     當時,有香港媒體找到李兆楠,求證這筆資本的來源。李兆楠回應稱,他本人只是「掛個名」,出資都是李兆基出資的,生意也都是李兆基手下打理的。

五叔李兆楠

     李兆楠和李兆基身形相似,說話也都很有風度,但在做生意方面,風格卻截然相反,李兆基十來歲開始當金行頭櫃,喜歡商場搏殺,但李兆楠卻一輩子都不喜歡經商,喜歡寫寫畫畫,過平靜生活。

     李兆楠育有兩女一兒,兩個女兒現在加拿大,兒子在香港,李兆楠夫婦曾多次前往加拿大,但最終還是不習慣國外的生活。

     常年居住在順德的這棟老宅子,曾有人問過李兆楠為什麼不搬去香港追隨四哥,李兆楠回答說是阿爸要他留下來照看祖業。這一留下,信守承諾,便再沒有離開過故土。

     也許在外人看來,李家三兄弟中最成功的就是李兆基,超級富豪、家大業大,但在其弟李兆楠心中,可能守好祖業,平平淡淡,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與滿足。

廣東順德

     中國人注重來處,凡事要追本溯源,有這麼一個踏實低調的小弟替在他鄉大展拳腳的兄長們看護住老宅,令他們回鄉有屋可宿,有祖可祭,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支持和守護。

     寫在最後

     李兆基的一生,有大開大闔的氣魄,有「寸土必爭」的精算,有令人敬佩的義氣,也有讓人詬病的重男輕女,但凡世之豪傑,都有其多面性,我喜歡寫他們的故事,追尋他們人生中的閃光點和陰暗面,也是因為,越接近一個人,越了解一個人,就越透徹人性,越看清自己,越有慈悲之心。

相關焦點

  • 香港四大家族之郭得勝家族(上):隱形首富
    根據同一份胡潤全球富豪榜,李嘉誠的身家也就在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這個家族是香港最大的隱形富豪家族。       鄺肖卿是郭得勝的太太,她的三個兒子分別是郭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聯。1990年10月,郭得勝因心臟病復發去世,去世時其旗下的產業價值已超過3000億元,他希望家族永不分家,所以在遺囑當中,他讓鄺肖卿持有公司股權,三個兒子共同管理公司。
  • 香港四大家族崛起的江湖
    作為香港地產界叱吒風雲的人物,出生於1928年的李兆基也是繼李嘉誠、賭王何鴻燊等富豪退休後,香港四大豪門家族最後一位第一代創始人退休。至此,香港富豪「四大天王」時代正式落幕。2018年10月20日,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郭氏家族長子郭炳湘在香港去世,享年68歲(1950-2018),郭炳湘的一生,也是香港風雲激蕩的68年。
  • 漸漸遠去的香港四大家族
    然後,一幹又是20多年,也將新世界牢牢釘在超級天王的陣營裡。2012年,鄭裕彤第二次宣布退休,把主席與執行董事交椅再次轉到了鄭家純面前。同時,還安排長孫鄭志剛,出任新世界的聯席總經理。二次退休四年後,91歲的鄭裕彤因病去世。他也成了四大家族中,唯一一個還在位時就把孫子輩推到臺前的人。比鄭裕彤還要走得早很多的,是新鴻基創始人郭得勝。
  • 香港四大家族,三家都受邀參加國慶典禮,只有這個家族沒有參加
    去年70周年的的國慶典禮上,有不少香港富豪家族受邀參加,在我們熟悉的香港四大家族中,有三家都受邀參加,只有這個家族沒有,那麼會是誰呢? 我們都知道,香港的四大家族是李嘉誠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勝家族和鄭裕彤家族,在國慶典禮中,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李兆基的兒子李家傑,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都參加了,只有郭得勝家族沒有出現
  • 高光漸逝的香港四大家族
    郭得勝不會料到,自己最精心的打算,換來的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李兆基以前說過,香港富豪中兒女超過兩個的家族多多少少都出現了問題,兒女多很麻煩,兩個就好很多。就像李嘉誠,只有兩個兒子,退休的時候一個繼承家業一個拿錢,各得其所。
  • 香港四大家族高光漸逝
    三兄弟徹底決裂,郭炳江進了監獄,郭炳聯差點兒進了監獄,郭炳湘則兩年前因病去世。郭得勝不會料到,自己最精心的打算,換來的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李兆基以前說過,香港富豪中兒女超過兩個的家族多多少少都出現了問題,兒女多很麻煩,兩個就好很多。就像李嘉誠,只有兩個兒子,退休的時候一個繼承家業一個拿錢,各得其所。
  • 一文看懂:香港四大家族如何崛起?
    作為香港地產界叱吒風雲的人物,出生於1928年的李兆基也是繼李嘉誠、賭王何鴻燊等富豪退休後,香港四大豪門家族最後一位第一代創始人退休。至此,香港富豪「四大天王」時代正式落幕。此時,日後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郭氏家族創始人、郭炳湘的父親郭得勝(1911-1990),正在香港經營他的「鴻昌百貨批發商行」,批發各種日用雜貨和工業原料,1949年的動蕩,讓來自大陸的各路政治人物和資本家紛紛匯聚香港,使得香港得以匯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資本;而當時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全面封鎖,則使得毗鄰大陸的香港,成為物資偷運走私的不二寶地。
  • 家族傳承 | 香港四大家族完成接班 這些富二代都是有故事的人
    今年5月28日,恒基地產(012)創辦人李兆基宣布,由於年事已高,將退任公司主席及總經理之職務,但繼續留任公司執行董事。四叔的正式交棒,意味著繼李嘉誠之後,香港四大豪門家族最後一位第一代創始人退休,四大家族正式進入接班人獨當一面的時代。為無數人津津樂道的「香港四大家族」,特指在香港商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以四位富豪為代表的四個家族。
  • 香港四大家族的當家人紛紛退休,唯獨李兆基找不到理想接班人
    退休之後,李兆基將會留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兒子李家傑由原來的執行董事轉變為聯席主席,李家誠由原來的副主席轉變為總經理。那麼在絕大多數人看來,李兆基的退休其實是有著特殊意義的,這也代表曾經在香港叱吒風雲的四大家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如今的香港使他們後人的時代,那麼四大家族後人中最成功的莫過於郭得勝的三個兒子,號稱郭家三傑。
  • 曾經的香港四大富豪如今只有2位在世,李兆基已難說話
    50年代香港房地產開始爆發,這個時代是香港風起雲湧的一個時代,李嘉誠、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霍英東、趙世曾等人都是在這個時候崛起。而今天,筆者就帶著大家來盤點一下我國香港四大富豪家族的現狀,看看大家是否在江湖上聽說過他們的名號。那麼,香港富豪具體指的是哪幾位呢?
  • 又一香港富豪隱退,四大家族房企時代「落幕」,輝煌還能延續?
    說起國內的富豪家族,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馬雲、馬化騰,而香港的四大家族,財富實力也是非常強的。眾所周知,香港四大家族基本都是靠著房地產賺取了大量的財富,但現如今四大家族的創始人已經全部「退休」了,那麼,現如今的香港四大家族發展如何呢?
  • 香港富豪富了幾十年,財富榜上卻輸給大陸富豪?劉鑾雄道出事實
    在香港最繁華的時候,每七個人就有一個百萬富翁,並且香港還因此誕生了很多富豪家族,這些家族往往不止富一代,有些富了三代或者更多。香港排行的前十富豪的總資產幾乎相當於香港年GDP的35%,趕上香港經濟發展時期的那些富豪,如今已經成為富豪金字塔頂端的位置了。因為香港的富豪榜和內地的富豪榜是分開的,所以我們一般都是看內地的富豪榜來定首富。
  • 出獄、聯姻、退休、身家縮水……高光漸逝的香港四大家族
    收之東隅者,又何嘗不是失之桑榆。李兆基以前說過,香港富豪中兒女超過兩個的家族多多少少都出現了問題,兒女多很麻煩,兩個就好很多。就像李嘉誠,只有兩個兒子,退休的時候一個繼承家業一個拿錢,各得其所。2019年9月9日,香港四季酒店舉行了一場婚禮,新娘李敬儀(Vickie)是李兆基的外孫女,新郎郭兆聰則是郭炳江的堂兄弟郭炳濠之子,也是李兆基家族恒基地產的執行董事。李敬儀與郭兆聰戀愛長跑了三年,對於兩人而言,結婚是水到渠成;對李郭兩家來說,這相當於把一直以來牢固的合作關係,又粘上了一層厚厚的雙面膠。
  • 「富三代」繼承者:香港富豪家族的接班計劃
    香港富豪家族歷來讓人津津樂道,隨著這些家族的第三代逐漸成人,富豪家族的新一代接班人也逐漸引起關注。李嘉誠神秘的長孫女李嘉誠去年正式宣布退休,同時長子李澤鉅接班長實集團。近日,李家第三代也開始出現在家族商業的臺前。
  • 香港又一位李姓富豪:李嘉誠李兆基之後他排第三,隱形資產1182億
    提到香港的富豪,很多人肯定想到四大家族,以李嘉誠為首,都是做房地產起家的,因為香港就是一個「地產城市」,當年靠著房地產發家的富豪很多,四大家族——李嘉誠,李兆基、郭得勝及鄭裕彤在香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單論財富排名,有一位富豪就「拆分」了四大家族,他就是李文達。
  • 賭王治喪委員會名單公布,四大家族都到齊!李兆基成香港新首富
    其中香港四大家族均有代表參與治喪,李嘉誠、李兆基兩位領袖親自上陣。這陣勢感覺香港豪門半壁江山都來了!全盛時期的四大家族可謂是聯手共同掌握了香港的經濟命脈。2020年2月2日,福布斯發布了《2020年中國香港富豪榜》,穩居香港首富寶座長達21年的李嘉誠被李兆基憑藉304億美元的身家擠下,成功趕超李嘉誠,成為香港新首富,號稱「香港巴菲特」!
  • 香港「四大家族」之風雲往事
    作為香港四大家族創始人之一的李嘉誠,從一無所有的普通人,以房地產出發,終於走到世界華人首富的位置。與此同時,資本邦發現不僅僅是李嘉誠,香港餘下三大家族的創始人李兆基、郭得勝、鄭裕彤三人亦以房地產起家,後來不斷擴大家族產業的布局,幾乎壟斷了香港的大部分產業。近年來,他們以香港為大本營,開始在全球多個地區進行產業布局。
  • 李兆基正式卸任,千億帝國接班人已定,結果出乎意料
    在香港有很多富豪,而富豪之間,也有很多標籤。其中,郭得勝、李嘉誠、李兆基和鄭裕彤被譽為香港四大天王。而且,他們的家族也被譽為香港四大家族。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年事已高的他們,逐漸退居幕後。在5月27日晚間,恒基地產發布公告,91歲的李兆基卸任主席職務,只保留執行董事的職務。
  • 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犯下震驚全港案件的傳奇富豪出獄了!最想做的事是...
    香港最大開發商新鴻基地產前聯席主席郭炳江,2014年因串謀行賄香港政府前二號官員許仕仁以為公司換取好處而被判有罪。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郭炳江淨資產為124億美元,與弟弟郭炳聯在香港富豪中排名第五。犯下震驚全港案件的傳奇富豪出獄了!
  • 香港2000億巨富鄭裕彤今日出殯,賭王船王豪門家族齊聚,梁振英李嘉誠李兆基親手扶靈
    說李嘉誠李兆基大家可能不陌生,但是說鄭裕彤可能還有人不是很熟悉,小妹先做一個人物科普:香港四大家族大家一定都知道,又叫做香港的四大豪門,對香港經濟發展起到過至關重要的影響據2012年數據,從財力上,李嘉誠家族獨佔鰲頭,坐擁255億美元,郭得勝家族位居第二,183億美元,李兆基位居「探花」,180億美元,鄭裕彤家族也有160億美元的積累。而2015福布斯香港富豪榜,鄭裕彤以150億美元的財富,排行第三,也就是說鄭裕彤家族目前是香港的第三大豪門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