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相,難道真的只是走入絕境後的無奈選擇?

2020-12-22 騰訊網

回顧二戰歷史,二戰中日本最大的錯誤應該就是去偷襲珍珠港,招惹了美國,最終為自己帶來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你覺得日本人真有那麼傻嗎?他們就沒有考慮過美國參戰之後的影響?

日本人很清楚,惹上美國,絕對是一個大麻煩。但當時的日本面臨的困境,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

首先,由於連年的戰爭,特別是在中國戰場上的消耗,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已經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當時日本有軍事能力擊敗中國,但是沒有能力完全佔領中國。

由於缺乏重要的戰略資源,日軍在中國難以長期維持戰爭形態,必須尋找新的戰略物質,否則日軍最終難以維持這場侵略戰爭。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國內的經濟和資源都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

「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1939年)就開始破產」——《大東亞補給戰》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不能將希望寄托在中國,只能另闢蹊徑尋找可以支持日本繼續維持戰爭的「富庶」地區。

原本日本更早的計劃是北上入侵蘇聯,奪取西伯利亞地區,西伯利亞雖然位於高寒地區,但是各種礦產和石油資源十分豐富,可為日軍戰備武器提供能源保證。但蘇聯人也不是吃軟飯的,集結重兵跟日軍在諾門罕地區幹了一架,日軍在蘇聯的鋼鐵洪流面前,沒能佔到便宜,由此放棄了北上的想法。

在這之後,日本轉而積極南進,尋求對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侵略。東南亞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物產資源正是日本所急需。但是在當時,東南亞的很多國家都長期被西方國家殖民,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法國深耕印度支那,緬甸有英軍駐守。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都是美國的殖民地。日軍南下要佔領這些地區,就不可避免的與這些國家正面交鋒發生利益衝突。

日本執行南進策略,是很難繞過美國的。然而在當時,美國對日本也不是太友好,早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就已經參加了戰爭。只不過,美國的參與方式有些另類。他並沒有直接派軍隊來參加,而是以經濟、資源封鎖的形式間接參與。

1941年7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和中國的軍隊,否則將會對日本發起制裁。

而日本對此自然是拒絕,所以從7月26日起,美國對日本開始禁止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包括最重要的石油和鋼鐵。甚至日本在美國、英國和荷蘭等國的海外資產也被凍結,日本原本就是資源小國,美國的這一舉措,無疑會加速他的滅亡。日本多次試圖外交談判來解決問題,但都被美國回絕,這也惹惱了日本。

而在1941年下半年,德國開始大舉進攻蘇聯,蘇聯無暇東擴南下,日本再無後顧之憂,日本大本營決定對英美開戰。

其實關於偷襲珍珠港,不排除當時日本有賭的成分,他們在賭日本海軍可以在太平洋戰場上速戰速決,快速的擊敗美軍。日本的賭運一直都很不錯,甲午戰爭,他們賭贏了,日俄戰爭,他們又賭贏了,九一八,他們還是賭贏了。所以他們很自信,自信到這一次肯定又將會是同樣的結果。

事實上,偷襲珍珠港一戰術是比較成功的,行動之後,雖然第三波攻擊因為南雲忠一的錯誤判斷而放棄,但美國太平洋艦隊已經遭受重創,日本在太平洋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同時,日軍開始進軍東南亞,美菲聯軍根本不是其對手,最終麥克阿瑟丟下數萬美軍落荒而逃。

日本因此得到了東南亞豐富的資源,以及保證了運輸航線的暢通,戰爭機器再次飛速的運轉起來。日本在當時,整國上下都沉浸在不可一世的狂熱之中,甚至有人認為三個月之內就能從美國西海岸登陸,不到一年就能夠擊敗美國。

當然,當時日本國內其實不乏眼界清晰的人物。比如策劃珍珠港行動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他雖然參與了戰爭,但他心裡很清楚,這個後果。曾經留學過美國的山本知道美國的工業潛力是遠遠碾壓日本的,一旦陷入與美國作戰的計劃,日本將會陷入恐怖的消耗戰之中,而日本必將慘敗。

但與美國開戰已經被敲定,日本將美國這一沉睡的巨人驚醒已經無可避免,所以山本五十六計劃在美國發動軍事動員之前就將美軍有生力量徹底摧毀,而太平洋前線基地——珍珠港,就成為了日本首要目標。一旦拿下珍珠港,日本就可以藉此作為跳板,進攻美國本土或者控制整個南太平洋,進而逼迫元氣大傷的美國談判。

就算美國人不談判,但隨著太平洋艦隊的覆滅,他們需要時間恢復。日本認為美國當時的造船廠分布在東西海岸,如果只靠西海岸的工廠,美國短時間內無法再建一支艦隊。東海岸的工廠由於航線太長,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建一支艦隊。因此日本單方面認為,只要消滅珍珠港內的美軍艦隊,那麼美軍起碼在一年之內無法組織反擊。

也就是說,這可以為日本帶來至少一年的喘息之機,日本則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發展並最終與美國人談判以求得西方國家認可。

特別是當時日本方面樂觀的認為,德國人會戰勝蘇聯。而當德國消滅蘇聯之後,世界大局已定。軸心國迅速瓜分歐亞大陸,與美國全面對抗。到了那時候,美國也得對自己禮讓三分。然後日本與美國談判,迫使美國承認自己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

但是日本預計的時間並不準確,美國在空襲珍珠港之後開始爆發戰爭潛力,除了徵召了數百萬人的兵力之外還全面開啟戰爭工業模式。他們低估了美國戰鬥的決心,第二天,美國國會就通過投票,對日宣戰。

此外,他們更低估了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日本當時的國力水平,跟美國完全就不在一個層面上的。

日軍的武器裝備,或許在當時的國人看來,那些什麼三八大蓋可能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但是跟美國人的武器裝備相比,那都不值一提。

所以,當美國這個戰爭機器全速運轉起來之後,日本就已經註定了失敗。

尤其是在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中重挫日本海軍之後,日本就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走向失敗。

相關焦點

  • 老師不會告訴你,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是被逼無奈下的選擇
    曾經有人說,二戰中日本最大的錯誤就是去偷襲珍珠港,招惹美國。日本如果沒有偷襲珍珠港,或許美國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根本不會參加二戰。你覺得日本人真有那麼傻嗎?他們就沒有考慮過美國參戰之後的影響?日本人很清楚,惹上美國,絕對是一個大麻煩。但當時的日本面臨的困境,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
  •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但以日本方面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絕非愚蠢的決定,而是日本國內諸多的軍事、政治、外交人才,經過長時間反覆討論做出的挽救日本的正確決策。在日本最開始發動「侵華戰爭」之初,所宣傳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表面上是日本對其軍事能力的自信,實際上也是日本無奈之下給自己定的「目標」。因為在日本軍部看來,如果三個月沒能快速的滅亡中國,受本國國力的制約,日本將在侵華戰爭中失敗。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有什麼反應?
    而作為盟軍的日本也是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在亞洲戰場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之所以日本進展快,主要是因為亞洲地區普遍落後,發展真的差不少。為什麼日本敢放下「吞併中國」的話語?其實就是覺得我們太弱了。如果當時日本真的全佔中國,那麼中國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邱吉爾、蔣介石都什麼反應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簡單點說,日本國內物資貧乏,支持戰爭的戰略物資主要靠海運,日本侵華後,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封鎖和制裁,斷了他的物資來源,逼得日本沒有辦法,所以迫不得已,鋌而走險,妄圖在太平洋上打出一條活路。
  • 日本人明明打不過美國,卻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凌晨,183架日本戰機自航母騰空而起,劃破寂靜的天空,如同獵鷹一樣撲向了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伴隨著「噼裡啪啦」的爆炸聲,以及美國士兵撕心裂肺的求救聲,日本正式跟美國撕破了臉,太平洋戰爭至此正式打響。
  • 日本不知道自己與美國的差距嗎?當初為何要偷襲珍珠港?
    二戰時期,讓世界震驚的大事接連發生,但要是說哪一件事情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揭開謎團,日本對於珍珠港的偷襲絕對是榜上有名,關於這件事歷史上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於日軍這種近似於飛蛾撲火的獻祭行為,很多人都不明白,難道日本在二戰時期真的膨脹到了這個地步嗎?
  • 為什麼說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海軍在哈裡·亞內爾的率領下,在夏威夷進行了一場軍事演習,這場演習的設想是,日本海軍以2艘航空母艦和4艘驅逐艦對珍珠港內的美國海軍發起偷襲,結果是日軍大獲全勝。而就在珍珠港的附近,遊弋著一艘日本特務船,完全目睹了演戲的全過程。這是1932年初的事,十年後,山本五十六的偷襲計劃與亞內爾的演習計劃如出一轍。在世人的眼中,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是源於日本人的奇思妙想。
  • 電影偷襲珍珠港(虎虎虎)觀後感
    看電影《偷襲珍珠港》(又名《虎虎虎》)覺得是戰爭片中拍得最好的了。我不想對電影做面面俱到的分析。因為這不但做不到,即使勉強做到了,也不像是一篇影評,而是電影介紹了。《偷襲珍珠港》中,影片一開始給日本指揮官山本五十六的戰爭觀念定性為賭局。為什麼是賭局呢?
  • 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竟是一個德國家庭和日本書記官的密謀
    偷襲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灣攻擊)是指由二戰時期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 偷襲珍珠港的致命大敗局
    生於東京的堀田江理(Eri Hotta),先後在日本、美國和英國接受教育,並先後執教於牛津、東京和耶路撒冷,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堀田江理將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前八個月的歷史細節,整個計劃的決策過程,以及日本政府在1941年面臨的兩難處境。包括日本自1937年入侵中國後,耗盡人力和有限的資源,經濟也每況愈下。
  • 電影偷襲珍珠港(虎虎虎)觀後感
    因為首先,在山本看來,要在軍事上打擊美國,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是唯一選擇。第二,偷襲不一定能成功。第三,即使偷襲成功也可能招致報復。但儘管是賭博,山本還是把戰爭的基調定下了。他開始讓軍事家進行戰略謀劃,讓空軍進行實戰演練。從影片中看到日本年輕的士兵在訓練中轟炸假想的夏威夷美國軍事基地時那種熱情高漲和興奮,叫人無法想像。這些士兵了解戰爭的意義嗎?為什麼要去打仗?知道戰爭的殘酷性和後果嗎?
  • 日本偷襲珍珠港,一群明白人為何最終集體發瘋了?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戰術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戰略上,卻是自殺。在深陷中國戰區同時,又樹敵於美國,決策如此無理性,堪稱喪心病狂。當時的日本政客真是一群瘋子?堀(音同窟)田江理這本《日本大敗局》通過對「偷襲珍珠港」決策過程的勾勒,展現出理性是如何被吞沒的----其實每個人都是明白人,可誰也不敢說不,都指望別人出頭、自己附和,最終釀成集體災難。事實證明,決策失誤不僅是最高決策人的問題,更是決策機制的問題,當高層利益與底層利益分離時,瘋狂蠢行在所難免。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
    偷襲珍珠港我們先來看一看美國的損失,對於駐守珍珠港的美國海軍來說,日本的這次偷襲實在太突然啦,完全沒有一點防備。正如當時的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所說:必須承認,它的確是一場非常漂亮的軍事行動;撇開奸詐的行為不說,日本人這次真的表現的相當出色。當然日本表現出色,美國肯定非常悲慘啦。首先人員的損失,珍珠港的偷襲僅僅持續一個小時又50分鐘,但這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戰爭,令美國戰死了2403人,還有1178人受傷。
  • 珍珠港之後的報復:「東京轟炸」中,美國如何懲罰日本的偷襲?
    「英國首相邱吉爾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喜出望外說:「好了!我們總算贏了,現在美國和英國在同一條船上了」!他立即從戰時內閣取得授權,對日宣戰。」01.▲日本偷襲珍珠港這個充滿著黑色幽默的小故事其實都是後話了,就在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後,全世界都瞠目結舌,待在原地,美國當然也要和所有人一樣表達出一種憤怒和震驚,羅斯福甚至還發表了那個最著名的一次
  • 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紀實,原來是這樣爆發的
    我麼知道,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6:00:距珍珠港370海裡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裡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胡島北220海裡。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鬥機起飛飛向珍珠港。
  • 太平洋戰爭:日軍偷襲珍珠港,為何成為了自掘墳墓的行動?
    日軍偷襲珍珠港,從戰略意義上講並不算是走了一步臭棋,從當時的戰爭和日本國際環境來講,只能冒險偷襲珍珠港,讓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徹底癱瘓,使其無暇顧及東南亞的戰事,日本還能有一線生機,不然日軍的處境將面臨著溫水煮青蛙的悲劇,為何會這樣呢?
  • 偷襲珍珠港20分鐘後,日本才遞上對美宣戰書,美國:你們等著瞧!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以及瓦胡島上的飛機場,致使停泊在港內的艦艇全軍覆沒,美國宣布參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是進行策劃的結果,日軍反覆進行沙盤演練,還在佐伯灣以戰列艦為目標進行了兩次施展攻擊演習。
  • 日本偷襲珍珠港,都是被中國頑強抗戰逼的?——《決戰中途島》(上)
    在1939年的時候,日本首先選擇「北進」策略,去搶奪前蘇聯的地盤和資源。但是在1939年的時候發生叫「哈拉哈河戰役」,日軍是遭到了前蘇聯紅軍迎頭痛擊,當時損失好幾萬人倉皇而逃。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思想,他設計了「偷襲珍珠港」的方案,並且在1941年的12月7號得以順利的進行。當然了這樣一種打法肯定是很齷齪的,一邊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日本外交官仍然在和美國政府進行談判,在遞外交文書,但是這邊日本海軍已經是開啟了對珍珠港的進攻。
  • 歷史上的今天:日軍偷襲珍珠港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這一天上午,日軍突然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全軍覆沒。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目的又是什麼呢?於是,日本最終決定孤注一擲向美國發起挑戰,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位於西太平洋夏威夷群島,是日本南進擴大戰爭的主要障礙,日本妄圖通過摧毀美國海軍主力,從東南亞獲取戰略資源。日軍為了襲擊珍珠港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進行了周密準備。
  • 作為偷襲珍珠港的總策劃,山本五十六最終被美國人成功復仇
    1941年底,在成功偷襲珍珠港後,作為這次事件的總策劃和總導演,山本五十六得到了日本各界的頂禮膜拜,儼然如同軍神一般存在著。但是,山本自己卻非常清楚,以美國的國力而言,日本取勝只是暫時的,美軍的報復或許很快就會來臨。事實上,他的分析和判斷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