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人戰鬥飛行器」艾迪以一個帥氣爆棚的「橫滾」動作,優雅地越過三架「鷹爪」戰機加入編隊時,發出驚嘆的不止電影《絕密飛行》裡那三個頂級飛行員——
回望這部十幾年前拍的科幻電影,突然發現這一幕有著先知般的預言意味。在有人駕駛飛機轟鳴馳騁了近百年的20000米垂直空間裡,一些新面孔已經像艾迪一樣,悄悄地趕上來,然後一個帥氣亮相,或者伴飛左右,或者加足馬力,把有人駕駛飛行器遠遠甩在了身後。
「捕食者」——
「全球鷹」——
「神經元」——
還有「蒼鷺」「雷神」「影子」「渡鴉」「梭魚」,等等。當然,還有我們的後起之秀,在珠海航展大放異彩的彩虹家族——
「翼龍」——
「翔龍」——
「暗劍」——
「雲影」——
這些身懷絕技、潛力無限的「空戰新人」呼嘯加入,讓戰爭的天空變得更加波詭雲譎、風雲不定。作為最直觀了解這些軍用無人機的途徑,也許我們可以從近期軍事電影裡一管窺豹,感受一下從一樹之高到萬米高空的暗鬥爭鋒——
渡鴉,是北歐神話裡戰神馴養的信使,共有兩隻,能飛旋空中帶回消息,平時棲於雙肩。美軍把他們排級偵察監視無人機RQ-11起名「渡鴉」,其寓意可見一斑。
《勇者行動》裡的「渡鴉」無人偵察機
電影《勇者行動》,「海豹」突擊隊在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中,以接力的方式遙控一隻百米高空的「渡鴉」,悄無聲息地為營救中情局特工莫拉絲,提供著不間斷的戰場情報和監視信息。有了這個「戰神之眼」,再加上遠遠潛伏的「勇士之矛」——兩個狙擊手,戰場基本就在「海豹」的掌控之下了。
美軍放飛渡鴉無人機
有人說這段情節失實,百米距離那麼近,恐怖分子怎麼能聽不到一點聲音呢?事實上,「渡鴉」在300英尺(91.44米)空中飛行,幾乎聽不到電動機的聲音,靜音效果極好。
《勇者行動》中美軍放飛渡鴉無人機劇照
而且,「渡鴉」能獨立保障、背包便攜,全天候作戰,滯空時間60-90分鐘,光電、紅外等多種傳感器模塊化組合,完全匹配「海豹」高強度、快節奏、複雜環境的連排級戰術任務,而不用像某些電影裡描繪的,一個排級戰術行動就「高大上」地調動偵察衛星這樣的戰略重器了,實在是連排級單位偵察監視、行軍作戰的必備標配。
《鷹眼》裡的「美洲豹」無人偵察機
和「渡鴉」一起備受美軍連排級戰術單位青睞的,還有一款手拋式偵察無人機,在電影《鷹眼》裡第一時間發現「恐怖分子」車隊的「美洲豹」偵察無人機。不過,它畢竟只是個裝了周視光學觀測探頭的小型偵察監視無人機,沒有攜帶對地攻擊武器,發現目標後無能為力,只能呼叫「大哥」——MQ-9「死神」——來替它出頭擺平。
情報確認之後,作為獵殺者的MQ-9無人機出動了
MQ-9「死神」是RQ-1「捕食者」的暴力升級版,翼展加寬、動力加強、載荷增多。要說偵察監視,「捕食者」要比「渡鴉」它們高一個段位,執行的主要是戰區級戰場偵察、監視、電子戰和中繼任務。《勇者行動》裡,在月黑風高的拉丁美洲高空盡職盡責監視毒梟的就是「捕食者」,絕對的高冷,像哥譚樓頂蝙蝠俠,冷峻地搜索黑暗中的罪惡。
伊拉克戰爭中的「死神」無人機
不過,高冷只是「捕食者」的一個方面,作為無人機家族出鏡率最高的一款資深「群眾演員」,「捕食者」或者「死神」,都可以稱得上是「黃金龍套」,幾乎每一部展示美軍肌肉的電影裡,都會有它的驚鴻一瞥。雖然臺詞不多,但驚豔和搶鏡程度,有時候連那些有人駕駛的明星飛機都望塵莫及。
《變形金剛2》中進行戰場偵察的「渦噴」捕食者
比如《變形金剛Ⅱ》裡,裝有噴氣發動機的「捕食者」第一時間趕到埃及沙漠,並把「機械蠍子」暴虐海軍陸戰隊的視頻傳回「巢穴」總部。很多反映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電影裡,「捕食者」都會友情客串一下。因為在7000多米的高空,它的監視圖像解析度達到0.3米,對固定目標的發現概率為95%,對活動目標的發現概率達7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天空之眼」。
《變形金剛2》中捕食者發回戰場畫面
不過,論偵察業務它還算不上老大,真正的大咖在18300米高的高空,美國無人機家族的老四——RQ-4「全球鷹」。這是美國乃至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它可以從美國本土起飛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地點偵察,或者在距基地5500公裡的目標上空偵察監視24個小時以上,一次任務飛行就能提供7.4萬平方公裡範圍的光電/紅外圖像,合成孔徑雷達也能穿透雲霧等障礙,把地面上卡車的輪子拍得清清楚楚,絕對算得上是「無人機裡的人造衛星。」
不過,「全球鷹」不像「捕食者」的曝光率那麼高,「遨遊高空人未識」,很少在電影裡拋頭露面。
除了這些主流無人機,一些科幻感滿滿的非主流無人機,也在電影裡相繼露面。比如,《湄公河行動》裡二郎那個「天眼」無人機,造型科幻,功能強大,成為電影裡繼「嘯天」之後另一個非人類明星。不過很多技術宅對它單軸單翼的設計提出質疑:這貨又沒尾翼,是怎麼解決自旋的?
《湄公河行動》裡的「天眼」無人機
說到這兒,得說說《變形金剛4》裡那款叫做「蜂鳥」的旋翼無人機。和「天眼」造型差不多,士兵們隨手往空中一甩,「蜂鳥」的旋翼就自動開始工作,嗡鳴著飛向舊船廠,用仿生複眼搜索「救護車」散發的信號,然後實時傳輸到指揮部。
《變形金剛4》中「蜂鳥」旋翼無人機
不得不說,好萊塢的道具還是相對精緻一點。從截圖上來看,這種「蜂鳥」無人機採用的是共軸雙旋翼,一對旋轉方向相反的旋翼被安裝在機身中部靠前,機尾則是涵道螺旋槳,這兩種設計都能很好地解決自旋問題。
除了旋翼無人機,一種撲翼無人機也出現在電影裡。比如《天空之眼》裡的那隻遙控蜂鳥,還有用手機控制飛進房間「偷窺」恐怖分子密謀製造人肉炸彈的「甲殼蟲」,都讓觀眾們驚呼:太神奇了,這又是導演虛構用來「吸睛」的吧?
《天空之眼》中「蜂鳥」無人機
已經變為現實的「蜂鳥」小型無人機
事實上,現在科技的發展真的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一些小型的撲翼無人機已經被研製出來,就像在珠海航展上,那只可以在展廳裡振翅高飛的老鷹,就是一個明證。
電影中納米「金龜子」
但是,不管是萬米高空之上的大型無人機「全球鷹」,還是房梁上悄然偷窺的「甲殼蟲」,充當的都是「戰神的眼睛」,都是為了撥開眼前的戰爭迷霧,看清眼前的戰場,達到掌控戰場的最終目的。但「看」並不是戰場無人機的最終使命。戰場需要的,不僅是「目力所及」,更要「如臂使指」。
現代無人機的外形都做得很漂亮,極具現代航空動力美學的流線型機身,兼具科幻色彩的設計造型,都會讓人感覺這個輕盈遊弋在千米高空的無人機,應該是一個雲中的遊俠,風度翩翩。
可是,當你看到他們翅膀底下掛載的「地獄火」空地飛彈、「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精確地衝向集會的人群、堅固的堡壘、或飛馳的汽車,把它們統統籠罩在一片「死亡焰火」中時,你會發現,他們又是令人恐怖的、遊弋高空的死神。
掛載JDAM炸彈和地獄火飛彈的無人機對地面目標展開突然襲擊
「死神來了。」2007年10月27日,被派往阿富汗的「死神」首次向阿富汗武裝人員發射空地飛彈。從此以後,本來叫「收割者」的MQ-9被士兵們稱為「死神」。在電影《鷹眼》裡,它呼嘯著從三個美國大兵頭頂轟然飛過,用兩枚「地獄火」飛彈精準地將所謂「敵人」清除,這也成為電影裡「死神」獵殺的標準手法:千米高空,死亡之翼下烈焰噴吐,一陣絢麗的「地獄焰火」過後,敵人灰飛煙滅。
《鷹眼》裡伺機發動襲擊的死神無人機
有人說,這充其量也只能算個卑鄙的「偷襲者」。用中國江湖上的話說就是,「暗箭傷人,算不得英雄好漢」。畢竟,戰場都是瀰漫著過剩荷爾蒙的地方,講究的是短兵相接、刺刀見紅,講究的是機炮轟鳴、鐵血格殺,講究的是巨艦大炮、燃燒海洋……
於是乎,軍用無人機也在電影裡處心積慮地證明,自己的小身板也有荷爾蒙。《諜影重重4》裡,起落架被改成雪橇的「死神」在大雪紛飛中昂然升空,在群山密林上空搜尋、追殺中情局「5號」特工艾倫•克勞斯。不過,在體能和智能比傑森•伯恩更強悍的超級戰士面前,這架還不成熟的「人工智慧機」明顯落了下風。「死神」被狙殺,是的,被「5號」用「迷你風行者」狙擊步槍一槍斃命。
《諜影重重4》中的雪橇版「死神」
被狙擊步槍擊落還不算瘋狂。《碟中諜3》裡,一架手持平板(跟渦噴發動機一樣,電影又走在了科技的前頭)操控的「捕食者」在橋上暴虐特工伊森•亨特,只不過伊森有「主角光環」加持,隨手一支G36自動步槍,分分鐘就把「捕食者」給打到海裡餵魚去了。
被自動步槍擊落還不算瘋狂。《天龍特工隊》裡,也許為了配合這部電影的瘋狂氣質,兩架「死神」在擊落漢尼拔劫持的AC-130運輸機後,竟然像兩隻兇悍的非洲鬣狗一樣,用虛構出來的機炮對逃出來的「空中坦克」展開近身撕咬。結果,一架被坦克高機擊落,一架被坦克主炮轟爛!
《天龍特攻隊》裡腦洞大開的」坦克打飛機「
當然,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軍用無人機像電影裡那樣近距格鬥的可能性還不是很大,除了《速度與激情7》裡追逐飆車家族的那架超科幻的變種「捕食者」。這貨不僅火力兇猛,而且超強機動,懸停、轉向、鑽涵洞,靠著兩個可轉向的矢量發動機閃轉騰挪各種炫技。
《速度與激情7》中的科幻版「機器殺手」
不過,反派畢竟還有《鷹眼》裡那架「死神」,靠著超強人工智慧「阿利亞」的數據鏈優勢,在城市上空大開殺戒,期間也炫了一把「隧道追殺」的絕技。看在它是超級人工智慧「阿利亞」直接操縱的份兒上,就認為隧道裡的各種不規則氣流對它毫無影響吧。但最後殞身隧道的命運,還是明確警告這些「天空之鷹」:屬於大地的歸大地,屬於天空的歸天空吧!
飛到隧道中的無人機,帶來強烈視覺衝擊
總而言之,不接觸作戰還是目前無人機的主要作戰方式,因為它們靠幾千公裡外的「後方」超視距遙控,對戰場感知能力弱、操作滯後、應變能力差等是大多數無人機的「軟肋」,也就是說,當無人機駕駛員看到飛機衝向坦克想規避時,實際上它們可能已經「親密接觸」了。
至於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上空靈巧地追逐打鬥,目前也只能在電影裡出現。天高才能任鳥飛,低空無處不在的各種障礙給無人機的機動力、靈敏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陸上無人系統的開發、應用速度,遠遠滯後於空中無人系統的原因。
「高空利劍」
其實,不接觸作戰本來就是無人機,包括戰鬥機的發展趨勢,電影裡呈現的超強機動力、機炮急速射、矢量發動機、花樣格鬥術等視覺奇觀,大多是為了迎合觀眾的觀影快感。不管從技術還是從戰術上來講,悄無聲息地巡弋在九天之上,關鍵時刻致命一擊,才是無人機的正常生存狀態。
至於,如果真的有一天,天空出現了無人機的近距纏鬥、或者是自主攻擊時,那一個新的時代就來臨了。
「科技之前都是科幻。」
電影,恰恰是直觀呈現超前科技理念的最佳載體。就像《絕密飛行》裡,「無人戰鬥飛行器」艾迪從菲律賓海「亞伯拉罕•林肯」號航母上起飛那一幕,跟2013年5月14日「無人戰鬥航空器」X-47B在大西洋上「喬治•布希」號航母上彈射起飛的一幕,何其相似!
美軍x-47b無人機正從航母起飛
不可否認,就像艾迪那個漂亮的「橫滾」動作一樣,大量軍用無人機逐漸加入天空大殺器的編隊,20000米垂直高空變得星光璀璨。這些電影裡的配角,正在慢慢主導戰場,成為不可忽視的戰場主角。
要想成為主角,首先得挑戰以前的主角——有人駕駛飛機——證實自身確有優越之處。《綠燈俠》裡,兩架「人工智慧戰機的典範,具備人類駕駛員飛行和格鬥的一切能力,卻不似人類那樣犯錯」的兩架弗瑞斯軍刀無人機,挑戰兩個駕駛王牌戰機F-35「閃電」的王牌飛行員。
「軍刀」確實很鋒利,但「綠燈俠」哈爾•喬丹更瘋狂,他把「軍刀」帶到了高空失速的「棺材角」,然後在自由落體中用機炮點了「軍刀」的名,也堵死了弗瑞斯大規模向空軍推銷「軍刀」的路。
其實,就算在這場格鬥中「軍刀」贏了,我估計美國空軍也不會採購。因為空中狗鬥模式已經是二戰時候的戰術了,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的「閃電」憑什麼要跟你近距纏鬥?「閃電」為什麼非要把機身正對「軍刀」才能發射機炮?(還讓不讓人好好看電影了?)
影片《殲十出擊》中的大BOSS
反正「軍刀」是被打敗了。但銀幕上的無人機和現實中的無人機都沒有偃旗息鼓,一直在盯著天空躍躍欲試。比如,在國產電影《殲十出擊》中,挑釁殲十的那架「沒有國別標誌」的無人機。定格5毛特技畫面,還是可以大致判斷,這架有著三角型機體、前鴨翼和兩具斜翼,呈箭形翼身融合布局的不速之客,極有可能是沈飛的「暗劍」友情客串的。只不過翼下掛彈點這個細節,讓據說具備超音速的隱身無人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當然,最後也被我們的殲十打得凌空爆炸。
攻擊方式說了單槍匹馬,再說並肩作戰。一種和有人戰鬥機編隊,就像艾迪一樣。據說法國「神經元」無人機的宣傳片上,曾出現過和陣風一起伴飛的畫面。這就好像《美國隊長Ⅲ》裡的獵鷹一樣,一架「紅翼」無人機始終盤旋在自己身邊,或懸停、或避障、或透視、或跟蹤、或實時共享情報,或伺機發動攻擊,真真像長了三頭六臂,如虎添翼。
還有就是雙機編隊作戰。《地球停轉之日》裡,兩架捕食者輪流向外星人發起進攻,不過還沒看到他們的戰術配合,大BOSS兩道雷射就把他們給控制住,然後折戟沉沙了。
樣子兇猛的無人機,注意是噴氣式的型號
再說集群作戰。這也是無人機作戰理論中學界比較認可的一種戰法。電影《天際浩劫》中「捕食者」、X-47B無人機群編隊協同,採用「蜂群戰術」鋪天蓋地衝向外星人發起衝擊。其中一架X-47B更是以當年馬拉度納單刀直入的經典動作殺入亂軍之中,在被擊中前,將一枚戰術核飛彈射入外星老巢。
雖然這些無人機的進攻,不管是向有人機,還是向外星人、怪獸、變形金剛,大多以失敗告終。但是,作為集萬千科技於一身的寵兒,無人機的高度智能化發展註定是一個潮流,特別是AI(人工智慧)革命性的發展技術,也註定會使無人機在未來戰場上發出耀眼之光。
就像《絕密飛行》裡的艾迪。剛開始,機組的同事們都對這架集中了高度人工智慧的新戰友很不屑,還送給他一個「錫人」的外號。言下之意,一堆金屬而已,對人類的智慧充滿了自信。
可是,因為一次雷電襲擊無意間打通了艾迪的「任督二脈」(好狗血的劇情),它有了自己的思維意識,然後就開始按照自己的邏輯判斷去實施暴虐和殺戮,甚至差點引發世界核戰爭。雖然最後經過男主角英雄事跡的感化,艾迪「回頭是岸」,但跟科技玩感情攻勢這個套路,明顯是個經不起推敲的大bug。所以,這正是人們為什麼會反覆對「人工智慧」進行反思、警惕和擔憂。
電影《鷹眼》中,人工智慧「阿利亞」找到了類似阿西莫夫「機器人學三定律」的漏洞,開始本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機器邏輯,開始顛覆政府,甚至對人類展開「反攻倒算」。高度信息化的「死神」被「阿利亞」激活後開始執行追殺任務。在這個設定裡,「死神」不像艾迪,它本身沒有殺戮無辜的意願,只是阿利亞用運算邏輯脅迫的「幫兇」而已,還算不上是「兇手」。
那,如果控制「死神」的不是人工智慧,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呢?那,他是幫兇呢?還是兇手呢?
《天空之眼》的終極武器——死神無人機
《天空之眼》就講了這樣一個提高到悲劇高度的故事。當「死神」飛臨肯亞首都,準備搗毀一個要發動自殺性襲擊的恐怖分子窩點時,一個9歲的女孩兒進入了射殺範圍。炸還是不炸?炸,小女孩兒性命不保;不炸,更多的人性命堪憂。飛行員、情報官、內政部長、司法部長、外交部長甚至總統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最後,他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炸。
恐怖分子和小女孩兒都在襲擊中喪命。這也應和了電影開篇那句話:真理是戰爭的第一受害者。這也讓我們再次反思一個老生常態的戰爭話題:射出去的箭有沒有罪?
箭沒有罪,有罪的是射箭的手。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均不用於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