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這段小古文,是出自《呂氏春秋》的《伯牙絕弦》。《呂氏春秋》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組織門下賓客們合編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傳世巨著。全書的內容比較雜,包含了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裡面還有我們熟悉的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等故事。
《伯牙絕弦》課文總共98個字,說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要表現高山,鍾子期聽了,讚嘆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要表達流水,鍾子期聽了就說:「太好了,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要表達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覺得世界上再難找到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了。於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剛才,我已經把原文和譯文都說了一遍。為幫助同學們真正理解這篇課文,我們再把幾個重點問題梳理一遍。
首先,俞伯牙是什麼人。鍾子期又是什麼人。
根據資料記載,俞伯牙精通琴藝,,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ying都人(郢都,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俞伯牙是個楚國人,卻在晉國任職,在晉國任上大夫。可見俞伯牙這個人是有不低的知識、學養和品行。
他上班的晉國在現在的山西,老家在湖北。他要回家探親,旅途漫長,擅長彈琴的伯牙當然會經常性地彈彈琴,來排遣勞累和寂寞。
有一天,俞伯牙到了漢水邊,他正在彈琴,彈奏的是表現高山的曲子,忽然聽到了一個讚嘆的聲音:「太好了,我仿佛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俞伯牙抬起頭,只見眼前站著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樵夫就是砍柴的人。
這裡解釋一下,有的同學可能連砍柴也不懂。以前的社會生產力低下,在大山裡,很多人都要砍柴,把山上的樹木砍下來燒火做飯,或者燒成木炭取暖用。也有把柴或炭挑到市場上去賣的。所以,樵夫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
一個樵夫,能聽懂我的樂曲?俞伯牙繼續彈奏,試著彈了表達流水的曲子,又聽到這個樵夫感嘆說:「太好了,這就是廣大遼闊、奔流不息的漢江水啊!」
這個樵夫居然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俞伯牙當然很高興。他停止彈奏,站起身來作揖問候,知道了這個樵夫名叫鍾子期。
一個樵夫怎麼能聽懂樂曲呢,我想,可能是他一直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對天籟之音有很深的感悟吧。因為真正好的音樂,也是來源於大自然。最好的音樂,就稱為是天籟之音嘛。
因為興趣相投,兩個人在漢水邊相談甚歡,都把對方當成了知音,成了很好的朋友。
接著呢,俞伯牙要繼續他的旅程,鍾子期也要上山砍柴,他們要分手了,相約下次某年某月某日再在這裡相見。
結果,相約的日期到了,俞伯牙再次來到老地方的時候,卻看見了鍾子期的墳墓。
原來啊,鍾子期生病死了,為不負與俞伯牙之約,臨死的時候,就讓人把自己埋在漢水邊。
俞伯牙看到鍾子期已死,自然是悲痛萬分。都說知音難覓,他覺得這個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一個人,能像鍾子期一樣,理解自己。知音沒有了,我以後彈琴給誰聽呢?於是,他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後,就悲憤地摔破了琴,挑斷了弦,發誓這輩子再也不彈琴了,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上面是我根據自己的想像,對這個故事添加了一些細節進行演繹,屬於擴寫吧。細節部分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其實,我們只有這篇課文給我們提供的三點信息:
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善 :是擅長,善於的意思。鼓:是彈奏。聽:是傾聽。
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志在高山 :就是心中想到高山。志在流水:就是心裡想到河流。善哉 :是一個讚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就是"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的意思。我們經常聽到僧人說善哉善哉。善,是好的意思;哉,是個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 :是高的意思
兮 :是一個語氣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啊」。
若 :像……一樣。
洋洋:是廣大的意思。洋洋兮若江河,像江河一樣廣大。
念 :是心裡所想的。
必 :是一定,必定。
之:在這裡是代詞,指他,指伯牙。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句難翻譯一點,所念,是所想,必是必定,得是得到,之指俞伯牙。連起來說就是,俞伯牙心裡想要表達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聽懂並說出來。
我們上次課說過古文翻譯分直譯和意譯,這裡如果光憑直譯,很可能會有錯誤,所以得採取意譯的方法,把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我們也可以理解,鍾子期對俞伯牙的琴聲,也是採取意譯的方法啊。
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謂、世,這個地方有點拗口。謂 :是認為,以為。世,指世上。
知音 :是指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是就、於是的意思。薛譚學謳 裡面有一句 薛譚乃謝,薛譚於是向秦青謝罪,這個乃也是一樣的意思。
復:再,又的意思。
絕 :是斷絕。
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於是他摔琴、斷弦,終身不再彈琴。
還有一個問題同學們要注意一下,每次課,我都會在講課過程中把原文翻譯兩三遍,前後的譯文中,有些句子意思一樣,但說法是不同的,比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可以翻譯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這裡就會有死蚌了。也可以翻譯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曬死。
古文翻譯要求我們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常用語,所以,只要意思不變,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白話句子,因為我們的漢語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原本就沒有千篇一律的說法。那像這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可以翻譯成「像江河一樣廣大」,也可以翻譯成「我好像看到了遼闊的江河滔滔奔流」,或者「像滔滔翻滾的漢江水」。
所以我們看同學們的譯文,會發現有的同學寫的譯文好看精彩,有的同學寫的譯文乾巴巴沒味道。這就在於同學們對現代漢語的掌握程度,你的詞彙是否豐富,句子是否多彩。
不僅僅是古文翻譯,就是外文翻譯,好的譯文和差的譯文,也顯而易見。像翻譯大師王道乾、許淵衝、錢鍾書等等,你讀他們的譯文,簡直是一種語言的享受。我們來聽聽王道乾先生的一段譯文: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
你看,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詩意的表述、順暢的音韻。這樣的文字,真是行雲流水,渾然天成,讓人想不讀下去都難。
同學們在寫譯文的時候,也要注意,在準確把握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把你的譯文讀上幾遍,感覺一下,意思有沒有表達清楚,句子是否通順流暢。其實,寫作文也是一樣,不把自己的作文讀上一兩遍,是不能交出去的。
回到伯牙絕弦。最後,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的意義。
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高山流水這個成語的出處就在這裡。
《伯牙絕弦》講述了知音難求的故事,給我們傳遞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是相互理解。同時也表現了人們對友誼的看重。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而一旦知音斷絕,人們心裡的痛苦也可想而知。
我們還可以聯想到紅樓夢裡林黛玉的焚稿斷痴情的情節:她喜歡的人是賈寶玉,兩個人青梅竹馬,相知相愛,是真正的知音。但賈寶玉(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薛寶釵,木石緣斷,林黛玉傷心欲絕,在臨終前燒掉跟寶玉有關的手帕和詩稿,也是燒掉和賈寶玉的舊日念想,了卻前緣。
伯牙絕弦跟黛玉焚稿一樣,所喻示的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這篇短文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相信已經理解了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美好,更加珍惜同學之間、朋友之間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