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管虎導演執導的抗美援朝70周年獻禮片《金剛川》上映首日票房破萬,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已經都已經被安利過這部電影了,而觀看完之後筆者想跟大家談談這一部電影。
在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之際,首先向最可愛的人致敬!感謝先烈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了祖國的和平和尊嚴,願英魂安息!
因為本身就是根據抗美援朝真實性事件改編的,也不存在說什麼劇透不劇透的事情了,故事大簡要大概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 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 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湧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電影一開始是一段一分鐘的紀錄片介紹故事背景,緊接著是鄧超帶領的連隊支援工兵連修橋的故事,配合著吳京和張譯的插科打諢,第一段故事結束。片中鄧超的口音是亮點,片中最大的笑點包袱也是鄧超貢獻的。片中鄧超和被李九霄吐槽一著急就蹦出江西口音,自己一個字都沒聽懂,讓鄧超把舌頭捋直了說話,鄧超用江西話辯解自己的口音沒問題並問旁邊的一個小戰士能聽懂自己說什麼嗎?結果小戰士果斷地回了句「不渴」,電影院院裡頓時鬨笑一片。
電影是用三段故事來敘事的,等三段故事講完了,觀眾才發現這三段講的是同一個故事,只是把一個故事從三個不同的視角來解讀了。對導演的這個設計,網上還是有一些爭議的。
有人說這是在模仿諾蘭的《敦刻爾克》,但是有點東施效顰的感覺,因為諾蘭是出了名的會在時間線和多維空間上下文章,《敦刻爾克》講的是同一個故事,分三條故事線,每個故事擁有不同的時間長度,分別是一周,一天,一小時,把三個故事平行剪輯造成假象,再用擁有強烈諾蘭式風格的音樂對影片的情緒和節奏產生強烈的推動和渲染。在視覺和聽覺還有邏輯方面都能讓觀眾有著前所未有的體驗。
而《金剛川》在這方面模仿的意味太濃,並且三個故事都在重複一件事情,對情節沒推動作用。雖然大家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是電影你不能真的一個事情拍三遍給觀眾看啊,會讓觀眾產生疲勞,還會讓故事失去懸念。
然而客觀分析,這本身就是一部帶有任務的獻禮片,從開機到上映都只有兩個月,屬於一個規定時間的命題作文,而在兩個月時間能將電影拍成這樣,管虎足夠優秀了,對於三個角度解析一個故事的敘事風格,筆者覺得稍嫌火候不夠,但是誠意在,所以值得買帳。
說說電影的 幾個優點吧,《戰狼》吳京,《八佰》管虎,加上《紅海行動》張譯,還有鄧超、魏晨、歐豪等一陣男星壓陣,陣容上已經讓人非常期待。而通篇下來演員們各個演技在線,特別是張譯,我現在覺得張譯已經是中生代演技第一人了,中間吳京陣亡後張譯一個人給吳京埋完屍體後靠著樹發呆的眼神,又被虐到。
四億的預算,讓戰爭場面還是很耐看的,而片中我們也再一次看到了管虎喜歡的大場面遠距離長鏡頭配合著密集渾厚鼓點的場面,十分有震撼力。影片肯正面描寫對手,不再是一味地空喊著萬惡的美帝國主義,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對手也是人,也會有人情味,認可你的對手更是認可你自己。承認別人強大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也並不一定說是對手我們就要違背事實去黑化人家。肯定對手,讚揚人性,避免假大空和硬塞式的主旋律,讓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這是這二十年來我們的戰爭片一直所欠缺的和被人詬病的。
管虎用兩部戰爭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告訴那些拍著拙劣作品的導演們,戰爭片,抗戰片,該這麼拍。如果國產的戰爭片的平均水準能達到《金剛川》這樣的,我們愛看,真的!
最後,這個片子很催淚,真的。我們的先輩們都太不容易了,吳京犧牲時、張譯犧牲時、戰士們用身體架橋時都有聽到身邊有人啜泣。而當片尾英雄們骨灰回國時的片段出現時,那是個延時催淚炸彈。看完了之後,一方面,震撼;另一方面,感恩。想參軍了!
歲月安好,山河無恙,英靈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