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製作大師王鵬演繹《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獨奏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相傳伯牙是春秋時著名的七弦琴演奏家,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苟子·勸學篇》中有「匏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語,就是說匏巴彈瑟時,連水裡的魚都躍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的草料馬也仰首而聽。伯牙的琴聲能夠模仿很多種自然界中的聲音,並且能表達各種情感。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聽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所以,他常常因此而感嘆無知音……
俞伯牙師法自然
年輕時俞伯牙跟一位名叫成連的師父學琴。相傳成連曾教伯牙移情之術,可見他善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伯牙懂得實際創作與表演的重要作用,可說是一位優秀的音樂教育家。
俞伯牙刻苦學了三年後,已十分熟練地掌握了彈琴的各種技法,但俞伯牙覺得與師父同彈一首樂曲,儘管指法技巧純熟,也彈得沒有師父那樣動聽。有一次,他練習作一首海上風光的曲樂,寫了好幾遍,花了不少時間,可是彈奏起來,連自己也覺得味同嚼蠟。他十分苦惱,問師父道:「您告訴我,怎樣才能曲為心聲呢?」
成連搖搖頭,抱歉道:「伯牙,我能教會你彈琴,卻沒有辦法教會你用樂曲表達心聲啊!」成連想了想道:「我有個師父叫方子春,琴藝高超,現在居住在東海蓬萊島,他能轉移一個人的性情,我們還是一道去向他請教吧。」於是,師徒二人就帶著乾糧,駕舟前往東海蓬萊島。到達島上,成連帶著俞伯牙找到一間沒人住的草房,忽然說:「哦,我的師父不住在這裡了。好吧,你暫且留宿在這裡,練練琴,我要乘船去把師父迎回來。」他說罷,揚帆獨自而去。
俞伯牙獨自一人寄住在海濱,眼前杳無人跡,一邊是綠波滾滾的海洋,一邊是高插雲霄的山峰,他等師父歸來,佇立海邊,常被海上奇妙風光感動不已。俞伯牙望著望著,心情無法平靜,他取出琴,對著自然美景全神貫注地彈起來。
一天下午,天空陰雲密布,一道閃電照亮海面,雷聲大作,暴雨譁譁地往海面上直潑,狂風卷著巨浪撲向岸邊的巖石。俞伯牙目睹這驚險場面,心中一亮,迅疾跑回草屋,解開琴袋,拿出七弦琴,調好琴弦,和著大自然的交響樂,寫出激越的旋律。等到風平浪靜,一首表現海上風光的樂曲便醞釀成熟了。
俞伯牙等候了多日,仍不見成連師父和子春太師的到來,耳畔有的只是洶湧澎湃的海濤聲和幽暗山林中群鳥的合鳴聲。於是,他潛下心來,將耳裡聽見的聲音,眼睛看見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懷之中,果然韻律與心神合一了。
又一個紅日躍海的美妙時刻,俞伯牙醉心地彈著在島上所作的《水仙操》。一曲彈罷,忽然間,背後傳來爽朗的笑聲,他回頭望去,成連師父回來了!仍然是他一個人,根本沒有子春太師的身影。
俞伯牙知道了師父為提高自己的琴藝,用心良苦,連忙躬身拜道:「弟子現在懂得了寫山要先觀察山,寫海就要先觀察海的道理,謝謝師父給我的啟發!」從此後,俞伯牙不僅更加刻苦練習琴藝,而且更加對人世和自然深入體察。他繼《水仙操》之後,又寫出《高山》、《流水》等著名七弦琴曲,流傳千古。
《高山》、《流水》覓知音
俞伯牙是楚國人氏,但在晉國做大官。有一次,晉君派他出使楚國,他也樂得回鄉走走。船行到漢陽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來了一場風雨,船隻好泊在山崖之下。不久風雨過了,雲散了,一輪明月當空,俞伯牙對著這景色,忽然想彈一彈琴。他彈琴很鄭重,先叫童子擺好琴囊,焚香爐內,他情緒飽滿之際,才開囊取琴,彈出一曲,曲猶未終,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他認為必是有人偷聽,或者來了刺客。叫人上岸去搜查。這時候,岸上果然有人說: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子並非奸盜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巖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於是就進入了《呂氏春秋》中所述的「高山流水」那一段。俞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弄,是小曲之意),鍾子期聽出來了:「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俞伯牙又凝神一回,再彈了一段,鍾子期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無論俞伯牙彈什麼曲子,鍾子期都心領神會,能完全說出俞伯牙的心思。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鍾子期聽到這前所未聞的琴音,知道這老大人來歷不俗,拜問後,知是大名鼎鼎的當今司樂太師,頓生敬意,便相邀到自己茅舍敘談。俞伯牙欣然隨鍾子期登上岸上山,來到山間茅舍。他在這裡看到鍾子期所整理的樂譜竹簡,那漁歌、牧歌、獵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類在冊。他大開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樂譜只記下皮毛,而眼前這小夥子卻記下世上難覓的樂譜。他拜謝再三,要鍾子期出山輔佐他修樂譜。鍾子期道:「我收集的樂譜全在簡冊之中,老太師可悉數拿去。這些樂譜,能留後世,我這位山野中人就心滿意足了。」鍾子期邊說邊束起竹簡,作為送給俞伯牙的禮物。
俞伯牙見鍾子期雖是個樵夫,可是學識淵博,深諳樂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對青山作拜,結成刎頸之交。次日,豔陽高照,長江口兩人灑淚而別。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
誰知鍾子期在這一年中,因得他的贈金,買了好些書,日間採樵,夜間苦讀,「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按鍾子期的意願,父母把他埋在江邊。「我無法活著去接迎他了,死了也要到江邊接他,我要信守諾言。」
轉眼到了約定日期,俞伯牙又駕舟前來。誰知在路口,便見一塊墓碑。他上前一看,墓碑上寫著:「鍾子期之墓」。他頓時熱淚長流,捶胸頓足道:「天不該滅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無伯牙,不可以無子期啊!可憐我一輩子才遇到這一個知音,竟先我而亡啊!天地不公呀!」俞伯牙悲慟欲絕。他在鍾子期前行了三叩九拜大禮後,涕淚長流。
爾後,他把珍貴的瑤琴取出,重彈「高山流水曲」以寄託哀思。琴聲驚天動地,哭聲悲切,招來山中黎民百姓圍觀,聞琴韻鏗鏘,鼓掌大聲而散。伯牙見此情景更為傷心,對天長吟:「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吟罷,伯牙從衣間取出小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臺上用力一摔,從此碎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由此,「高山流水遇知音」傳為佳話,千古不衰。「知音」典故由此而來。
後人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臺,又有「伯牙臺」之稱。現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蹟勝地。
《高山流水》樂譜
《高山流水》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他增加了第六段,以「滾、拂、綽、注、上、下」手法,表現了幽泉出土、潺潺而發的百般情態,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妙情景,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流水: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巖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流水》一曲是傳統琴曲中的精品,1977年美國發射的「航行者」太空船上攜帶有一張鍍金唱片,唱片中錄有二十七段各國的音樂,其中選中的惟一首中國樂曲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高山流水》現有多種流派譜本。有浙江武林派的傳譜,山東派的《高山流水》以及河南派的《高山流水》。這三者與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