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隨著新海誠新片《你的名字。》在國內的熱映,其票房已經突破了5.65億人民幣,創下了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的最高票房,這讓日本動畫在國內普通民眾中的知名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對於動畫愛好者來說,日本動畫一直在圈內佔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不過你是否知道,2017年是日本動畫走過的第100年。在這一個世紀的漫長發展中,它的影響力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也成為日本的第一產業鏈,在全球沒有國家可超越。
你還記得童年時候看到最早的日本動漫是哪部嗎?
越過遼闊天空,啦啦啦
飛向遙遠群星,來吧,阿童木
愛科學的好少年,善良勇敢的
啦啦啦……
鐵臂阿童木,十萬馬力 七大神力
無私無畏的阿童木,穿過廣闊天地
啦啦啦……
《鐵臂阿童木》既在動畫中植入了卡西歐的硬廣,同時阿童木也是卡西歐品牌的代言人。更厲害的是它是我國第一部引進的海外動畫!
日本「Anime」的開端、日本國產TV動畫誕生和「電視漫畫」時代、全年齡向進化及原創作品湧現、商品化與國際化,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是如何從深受外國文化影響,發展到逐漸探索出自己的商業和創作模式,再進軍國際市場。
1917年《芋川椋三玄関番の巻》等三部動畫電影視是日本動畫的開端。
日本動畫走過的百年曆程,從最初被歐美動畫電影暢銷所刺激,到開始國產,到探索日本特色的創作與商業化模式,再到日式動漫風靡全球,非常值得中國動畫人深思。
日本最早的動畫電影,是在外國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1914年,一部短篇動畫電影從英國傳入日本,從此,各個國家的動畫作品也開始被陸續引進日本。
《凸坊新畫帳》影片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它的暢銷喚起了日本民眾對動畫的認同,也使他們萌生了一種民族意識,開始想要創作自己的動畫作品,另外還讓一些商人感受到了動畫強大的吸金潛力。《凸坊新畫帳》為日本國產動畫誕生提供了契機。
不過,苦於當時的技術限制和信息缺乏,很多人摩拳擦掌卻無從下手,於是只好通過自己摸索,發明出了一些獨特技法,做了許多頗有挑戰性的實驗。然而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
直到1917年,三位日本動畫製作者相繼推出第一批日本國產動畫電影。
《塙凹內名刀之巻》1917
這三部電影,分別是1917年1月份上映的《芋川椋三玄関番の巻》、5月份的《猿蟹合戦》以及6月份的《塙凹內名刀之巻》,三部影片均為默片,只有畫面音樂和字幕,分別由下川凹天、北山清太郎和幸內純一製作完成。
他們的創作時期接近,但彼此作法各不相同,影響後人深遠,被稱為日本Anime的始祖。
遺憾的是,日本早期的電影留存至今的少之又少,直到2008年一隻《塙凹內名刀之巻》的模型玩具被發現,我們才能窺測到這部作品的大致模樣。當時的日本連電影產業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更別提動畫了,看過動畫的人更不在多數。在當時,動畫就像現在的虛擬實境那樣不可思議。
動畫製作不僅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是一項耗費巨大成本的藝術工程。創作者和廠家要堅持下去需要勇氣。另外,近代動畫製作中常用的賽璐璐技術也是一筆很大的預算,於是當時普遍採用影繪的手法來降低成本,從而形成了早期日本動畫的獨特風格。
《汽船威利號》劇照
1925年左右,日本文部省出臺以教育為目的的視聽作品扶持政策。
1929年美國迪士尼的《汽船威利號》登陸日本,這部電影採用的有聲電影技法一度讓日本民眾大開眼界,「會唱歌跳舞」的米老鼠在日本風靡一時。之後日本國內便開始仿效這種技法,生產以教育和宣傳為目的的動畫製品。
不久二戰爆發。日本政府撥下大筆預算為軍國主義做宣傳,國內開始出現大量軍事題材的動畫作品。
日本第一部原創長篇動畫電影《桃太郎・海の神兵》便誕生於這個背景下。
該電影由瀬尾光世監督,松竹動畫研究所出品,於戰爭末期1945年4月上映。雖說以誇耀和宣傳軍國主義為目的,然而其娛樂性和完成度在當時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戰鬥機的起飛著陸、跳傘部隊的作戰以及槍械操作動作等,都被刻畫的栩栩如生,再加上音樂的渲染和細膩的人物日常生活描寫,可以說是奠定了日本動畫的基本方向和特點。
《蜘蛛與鬱金香》劇照
其中,《桃太郎・海の神兵》的影繪部分由瀬尾光世的老師政岡憲三參與製作。他出品的1942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蜘蛛與鬱金香》,同樣也是一部為後世口耳相傳的出色作品。這兩部作品算作二戰時期日本國產動畫的代表作。
1945年8月15日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在美國的佔領下開始戰後重建。
許多戰前美國動畫電影大量湧入,對日本動畫產生了巨大衝擊。黑白電影為主流的時代逝去,日本動畫開啟以迪士尼作品為中心的彩色時代,日本民眾開始認為「Anime就應該是彩色夢幻的」。狂熱的人群中就有包括一代漫畫大神手塚治虫在內的後來的眾多人氣漫畫家。
日本第一部長篇全彩動畫電影《白蛇傳》
二戰過後,日本動畫工作室逐步企業化,動畫一方面繼續作為教育和宣傳的工具,另一方面由於戰後特殊時期日本民眾對精神食糧如饑似渴的追求,動畫市場需求也隨之加大。
到了1950年代末,日本動畫迎來歷史轉折點:大川博成立東映動畫,目指「東方迪士尼」開始生產日本長篇動畫電影作品,終於在1958年製作出日本國產第一部長篇全彩動畫電影《白蛇傳》,並計劃此後每年都推出一部面向兒童的長篇動畫電影。至此,日本動畫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另一個重要因素,戰後日本爆發生育高峰,1946年到1952年間出生的兩百多萬團塊世代也長成為小學生,這一切都為面向兒童的漫畫和動畫作品提供了更大市場。
隨後1959年講談社《週刊少年マガジン》和小學館的《週刊少年サンデー》同時創刊,以雜誌為陣地的漫畫產業開始崛起。受到戰後引入的動畫作品影響,很多創作者也參與其中。加之同年電視開始在日本普及,將日本Anime的發展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953年2月1日,日本第一個電視頻道NHK綜合頻道開播。很快全國範圍內民營電視臺陸續成立,電視節目的種類迅速豐富起來。
尤其是1958年2月開播的真人特攝連續劇《月光假面》,是日本「兒童向電視劇」的元祖。之後商業電視劇爆發式量產,從美國引進的動畫作品也開始在電視頻道播放。
《鐵臂阿童木》劇照,1963
1963年1月1日每集30分鐘時長的本格TV動畫《鐵臂阿童木》開播,成為又一划時代標誌。動畫前後放送4年,由手塚治虫成立的「蟲production」(下文簡稱蟲pro)動畫工作室領頭監製。為了能以較低預算保證動畫每周播放的頻率,製作方面也費了相當的工夫。
例如將每秒幀數從原本12幀減至8幀,簡化動畫人物口型動作,採用攝影技術表現招牌pose,用火花形狀的記號表達人物的驚奇心理等,這一簡化作戰十分行之有效,後被日本業界稱作「BANK SYSTEM」。基於此,手塚治虫將「Animation」簡化為「Anime」,從此Anime一詞特指日本製造的動畫作品。
所有的新鮮事物在被大眾普遍接受之前都會經歷一波考量和質疑。日本的TV動畫也不例外,當時就曾被日媒酷評為「電子紙芝居」。然而《阿童木》卻是一部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背景的近未來題材動畫片,與當時以搞笑為主的外國動畫作品比起來,內容前衛且積極向上,被作為「新時代的物語」,帶領著TV動畫登上了歷史舞臺。
《阿童木》播放期間,收視率高達40%,其相關的衍生商品也開始出現並賺取授權費。見證了阿童木強大的宣傳力,許多兒童食品、藥品廠家也借來阿童木為自家產品代言。另外阿童木開創的動畫簡單製法,TCJ動畫中心(今Eiken)、龍之子工作室、漫畫家鷺巣富雄也紛紛效仿,日本TV動畫作品步入量產時代。
當時日本正值創新時代。以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契機,彩色電視開始普及,1965年蟲pro製作《森林大帝》,日本國產首部彩色TV動畫作品誕生。此時電影熱已逐漸被電視取代。繼阿童木之後,少年SF系列、少女漫題材、戰記系列、日常搞笑類、時代劇等等,各種類型題材的日本動畫開始出現,整個日本TV動畫市場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後來1966年,日本特攝大師圓谷英二初創特攝電視劇「奧特曼」系列,引爆日本電視界並獲得了大人氣,包括後來從英國引進的特攝人偶劇《Thunderbirds》,這類特攝人偶劇在當時與TV動畫一道並稱為「電視漫畫」系列,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鑑。事實上,這段時期的特攝節目也成為後來「Robot Anime」(後文將詳述)激增的原點。
《巨人之星》劇照,1968
逐漸地,日本動畫作品不再僅僅滿足兒童口味,而開始進軍更高年齡層市場。其中1968年講談社出品的《巨人之星》,以棒球運動為題材,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從此運動系動畫也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掀起一股「運動熱潮」,也就是業內常說的スポ根。
動畫以大河劇的形式描寫了主人公星飛雄馬從小學到晉級甲子園長達數年的棒球生涯,中間不斷融入新技術和表現手法,將比賽的緊張感和人物的激烈鬥志渲染的淋漓盡致,從劇情、心理、人物刻畫手法到畫面表現技術,為日本動畫開闢了先河。
步入1970年代的日本已經過了高速發展期的高峰階段,戰後復興時期繼承的價值觀也開始在新時代人群中發生巨大變化:過度的企業活動引起環境問題,利益優先的管理模式對人性的擠壓,社會開始關注由「運動熱潮」和科學主義中派生出來的人類主義話題,這類主題也成為大眾娛樂的主流。
到了1971年,反映世代更替的特攝節目再次主導電視市場。
不同於奧特曼,與真人等身大的英雄角色在《假面騎士》中出現,一是降低了製作成本,另外頗有一種變身的意味,燃起了無數日本國民的中二之魂,於是類似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掀起了一波「變身熱」。
直到1972年,永井豪原作《魔神Z》登場,奪取了特攝節目的光環,迎來日本Robot Anime的全盛期。
《魔神Z》作為開創現今日本動畫史上搭乘式巨大機器人類型作品的始祖,創作了第一臺嚴格意義上的「超級機器人」,對於後來所繁衍出的各式各樣變化題材分流作品的影響極其深遠。
《魔神Z》,1972年
坐進巨型機器人的頭部駕駛艙,主人公就能操縱一臺機甲巨人。熟悉高達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魔神Z》將奧特曼打怪獸的場景動畫化,再結合運動系動畫中的對決畫面表現手法,讓日本觀眾為之傾心,可以說是「電視漫畫」的集大成之作。
除此之外,《魔神Z》還造就了諸多玩具商品的銷售奇蹟,特別是劇中的虛構金屬「超合金」玩具,在當時獲得大賣。
「超合金」一詞,還被用來特指一系列日系機器人動漫相關的科幻作品玩具周邊品牌,至今仍有各系列不斷發售,且深受高齡層玩家喜愛。
《魔神Z》的大熱促成了後來玩具廠商和機器人動畫聯動的產業模式。同時,Robot Anime元素也是漫畫小說中所不曾有的,Anime的原創產物,至此以後日本動畫越來越受到社會認可和重視。
在全球石油危機之後的1974年,正值日本動畫飛速發展時期。
當年4月,科學幻想類(SF)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下稱《大和號》)開始在電視播送了。
動畫講述了公元2199年,地球因遭到神秘行星加米拉斯的攻擊而瀕臨滅亡的危機,正當人類陷入絕望之際,遠在14萬8千光年外的伊斯坎達爾星為地球帶來了希望,配備了「波動引擎」的大和號緩緩啟動,展開一場長達14萬8千光年的浩瀚旅途的故事。
該部動畫由西岐義展製作,在當時作為獨立的系列誕生。
《宇宙戰艦大和號》劇照,1974
此時距離《鐵臂阿童木》開播已10年,在阿童木的陪伴下度過童年的孩子都已成長為中學生、高中生,他們都是狂熱的科幻迷。
然而那時還有一部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因繼承了東映長篇動畫電影一絲不苟的畫面製法,以及對角色細膩的心理描寫,再加上由高畑勳和宮崎駿聯手打造,整部作品透露出一股穩重的氣質,使得《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獲得了巨大成功。相形之下《大和號》收視率一度跌落。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然而科幻迷們並沒有放棄,他們呼朋引伴組織社團並開展活動為《大和號》應援,創辦社刊,登載相關數據和資料、撰寫大量評論或隨筆,積極交流意見和看法,並創作同人作品。這些社刊也就是後來動畫雜誌的原型。隨後1977年不負眾望,劇場版《宇宙戰艦大和號》終於公映。
首映當天各地劇場被圍的水洩不通,當時甚至有日媒評論道「Anime鼎盛時代已經到來」,這一次也讓公眾意識到Anime原來有著那麼多狂熱的青少年粉絲。隨後,專業的動畫雜誌和書籍、高度還原的塑料模型玩具、廣播劇CD和原聲大碟等,一系列動畫相關的衍生品都在《大和號》爆火之後被催生起來,逐步形成今天的動畫衍生產業鏈。
《大和號》掀起Anime熱潮之前的3年間,可以說都是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群的Robot Anime時代。繼《魔神Z》模型玩具大賣,從此玩具商成了動畫組的贊助方,原創TV動畫作品層出不窮。
1978年,以《宇宙戰艦大和號:愛的戰士》為契機,德間書店將旗下兒童刊物《テレビランド》中的動漫部分剝離出來,單獨創立動漫雜誌——《月刊Animage》,大眾視線也從那時起開始轉移到動畫的幕後製作者身上來。
《機動戰士高達》,1979
雜誌向動畫製作現場取材,採訪動畫創作者,他們的名字和特徵逐漸為公眾所熟知。同時,製作者們也感受到了大眾對動畫的熱情,並開始向高年齡層的受眾群體挑戰。
1978年美國電影《星球大戰》在日本公映,宇宙科幻電影熱隨之而來,動畫界也追隨這股浪潮大量湧現類似題材。
直到1979年一代神作《機動戰士高達》誕生,達到Robot Anime類型的巔峰,總監督兼原作富野由悠季在該部動畫中呈現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全新視聽體驗,可以說是震驚了當時的日本全國觀眾,標誌著日本動畫新時代到來。
其中,動畫人設安彥良和首次打破動畫主人公熱血漢的傳統設定,刻畫了一個痴迷電腦技術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主角——阿姆羅·雷。除此之外其他的角色設定也很豐滿,心理活動刻畫細緻入微。而高達的世界觀,建立在一個量產機器人兵器的時代,以宇宙移民和殖民地之間的獨立戰爭為背景,這在當時也是十分新穎超前的。
雖然高達的特集雜誌在當時被銷售一空,其原聲大碟也人氣暴漲,然而高達的玩具周邊似乎銷量欠佳,以致於使其在電視上的播放時限縮短了不少。
不過類似《大和號》的發展,在粉絲的支持下,1981年後高達再編劇場版動畫電影三部曲陸續上映,一舉獲得成功。同時期發售的模型玩具也獲得大人氣。從此各種各樣仿效高達的機甲題材原創動畫在日本動畫市場中爭相湧現。
與高達TV動畫在1979年同時播映的還有,りんたろう監製的劇場版《銀河鐵道999》、出崎統的劇場版《網球甜心》、以及宮崎駿的《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等,許多在動畫史上有名的動畫電影作品百花齊放。日本動畫進入了第一次成熟期。
而隨著家用錄像機在日本普及,除了動畫劇情和人設,觀眾們也逐漸開始追求製作質量。將錯過的電視節目錄下來一遍遍回看,這是日本80年代的流行做法。人們的鑑賞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庵野秀明,代表作《新世紀福音戰士》、《不思議之海的娜迪婭》等
於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鴻溝逐漸縮小。受到早期動畫作品薰陶的新一代年輕創作者,在日本動畫業界湧現,並嘗試獨立製作自己的原創動畫作品。
1981年第三屆日本SF大會「DAICON3」上,庵野秀明作為獨立動畫製作人接受石黑升和板野一郎的邀請,在後來參與了1982年《超時空要塞》的製作。與庵野秀明同期的一批新秀還有著名人設設計美樹本晴彥、劇本策劃河森正治等人,他們將年輕人的新時代價值觀注入到了一部部新作品中。機器人和偶像元素並存的「機械美少女」就出自他們的手筆。
80年代初,動畫界許多陳舊的常識和傳統逐漸被打破和刷新。寫實主義為基礎的精細化就是其中的代表。相比於美國動畫中使用電腦特效技術來表現戰鬥場面,日本則是由動畫師一幀幀手繪出來。不久這種先進的表現手法也開始作用於美國電影中。
《宇宙戰爭》,1983
然而超越既存手法的方法論也有不符合生產性的時候,也就是過於理想化了。
於是一種新生的媒體形式出現了,有效地平衡了這種方法與生產之間的矛盾。
1983年末期,在家用錄像機普及的背景下,第一部OVA(original video anime)誕生,由鳥海永行和押井守共同監製的4集動畫《宇宙戰爭》,萬代作為當時的玩具銷售方。到此為止,以玩具售賣為基礎的原創TV動畫,帶著這種配套的商業模式進入到下一階段的發展進程中。
1984年押井守監製的《福星小子》、宮崎駿的《風之谷》,以及河森正治和石黑升共同監督的《超時空要塞》等一系列新時代動畫電影陸續上映。和板野一郎、庵野秀明為首的,以夢與現實、地球生態破壞等宏大主題展開的大量TV動畫作品一道,開啟了動畫商品化進程。品質和創作者成為這些動畫作品的賣點。
原創TV動畫不再是主流,由於周刊少年漫畫的崛起,各類漫改作品成為日本觀眾的新寵。《筋肉人》、《足球小將》、《北鬥神拳》、《棒球英豪》、《龍珠》和《聖鬥士星矢》等人氣漫畫的TV改編動畫挑起大梁,其中的一些還被輸出海外,在國際上取得了初步成功。
1986年一款幻想RPG遊戲、發售,標誌著家用遊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式開始與動漫競爭受眾群。於是同年末有很多動漫雜誌不得不面臨停刊的困境。
這意味著《宇宙戰艦大和號》為開端的日本原創動畫必須開始轉型。
此時,無論是原創動畫電影還是新興的OVA都被抱以極高的期待。再加上與海外的合作增多,80年代的日本動畫界開始為新一代的動畫創作者提供新的機會,動畫產業進入大換血。
1987年GAINAX 公司公開其第一部原創動畫電影《王立宇宙軍:歐尼亞米斯之翼》。製作團隊核心人員由日本SF大會中的新秀構成,並且聚集了有OVA創作經驗的萬代的製作人員。電影構造了一個架空的太空異世界,以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奮鬥故事展開。此作為日本動畫打開新世界大門提供了靈感和準備。
到了第二年1988年,以《魔神Z》為開端的操縱式機甲動漫逐漸被電視市場淘汰,《聖鬥士星矢》一類的守護者題材開始流行。OVA則全面接盤Robot Anime,開始發售《機動警察》系列。該系列全6話,開創了現在主流的「深夜動畫」的短篇形式。
《魔神英雄傳》劇照,1988
時間流轉至90年代,第一代TV動畫創作者的多數都成了而立之年的「老油條」,無論是工作姿態還是作品表現、商業操作等,都已經十分純熟。
另一方面,初代TV動畫的觀眾也到了組建家庭的年齡,由於他們從小就受到動漫和遊戲的薰陶,對這類動畫文化基本沒有偏見,於是為次世代奠定了相當好的二次元文化氛圍,從小接觸動畫成為可能。
1989年前後,隨著次世代的出生,日本動畫業界又開始呼籲「回歸兒童向」。《仙魔大戰》(1987)、《魔神英雄傳》(1988)、《勇者凱撒》(1990)等大量面向低齡兒童的TV動畫應運而生。
1992年終於,日本國民級人氣動畫《美少女戰士》橫空出世。
該部動畫將觀眾喜聞樂見的「馬猴燒酒」(魔法少女)和「團隊對抗」完美組合,再加上特攝節目中的變身要素錦上添花,成為一部全年齡向的作品。極富個性的角色在當時吸引了一大批迷妹迷弟。90年代日本步入網絡通信時代初期,「萌」一詞也誕生於此時,並很快擴散開來。
《AKIRA》(1988)
另一方面,動畫電影和OVA中「高品質」一詞也開始廣泛使用,與大眾向相對的核心化和集中化被推崇。其中的源頭之一是電影《AKIRA》(1988),其原作大友克洋,是一位在漫畫界掀起大變革的漫畫家。其漫畫作品以精細的畫面和巧妙的劇情鋪陳,在業界受到好評。
大友克洋,代表作《蒸汽男孩》《AKIRA》《蟲師》等
大友克洋擔任《AKIRA》監督並將寫實主義帶入日本動畫中。刻畫人體時添加內部骨骼和肌肉細節,以及畫面攝製中遠景與近景的切換,從背景到道具,無不體現大友克洋「真實性」這一特色。之後森本晃司、井上俊之、沖浦啟之這些後起之秀也紛紛加入新動畫行列。這也是日本動畫以「真實和高品質」在世界著稱的開端。
押井守監督的劇場版《機動警察 the Movie》(1989)同樣也是有寫實傾向的代表作之一。在人們過度依賴電腦、泡沫經濟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環境下,這種寫實類作品激烈衝擊著日本現實社會。發展至此,日本動畫可以說在內容和表現上已經達成了平衡,進入成熟階段。
《攻殼機動隊》,1995
1995年押井守監製的電影《攻殼機動隊》將高品質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作品以近未來社會為背景,描述了一個通訊終端植入人體,人類通過計算機和網絡互動的時代。第二年其音像製品銷往美國,並在美國《公告牌》雜誌中獲銷售第一。這也標誌著日本動畫正式走向國際化。同時期,隨著《精靈寶可夢》遊戲和劇場版動畫相繼登場並在世界範圍內人氣大增,Anime一詞也開始流通國際。
而國內《新福音戰士》、《幽靈公主》分別於1995年和1997年上映,人們對Anime的認知度進一步提升。從此日本Anime的粉絲向全世界範圍擴散,並發展成現今這樣一個現象級文化產業。
在日本動畫誕生這 100 年裡,它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小故事。
被日本動畫啟發的好萊塢作品
早期的日本動畫深受西方電影的影響。《白雪公主》、《小鹿斑比》等動畫在日本上映後引發了狂熱的現象,甚至一度帶走了幾乎所有日本國產動畫的觀眾。日本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動畫公司東映動畫也曾在 50 年代打出過「成為東洋迪士尼」的口號。
但遭受衝擊的日本動畫很快開始奮起直追,並將那些領先的概念與技術演變成自己的東西,目前它不僅在全球市場上擁有了與好萊塢動畫分庭抗禮的能力——前不久的《你的名字。》目前就排在 2017 年全球票房的第三位——同時日本動畫也為不少好萊塢的創作帶去了靈感。
迪士尼《獅子王》1965 年播出的《森林大帝》是由手塚治虫的動畫公司「蟲 Production」 製作的動畫,這個日本第一部彩色的連續電視動畫由於年代久遠,已經不為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所知。
美國很快就引進了《森林大帝》,將動畫譯為《Kimba the White Lion》,故事的主角白獅雷歐也被改名為 Kimba 。這個名字與後來迪士尼 1994 年的《獅子王》中的 Simba 僅一字之差,而且兩者劇情也十分相似,同樣講述老獅子被殺,小獅子長大復仇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儘管迪士尼從來沒有承認《獅子王》有任何借鑑的成分,但就連為 Simba 配音的 Matthew Broderick 都一度以為他是在為《森林大帝》的美國版工作。
《黑客帝國》沃卓斯基姐妹兩人對於日本動畫的喜愛已經不是一個秘密了。她們執導的經典電影《黑客帝國》就曾受到過押井守執導的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的啟發,在《黑客帝國》中也能發現不少向《攻殼機動隊》致敬的鏡頭。
不過,光是一部電影還不能滿足沃卓斯基姐妹。在 2003 年,她們又找了 Studio 4°C 等日本動畫製作公司製作了《黑客帝國》動畫版。2008 年,她們又將日本龍之子工作室於 60 年代製作的動畫《馬赫 GoGoGo》改編成真人電影《極速賽車手》。
《攻殼機動隊》對歐美電影世界影響還在繼續,派拉蒙出品的、斯嘉麗·詹森主演的《攻殼機動隊》真人版已經上映。
《殺死比爾》看過《殺死比爾》的人應該會對電影中的那段動畫記憶深刻。
流暢的動作、冰冷的色調、血腥的畫面,即便是獨立於電影來看,這段動畫短片的鏡頭張力感也十足,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昆汀也是位日本動畫愛好者,這段動畫由日本著名的 Production I.G.公司製作,中澤一登負責導演。這位不太為中國觀眾所了解的導演曾經參與了《混沌武士》、《恐怖殘響》、《血戰》等動畫的製作。
如果你是日本動畫的忠實粉絲,又足夠仔細的話,你還會發現,為動畫中那個身著白西裝的長髮殺手配音的是日本著名聲優綠川光。
生活中的那些流行風潮也可以由動畫創造
日本動畫的題材越來越豐富了。機器人、妖怪、運動、美食、魔法……憑藉豐富甚至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動畫題材,日本動畫在一百年來依舊保持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隨著上世紀日本動畫業的快速發展、深夜檔動畫的開播,動畫人與公司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各種光怪陸離的東西都開始成為動畫題材。1966 年,一共有 11 部 TV 動畫在那一年的日本誕生。然而在 2016 年 10 月,就有 72 部 TV 動畫新作噴湧而出。如果放在當時來看,這絕對是一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些題材可不只是動畫題材而已。動畫的影響力讓它們也成為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同時在創造流行趨勢上,這些動畫也功不可沒。或許早年的日本動畫人誰都想不到,即使是連麻將,也可以憑藉《天才麻將少女》這部動畫,在年輕人中風行一時。
眼鏡80 年代以前的日本,戴眼鏡還被看作是一種土氣、充滿書呆子氣息的負面裝扮,但有一部動畫卻改變了這樣的現狀。
在《龍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之前,鳥山明的處子作《阿拉蕾》就已經幫助他打響了知名度。隨著 1981 年 TV 動畫的播出,那個有著高度近視、戴著翅膀帽子、擁有怪力的機器人少女阿拉蕾成為了 80 年代日本最具人氣的動畫角色之一。
憑藉《阿拉蕾》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作為裝飾用的眼鏡逐漸成為日本的一種時尚潮流。甚至當時有女性粉絲給鳥山明寄信表示由於阿拉蕾的緣故,她開始對於眼鏡的打扮毫無抵抗力,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眼鏡控」。
迷你四驅車第一代迷你四驅車是於 1982 年由田宮模型發售的,但那時這個操縱簡單的玩具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隨著「賽車手迷你四驅」於 1986 年正式發售,1987 年迷你四驅題材動畫《衝刺!四驅車》的大熱,第一次迷你四驅車潮流在日本才正式到來。
不過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可能產生深刻影響力的還是《四驅兄弟》,還記得星馬烈和星馬豪兩兄弟的賽車叫什麼名字嗎?1994 年,《四驅兄弟》和 「FullcowI 迷你四驅」共同開啟了第二次迷你四驅車潮流。在 90 年代末 21 世紀初的中國,隨著《四驅兄弟》動畫的引進,這種迷你玩具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街頭隨處可見。
扭蛋作為日本國民路邊遊戲機的扭蛋機也曾經有過一段不太風光的時候。
1976 年日本物價提升,扭蛋從原本的 10 日元漲價到了 100 日元,銷售也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但隨著漫畫《筋肉人》於 1983 年被製作成動畫,萬代公司將這部人氣動畫中的超人角色製成橡皮模型放入扭蛋中銷售,第一波扭蛋熱很快爆發。
這波熱潮讓孩子們多了一個回家路上扭扭蛋的愛好。扭蛋機最大的魅力在於不確定性,如果扭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玩具,你也很容易在衝動的驅使下再次掏出錢包。
日常生活中你說的話、用的詞說不定也來自於動畫
日本動畫已然成為主流,不僅是在日本,它還大量出現世界各個國家的電視、網絡、廣告上,並以其他多樣化的形式浸入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伴隨著日本動畫流行起來的一些相關文化也隨之風靡,並成為主流。
顏文字源自日語顏文字(かおもじ)的顏文字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網絡交流方式之一。與 emoji 不同,顏文字是一種由各種字符、數字、符號所組成的,用以表達心情與表情的字符畫。
2016 年顏文字大賞:(☝ ՞ਊ ՞)☝ウェーイ這種簡潔可愛的風格在年輕人中極具人氣,甚至在動畫中你也能看到不少人物們捏著手機,發送著帶有顏文字消息的場景。同時,由於顏文字本身非寫實的風格相當契合日本動畫中的各種虛擬形象,很多粉絲為動畫角色創造的專屬顏文字在網絡上流行起來。例如粉絲為《進擊的巨人》中的人氣角色利威爾創造的代表顏文字就是這個☞(눈_눈),看起來真的是非常形象。
彈幕2006 年日本彈幕視頻網站的鼻祖 niconico 成立。很快,國內就有了效仿者 A 站與 B 站。彈幕的概念也隨之被引入中國。由於 niconico 播放器的評論功能很像是橫版飛行射擊遊戲,之後這種評論功能在中國得名為彈幕。
不過,這種實時互動的評論功能早已不再局限於二次元陣地。2012 年,土豆網開啟了彈幕功能;2014 年,愛奇藝開啟彈幕功能;不久後樂視網也開啟了彈幕。國內目前的各大主流視頻平臺幾乎都添加了這個功能,彈幕也改變了國內觀眾視頻觀看與評論的習慣。
萌在萌文化中,「萌」(萌え)是一種被用來對作品中的虛擬角色表達強烈喜愛的用語,它在 90 年代的日本逐漸開始普及。不過這個用語的來源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它是源自於《美少女戰士》中的角色土萌螢的姓氏。
「萌」並不簡單等同於可愛,而是某人/物只要滿足某種令人迷戀的屬性,就能夠讓被戳中的人發出「好萌啊!」的讚嘆。
日本的電腦娛樂供應商協會曾將「萌」定義為對二次元角色產生愛情的感覺。《EVA》中無口屬性的綾波麗就是早期的萌系角色之一,而明日香的傲嬌屬性也能滿足相當多人的萌點。
無論如何,伴隨著 ACGN 文化發展起來「萌」已然成為了一個相當主流的用語。粉絲們甚至還為「誰更萌」這件事發動了戰爭「萌戰」,《魔卡少女櫻》的女主角木之本櫻就是日萌第一屆「萌王」。Japanator 的主編 Brad Rice 曾經在 2009 年表示:「萌已經成為一股經濟勢力。」「萌產業」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加入萌的要素之後人氣暴漲。
一個動畫,還順手幫了什麼其他人做生意?
由於日本動畫在文化業上的強勢,它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其他行業所利用,成為了拉動人氣、吸引關注的新方式。服裝、電子、建築、交通、飲食,無一不例外。不過,這樣的緊密關聯似乎也讓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目前的日本,究竟還有什麼行業是沒有和動畫聯繫在一起的嗎?
日本鐵道1964 年東京奧運會前夕開通的新幹線讓日本人為之自豪,自此鐵路也成為了日本動畫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在相當多的動畫作品中,它不僅僅只是一種搭載工具,而是與人物的各種情緒和人生經歷相連結。
《鐵道英豪》、《銀河鐵道 999》、《銀河鐵道物語》、《鐵子之旅》等眾多動畫作品的播出也促成了「鐵道迷」這種族群的誕生。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印象更深刻的或許是《鐵膽火車俠》這部曾被引進的動畫作品。
這些鐵路愛好者們有著「鐵子」的專屬稱號,而這群體又能被細分成更多的類型,熱愛乘火車的被稱為「乘鐵」,那些愛記錄火車運行聲音的被稱為「音鐵」等等。
聖地巡禮從「朝聖」這個詞發展而來的「聖地巡禮」已經成為了動畫帶動旅遊業的最佳證明,那些動畫愛好者們根據自己喜歡的作品,前往故事發生的原型地進行遊覽。
2007 年,隨著京都動畫《幸運☆星》的播出,埼玉縣久喜市鷲宮神社和春日部市意外迎來了大批遊客——這些充滿熱情的御宅族都是來聖地巡禮的。雖然此前早已有粉絲參觀作品原型地的現象,但從《幸運☆星》開始,聖地巡禮變成了一種更加大眾的文化。
《未聞花名》故事舞臺埼玉縣秩父市而近年來《未聞花名》、《戰車少女》、《你的名字。》等眾多人氣動畫進一步帶動了這股風潮,日本各地政府也把它當作是拉動經濟的一種手段。2016 年 9 月,日本成立了一個名為「動漫旅遊協會」的組織,他們希望能通過評選 「88 個動漫聖地」,對日本當地旅遊業進行充分開發,爭取到 2020 年從國內外每年吸引 400 萬遊客。
「我對這個什麼都能萌化的世界絕望了!」這個在二次元愛好者中流行起來的說法很能說明現在這個「萬物皆可萌」的世界。烏賊娘、艦娘、獸娘、機械娘……越來越多的非人對象被萌擬人化,並在動畫、遊戲中被塑造成形象不一、性格各異的美少女。
日清拉麵擬人萌擬人化的重點是將非人的對象擬人化,並在原來的特點基礎上加入萌的元素。日本參天眼藥水將眼藥水的各種化學成分萌擬人化,並推出動畫;日清拉麵也將不同口味的杯麵變成了美少女……這些看起來腦洞大開的設定成為了各商家貼近年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炸雞塊君懷著「不論何時何處都可以像吃點心那樣吃的炸雞塊」這樣的想法,羅森在 1986 年開始出售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那種一口就能吃下的雞塊——「炸雞塊君」。
由於這種產品以年輕消費者為目標群體,羅森希望年輕人能夠對產品產生一種親近感。當時日本有一部名為《短髮君》(kariage kun)的人氣四格漫畫,炸雞塊(karaage)在日語裡的發音與 kariage 僅有一字之差,於是羅森便給這種產品取上了「炸雞塊君「這樣的可愛名字。
Cosplay、腐文化、百合文化……動畫在日本已經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亞文化。以日本七八十年代御宅族的誕生為標誌,不同領域的愛好者們相繼聚集在一起 ,並創造出了一大批新興的市場。
動畫創造了形形色色的(亞?)文化
馬猴燒酒馬猴燒酒這個詞來自於日語中魔法少女的音譯。對於魔法少女的熱衷來自於 1966 年至 1968 年播出的動畫《魔法使莎莉》中的女主角夢野莎莉。作為魔法之國的公主,喜歡惡作劇的莎莉來到了人類的世界,並偽裝成小學五年級的人類女孩開始了她在人間的生活。
《魔法使莎莉》《魔法使莎莉》是日本第一部面向少女的 TV 動畫作品,也是東映魔法少女系列的第一作,從此東映就一直將這個王道系列延續了下來。那些對普通人類保密,利用特殊能力維護正義的的魔法少女們成為了日本動畫中的重要形象。
虛擬人物葬禮1970 年,日本發生了一起赤軍派「澱號劫機事件」,想要流亡至朝鮮的劫機犯當時發表了一句聲明說:「我們是明日之丈(われわれは明日のジョーである)。」他口中的「明日之丈」指的就是梶原一騎的拳擊題材漫畫《明日之丈》,這部日本運動漫畫中的名作在 1970 年被改編成動畫,從而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
《明日之丈》在連載時就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並真正實現了次元壁的突破。當男主角矢吹丈的終生宿敵力石徹死亡時,在寺山修司等文化界名人的帶領下,眾多人為這位二次元虛擬人物舉辦了葬禮。而主角矢吹丈在最終話燃燒殆盡的姿態,也成為了動畫界的名場面之一。
痛文化在日本,熱愛二次元文化的人們為了彰顯個性,常常將喜歡的角色或者相關的圖畫貼(噴)在車上,以作裝飾,這些車也就被稱之為「痛車」。儘管「痛」這個詞的來源說法不一,但發源於日本的「痛文化」無疑已經成為了御宅族群體的一種時尚潮流。
對於這些狂熱的愛好者來說,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痛」的了。除了「痛車」之外,那些裝飾上角色各種周邊的包被稱為「痛包」,印有二次元人物形象的 T 恤被稱為「痛 T 恤」,還有「痛指甲」、「痛房間」等等。不僅僅是在日本,目前在其他國家各種各樣的漫展上,你也能常常看見這些開著痛車,以及背著痛包的真愛粉絲。
WOTA 藝WOTA 藝是一種由御宅族或偶像粉絲表演的螢光棒舞蹈或應援動作,通常在偶像演唱會、二次元相關的活動以及聚會中出現,粉絲們會跟著音樂節奏跳躍、拍掌、揮動手臂和喊口號等。WOTA 藝常常需要粉絲全身心地、大幅度調度身體動作,因此看起來相當狂熱的行為還會常常引人側目。
雖然早在日本 80 年代初期就已經有類似 WOTA 藝的行為在偶像演唱會上產生,但這個詞在早安家族走紅以後才正式確立。而隨著近幾年《LoveLive!》等偶像動畫的走紅,這種日式應援方式也已經逐漸在中國的二次元粉絲中普及。WOTA 藝的打師們還常常錄製自己的 WOTA 藝視頻,在網站上和其他愛好者們進行交流互動。
JK 制服文化相比起常常被吐槽的中國校服,日本的 JK 制服常常被當作正面範例拿來對比。 JK 制服指的就是女子高中生制服,水手服、百褶裙、背心裙、開衫,種類繁多的 JK 制服早已不再局限於校園文化,而是成為了年輕女孩間流行的一種時尚穿著。
以學生為主角的日本動畫讓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到日本的制服文化,《犬夜叉》、《涼宮春日的憂鬱》、《輕音少女》等不同類型的作品中,少女們都穿著具有特色的學生制服。最典型的或許就是武內直子創作的《美少女戰士》了,少女們平時穿著這位漫畫家精心設計的不同制服,而她們的戰鬥服裝也是以水手服為原型而設計的。
中國也同樣存在著一大批 JK 制服愛好者,她們並不一定是高中生,但是卻著迷於這種穿搭,並把它當作一種日常服飾。
同人文化同人漫畫、同人小說、同人歌曲、同人視頻,各種各樣的同人作品伴隨著動畫、漫畫、遊戲等的蓬勃而誕生。同人一詞來源於日本的「同人(どうじん/Doujin)」,指的是那些擁有相同愛好、志同道合的人。所謂的同人作品並不是二次創作,而是那些以愛為動力的、非正式商業性的創作。
在日本的同人文化中,最盛大的活動莫過於創立於 1975 年,目前每年舉辦兩次的同人誌即賣會 Comic Market(簡稱為 Comiket)。直到今天,Comiket 仍然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同人誌即賣會。這個每次參展人數超過 55 萬的盛會還幫助不少同人作者打開知名度,成功轉型為商業作者,《犬夜叉》的作者高橋留美子就是其中的一員。
日本國的名片,理所當然也是動畫
動畫毫無疑問是日本最受歡迎的文化輸出品之一。日本動畫經歷了過去一百年的發展,眾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虛擬角色也從中誕生。作為展現日本文化的一種獨有手段,這些人氣動畫角色也常常被附上更多意義,承擔著代表日本對外形象的重要任務。
「東京八分鐘 」每次奧運會閉幕式上最讓人期待的環節之一,就是下屆奧運會主辦地的八分鐘亮相。去年 8 月,裡約奧運會閉幕式上的「東京八分鐘」展現了一個極具現代感和混搭感的日本。
不過人們議論最多的,不是出現在宣傳片中的櫻花、富士山、東京塔,甚至也不是運動員,而是那些存在於很多人童年記憶中的二次元角色。
大空翼、Hello Kitty、哆啦 A 夢、馬裡奧,這些在世界知名且極具影響力的角色在人們的驚喜中登場。這種二次元與三次元的互相穿插,的確成為了一種展現日本文化的驚豔方式。
形象大使2014 年巴西世界盃日本隊遠赴南美出戰之際,球迷們在部分戶外轉播場地還能發現不少皮卡丘人偶的身影。它們身著日本隊球服,陪伴著球迷一起看球,並賣力地幫助國家隊加油打氣。
這隻黃色的電氣鼠雖然看起來和足球沒什麼關聯,不過還是憑藉人氣和世界上的知名度,被選為了世界盃日本的圓陣大使。圓陣代表著團結,球員常常在比賽前圍成一圈圓陣,確認戰術並進行精神喊話。不過,參戰世界盃的皮卡丘不僅是來應援的,它的各種周邊商品也讓官方大賺了一筆。
像皮卡丘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2008 年,我們熟悉的藍胖子哆啦 A 夢被選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動漫文化大使」;《足球小將》的主角大空翼在 2013 年被日本職業足球聯盟任命為「J 聯盟亞洲大使」。
傳統文化要吸引年輕人,動畫也能幫上忙
在日本擁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藝術也不能脫離與動畫的關係。以落語為主題的《女子落語》、《昭和元祿落語心中》,以和歌為主題的《超譯百人一首 歌之戀》,相當多的動畫中都融入了傳統藝術元素。
在傳統文化式微的今天,為了吸引年輕人,傳統藝術與現代動畫開始了充滿新鮮感的結合與碰撞。
圍棋2001 年 8 月 30 日,日本棋院網站頭條新聞竟然是一部動畫片的節目時間預告。如果考慮到《棋魂》的影響力,這似乎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棋魂》是由小畑健和崛田由美創作一部圍棋題材漫畫,漫畫於 2001 年被製作成動畫。日本的《日刊圍棋》在同年 8 月發表的一份白皮書顯示,日本圍棋人口已由 1998 年的 390 萬回升到 460 萬,其中還特別指出《棋魂》對圍棋人口的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日本棋院網站的調查中,《棋魂》的發表也被列為日本圍棋 2000 年度的十件大事之一。
《海賊王》與歌舞伎起源於 17 世紀江戶初期的歌舞伎被譽為日本的國粹,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現代的歌舞伎早已脫離了古代遊女的演藝方式,成為了一種高雅的藝術:精緻的布景、設計複雜的舞臺、華麗的演出服裝、全男性的出演……但是這種藝術的門檻較高,當今能夠理解並欣賞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於是和人氣動畫、漫畫合作則成為了歌舞伎發展的一種新方向。
雖然有點難以想像,但如果把超人氣動畫《海賊王》用日本傳統藝術歌舞伎的方式表演出來會怎樣呢?
2015 年,《海賊王》中最為經典的戰役之一《頂上決戰篇》真的被搬上了歌舞伎的舞臺。在這部名為《超級歌舞伎Ⅱ 海賊王》的作品中,路飛、索隆等等角色都穿上了傳統的服飾,演員們以現代白話的方式表演臺詞。在傳統中融入現代的演繹,這種新鮮感讓它獲得了非常不錯的人氣。
《凡爾賽玫瑰》 與寶冢歌劇劇團和全部由男性演員出演的現代歌舞伎不同,1913 年成立的寶冢歌劇團全部由女性成員組成。歌劇中那些帥氣的男性角色自然也都由英氣的女性反串出演,這種極具中性美的演出讓寶冢收穫了大批狂熱的女性粉絲。
不過在 1970 年代,由於電視等大眾媒體的興起,寶冢歌劇團曾一度陷入低迷期:劇場售票率低落、經營持續出現赤字。
帶給寶冢轉機的是池田理代子的少女向作品《凡爾賽玫瑰》,這部以 18 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漫畫與手塚治虫的《怪醫黑傑克》和永井豪的《惡魔人》並稱為 70 年代三大不朽傑作,漫畫於 1979 年被改編成動畫播出。
1974 年,寶冢將《凡爾賽玫瑰》改編為歌劇後大受歡迎,總計各組上演觀眾累計人數達 140 萬人次,社會上形成了寶冢風潮。寶冢音樂學校的入學倍率也從 5 倍左右提高到 20 倍,甚至還傳出了「東有東大、西有寶冢」這樣的說法。
申明
鄭重聲明:
本公眾號提供的所有網絡資訊均是在網上搜集整理創作,任何有關商業盈利目的均不能使用,否則產生的一切後果將由您自身承擔負責!將不對任何內容負任何法律責任!
請朋友不要將本公眾號的素材用於其他用途,所產生的後果概不負責!
如果本公眾號所存在的任何內容對您和您的利益產生損害,請立即聯繫管理員,將在最短時間內對該內容做出刪除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