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神妙之筆:不明白的人認為是病句,看懂後才知其精妙之處

2020-12-26 騰訊網

魯迅的文章在當代引起了很多爭議,儘管魯迅先生已經去世八十多年了,支持魯迅先生的人認為:魯迅對人物、當時社會、民族劣根性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而反對魯迅的人則認為他是一個刻薄的人。

其實個人感覺,魯迅先生的深度絕對不是一群淺薄的人所能理解的,魯迅刻畫的人物,時至今日,依舊能讓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比如不學無術的高老夫子,讓我們想到很多名不副實的專家;阿Q的各種醜態,讓我們想起很多「垃圾人」的自欺欺人。

而《孔乙己》,算是魯迅筆下最為經典的一片文章,在《孔乙己》的結尾,有這樣一處描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看起來是病句,但是,仔細品味才發現這是神妙之筆。

圖片來源於網絡:《孔乙己》的結尾

一、語句分析

1、病句

魯迅作為一代文學家,他的遣詞造句其實都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不過,「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確實給人病句感覺。

在本世紀初期的時候,《孔乙己》屬於初中三年級上學期的語文教科書的課文,在當時,課文最後的習題,就有關於這句話是不是病句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大約,是揣摩的意思,而的確,代表著肯定。揣摩和肯定的修辭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裡,這讓人無疑產生費解,因為大約孔乙己死了,可以理解成不確定孔乙己死了;而孔乙己的確死了,可以理解成確定孔乙己死了。那孔乙己到底死沒死?

圖片:孔乙己話劇形象資料截圖

2、神妙

而這句話的神妙之處就在於,在《孔乙己》的敘事中,是以主人公「我」的視角來進行敘事的,既然如此,「我」肯定不可能確定知道孔乙己死沒死。因此,只能用「大約」來表明自己的猜想。

這個「大約」,也讓這篇文章在讀起來以後,讀者內心感到了真實感。而的確,其實可以理解成一種暗示:那就是孔乙己確實不可能活著。

事實上,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恰恰是為了論證孔乙己死了。因為,孔乙己本身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的縮影。魯迅先生希望利用孔乙己的死,來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封建社會的教育最終毀掉了一群人。

圖片:封建社會的教育劇照

二、孔乙己的最終宿命

其實,孔乙己的結局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孔乙己唯一的一條出路、唯一的宿命,就是死,這往大了說,可以理解成歷史的必然性。

1、範進中舉和孔乙己之死

其實孔乙己這個人物,總會讓人想起另一個小說中的人物——《儒林外史》裡面的範進。範進的生活年代大概是明朝時期,而孔乙己的生活年代是清末民初,兩者之間的時代差距長達三個世紀,不過,孔乙己和範進卻是兩個非常相似,但命運卻截然不同的人。

所謂的相似,指的是雖然他們兩個的生活年代差了三個世紀,但是他們的教育背景卻是高度一致,範進生活的年代,讀書人主要學習八股文的寫作,孔乙己受到的教育其實和範進受到的教育是一模一樣的。

圖片:學習八股文的寫作劇照

所謂的不同,指的是運氣不同,範進有幸中了舉人,有了朝廷給的功名,於是實現了階層逆襲,但是,如果範進一輩子沒中舉,那麼,他的人生之路,也未必能比孔乙己好多少。

而孔乙己的運氣差遠了:首先,他沒能在科舉中取得勝利,甚至連秀才都沒考上;其次,即便是孔乙己能夠考取秀才、舉人甚至進士,其實也是於事無補的。因為大清國都宣布取締科舉了,孔乙己八股文寫得再好,指望混個功名也是萬萬不能。

其實,在明清時代,範進屬於極少數成功者,雖然現代人對於古代的科舉制度津津樂道,但是,如果從錄取的比例這一點來看的話,這個比例比現在中一等獎還難。

圖片:中舉人劇照

2、是誰殺了孔乙己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孔乙己其實是死於一場謀殺,只不過,謀殺孔乙己的力量來自兩種,一種是孔乙己的心態,另一種,則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這兩者,導致了孔乙己必死無疑。

這也是為什麼「我」敢肯定,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緣故,雖然只能大約(畢竟不是親眼看到),但卻敢於「肯定」,敢於認為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首先,孔乙己們的心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對於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讀書做官是最高大上的職業,至於其他的職業,則都是下賤的。因此,儘管孔乙己這輩子已經沒有機會做官了,但是孔乙己還是堅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在古代,這種思想坑害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

甚至孔乙己寧可做賊,也不願意踏踏實實去給人打工,要知道,孔乙己寫得一手好字,即便是給人做代寫文書的工作,也可以保證過上溫飽的生活,但是,因為封建時代讀書人荒唐的心態,註定了孔乙己不可能踏踏實實這樣做。

圖片:孔乙己衣衫襤褸資料截圖

其實這種思想在當代依舊有著很大的流毒,比如很多在高考中(總分750的情況下)只能考300分左右的人,在骨子裡面還是十分瞧不起職業教育。

孔乙己的這種心態,其實也和當時社會的環境有關,而具體的社會環境,讓孔乙己變得無路可走:首先是人情的冷漠。在短工們眼裡,孔乙己成為了被嘲諷的對象,而在丁舉人這類人眼裡,對孔乙己的遭遇沒有任何憐憫心理,甚至還毆打孔乙己。

這冷漠的社會環境,也讓孔乙己只能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尤其是當孔乙己被人打成殘廢以後,孔乙己徹底沒有了收入來源。這種情況下,等待孔乙己的,除了死亡,還能有什麼?

並且,在清末民初的亂世下,人命宛如草芥,孔乙己的死,也算不得什麼大事。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魯迅一句話許多人都讀不懂,還被當做了病句,這就是先生的智慧
    我們知道,民國時期是一個混亂動蕩的年代,清政府剛剛倒下,又有外國的「強盜」入侵中國,而且中國內部也不平靜,各種軍閥之間戰爭不斷。這個時候還是由舊社會過渡到新社會的關鍵時期,是人們思想轉變的關鍵時期,而恰恰就是這個時候湧現出了許多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們用他們的筆做武器,他們抓住了拯救國民的關鍵,那就是必須首先改變思想才能團結統一,像胡適、李大釗等人。提到以筆做武器的人,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這個人,他就是魯迅。在看到國家現狀,還有國民的愚昧之後,他毅然選擇棄醫從文,選擇用文字來喚醒當時人們愚昧的思想。
  • 為何魯迅的這句話成名句?而不是病句?
    為何魯迅的這句話成名句?而不是病句?文/歷史大齒輪在舊社會向新社會過渡的過程中,就會湧現出不少的文人墨客,他們用自己的文筆寫下自己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批判,從而來表達對這些社會現象的不滿,不過這也因此留下了很多優秀的篇章,有的也被後人學習,一些文章要用來教育後人,也讓後人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教導後人不忘歷史,銘記歷史。今天小編就說說魯迅這位名人,他曾說過一句話,看上去像個病句,卻成為了名句。
  • ...夯實基礎:辨析並修改病句之掌握辨析並修改病句的方法技巧
    分析2018年高考3套全國卷,發現此類試題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每個病句都有兩處錯誤,並且語序不當、搭配不當、結構混亂、成分殘缺或贅餘是常出現的語病,辨析修改時要重點關注是否有此4類語病;②4個選項在修改時往往有相同之處,可以根據相同之處將4個選項劃分為兩組。
  • 《道德經》第28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譯文:深知雄強之道,卻能安處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離身,回歸嬰兒般純潔的狀態。
  • 取其生之勤,棄其道之觳
    原標題:取其生之勤,棄其道之觳幸好樊太太明理,不留遺產,館群裸獻,她想了一天半,點頭籤字同意;同時,幸好樊太太重情,遺體剝皮,敲鼓賺錢,她堅決不籤字。我支持樊太太。像建川這樣「唯物」到了有點入魔的境地,堪稱雙料妖精,不足為法。  我認識樊建川已近20年了。猶記初次做客到他公司總部,已聞知他想辦博物館。當時認為此乃異想天開,不合「在商言商」之道。過幾年又被接去另一處參觀,見他真的辦起來了。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還說:「誰都知道魯迅是新文學界的老資格,過去十年內曾執過文壇牛耳……」蘇雪林認為:「魯迅的小說創作並不多,《吶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時代到於今的收穫。兩本,僅僅的兩本,但已經使他在將來的中國文學史上佔到永久的地位了。」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後,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卻忽然轉變。
  • 漢語與古漢語的精妙豐富之處,又有著哪些不同呢?
    漢語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的豐富多樣性,同樣的一句話換個標點符號就有不同的意思,換個語氣就能給人不同的感覺。漢語又是由古漢語轉變而來,那古漢語會不會也同漢語一樣,有著許多我們都不知道的精妙之處呢?它會不會也同漢語一樣,語氣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大不相同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領略古漢語的魅力吧。埃諾博士寫道:「古代漢語是一種非常微妙的語言,通過相關書寫文字產生的共鳴而得到加強。」
  • 魯迅曾因「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遭人唾罵,現在才知其良苦用心
    說起魯迅,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名文豪,魯迅對整個中國文學的發展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他在世的時候,他也提出了許多激進的觀點,其中有些觀點的出現,使他成為了公眾關注的人物。曾有一次,魯迅說過這樣八個字,即「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社會,這句話也曾引起轟動。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這一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在一時之間,他也因為這一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謾罵和唾棄。但是,在分析了魯迅的精神內核後,我們會發現,魯迅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 為什麼語文老師說「凱旋歸來」是病句?
    語文老師說「凱旋歸來」是病句,本身沒有問題,這是遵從於漢語語法規範所下的結論。"凱旋"初為動詞,意指"軍隊奏著得勝樂曲歸來",這裡的「旋」字就是回來的意思。所以說,「凱旋歸來」如果作為句子來講,「旋」和「歸」意思重複,這就是為什麼老師說是病句的原因。
  • 魯迅:明之人情小說(上)
    西門慶笑道,「與昔日東山之遊,又何異乎?」蔡御史道,「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致矣。」……因進入軒內,見文物依然,因索紙筆,就欲留題相贈。西門慶即令書童將端溪硯研的墨濃濃的,拂下錦籤。這蔡御史終是狀元之才,拈筆在手,文不加點,字走龍蛇,燈下一揮而就,作詩一首。……(第四十九回) 明小說之宣揚穢德者,人物每有所指,蓋借文字以報夙仇,而其是非,則殊難揣測。
  • 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看中高考病句
    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片名引用了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句來渲染整部劇的格調,文藝復古風頗濃,但小編在追劇的過程中發現劇中臺詞有諸多錯誤之處。該熱播劇也因為病句上了熱搜,網友調侃道:這哪是看電視,這是在學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老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下一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老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看似很好理解,但是細細品讀卻充滿了很多道理,而這句俗語其實還有後半句,更加的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貌似可憐,生活上有諸多的不順利,但是歸根結底,卻是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我們可以理解為自作自受,或者是咎由自取。
  • 鮮為人知的世紀疑案:魯迅之死,有沒可能是死於日本人的謀殺?
    1948,劫後餘生的許廣平,在香港魯迅之抗日,其言行,其精神,是一以貫之的。理念可以有分歧,但他此等情懷與大義,不應得到後世無良者的侮辱。一個醫生如此,不免讓人疑慮。據魯迅三弟周建人說法,魯迅過世後不久,曾忽接一大學密信,裡面直言魯迅之死並非死於肺病一類,而是為日本醫生所害,請求周建人予以調查。後來,在1949年10月19日,周建人乃發表《魯迅的病疑被須藤所耽誤》一文,首次公布此質疑。
  • 魯迅先生與「小紅象」:教令其子蟬蛻龍變之功,今人無不汗顏!
    魯迅先生與「小紅象」的故事很多人科普過了,我再簡述一遍。魯迅先生當年因為過於先鋒被林語堂稱之為「小白象」,意思他跟別人不一樣。1929年48歲的魯迅老來得子,給兒子起名周海嬰,小名就叫「小紅象」。似乎真的有些溺愛,但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完全是按照其1919年撰寫的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執行的,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 阮玲玉之死:與其說男人可惡,不如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人言可畏」,這是阮玲玉留在遺書中的哀鳴,魯迅先生也在《論人言可畏》一文中指出:「她的自殺,和新聞記者有關。」顯然,包括魯迅和阮玲玉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把她的死歸咎於媒體和社會對她私生活的過度關注。時至今日,更多人則認為,阮玲玉是死於「男人可惡」——阮玲玉遇人不淑,是三個渣男攜手將她推入地獄的。
  • 作為貓科動物的獨門招數,「地躺拳」有哪些精妙之處?
    我們不妨從捕食者的天性,以及「地躺拳」給它們所帶來的優勢方面去了解,你會發現這一招,實在是太精妙了!雖然40種貓科動物體型不一,所處的生態位也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貓科動物都是強悍的捕食者。「地躺拳」首先一個精妙之處就在於一旦有機會,便能迅速格殺對手。
  • 全國一卷作文,寫好「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先看魯迅「怎麼說」
    鮑叔對桓公說,要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
  •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大明王朝1566》首播於2007年湖南電視臺,無論是劇情、演員的陣容,還是所刻畫的人物形象都堪稱經典,說是國產歷史電視劇的巔峰之作一點都不誇張。 但當年的收視率全劇未過0.7%,簡直讓人大跌眼鏡。原因很簡單,現在生活節奏快,上班族在勞累一天後,回到家只想看點休閒娛樂的東西來放鬆下自我。 而本電視劇看過一遍基本不知所云,看過幾遍後才略知其中深意。如果初次接觸,要理解其中的劇情可以說極度燒腦,需要反覆暫停回放,這與大眾看電視劇的初衷相悖。
  • 情趣盎然的筆文化
    才思敏捷的黃山谷從手中握的那管毛筆得到啟發,應聲續了下聯:「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其舅舅聽罷讚嘆不已。 某地毛筆店題有一聯:「一氣呵成憑運腕,五更夢處頓生花。」上聯用成語「一氣呵成」,寫文筆自如,如行雲流水一般;下聯巧借神話典故:南朝江淹,早年夢見仙人賜五彩神筆,寫出一手錦繡文章。此聯巧用成語典故,真是美妙無比。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在中國,但凡接受過教育的人幾乎都知道魯迅先生。然而所謂的「知道」也僅僅限於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或聽得他的一些事跡,或是他「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稱號……大多人對其本人的一生缺乏了解,以至於對魯迅先生產生了很多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