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動物,無論是食物,還是欣賞觀察,它們都是很常見的,甚至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可是你對它們有多少理解呢?
被《無處不在的魚》吸引,首先是因為它的封面,凹凸的封面上是一條條可愛的小魚,淺淺浮出的魚身上帶著燙金的花紋,如同魚鱗一般閃耀著迷人的光澤,仿佛一下就將你代入了深海。忽然明白了為何有人說就如同帶上了潛水鏡,潛入了魚的世界。
這本書中從無處不在的魚、這是條魚、魚類已經存在很久了、淡水魚、蔚藍深海、珊瑚礁、大魚吃小魚、生存、魚群、魚的爸爸媽媽、大西洋鮭、魚與人類這十二個部分介紹了那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魚,通過一幅幅精心繪製的圖畫簡單扼要卻系統清晰地搭建出了一個關於的魚類知識框架,可以說是一本極有趣味的魚類小百科了。
這本《無處不在的魚》講述的雖然是我們最常見的魚類,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魚類的實體照片,但是它選擇的卻是通過繪畫的方式來展現那些屬於魚的故事和知識,開始我有些疑惑,是不是用高清的照片會有更好的效果呢,可是在看到內容之後卻覺得還是繪畫能夠呈現出更好的效果,特別是在很多宏觀性介紹的頁面上,繪畫的統一性能夠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而豐富卻很和諧的色彩搭配和高度還原又留下了想像力的繪畫形象讓這本書格外吸引你的目光。
作為一本知識性的繪本,它不但有清晰的知識框架結構,而且使用的語言有一定量的專業術語卻簡單易懂,而書中的找一找、猜一猜、回答一下小小的問題這樣的小互動讓嚴謹的知識有了更多的遊戲性。
我最喜歡的是書中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比如看《大西洋鮭》這一頁,確切來說這是一個跨頁,讓我們一起來看吧。
第一眼看上去這頁的內容並不多,只是河流中的大西洋鮭和簡單的介紹。但是當你仔細去其中的內容就會發現它講述了一個長長的故事,那是大西洋鮭的曲折的一生。
故事從哪裡開始呢?就從最遙遠的大海開始吧,那裡是他們名字的來處——大西洋。成年的魚群是銀灰色的,胖嘟嘟的。
誒,為什麼會有一些橙紅色和綠色的魚混在裡面了呢?它們也是大西洋鮭魚嗎?是的,他們是繁殖期的大西洋鮭,原來在繁殖季節,雄魚會變成橙色、而雌魚會變成深綠色。仔細觀察,會發現雄魚的頭部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下頜變成了鉤狀。
這些顏色和形狀發生了變化的魚,大多分布在河流之中,而且他們的方向並不是遊向大海,而是沿河向著內陸,這就是鮭魚的回流。從此時開始,它們將停止進食,然後歷經數千公裡逆流而上,而這一路的艱辛不僅是路程的疲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捕食者,比如垂釣的人類和為了過冬正在努力積蓄能量的灰熊。對於灰熊來說,這些肉質鮮美脂肪肥厚的魚群正是絕好的食物。
很有趣的是這本書的繪者在處理魚群和灰熊相遇的一幕時,畫了大量的水花,而那些魚正在翻騰跳躍。那些水花是魚群在奮力跳躍去尋找回家的路,是他們求生的證明。可是那些水花也是大熊捕食魚群時力量和速度的證明。這一場驚心動魄的角逐,沒有對錯,它們都在為了生存和繁衍而用盡了全力。另外,我個人覺得如果孩子能夠接受,可以配合一段灰熊捕食魚群的視頻來輔助閱讀,那種來自真實畫面的衝擊力更有助於我們去感受那種來自大自然的真實震撼。
而除了灰熊和人類,還有別的捕食者麼?這是書裡提出的一個小小的問題,也是一個小小的互動。才注意到遠處的輪船和冰山還有海洋中的其他動物,原來也不是簡單的背景。那是捕魚的輪船,和準備著狩獵魚群的天敵——白熊、海豚和海獅。
經過遙遙千裡,躲過了一場又一場劫難,它們藉助靈敏的嗅覺和味覺去定位,還有磁場和星星的指引,並且需要擁有堅韌的毅力和些許的幸運才能最終抵達上遊。那是它們的出生的地方,它們曾經生活過的家鄉,也是它們即將生下小小的魚寶寶的地方。在這裡它們把卵纏在河床砂礫之中,然後會孵出小小的魚苗,它們慢慢長大後會循著父輩的路去往大海,再在適當的時候遊回這裡盛夏後代。循環往復,那是生命的周期。
這就是大西洋鮭的一生。於是,這短短的一個跨頁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圖畫了,你能在裡面看到時間的流動,看到生命的起止,看到執著和毅力,看到危險和生機……仿佛頁面都隨之而流動起來,仿佛在讀的是屬於大西洋鮭一生的故事。
這樣的知識繪本,怎樣能讓人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