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六十四章中有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是老子肯定持之以恆的毅力對事情結果起到積極作用的聞釋。意思是:如果能像慎重對待開始一樣對結束,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了。
老子認為很多人在剛開始的時候都能夠開創出良好的做人態勢,以及相應的做事局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熱情逐漸冷卻,專注力日漸渙散,整個態勢隨之崩盤,最終做事失敗,做人也失敗。
我們做人做事要引以為戒,興當善始善終,以怎樣的狀態開始,就以怎樣的狀態結束,失敗不會有,結局也不會錯。
有個老木匠,他兢兢業業幹了一輩子木匠活,終於到了退休的年紀。有一天,他一身輕鬆地對老闆說,他終於可以休息了,再過一個月,他就可以回家與家人相守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老闆痛快地答應了,不過,他有一個請求,希望老木匠在臨走前再幫他最後一個忙——造一間精巧的小木屋,老木匠欣然答應了。不過,退休在即,老木匠的心思早已不在工作上了,他隨隨便便地挑選了木料,馬馬虎虎地建完了小木屋。
到了交貨驗收的那天,老闆將一把鑰匙交到了老木匠手中,然後說道:「這是你的房子,我把它當作禮物送給你。」
老木匠先是愣住了,然後懊悔的表情盈滿了臉龐,他從第一天工作開始,一生蓋了無數漂亮精緻的房子,可到了最後,他卻給自己蓋了一座粗製濫造的房子。
善始並不難做到,人的好奇、熱情、理想、大義、責任感……這任何的一個積極因素都足以支撐人們創造出一個美好的開始;但善終並不容易做到,因為好奇會消散,熱情會冷卻,理想會破滅,大義會淡薄,責任感會缺失……
這些消極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夠促使人們得到一個醜陋的結局。故事中的老木匠也曾有好的開始,甚至有好的整個過程,可只有這結局不盡如人意,可謂遺憾。正因為生活中很多人都像老木匠一樣,沒有做到善始善終,以致抱憾,所以我們才要引以為戒。
其實,當我們深究做人不能善始善終的原因時,就會發現支撐我們做人有持之以恆信念的最重要的兩個積極因素——意志力和專注力被削弱了。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有一位名叫「樂羊子」的賢者,他年輕的時候無所事事,整天不是在家好吃懶做,就是在外閒逛。後來,他娶了一位妻子,這個妻子賢良淑德,知書達理,而且頗有見地。
有一天,樂羊子妻對樂羊子說:「你堂堂七尺男兒,總是賦閒在家不好,如果你能多學一些知識和技能,將來就可以做大事了。不過,咱們這裡是個小地方,你總在這裡轉悠,是不會有出息的,不如準備一些盤纏,到遠方去遊學吧。」
樂羊子覺得妻子說得有道理,便收拾行裝,離開了家鄉。一年後,樂羊子妻正在家中織布,忽聞門外有動靜,便起身開門,沒想到樂羊子竟站在門外。
樂羊子妻歡喜萬分,馬上將丈夫迎進屋中,隔了片刻,樂羊子妻忽然想起了什麼,臉色一暗,說道:「你去外面求學,怎麼一年就回來了,難道已經學完了嗎?」
樂羊子愁眉苦臉地說道:「我很想你,根本學不下去,而且遊學的生活太苦了,你又不在身邊照顧我,我實在堅持不了了。」
樂羊子妻一聽,立刻拿起一把剪刀,將織布機上的線剪斷,樂羊子趕緊上前阻攔,他的妻子卻說道:「你看見了嗎?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一線,一尺、一丈。一匹積累起來的,我每天專注於織布,再累也不會覺得辛苦,經年累月織下去,從沒想過要放棄。
我今天把布剪斷,就等於前功盡棄。你讀書就像這織布一樣,你思念我,我很欣慰,可這樣一來你就無法專注於學習;你意志不夠堅定,稍微受點苦就跑回家,你總是這樣,什麼時候才能成才啊!」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馬上折返回去繼續求學,此一去整整七年,期間,他從沒回過家探視,也從未中斷過學業,直至學成歸來。
人生中很多消極的東西,甚至是積極的東西,都有可能會擊潰人的意志力,渙散人的專注力,使我們做人半途而廢,成功地起,卻失敗地回。
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考驗,我們所接受考核的唯一內容就是做人,這就需要我們始終保持住專注力和意志力,將立於起點時那副飽滿的身心狀態毫無減損地保持到終點,持之以恆,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