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拍攝了《一步之遙》這部電影,一上映就掀起一陣觀影熱潮,人們幻想著這部劇能夠帶給我們很多視覺和心靈上的滿足。沒想到結果卻出乎意料,很多人都看不懂這部電影,覺得很無聊。雖然比較晦澀難懂,但還是獲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就連影評人它的評價也只是在敘事結構與電影情懷這兩個方面。很多人都看不懂姜文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姜文為了圓夢,他花了巨資邀請頂級特效團隊為這部電影製作大量特效,然後用繽紛絢麗的色彩,展現出和伍迪·艾倫式的大量對白,讓這部電影具有超現實主義特色。
這部電影在色彩和人物塑造方面,不會輸給任何一部好萊塢電影。但是從觀眾的評價來看,這部電影還是比較難懂的。如果當作是一部文藝片來評價,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藝電影。但是這部影片因為融入太多的主題元素所以會讓人們混淆了,導致人們理解不通。
《一步之遙》這部電影敘事結構和隱喻過多會讓很多的觀眾,無法通過故事的表面現象理解深刻的內涵。還有就是電影的簡單哲學道理卻使用了複雜化,沒有豐富的電影只是是很難看懂的。
這部電影主要是講述了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是這個故事後面引發的種種深刻含義。
電影通常都會帶有導演的個人風格特點,其中隱喻就是姜文在這部影片當中的應用。他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我們明白其中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哲學道理。從影片中現實的東西比喻成為虛擬的東西。同時還通過很多的視覺效果,引發了觀眾對現實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其中有三層隱喻關係,對於觀眾理解這部影片是非常關鍵的,這三層隱喻就包括身份隱喻、民意隱喻和婚姻隱喻。
身份隱喻揭示時代更換過程中人們的思想進化程度。馬走日是一個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他因為染上了鴉片之後,最後發生車禍不幸身亡。還有完顏英跟他也是一樣的悲慘結局。他們兩個人的死亡就意味著清朝完全消失。同時也象徵著鴉片可以讓一個朝代走向滅亡。
馬走日雖然思想上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但是他的內心是很保守的,王天王演出「馬走日之死」戲劇時,他花錢買通希望他不要再演了,這就是一種保守的思想。他極力否認殺人的事實,其實就是想讓自己能夠過得好一些。同時也看出了馬走日表裡不一的這種情緒衝突。
民意隱喻表示的是對民意的操縱和民眾盲從。影片出現了三次民意的故事情節,過程很滑稽,結果大快人意。
第一次民意為完顏英的當選,她競選的有力武器就是利用了性別的優勢。她用美人計完成連任的目的。她的這種做法無疑是違反了行規,社會上的輿論也是非常多的。
第二次民意出現在王天王的劇場,馬走日的戲劇故事感情升溫,最終成就了一對年輕男女的感情故事。民眾盲從的思想再次被提及,每個人都將她比喻為現代版的潘金蓮,。其實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看到他們醜惡的嘴臉而已,表達了心裏面的那種憤怒。
第三次民意是馬走日被抓,學生們發動了起義,將個人罪惡上升到國家主權,學生的最容易受到輿論影響的群體,他們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
婚姻隱喻代表著西方的自由思想與中國保守封建思想的對比。馬走日受過的都是西方的教育,他的思想裡面就會有一種自由的思想。她對於婚姻的理解也是一樣的,他覺得只有自由的婚姻才是他心目中所想要的。
而在古代,婚姻都是指定的,這種做法就相當保守,不能夠讓我們自由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他們大多是是父母指婚或者是皇帝賜婚。他們的婚姻是不自由的,後來我們的婚姻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慢慢地跟西方自由文化靠攏。
這三種隱喻的方式其實就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變性,對觀眾來自說,因為畫面切換過快,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去思考這種隱喻裡面所包含的深意。其實有一些電影會給觀眾很多的留白時間,其實這段時間就是要讓人們反思,或者是讓觀眾有時間細嚼慢咽之前發生的故事所要發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包含什麼樣的深意,想表現什麼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