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真性,橫遍諸法,無法不是,故云廣大。遍諸法故,無有中邊。地前五乘,未證智心,不測其邊。
這是展開解釋第一句的,就是「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真如」和「法性」這兩個詞前面解釋過了,下面主要是解釋「廣大」和「五乘不測其邊」。
「如是真性」,「如是」兩個字是牒承前面來的,前面說「一理異名。諸法體性,真實一如」;「真性」是一個組合詞,就是「真如法性」。「橫遍諸法」,意思是說像這樣的真如法性,或者說真性,這種真實之體性是橫遍一切諸法的。「橫」是指空間的概念;「遍」是遍布、遍達。
真理的特點就是普遍的,如果有一法在真理之外,不可能有這樣的法,因為真理是生起萬法的本體。如果有人宣稱他所信仰、掌握的是真理,就看這個真理能不能遍布於一切萬法。當然,人說話有不同的層次,如果在你的領域是真理,起碼也要遍布你所謂的領域。
比如物理學的很多原理,像地球引力,那只是在地球這一小塊地方有效果。經典物理學來到現代量子物理學當中,它那些原則,認為是真理的東西,就失去了真理性,就不普遍。量子物理學就比經典物理學更加普及和普遍。
佛法所說的真理一定是一元的,一即一切,一真法界,萬法歸一。一定不會有兩個,有兩個就不是真理,就有二元對立,就不普遍了。所以,佛法的真理觀是徹底的、絕對的、平等的。
在真理的立場來講,佛和魔也是平等的,地獄和淨土也是平等的。因為這一切都是真如的體現,這些萬法的自性都是寂滅的。
為什麼顯現這樣的差別呢?這就是業感的不同,順逆的不同。隨順真理,就成為佛,成為淨土;違背真理,就成為魔,顯現地獄。但是真理是不可能違背的,這種「違背」是我們的執著和謬見,所以叫作「顛倒」。
比如虛空是不可能被切割的,但是我們自己造了房子,把自己局限在一定的空間範圍之內,我們加了一堵牆,就認為把空間作了切割。但是,即使在切割的當下,這堵牆也仍然在虛空當中,虛空不受你的切割,切割是你自己的想像。對於真理,即使你是顛倒的,違逆它的,但真理本身常然如是,法爾如是,所以才橫遍一切法。
《涅槃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諸魔率領他們的眷屬來,充滿著悲感。我們看到這裡非常感動,魔跟佛在我們凡夫心中是一對敵人,但是在佛經裡,從來不會看到佛對魔要如何地壓制,憤怒地懲罰,沒有,都是充滿了憐憫、慈悲。魔也有佛性,魔的佛性,跟聖人、菩薩、佛都是一樣的,這是佛憐憫一切眾生的根本出發點,根本之處,所以才說佛心平等。
佛心平等是因為諸法平等,證悟諸法平等,心不可能不平等。所以,諸法等故,心也等;心等故,大慈悲也等。
「如是真性,橫遍諸法」,一切萬法都是真如法性的展現,沒有哪一法不是當下即真如,沒有哪一法不是當下即法性,沒有哪一個法不是當下寂滅。以此之故,說「真如廣大」。
這種「廣大」,雖然說是空間,但其實不是空間的概念;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萬法,遍過去、現在、未來。對森羅萬象最高的概括與總結,佛法中的名詞,叫作「真如」,或者叫「法界」,或者叫「寂滅」,或者叫「法性」,或者叫「佛性」,或者叫「空性」,或者稱為「心性」。這是對一切萬法的最高歸納和總結,是沒辦法用語言來說明的,是言語、心思所不能及,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佛經常說「此法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就是名言概念,說了就是「馬後炮」,說了眾生就會落在語言當中,說了就會起糾紛,不是寂滅的狀態,就熱鬧起來了。所以,佛雖然說一切法,但是無有一法可得,沒有說一個字。佛說法也在寂滅境當中,因為佛的心隨時和真理相應,所以佛不認為他說了什麼法。如果佛自認為有所說法,就不叫佛了。
「遍諸法故,無有中邊」,真如、法性、真性普遍存在於、普遍顯現於、普遍呈現在一切萬法的形式,在這當下,所以它沒有「中間」和「邊圍」等差別。像虛空遍一切處,找不到中,找不到邊;有中有邊,有界限的劃分,一定是不遍布的。比如北京市,北京市是個局限的地區,「這是中間的部位,是市中心;這是郊區,是旁邊的」。
「無有中邊」,我們也難也理解,因為我們都落在邊見當中,什麼事一定有個邊。因為真如法性遍一切諸法,所以沒有「中」和「邊」的差別。
「地前五乘」,十地大聖之前稱為「五乘」,就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未證智心」,他們沒有證到真如實相。沒有證悟中道實相之智,對事物的看法往往都有邊見,這個邊見不一定是「斷常二見」。就是說他沒有親證遍達諸法的真如,所以就有所謂「中」和「邊」的差別,有這種差別,用分別心來理解事物,他總要去測度邊在哪裡;可是沒有邊,沒辦法測,所以叫「不測其邊」。因為一切萬法本來如是,沒有中和邊的差距。一切萬法當下寂滅,皆是真如,真如之內哪裡有中和邊呢?任何現象都是真如的體現,沒有中和邊。說中說邊,當下都是真如。
這讓我們想到佛法講的,「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十方世界的國土,可以把它縮在一個毛孔當中,放在一粒塵埃裡;這粒塵埃不用擴大,世界不用縮小。空間在佛的境界裡都成為這樣了,還怎麼找中和邊呢?為什麼?這就是絕對平等。因為這一切都是真如,真如本身無所謂大小、多少、中邊,沒有這些說法。
「地前五乘,未證智心,不測其邊」,反過來說十地大聖就能測其邊了嗎?也不能測其邊。那為什麼說「地前」呢?因為後邊說「十聖」,「五乘」跟「十聖」相對,就知道這裡講的「五乘」是指「地前」。它主要是說明從淺位至深位,從凡至聖都無法測度的意思。十地大聖分證智心,他已經證悟諸法實相,得中道智,所以他不會去測這個邊。不是說他能測,是他不會這麼想。
這是解釋第一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