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段話的意思是,局面安定時容易維持,事情未出現變化的預兆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散失。在事情尚未開始時就要提前做好準備,在禍亂還沒有產生以前就要提早防範。合抱粗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壘築於一塊塊的土坯;千裡的遠行,得益於腳下一步步足跡的累積。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肆意逞強,拔苗助長,就會遭受致失敗。如果抗拒這種演變的過程,就會引發混亂,局面失去控制。
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招致失敗,順其自然,不過於執著所以局面也不會失控。有些人做事情,經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其實,慎始慎終,就不會失敗。因此,聖人追求別人所不追求的,不貪求難以得到的東西,學習別人所不願意學習的經驗教訓,幫助人們糾正偏激和過錯,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妄加幹預。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無論多大的成績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天下沒有一步登天的事情。做事情要謹小慎微,時刻檢查和提醒自己,防止犯錯誤。古雲,「行百裡半九十」,這就是古人在提醒做事情要善始善終,在沒有到達終點之前,既是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也不敢鬆懈,更不敢驕傲,更不能馬虎,防止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