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己悲 | 古代文人酒趣瑣記

2021-02-14 收藏級頑主圈兒

文末有彩蛋,也不一定總是有

今日處處學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https://yunpan.cn/cMLcdaRH8j6Ng  

訪問密碼 4362

翻開中國文學史,能隨時聞到撲鼻而來的酒香。在我國古代,不知多少文人雅士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飲酒與吟詩作畫幾乎就是他們全部的生活內容。因此,他們中許多人常自取或被人賦予了與酒有關的雅號,如「酒聖」、「酒仙」、「酒狂」、「酒徒」、「酒雄」、「酒鬼」、「醉龍」、「醉翁」、「甜中客」等等,並給後人留下許多軼聞趣事。

唐代詩人賀知章人稱「酒仙」,與張旭、包融、張若虛並稱「吳中四士」,他們個個都是嗜酒如命的人。有一次賀知章遇見李白,兩人相見恨晚,遂成莫逆。一天,賀知章邀李白對酒共飲,正喝得盡興,卻發現兜裡沒錢,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金龜乃御賜物品、官品標誌,賀知章竟敢用來換酒喝,可見對酒的痴迷,不過這也讓我們為這位賀大人捏把汗。

除了賀知章外,李白的嗜酒如命也是無與倫比的。他自稱「酒中仙」,人稱「酒聖」、「酒仙」、「酒星魂」.李白一生喜酒、愛酒,寫詩著文時尤其離不開酒。飲酒幾乎就是他生命的第一需要。因此,無論隱居、求仕其間,還是得意、流落之時,也不管何時何地、人多人少、有錢沒錢,他都要想辦法喝酒。暮年時李白甚至將自己心愛的寶劍換酒喝。

李白不但喜歡飲、常飲,而且幾乎每飲必醉。他在給妻子的信中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以至後來「遊採石江中,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真是「生於酒而死於酒」.

辛棄疾一喝就醉,還愛把醉酒的事兒記下來。他在《西江月·遣興》中寫道:「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詩人喝醉了,把松樹看成了人,就問他:「我醉得怎麼樣啊?」恍惚中看見松樹活動起來,疑是要來扶我,於是就不耐煩地推推松樹說:「走開走開!」這首詞給人一種孤傲瀟灑的感覺,沒有半分的矯揉造作,一個「去」字是全詞的眼,有一分的寂寞,卻有十分的傲氣。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喜歡飲酒。他在範縣當縣令時公務清閒,常邀三朋四友猜拳行令,喝醉了還掀桌子撂板凳地發酒瘋,簡直有損縣太爺的威儀。結果這事兒傳到了夫人耳朵裡,夫人一頓猛批後規定其工作期間禁止飲酒,只能下班後喝三壺酒。可見夫人對鄭板橋還是相當寬容的。

飲酒最有度的當屬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蘇東坡一生愛酒、飲酒、寫酒,可是絕稱不上「酒鬼」、「酒仙」或者「酒徒」,他是好而有度、嗜而不酗。他的酒量不大,不超過五杯,每次飲酒,適可而止,酒不及亂,中規中矩。他自己喝不多,卻喜歡看著別人喝酒,欣賞別人的醉態,揣摩別人的感覺,把此當作一種樂趣。他自己則常常舉著一個空杯,無酒當有酒,未醉當已醉。蘇東坡飲酒能適時而始,只是尋找「適醉」、「醉中有醒」、「醒中有醉」的境界,而在似醉非醉、飄飄欲仙的感覺中,妙詩佳句呼之即來,錦繡文章一揮而就。

古代文人喝酒的軼聞趣事不勝枚舉,北宋文學家石曼卿創造性地發明了「囚飲」、「巢飲」、「鱉飲」、「鬼飲」等不同飲酒造型,還被載入《夢溪筆談》,一時傳為佳話。北宋詩人錢惟演生病康復後,第一件事就是喝酒,「昔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他還生怕杯子小,酒斟得淺少,那種急著喝酒的饞相栩栩如生。讀其詩,讓人有如見其人、臨其境之感。魏晉時期大酒鬼劉伶,「常乘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鍤隨之,謂曰』死便埋我『」.東晉有個叫畢卓的吏部郎,夜間醉後偷飲鄰人之酒被縛於酒甕邊,天亮時主人見是畢吏部,大驚,解縛謝罪,而他卻大笑:「讓我聞一夜的酒香,多謝了」.

儘管關於古代文人與酒的趣聞不勝枚舉,說起來滔滔不絕,聽起來津津有味,但飲酒並不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酗酒對身體是有危害的,切勿好酒貪杯。花看半開,酒至微醉,才是恰到好處的境界。(潘春華)

以上

感謝圈兒友,我們每年都會收穫一個10W+

2017年,第一個10W+

2018年,第二個10W+

2019年,第三個10W+

2020年,第四個10W+

今年的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

是的,湊一個10W+用了100天

如此長尾,我也不是很好說明白

接近14W圈兒友不離不棄

無以為報,估計以身相許你們也不能要

2020年陸續送點小玩意兒吧

不要轉發不要贊不要加群不要關注不要彩虹屁

不要點連結不要收紅包

總之一句話不要被騙

(具體怎麼送送什麼容圈兒主康康)

文玩愛好者已經如此艱難

都是非標準件

假貨不能投訴

行規考教眼力

不上手不敢買

撿漏不多

吃藥不少

掌眼不靠譜

專家大忽悠

千萬不要再被割了韭菜

目前999999+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讀範仲淹,高義猶在前
    原創文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出自《嶽陽樓記》,範仲淹心繫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何等的節操。節操是貞節,是操守,更是氣節,節操是要人守護的。一夫一妻的烏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當今這個金錢至上,利益為先的時代更有針砭時弊的意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小至蠅頭小利,蠅營狗苟大有人在;大到國家利益,總有跪著的奴才。
  • 何為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代的智者、仁者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作為佛弟子需怎樣修學,可得如此胸襟呢?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該如何理解范文正公的醒世良言?
    因為景色觸發登樓者的悲傷——這裡就是後面「不以己悲」所提到的「悲」,也就是對於「遷客」被貶謫身份的「傷」。第四段則想像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情境。進入北宋,詩、文、詞飛速發展,同時儒學藉助佛道思想迅速進入哲學範疇,最終成為理學。
  • 讀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你的世界誰不知(外一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範仲淹(宋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其所在的段落是全文的重點,全段既是對內容的收束,又是對主旨的提點。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假如一定要區分出風骨和氣節兩者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風骨更側重於古代文人精神內涵的純正雅致,而氣節則更注重於古代文人行為表現的浩然峻烈,簡言之,風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闡發弘揚,如北宋一代名臣範仲淹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風骨的優秀範本,始終濡染和感召著後人。  文人風骨作為一種卓爾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因子和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
  • 《電腦線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足之處雖然談不上,但我覺得主線的展開還是太慢了,電腦線圈本來應該是部電影,拉成26集動漫也難怪,這是胎裡的毛病。另外動漫裡反映的一些社會問題,日本學校存在的欺凌問題,政府及公司的虛假謊言推脫責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誠信問題,以及什麼是存在等問題,也都很有深意。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苦短,誰都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儘量讓自己活得開心,過得快樂,這樣才值得!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遇到了什麼問題,你都要靜下心來,冷靜處理,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一顆淡定從容的心,去過完這一生!以下有很好的五句話,送給所有人,希望我們都能活出真我,煥發光彩!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文人在這裡私自獨處,不記塵煩,擇善而賞,格物致知,用最純真的樂趣,頤養出最純率的自己。
  • 從這首歌分析王一博,他頂住了壓力,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1流量VS正能量範仲淹曾經在《嶽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之優和個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個人之失而悲。自從《陳情令》熱播,王一博自然成為了頂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流量不如正能量,而王一博,顯然更適合後者。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章學誠《婦學》:「好名之習,起於中晚文人。」王士禛詩云:「三代而還盡好名,文人從古善相輕。」「好名」為己,「相輕」對人,實為同病之不同症狀。顧炎武說:「以文人名於世,焉足重哉?」古人之所以鄙視文人,除以上在德行、文章方面的種種偏差與瑕疵以外,很大程度上還因為文人無實幹才能,難以建功立業。王充說:「著書之人,博覽多聞,學問習熟,則能推類興文。文由外而興,未必實才學文相副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三個星座,處事心態絕佳
    不以己悲是不變的人生準則,不會因為一點小事情都就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成功而炫耀,更不會因為事業或情感上的失落,就把情緒暴露給所有的人看。白羊座:關鍵時刻心態穩心態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白羊座在事業中格外關注自己的行為,不會給別人抓住小把柄,即便自己真的犯了錯誤,他們也會勇敢地承認,這種不加掩飾讓所有人敬佩。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曾經追求「古仁人之心」,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結論。於是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名句!而範仲淹卻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底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哲學都錯了?還是範仲淹錯了?顯然,範仲淹的話是對的,沒有什麼毛病。那麼,難道大多數的老百姓所採用的行為習慣真的都是錯的?這可能嗎?應該怎麼理解它們呢?
  • 水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跟過去的「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表述不一樣。這一次是主動語態,而且是比較積極主動進取的一種精神。第二點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過去我們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次更多強調的是需求側改革,要形成的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著重點也不太一樣。第三點當然是一方面要防止市場形成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同時要保證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的發展。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不可忘卻的人生箴言
    人世間,總有些人不明白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除了少數懶惰成性、道德淪喪、違法犯罪的人以外,無論你的地位有多高或是你的地位有多低,在「人」字面前,都擁有平等的人格,擁有平等的權利。於是,有些得勢者膨脹驕傲、橫行霸道;有些失意者萎靡不振、遊戲人生。總要在人世間演出一些幼稚荒唐的笑話和悲劇,讓人們多幾分感慨,多幾分悲哀;讓歲月多幾分風雨,多幾分陰雲。
  • 「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古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可以說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真正代表。」田青點出了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與會專家還就市民如何學習和欣賞古琴提出了建議,丁承運表示,作為一門高雅藝術,「聽眾在欣賞古琴演奏前需對所聽曲目進行一定的了解,而學習古琴的人也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更好演繹古琴的獨特魅力。」
  •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三國志10》的舌戰系統讓文臣也可以「決鬥」與當庭辯論相比,古代一些文人更多的是以筆為刀,用自己的文章對對手進行口誅筆伐,這類文章中最重要的 「檄文」就是古代公文中的一個重要文體。其中一些文人也以此留名青史,比如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除了本身的詩文等作品外,陳琳在官渡之戰前為袁紹討伐曹操寫的《為袁紹檄豫州》,駱賓王在李敬業起兵反武則天時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都是流傳後世的經典檄文作品。
  • 「百無一用是書生」,古代文人的窘境與通過武俠的自我安慰
    縱然豪情萬丈、縱然滿腹經綸,可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文人失意成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共性。人們聽過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肆意灑脫的浪漫,卻看不到他"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失意時的吶喊。聽過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親射虎,看孫郎。"的豪言壯志,卻不懂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黯然神傷。
  • 孤芳自賞,是喜還是悲
    我承認我自卑,我真的很怕黑每當黑夜來臨的時候我總是很狼狽怕是只有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一直笑著討好別人吧,不是太世故,而是害怕被人討厭,其實他的心願很小,你可以不喜歡,但請別討厭。古有文人雅士孤芳自賞,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應念嶺表經年,孤芳自賞,肝膽皆冰雪」今有小小少年,眼中儘是平淡,失去了本該有的朝氣。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才能擁有心靈的自由和快樂
    所以,人要有自控能力,要能把持自己的情緒,不因外界的變化,而亂了內心。有定力的人,不管生活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心靜如水,泰然如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內心安定,情感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行者,才是真正的人生。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一、文房四寶-墨文化 要問古人為何如此愛墨,這就和士兵如此愛槍是一個道理,在士兵的眼中槍不經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信仰,當然文人也不裡外,對於文人而言筆就是他們的武器而筆的子彈便是墨一種好的墨可以讓文人寫出好的字,所以古人熱愛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