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長老|儒家的中道實相和佛法所說的中道實相 其精神是相同的所不相同的是深淺

2021-03-01 中密準提

佛法所講的中道就是「實相」,「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相貌,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哲學上則稱之為本體

我們的這念心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善念是光明的一面,惡念是黑暗的一面,光明與黑暗是相對待的東西。如果這念心善念不起、惡念也不起,就與實相相應了。起一個念頭就是「生」,不論是惡是善,念頭一起就是生。從早到晚,人的念頭時時刻刻都在生、都在滅。從早上一起床翻身爬起,就是一個念頭。起床之後穿衣服,這是第二個念頭,起床那個念頭便滅掉了。穿衣之後又穿襪子、鞋子,穿衣服這個念頭又滅掉了,穿襪子、鞋子這個念頭又生起。穿了鞋、襪還要洗臉漱口,洗臉漱口這念頭又生起來,以此類推。從早到晚,一個人每天的活動就是心念的活動,也就是生滅的活動。

  

一個念頭有「生、住、異、滅」四個過程。「生」,念頭剛剛一動,就是個生相;「異」,即念頭在變化當中;「住」,這個念頭安下來安住了,就是個住相;「住」了一段時間後,念頭漸漸滅掉了,這就是「滅」相。一個念頭的四種過程有生、有住、有異、有滅,這就不是實相。實相是不會變動的,是實實在在的相貌。所以,心當中起個惡念是虛妄的,做了惡事,將來就是個惡夢,惡夢是苦的境界;動個善念也是虛妄的,做善事是個好夢,是樂的境界。但是,惡夢有生住異滅、有終結的一天,好夢也有終結的一天。

獲證三種智慧就可以通達宇宙一切道理
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法上講,只要獲證三種智慧就可通達宇宙一切道理:第一、證到真空的境界--把貪、瞋、痴、慢、疑、邪見,六根本煩惱斷除,亦即斷除見思惑,就能證得「無師智」,也就是證羅漢果第二、證到菩薩的境界--修假觀,斷除界外塵沙惑,即可證得「道種智」,成菩薩果。第三、證到佛的境界--修中道實相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佛果。待三智圓明,成就佛的智慧,則宇宙一切道理自可通達無礙,一般人認為白天是明、晚上是暗,在佛法看來,明、暗都是虛妄不實的。佛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不執著白天是白天,晚上是晚上,不執著明暗兩邊,這念心就是中道。然後再安住中道修觀行,就能得證三智圓明的「一切種智」。

  

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相對的,舉凡明暗、動靜、苦樂、禍福、得失、是非、善惡、美醜、欣厭、取捨等,由於我們這念心始終在兩邊上攀緣,因此始終見不到實相佛就是悟到了這個道理--不執著相對的境界,這念心超越了時間、空間,時時刻刻安住在實相上,始終不落兩邊到達這種境界,就是中道、就是實相。明白中道的意義以後,便覺得人生很有意義與價值,法喜充滿,這種喜悅就是人生真正的大富大貴


「內聖外王」之道,就是中道產生出來的作用
  

佛法上講頓悟與漸修。漸修--去惡法取善法,達到最高的境界,善也不執著,最後歸於中道、歸於實相。實相就是指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超越善惡兩邊,達到風平浪靜、一塵不染、一念不生的境界。中庸上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凡人皆有七情六慾,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喜怒哀樂。心與外境接觸的時候,沒有喜、怒、哀、樂,當下這念心就是中道,這是中庸所講的中道,就佛法而言,假使這個沒有喜怒哀樂,但是在打瞌睡,感覺無聊,無所事事,也不是實相

  

我們再研究中庸上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這念心不動,沒有起心動念謂之「未發」;再來研究「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要怒就怒、要喜就喜、要哀就哀,喜怒哀樂要視時節因緣而發,等於禮節一樣。禮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喜怒哀樂完全沒有,是不可能的事情。何時該「哀」呢?人皆有父母,養生送死乃做人的本份。父母親往生的時候,可以哀、可以痛哭一場;設或不然,在儒家所說,就是不懂孝道。佛法也是講要報恩,上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這些都是真心至誠的流露。何時該「樂」呢?儒家有這麼個說法: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這時候就真正值得高興、值得快樂。何時該怒呢?儒家講得很清楚,「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看到政治腐敗,社會紛亂,這個時候就可以發大慈悲心,發個大脾氣,把暴政推翻,把天下治理好,這就是發而皆中節,這是儒家的思想。

  

在佛法上,何時該歡喜?譬如說,每年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這段期間,是出家眾結夏安居日。結夏完畢,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諸佛菩薩見到他的弟子佛成道證果的很多,所以內心發出歡喜。我們見人修善也要隨喜讚嘆,凡此時節就該歡喜,所以稱為諸佛歡喜日,是謂中元節。

佛法上講俗諦、真諦與中道第一義諦,而儒家的思想只有俗諦和中道第一義諦。六祖壇經講:「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中道,在佛法來講,必須悟到中道實相才算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中庸又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假使能夠本著何時該喜、何時該怒的原則,把握適當的時節因緣,這些也就是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沒有時節因緣的時候,當前這念心就平靜下來,好像一潭止水一般,不生一點波浪,這就是中道。俗諦和實相都能配合得好,此時產生的果報就是「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春夏秋冬四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物皆能各適其生,沒有天災、人禍,在儒家稱為「內聖外王」之道,這就是中道產生出來的作用。

儒家的中道實相和佛法所說的中道實相
其精神是相同的所不相同的是深淺


所謂「內聖」是指這念心達到實相的境界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法」;「外王」是指建功立德,治平天下之道,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悟到實相、見到佛性以後,了知人人皆有佛性,只是迷失了本心,此時發大慈悲心,建立種種善巧方便,使眾生返迷歸悟,即稱之為「普度眾生」、「倒駕慈航」,或稱之為「乘願再來」,帶果行因。儒家雖然知道這個道理,卻認為境界太高,實在做不到。所以中庸講:「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如孔子在魯國三月而國大治,確實把魯國治理得很好,這是「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孔子在魯國當了三個月的太宰,最後辭官,視富貴如浮雲,然後周遊列國,推行仁義,希望天下大同,也就是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界,這和佛法的淨土思想--建立人間淨土,在原則上是相通的。又如「白刃可蹈也」--為了義之所在,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如孔子在陳絕糧,七天不吃東西,一樣安然自在;又如孔曰成仁、孟雲取義,均可說明「白刃可蹈也」的道理。

天地在我們這念心當中


當真正與中道境界相應的時候,就能夠感動天地,因為天地在我們這念心當中。在佛法上來講,生命包含兩大類:一個是心,一個是境。「心」就是指我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境」是指外在的境界。假使這念心達到實相的相似境界,就和外面萬事萬物相感通。在歷史上有二十四孝傳世,二十四孝就是一種感通--因孝而感通外境。孝在儒家來說,就是個「誠」字,一個人的心能夠達到誠的境界,馬上就會產生感應的效果「誠」在佛法來講就是一種定、一種止、一種觀,假使這念心達到一個定境,當下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中國的三綱五常講「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這些假使真正做到,就能有所感通。二十四孝中,王祥臥冰,雙鯉躍出、孟宗哭竹,而能生筍,就是因這念至誠的心而感通外境。佛法講這個道理,儒家的中道思想也是講這個道理,所不同處在於佛法上不但知其然,而且還知其所以然此為一種感應法門,不是一種迷信

搬柴運米,穿衣吃飯
無不是神通妙用


尚書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就是指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實相。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時,他契悟了中道實相--「隨心所欲,不逾矩」,隨意起心動念都是善法,這個時候不思而得、不言而中,不須要經過思考,信手拈來即是,亦即佛法所說--隨拈一法皆實相;「搬柴運米、穿衣吃飯,無不是神通妙用。」因為這念心落實了,故與中道實相相應。六祖壇經講頓悟,頓悟到實相,亦即剛才所說「不思善、不思惡」--這念超越善惡的心,便契入了中道實相,內外就成一體,一起心動念便是神通妙用。這念心到達實相境界一切起心動念,皆是智慧,皆是神通妙用

心想事成


六祖開悟之後,十五年的時間在獵人隊中保養聖胎,亦即經上所說,「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無功用行的境界。六祖大師悟道以後,這念心經常與中道實相相應。有一天,獵人放火燒山,整座山燃燒了起來,這時六祖大師立刻兩個腿子一盤,心契入中道實相,一念不生,心與山河大地完全合而為一之後,在實相當中起一個念頭,他說:「火不自火,火從心生,心中無火,火不自火。」言罷,外面的火隨即熄滅。也就是說,這念心到達實相境界,一切起心動念皆是智慧,皆是神通妙用,心想事成。中庸上講:「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就是說心達到「誠」的境界,自然就能內外一體,所以說「不誠無物」

  

儒家的中道實相和佛法所說的中道實相,其精神是相同的,所不相同的是深淺。把這條路找到了,日常生活、閒忙動靜之中,始終是不離當念,即禪宗所說:「隨處作主,立地皆真」,儒家之說即為:「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儒家的中道實相之理與佛法是相通的,所不同之處在於層次:一個深,一個淺。換句話說,儒家的中道思想還在「受想行識」當中,這念心還有微細的生滅念頭,心當中還有無明煩惱存在;而佛法證到中道實相以後,運用中道實相觀來破除無始無明,希望能證到無生,得到究竟解脫。兩者的「中道」思想,確有層次上的差別。

這才是真正的富貴

  

戰國時代,有一位隱士名顏斶,當時,齊宣王知道顏斶是一位有道之士,欲請他出仕,顏斶不願意,齊宣王旋誘之以名利富貴,予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位,出入乘車,日食酒肉,與其金銀財寶,顏斶答道:我的富貴和你的看法不同,吾乃「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這裡所說的「無罪以當貴」,就是指保持我們身口意三業的清淨,才不會有過失就佛法而言,也就是起心動念都是善念,口無善言不說、身無善事不行、心無善念不起,一念清淨,一道齊平,這就是真富貴。六祖壇經講「一念不生」--不思善、不思惡,這念心就像一面明鏡,有印萬物之功,像來則現,像去則無。儒家思想講「克念則聖,罔念則狂」,一個人起什麼心,就和什麼法界相應。起一念貪心,就墮入餓鬼道;起一念瞋心,就墮入修羅道;起一念痴心,就墮入畜生道。是以,佛法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法就是在告訴我們轉念頭--時時刻刻念佛、念法、念僧,以善念對治惡念,等到惡念俱捐,最後連善念也完全放下,歸於無念,無念也就是中道、就是實相,這才是真正的富貴悟到了這個道理,心當中便是一片光明,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夠自在,這念心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中道實相」確實是人生安身立命的究竟

相關焦點

  • 老和尚所開示的中道實相,就要攝心用功來體會
    這幾句看似平淡無奇的短短數語,在主七和尚開示中道實相,讓我們豁然開朗。以往總以為頓悟法門是及最究竟之「中道實相觀」為根器好的人才能修,但在監香法師的叮囑及護念下,讓資質淺鈍的我有如當頭一棒。誠如《金剛經》上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其中,中觀理論的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龍樹大師作為大乘佛教史上中觀理論的第一位奠基人,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現在就為大家分享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 人不可縱慾,也不可禁慾,為什麼人生不失中道才能成就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根本智慧就是中道,中道不僅是佛教的根本觀點,而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庸儒家的最重要思想。孔子在《論語》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把中庸看作「仁」在實踐中的完美體現,是一種美好的道德理想。《說文》曰:「庸,用也。」中庸之道就是一種用「中」和合之道。
  • 《金剛經》:微塵世界,只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
    佛祖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來喻說應身不離法身之理,三千大千世界與微塵,形雖有異而實質相同,都是因緣假合而成,緣聚而生,緣散則滅,虛妄不實,所以求一異之相不可得,求其合相亦不可得,微塵世界,都只不過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
  • 什麼是實相念佛?
    「真實義」就是實相,這個不了解,根本契入不了實相。人活著的真實義了解清楚了,就知道實相念佛了。宇宙真相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春夏秋冬,誰也破壞不了。說「夏天這麼熱我不喜歡,就喜歡冬天」,這叫痴心妄想。各個星球也是一樣,各行其道。
  • 要時刻觀察自己這念心是安住在善念上、還是正念,還是中道實相觀
    以修習四禪八定來說,證到二禪後,覺得二禪不究竟,希望能得到三禪;證到三禪,覺得三禪也不究竟,要舍掉,希望證到四禪。四禪又稱為「舍念清淨地」,一個念頭都沒有。雖然四禪還不錯,可是和四空定比起來,還是相差一點,所以連身體也要空掉,最後空定就現前。
  • 佛法所說的真理一定是一元的,一即一切
    經典物理學來到現代量子物理學當中,它那些原則,認為是真理的東西,就失去了真理性,就不普遍。量子物理學就比經典物理學更加普及和普遍。佛法所說的真理一定是一元的,一即一切,一真法界,萬法歸一。一定不會有兩個,有兩個就不是真理,就有二元對立,就不普遍了。所以,佛法的真理觀是徹底的、絕對的、平等的。在真理的立場來講,佛和魔也是平等的,地獄和淨土也是平等的。
  • 中道興心學導師王棕麟
    ,一個普通話雖然不太標準但卻充滿能量和震撼的聲音,這就是中道興公司的締造者~王棕麟老師。國學文化無論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根本也是中道,所以棕麟老師和一批有志之士創建中道興平臺,把國學文化,中道文化發揚光大,以喚醒更多痴迷的靈魂。在國家倡導恢復國學的大勢下,棕麟老師也發出:「回歸教育本源,弘揚中道文化,全力傳播正能量,助力實現中國夢!」的聲音。發願作為一名中道文化終身傳播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密宗將佛教歸劃為一道、二教、四乘、四心,密乘是實相的最高認識
    一行首先以一道來統領各家各宗,認為不管哪種教法,歸根結底都是佛法的內容,並不脫離佛之所說。只要是佛法,就都是通往解脫之路。所有的佛法都是大毗盧遮那佛所說。毗盧遮那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愛好、不同的因緣,現出無量的身形,發出種種的法音,對眾生說不同的方便法門,使眾生得到度脫。
  • 臺灣惟覺長老圓寂 世界佛教痛失禪門巨擘
    拿起手機,本想看看時間,卻看到了臺灣桃園傳肇法師發來的信息:中臺禪寺惟覺長老圓寂了。傳肇法師發來的一張圖片上,凝重地寫著中臺禪寺的訃告:山門不幸,本寺開山方丈上惟下覺老和尚,一生行道,啟建道場,安僧度眾,功行圓滿,慟於民國105年4月8日晚上10時31分世緣報謝,薙染弟子隨侍左右,安詳示寂。即日起本寺殿堂及園區暫停開放,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 不離相就不可能無二
    有為法和無為法是不二的,沒別的,就是因為你把依他起性給看成了遍計所執性了,依他起性就是自他波,有自波合在上面,就是無明合,就落相了,就生遍計執!沒自波,又能看見一切法,這就叫圓成實!所以你在依他起上有染就進入遍計執;依他起這個機制不染,就證入圓成實,這就叫不二,背後其實是種子的染淨。
  • 宏圓法師: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是眾生本來的面目,是如來的法身,也可以叫做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圓覺海、菩提。實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就像《金剛經》中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說實相無相。它因緣組合的非常快,因緣變化的非常快,而我們就執著這個花這麼美麗它就是真實存在的,其實,不知道它是每一個細胞生滅變化非常的快速。就像風扇在運轉,它產生圓圈形狀的時候,我們不懂的時候,就認為這個圓是真實存在的,其實不知道它這種相是虛妄之相。任何我們眼所見的相,都是因緣變化所產生的虛妄之相,所以佛跟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中道裝藏論
    裝藏必須是建立在中道基礎上,也就說你要以中道而用裝藏。什麼叫做以中道而用裝藏,在我們裝藏使用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的人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只裝而不藏的這種人,他是只能裝,卻不會藏。
  • 中道之道丨平衡,是人生中最精深的藝術
    中道卻無形無相——中道即平衡,不在外面,只在心裡。這世上有很多看似對立的事物:物質與精神、有為與無為、接受與給予、空與有...中道是不偏不倚的——不是去簡單地否定外在的世俗事物。舉例來說,在精神和世俗的兩端,我們經常可以找到兩種常見的代表事物:宗教信仰與金錢。
  • 學道之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被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阻擾
    佛法對於「道」的了解,就如同看到象的整體。整體,就是指本具的心性,無言無說,因為一說出來就是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像水泡般,幻起幻滅。真正的菩提、涅槃道,如大海之水。海中的水泡也不離開大海之水,就像心念生滅也不離自性。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童旭東:天梁中道 七煞破立:孫氏拳要義之一
    之後我請教孫叔容師姐,孫叔容師姐講:「我父親對汪孟舒他們也講過類似的話,當時我也不懂,後來問過我父親才知道,就是練拳既要懂得從容中道,又要懂得立中破、破中立。」 以我現在對孫氏拳的體認,我以為從容中道和立中破、破中立都是極深的道理,尤其在實踐中,其意味遠比字面上要深刻、豐富得多。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
  • 中道即是佛性
    不常不斷。即是正因。如華嚴疏雲。五蘊相續。即是正因。亦名生因。言正因者。是中道義。中道即是佛性。謂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故現陰非常。如種生芽。種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芽。此現在陰。雖不至後。而能生後。則現陰非斷。而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五陰。生中陰陰。斯則後陰非無因。故。後陰非常。既能續前故。後陰非斷。非斷非常。是中道義正因性也。又依臺教。略有九種五陰。
  • 動人心弦,豐田榮放音響改裝日本中道套裝喇叭
    現在大部分汽車出廠搭配的原車音響,音響往往達不到車主的要求,音樂模糊不清,乾癟無力,高音刺耳,中音渾濁不清,節奏感不強,這些問題的出現讓車主困擾不已,這輛豐田榮放車主就存在相同的困擾,經朋友介紹,來到淄博新德賽汽車音響改裝店,我們根據車主要求,搭配方案如下:
  • 熊貓中道崩殂
    此後一段時間,王思聰高調推送熊貓直播相關微博,並公開表示,熊貓TV是其第一個「非投資類的項目」,「我會親自擔任TV的CEO,會把自己當做一個創業者來看待。可以說,我既是熊貓TV的首席產品經理,也會是熊貓TV的第一個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