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說的真理一定是一元的,一即一切

2021-02-22 今讀書

如是真性,橫遍諸法,無法不是,故云廣大。遍諸法故,無有中邊。地前五乘,未證智心,不測其邊。

這是展開解釋第一句的,就是「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真如」和「法性」這兩個詞前面解釋過了,下面主要是解釋「廣大」和「五乘不測其邊」。

「如是真性」,「如是」兩個字是牒承前面來的,前面說「一理異名。諸法體性,真實一如」;「真性」是一個組合詞,就是「真如法性」。「橫遍諸法」,意思是說像這樣的真如法性,或者說真性,這種真實之體性是橫遍一切諸法的。「橫」是指空間的概念;「遍」是遍布、遍達。

真理的特點就是普遍的,如果有一法在真理之外,不可能有這樣的法,因為真理是生起萬法的本體。如果有人宣稱他所信仰、掌握的是真理,就看這個真理能不能遍布於一切萬法。當然,人說話有不同的層次,如果在你的領域是真理,起碼也要遍布你所謂的領域。

比如物理學的很多原理,像地球引力,那只是在地球這一小塊地方有效果。經典物理學來到現代量子物理學當中,它那些原則,認為是真理的東西,就失去了真理性,就不普遍。量子物理學就比經典物理學更加普及和普遍。

佛法所說的真理一定是一元的,一即一切,一真法界,萬法歸一。一定不會有兩個,有兩個就不是真理,就有二元對立,就不普遍了。所以,佛法的真理觀是徹底的、絕對的、平等的。

在真理的立場來講,佛和魔也是平等的,地獄和淨土也是平等的。因為這一切都是真如的體現,這些萬法的自性都是寂滅的。

為什麼顯現這樣的差別呢?這就是業感的不同,順逆的不同。隨順真理,就成為佛,成為淨土;違背真理,就成為魔,顯現地獄。但是真理是不可能違背的,這種「違背」是我們的執著和謬見,所以叫作「顛倒」。

比如虛空是不可能被切割的,但是我們自己造了房子,把自己局限在一定的空間範圍之內,我們加了一堵牆,就認為把空間作了切割。但是,即使在切割的當下,這堵牆也仍然在虛空當中,虛空不受你的切割,切割是你自己的想像。對於真理,即使你是顛倒的,違逆它的,但真理本身常然如是,法爾如是,所以才橫遍一切法。

《涅槃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諸魔率領他們的眷屬來,充滿著悲感。我們看到這裡非常感動,魔跟佛在我們凡夫心中是一對敵人,但是在佛經裡,從來不會看到佛對魔要如何地壓制,憤怒地懲罰,沒有,都是充滿了憐憫、慈悲。魔也有佛性,魔的佛性,跟聖人、菩薩、佛都是一樣的,這是佛憐憫一切眾生的根本出發點,根本之處,所以才說佛心平等。

佛心平等是因為諸法平等,證悟諸法平等,心不可能不平等。所以,諸法等故,心也等;心等故,大慈悲也等。

「如是真性,橫遍諸法」,一切萬法都是真如法性的展現,沒有哪一法不是當下即真如,沒有哪一法不是當下即法性,沒有哪一個法不是當下寂滅。以此之故,說「真如廣大」。

這種「廣大」,雖然說是空間,但其實不是空間的概念;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萬法,遍過去、現在、未來。對森羅萬象最高的概括與總結,佛法中的名詞,叫作「真如」,或者叫「法界」,或者叫「寂滅」,或者叫「法性」,或者叫「佛性」,或者叫「空性」,或者稱為「心性」。這是對一切萬法的最高歸納和總結,是沒辦法用語言來說明的,是言語、心思所不能及,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佛經常說「此法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就是名言概念,說了就是「馬後炮」,說了眾生就會落在語言當中,說了就會起糾紛,不是寂滅的狀態,就熱鬧起來了。所以,佛雖然說一切法,但是無有一法可得,沒有說一個字。佛說法也在寂滅境當中,因為佛的心隨時和真理相應,所以佛不認為他說了什麼法。如果佛自認為有所說法,就不叫佛了。

「遍諸法故,無有中邊」,真如、法性、真性普遍存在於、普遍顯現於、普遍呈現在一切萬法的形式,在這當下,所以它沒有「中間」和「邊圍」等差別。像虛空遍一切處,找不到中,找不到邊;有中有邊,有界限的劃分,一定是不遍布的。比如北京市,北京市是個局限的地區,「這是中間的部位,是市中心;這是郊區,是旁邊的」。

「無有中邊」,我們也難也理解,因為我們都落在邊見當中,什麼事一定有個邊。因為真如法性遍一切諸法,所以沒有「中」和「邊」的差別。

「地前五乘」,十地大聖之前稱為「五乘」,就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未證智心」,他們沒有證到真如實相。沒有證悟中道實相之智,對事物的看法往往都有邊見,這個邊見不一定是「斷常二見」。就是說他沒有親證遍達諸法的真如,所以就有所謂「中」和「邊」的差別,有這種差別,用分別心來理解事物,他總要去測度邊在哪裡;可是沒有邊,沒辦法測,所以叫「不測其邊」。因為一切萬法本來如是,沒有中和邊的差距。一切萬法當下寂滅,皆是真如,真如之內哪裡有中和邊呢?任何現象都是真如的體現,沒有中和邊。說中說邊,當下都是真如。

這讓我們想到佛法講的,「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十方世界的國土,可以把它縮在一個毛孔當中,放在一粒塵埃裡;這粒塵埃不用擴大,世界不用縮小。空間在佛的境界裡都成為這樣了,還怎麼找中和邊呢?為什麼?這就是絕對平等。因為這一切都是真如,真如本身無所謂大小、多少、中邊,沒有這些說法。

「地前五乘,未證智心,不測其邊」,反過來說十地大聖就能測其邊了嗎?也不能測其邊。那為什麼說「地前」呢?因為後邊說「十聖」,「五乘」跟「十聖」相對,就知道這裡講的「五乘」是指「地前」。它主要是說明從淺位至深位,從凡至聖都無法測度的意思。十地大聖分證智心,他已經證悟諸法實相,得中道智,所以他不會去測這個邊。不是說他能測,是他不會這麼想。

這是解釋第一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

相關焦點

  • 佛即一切眾生心病的良醫,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
    各位善知識,本人此次來廣州之因緣,是張發奎將軍,及羅卓英主席,超薦大戰及內戰之陣亡將士殉難同胞,故本人來廣州作一水陸法會;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約,本人亦欲與港地之護法舊弟子相見,故來港一行。今日得與諸位共處一堂,機緣頗為難得。若說到開示法要,本人感到十分慚愧,原因一為言語不通,彼此隔閡;二為自己尚不能開示自己,何敢開示他人?故只能說與諸位隨便談談。佛法常聞,港人之福。
  • 佛教中的「不二」,才是佛法的靈魂,宇宙間的真理
    一切萬法不是二法佛法的教育稱為「佛教」,為什麼要通過佛法來教育大眾呢?就是為了尋求宇宙間的真理,從根本上解決眾生遇到的生死問題。眾生是執拗的,因為累劫以來的業力形成了「我執」,不知道「拐彎」,不知道轉念,所以才有愚痴、迷惑、無明煩惱。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讓我在這裡用幾行字談一些修行法門,也許你能藉由這些方法擺脫狹隘的見解,變得無畏懼、大慈大悲。在你坐禪時,看好自心後,你可以專注觀照特定物體間相互依存的本性(依他起性)。這樣的禪修並不是對相互依存哲學的推論思考,而是以心觀心,通過修行者的定力揭示所觀物體的真實性。
  • 佛法:探究佛法的真理到底是要有為還是要無為,要如何認知?
    今日探討的話題是探求佛法真理到底是要有為,還是要無為才可以到達,括號為本文作者的觀點,希望能與善友交流。還是那位網友問:家鄉的河流,水日夜不停從高處往低處流,單存水流自然現象和你有關麼?(我以為是問人和環境的關係,我說當然有關。)
  • 太虛大師: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大凡佛法說明一切法,都要以這因緣生法的道理來闡述。因緣就是因,生法就是果,故因緣生法即是因果法。因果律於一切法中皆具有的,但其中特別注重業報因果;一切科學也依因果律,然不說業報因果,故與佛法所談的因果回異其趣。六趣流轉的凡夫,三乘階級的賢聖,皆可由業果的原理說明。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蘊)
    當你坐禪時,在掌握自心之後,你就能專注地觀照特定物體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種禪修法並非對相互依存做哲學的推論思考,而是心深入心自身,是修行者藉由專注力(定力)揭示被靜觀的物體展露真實自性。想想這個簡單而古老的真理:認知的主體不能獨立於認知的客體而獨立存在。「看」,就是去看某樣東西。「聽」,就是去聽某樣東西。「憤怒」,是因為某事而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藏」是含藏,是說五陰的一切諸法,都是含藏在如來藏性中。「妙真如性」的「妙」,是不可思議;因為如來藏的本體,具足一切的妙用,而一切的妙用,不離一真理體,所以叫做「妙」。下面的文中說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就好比一個金塊能夠變成種種的金器,而所有的金器都不離開一個金塊,就是一真一切真,五蘊都是真,一如一切如,五陰都是如,也就是全相皆性,所以才說「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二、別釋—色陰阿難!
  • 盛開於痛苦之上的紅蓮——簡述佛法(佛教系列·上)
    ——而佛法,「覺悟之法」,所教誨人們的,不過是如惠能大師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之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因煩惱妄想不能證得。《五燈會元》曾記載一樁公案:師出家,依溈山禪會。祐和尚知其法器,欲激發智光。一日謂之曰: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之本分事,誠道一句來,吾要記汝。師瞢然無對,沉吟久之,進數語陳其所解。祐皆不許。師曰:卻請和尚為說。祐曰:吾說得吾見解,於汝眼目何益?師遂歸堂,遍檢所集諸方語句,無一言可將酬對。乃自題曰:畫瓶不能充飢。於是盡焚之。
  • 慈舟法師:常念阿彌陀佛,即是常說佛法
    華嚴經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念一聲阿彌陀佛,拜一拜阿彌陀佛,即是向無量無數阿彌陀佛前求懺悔。念佛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稱讚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依教奉行念阿彌陀佛。就是隨喜佛說念佛法門的功德。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一、標舉三界阿難!又你所明了的,意根、法塵為緣,生起意識。「意法識界」是說意根、法塵以及意識的界限。「意法識界」下面分為四科,第一科是「標舉三界」,第二科是「雙以徵起」,第三科是「分文各破」,第四科是「結妄歸真」。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網圖「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是一切法,佛祖為眾生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也,八萬四千法門,是因應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所立,所以在佛祖心中,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只要體性空寂,那麼法法都是實相。在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包含著我們大眾所熟知的苦集滅道等四諦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緣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說的一切佛法。
  • 惟覺長老|儒家的中道實相和佛法所說的中道實相 其精神是相同的所不相同的是深淺
    心與外境接觸的時候,沒有喜、怒、哀、樂,當下這念心就是中道,這是中庸所講的中道,就佛法而言,假使這個沒有喜怒哀樂,但是在打瞌睡,感覺無聊,無所事事,也不是實相。  我們再研究中庸上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
  • 末法時期,佛法很難再流行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大核心要素:一是德性崇拜,二是天人合一觀。由於天人合一,人心變化,就會反應到自然界和氣候上。佛法並不是另類的道理,佛法真理和傳統文化真理是共同而相通的。只是佛法闡述的真理最多、最徹底,所以我們經常使用佛法這個名詞。末法時期,佛法很難再流行。一是因為過得快樂的人沒有修行的動因,也不願意去掉享樂的執著;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哲學居安思危的智慧。
  •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既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能令眾生通達究竟涅槃。既然如此,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法門呢?這是因為眾生有利、鈍等不同根機,福德因緣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得度的方式自然不可同一而論。
  • 毀滅佛法,動搖佛法根基的是什麼.是邪見!潛移默化的.悄悄的用錯誤自以為是的說法代替真佛法.最後真佛法你再也品不出味道了.
    這些非佛法的東西,加入到佛法裡,會形成見取見(見取見:佛經用語,屬於十大惑之一。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我們凡夫有一個很深的執著,認為我的見解才是對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這叫做見取見。),和戒取見(指依戒禁而起之妄見。如見牛狗死後生天,乃學牛狗之所為,食草啖糞,修非因非道之行,執迷此即生天解脫之因,此等妄見稱為戒禁取見。全稱戒禁等取見,略稱戒取見。)。兩種邪見,甚至更多錯誤的認知。
  • 讀懂雍和宮楹聯內蘊含的佛法智慧,用佛光碟機散心中陰霾
    霄一通宵,夜也。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現象。法雲——梵語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具無、具。在佛典中,法之用例極多,且語意不一。概言之,可分為任持自性和軌生物解。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體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變;軌生物解,指能規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
  • 佛教所認識的世界,是這樣的!佛教所說的修行要先從破我執開始
    佛教以開悟,尋找自性,找到真我為修行目的,找到這個真我,其實就是找到了如如不動的本性,即心即佛。十字街頭好修行,現在好多修行人沒有條件脫離家庭,還要在工作之餘學佛。如何在幹擾中不受幹擾,並且找到那個不受幹擾的是誰,這就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貪圖美色,其實這句話出自《心經》,這句話當中暗藏了很深的哲學思想,並不是說出家人要看破紅塵和遠離女人的意思。
  • 奧姆真理教完全揭秘(一)
    松本彰晃的洗腦能力,在此時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他利用所學來的一些佛家思想皮毛,經常給孩子們灌輸「不可殺生」、「清貧是福」、「普度眾生」的念頭。家裡有蚊子的時候,大女兒要去打,但他卻阻止了女兒,說:「你我這些世上的生命,都是轉世託生而來。
  • 佛教所說的「智慧」是什麼?怎樣才能獲取智慧?
    我們眾生因為五蘊不空,把一切假象認為實有,以自我為中心,輻射周圍之幻境,拼命去求,有的就是接觸到了佛法,也是以我相去攀緣,去求福報,把佛菩薩當作「財神」、「福神」,去求得利益。其實佛菩薩也真是福神、財神,不過你不如法地去求,沒有智慧地去妄,怎麼會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