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展覽都是「同義詞」——博物館「文明展」的當下與未來

2021-01-17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近年,國內博物館特別展覽數量井噴式增長,每年的統計數據均以萬計,這些展覽從類型上看,以歷史序列、精品文物、考古大發現、主題藏品和入境展覽為多,而從文明角度呈現某一區域、某一歷史時期特質的展覽則非常鮮見。從影響程度上看,屈指可數的幾個文明展均引起了受眾的極大興趣,觀者如潮的同時,也呈現出了評價的多元,值得大家思考。

文明展中的精彩之作

上海博物館於2020年5月26日開幕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以下簡稱「江南展」),是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影響,眾多展覽按下「暫停鍵」之後,最早按計劃開幕的特展之一。從內容、主題和類型上看,「江南展」反映了江南地區綿延數千年的文化源流,發掘了江南文化「詩性」「自由」的內涵特質,從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角度出發,把「江南文化」與立足時代、弘揚文脈、助力發展相結合,從博物館展覽的角度構建起了「江南文明」,是國內博物館展覽中少見的文明展。

上海博物館「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海報

2019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實施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以下簡稱「『與天長久』特展」),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展。特展在時代上緊扣陝西最為輝煌的歷史年代,內容上以陝西文物精品和考古新發現為主,對周秦漢唐四個朝代的權力運作、思想信仰、生活風尚、對外交流、科技藝術等主題,進行了美術史、思想史上的深度闡釋。把周秦漢唐精品文物加以考古學角度的組合,大力破除舊有模式,進行了全新的演繹,仿佛是對經典佳餚的一番創意打造,令人耳目一新、味蕾一振。總體而論,此特展以較高的經典內容再協同、再詮釋、再提煉能力,體現了清華藝術博物館和策展人強烈的學術創新意識,是高校博物館展覽策劃的優秀代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海報

同一年度內,湖南省博物館「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以下簡稱「根·魂展」),選用了30件/組有代表性的文物,把主要精力放在展品詮釋上。由一件文物的時間線索和地域空間發散開來,協同考古學、美術史研究新成果,以較大的展示空間、豐富的背景資料,將文物折射出來的生死觀念、生活習俗、宗教傳播、時代變革串聯成諸多條文明線索呈現給觀眾,既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鑑的壯闊歷史,又講述了中華文明發展歷程。湖南省博物館一貫以擅於打造原創精品展覽、挖掘館藏資源信息著稱,陳列設計能力較強,形式和內容往往能夠兩相契合。「根魂展」在展示中華文明自身發展與對外交往文明史上的成功,就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又一次展示。

湖南省博物館「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海報

2018年,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軍合作,策劃了「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原創特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又在此基礎上以「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以下簡稱「無問東西」)展,進行了二次演繹。特展圍繞中、意兩國這一歷史階段的交流互鑑展開,通過美術史常用的圖像分析方法,透析器物背後看到的「人和群體」,找尋同一個時間坐標裡的共同記憶,通觀中、意物質文明的異和同。不得不說,此展是少見的文明對比展,是學院派最新學術成果映射博物館展覽創新的實例,給觀看者顛覆式的震撼,是當時的話題性事件。

中國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海報

2017年農曆新年前夕,上海博物館舉辦了「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以下簡稱「鴻古餘音」)。展覽以王權與統治、禮制與信仰、生存與死亡等具有典型西方哲學視角的方式展開,拋棄了新石器時代、夏商兩周、秦漢時期考古文化和「金石學」等固有的思維範式,分為文字、統治、信仰、生活、葬儀五個單元,罕有的將玉器、陶器、青銅器等不同材質的文物,高低錯落的擺放到同一個展櫃裡,把早期中國這一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以別樣的實踐,奉獻給了春節期間來博物館享受文化盛宴的觀眾。

上海博物館「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海報

文明內核的提煉與取捨

對觀眾來說,文明展的欣賞門檻比較高,展覽評價往往多元,且兩極化嚴重,如部分觀眾認為「江南展」的「思路混亂,有失上博水準」「展陳序列不清」,也有部分觀眾認為「展覽特別用心,細節處處是江南」。或許是因為「江南展」的文字量較大,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能做到平心靜氣地閱讀文字尚且困難,還要做好文字背後的「閱讀理解」,讀懂、弄通引申義,恐怕難度過大。而對那些深受考古學科影響的、傳統意義上懂一些考古知識的觀眾來說,他們有關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明清工藝等傳世文物的知識儲備又略顯不足,而這些類別的器物恰恰是江南文明中的大宗,看來即便是具備一定知識儲備的觀眾,也很難與「江南展」產生較多共鳴。

「江南展」中開啟第四單元敘述的「文人書齋」復原景觀

因此,文明展應該找準「文明內核」,書畫類文物就是江南文明的核心。「江南展」打破了書畫文物的鑑賞常規,把那些以往只是從風格流派、技法特點、題跋流傳、圖像對比等角度進行鑑賞的書畫作品,比如惲壽平色彩豐富又不失文雅的沒骨花卉,與顧炎武往來甚密的歸莊墨竹,弘仁、倪瓚風格的黃山山水,皆呈現出他們在王朝更迭之際,難能可貴的獨立人格,將書畫作品樹立成了一座座令人唏噓、肅然起敬的紀念碑,一改江南風情萬種的老印象,江南在觀眾心中多了剛強的一面。在兩個板塊之間,「江南展」又利用館藏明清家具,以及明代朱守城夫婦墓發現的文房器具,復原了江南文士的書齋。書齋聯通著內外,所有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切,均可在這裡完成。書齋又是文人開展鑑藏著錄、把玩雅器、交遊活動的空間。這一書齋的復原,大有點睛之意,一方面總結了前三個板塊的主旨,又開啟了第四板塊的敘事線索,將江南文明中的大格局與小喜好勾連起來,有承上啟下的意味,在陳列設計上的選位、定位十分巧妙。

「江南展」第三單元表現江南人「達則兼善天下」的展櫃場景

文明展應該做到透物見人、透物見史、透物見文明。江南展中,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江南文人,每一組展品背後都是一個仿佛能夠觸手可及的江南風尚,江南文明就是由這些人和這些風尚組合起來的。蘇州孫策、孫堅墓出土的五聯罐,讓人能聯想到三國時期孫權政權的智慧;朱然墓出土的越窯青瓷卣形壺,展示了三國時期武將的驍勇善戰;錢鏐銀簡講述著吳越國帝王世家的自然信仰;合肥包綬墓出土的影青鏤空香薰,簡約的釉水上布滿了歲月痕跡,體現了名臣的清廉堅守……江南文明中的諸多個案,最終匯聚成了江南文明的整體形象。「加法容易減法難」這條規律,同樣適用於文明展。文明展需要的「引申義」和需要調用的文物門類很多,大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意味,要做好文字撰寫、主題取捨、展品挑選等要素的協同,難度可想而知。選件太多這一問題,在「江南展」中比較突出,是觀眾反應「序列不清」的主要根源。「江南展」第四板塊「雅意閒趣」裡的江南工藝品,是上博館藏強項,但每種工藝選用展品太多,就顯得展線冗長、難以聚焦,主題很容易被削弱。不如將不同材質的工藝品各選其一,包羅萬象地置於同一展櫃,觀賞性、趣味性將會大增,江南文明的多彩也會得到更好的凸顯。

「與天久長」展第六單元「多元融匯」下的造像組合

「與天久長」特展在加減法方面問題更為複雜,首先文物代表性太強,一級品佔比達60%之高,文物精品減弱了觀眾對主題的興趣,目光都被金光寶器吸引去了;其次文字數量太少,大量的小主題信息和文物說明,以二維碼的形式交代給觀眾,形式雖然新穎,但展廳很暗,以至於信息傳遞的效果不佳,導致策展人的意圖不能很好表達,繼而一個精彩的文明展,被當做了文物精品展去觀看。

「根·魂」展中,展品與展板之間「加減法」的處理

「根·魂展」在加減法上做得較好,展品數量上做減法、文字信息上做加法,30件展品不會給觀眾太多觀看上的壓力,不失為文明展的一個難得方案。「鴻古餘音」特展在文字數量的把握上,五個板塊的一級展板字數控制在250字以內,小主題性質的二級展板字數控制在140字以內,每個展櫃只在少部分文物說明牌上添加60餘字的說明,總體數量適中,符合當今網絡閱讀習慣,觀眾普遍反映閱讀量、理解度適中,並且感到富有意趣,收穫了較好效果。

互為表裡的文明展與博物館未來

對博物館來說,辦一個好的文明展並非易事,因此文明展並非特別展覽的首選項。有文明展成功策劃經驗的博物館,在綜合實力方面均屬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比如上海博物館數十年不間斷地舉辦江南多元文化的特別展覽,最終整合出的「江南展」驚豔世人,屬於「十年磨一劍」;湖南省博物館十分注重學術研究,展覽原創能力較強,「馬王堆漢墓基本陳列」「鳳舞九天:楚文化展」等,都屬於教科書級別的展覽佳作。有些單位則對展覽內容反覆比排、反覆推演,最終打磨出的特展令人驚嘆;比如陝西「周秦漢唐」文明屬於國內和出境展覽的寵兒,此主題特展的闡述角度、研究深度、互動方法、周邊產品十分豐富;「與天久長」特展,可視作周秦漢唐文明,與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代表的科研高校博物館相碰撞的產物,自然相當精彩;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全球博物館業的風向標之一,對文明展的策劃把控也不在話下。可以這樣說,文明展的舉辦是一個瞬間片段,但文明展的成功絕非一日之跡,是博物館注重日常積累、原創引領、科研先行、長期積澱的結果。

上海博物館近年有關「江南文化」主題的特展梳理

圖片來源:拿破破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文明展的成功離不開創新思維。當前國內博物館的展覽,大有滿館儘是考古新發現、大發現之趨,儘是精品展、通史展、主題展之勢,亟須有關方面進一步深耕。講好一個文明展,若非人才儲備有一定基礎、視野眼界有一定包容、行業認知有一定廣度,自是難以破局解題。「無問東西」特展在考古學研究背景之上,大量運用了美術史圖像分析法;「鴻古餘音」特展主題參以運用西方歷史研究中的文明要素論,為了解早期中國歷史提供了另一個角度;「與天久長」特展內容和框架較為成熟,若無最新研究成果和闡釋方法的更新迭代,周秦漢唐文明將會一直是一副「老面孔」;「江南展」敘事宏大,所涉領域眾多,若無考古文物和書畫雅器兩方面的跨越式認識,不會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當然,面對創新性工作,管理層也要建立相應的容錯機制,多一點實際關懷,為創新者營造良好的做事環境。

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基本陳列」中歌舞奏樂俑的「舞臺式」展廳設計

當今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服務機構,理應跟上變革步伐,適應社會新需求,讓展覽與觀眾的需求更加契合。具有我國特色的博物館學已經較為成熟,其學科背景主要由考古學的相關體系構成,而近些年發展較為迅猛的美術史學,在參與博物館學進一步社會化的進程中,顯得較為薄弱。這不僅顯現出博物館學與時代進程的略微脫節,暴露了些許博物館學在社會化發展上的困境,也顯現出博物館在適應新形勢上的被動。人才儲備不足、創新引領不足、務實創業不足這三個方面問題尤為突出,嚴重製約博物館行業發展。博物館學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以文明展這種新的展覽業態為抓手,組建一支隊伍、開展一批項目、搞活一座博物館,未嘗不是新博物館、新博物館學改革的方向。

「鴻古餘音」展中跨越時空的玉禮器

2015年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之後,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空間,開始樂於為觀眾提供更好的生活體驗和探索樂趣,但是,觀眾在參與博物館展覽的新方式、新方法上,還顯得有些手足無措。我們不能苛責觀眾能力不足,反倒應該更加努力,去策劃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而非故弄玄虛、故作深沉;我們不能苛責觀眾看展隨便、浮光掠影,只能反思對觀眾的培訓力度不足,沒有與觀眾共同構建起互相尊重的良好互動關係。處於時代變革中的博物館從業人員,應該以文明展為鏡鑑拷問自己,能否策劃出優秀的文明展,能否有足夠的能力幫助觀眾看懂文明展,這是搭建新博物館展覽與新觀眾間橋梁的關鍵。

元朝帝後御容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因為思維慣性、創新驅動、策展能力、管理協同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文明展的策劃還處於探索階段,希望文明展能夠成為今後展覽策劃的重點方向,為更好講述區域文明、時代文明、中華文明,向世界展示中國自己的文明觀,加深各文明的交流互鑑提供有意義的助力。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時排隊的人群

此文章為原創,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過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用於商業用途的目的,請提前聯繫我同意後方可操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中國文明展在日本橫浜美術館舉行
    專程來日的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稱,這是中國近年來在海外舉行的最高檔次和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展覽。  此次中國文明展選取了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到隋唐時代約六千多年間的珍貴文物,包括青銅器、金銀玉器、漆器等,以向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展示中國文明的魅力。其中,唐中宗第三子節愍太子墓中出土的三幅壁畫,色彩鮮豔,人物表現精緻,是首次公開展出。
  • 湘博展覽多媒體互動新模式與青年文化教育
    文/湖南省博物館 喻燕姣2020年9月26日至2021年1月5日,為期3個月的「秘魯古代文明展」在湖南省博物館落下帷幕。這是我館引進的首個來自南美大陸的古代文明展,這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文明,一個從未使用過錢幣的文明,一個沒有發明鐵器、車輪卻創造了輝煌石構建築的文明。
  • 喜訊:金昌市博物館成功晉升國家三級博物館
    一是「基本陳列+臨時展覽」格局日趨完善。舉辦《金光璀璨 世代昌明——金昌古代文明展》《民淳俗美——金昌民俗文化展》《生命的歷程——金昌古生物化石展》等基本陳列3個;舉辦《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金昌社會生活變遷展》《夢想——車夫攀登珠峰紀實圖片展》等臨時展覽11個;引進《安和常樂——天津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從貴族禮器到世俗用具——甘肅絲綢之路青銅器特展》《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等臨時展覽11個。
  • 展覽+解謎:博物館文創新品類
    線下社交場景、體驗式消費、沉浸式娛樂……密室之所以興起,因為它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需求。引人入勝、燒腦、好玩,培養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這是密室吸引人之處。而大多數密室逃脫的本質,則是體驗式的解謎。放眼全球,博物館與解謎遊戲結合已有很長的時間。在歐洲及日本等國家,這已經是深受觀眾喜愛的博物館活動之一。比如:在巴黎羅浮宮,就曾有一場《破譯公式》的解謎活動。
  •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推出全新大型展覽「2219:暢想未來」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
    新加坡2019年11月18日–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近日推出 「2219:暢想未來」 大型展覽,意在探索200年後世界的變化。    藝術科學博物館的執行主任Honor Harger女士表示:」此次全新的展覽將新加坡開埠200周年紀念活動的重點從過去轉向未來。與其猜測 200 年未來發展, 「2219:暢想未來」 所呈現的是由全球20多位具有想像力的藝術家提出的構想。他們將打造『體驗式未來』,通過沉浸式裝置、劇場配置、冥想空間、互動藝術品、電影、印刷品和雕刻品等,讓觀眾能夠走進並融入未來世界。
  • 走進河博《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和諧共生 山水一脈
    年終歲尾,河北博物院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啟帷,傾情展出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等亞洲國家文博機構精彩館藏,一束束亞洲古老文明之光,在燕趙大地熠熠生輝。這是河北省首次舉辦如此高端海外文物展,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珍貴程度均鮮有展覽可以比擬。
  • 甘肅省博物館不得不看的三件國寶,還曾亮相央視《國家寶藏》
    每到一個城市我都喜歡去逛逛當地的博物館,博物館是了解一個城市重要的渠道,而且還可以見到很多的文物,細細的逛慢慢的看,仿佛走在歷史長河中與古人對話。 這次來蘭州,除了一睹黃河的風採再就是甘肅省博物館最吸引我了,我國國家旅遊的標誌、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銅奔馬)正是在這裡。
  • 英國V&A博物館展覽《小熊維尼:探索經典》,在展覽中探索童真和快樂
    《小熊維尼:探索經典》是一個為各個年齡段的人們帶來歡樂的多感官展覽。展示的是小熊維尼、A.A. Milne和E. H. Shepard 和故事。 展覽通過5個敘事空間吸引遊客,開篇章節以「非常受歡迎的熊」開始冒險,在熊的旁邊展示了各種紀念品和循環播放的視頻,並在22英寸顯示屏上分享了迪士尼早期的動畫,錄像和音樂。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上榜!2019年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
    ,其中,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上榜精品獎。入圍終評的29個陳列展覽從114個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獲獎單位不再集中於傳統的文物部門所屬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區域綜合博物館,而是擴展到了自然類、行業類、高校類等專題特色博物館;獲獎展覽的題材更為廣泛,歷史文化、藝術工藝、考古遺址、革命紀念、工業遺產、自然、民族等多彩多姿,令人耳目一新。
  • 一百個博物館精品展覽,一定要看!
    展品共220餘件(套),其中140餘件(套)文物來自故宮博物院,另80餘件(套)來自扎什倫布寺,大多數文物都是首次面向社會展出。 02 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
  •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16家博物館美術館,2018年度展覽計劃
    周  三  發  布  魔  都  戲  劇  預  告周  五  發  布  魔  都  展  覽  預  告▼
  • 山西省5家博物館展覽被國家文物局推介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等單位承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座談會在遼寧省博物館召開。在此次會議中,山西共有5家博物館選送的展覽入選,大同市博物館《銅耀大同——古代銅造藝術陳列》、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壺關縣文物博物館《抗大一分校在壺關》、夏縣博物館《夏縣西村時代生活展》等4個項目獲得一般推介,山西博物院選送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獲得重點推薦。
  •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華夏 曾江 通訊員 張帆)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開幕式上,主辦方還揭曉了「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四川2020『國際博物館日』全民有獎徵文活動」的評獎結果。  專家雲集,為講好文物故事獻計獻策  據悉,此次論壇吸引了62家博物館和7家文博行業公司參與。
  • 口述歷史在博物館展覽中的角色強化
    博物館展覽中的展品闡釋,大多源自策展人的學識經驗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往往視角單一、刻板乏味。為此,一些博物館嘗試引進觀眾觀點,藉以豐富展品解釋視角,激發觀眾的參與熱情和觀展興致。2005年,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委員會組織開展了「重訪藏品」的計劃。
  • 敦煌博物館將展覽搬進廣州西餐廳
    「3D錯覺」敦煌壁畫吸引消費者前來打卡近日,一場主題為「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展覽在廣州必勝客麗影餐廳驚豔亮相。該展覽不僅展示了六大敦煌藝術系列作品,還跨界了國際知名3D立體畫大師、「世界上最長3D地畫」英國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萬氏兄弟,首次以3D錯覺藝術的手法演繹敦煌。該展將持續到2021年1月10日。
  • 十大熱門博物館展覽進行時 遊客錯峰觀展體驗更佳
    在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中,眾多遊客選擇參觀博物館,「逛博物館」成為了新時尚。據了解,截至2019年底,全國備案的博物館達到5535家,2019年全國博物館帶動旅遊收入約324億元。遊客參觀熱情的高漲也離不開各家博物館精心策劃的展覽展出,錯過假期觀展的遊客也不要感到遺憾,還有不少熱門博物館的展覽依舊在展出,錯峰觀展體驗更佳。
  • 【趣味展覽】倫敦博物館福爾摩斯展
    不久前,很多人因為終於等來了《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官方預告片激動萬分。但是隨之而來的噩耗是,第四季的正式播出大概要到2016年了…好在,在英國倫敦博物館,一場規模極大的福爾摩斯展開幕了。仿佛,他真的來過這個世界。
  • 奢侈品品牌熱衷在美術館、博物館辦展覽,誰是真正的贏家?
    這些商業品牌展覽能否為美術館、博物館帶來正面效益,美術館、博物館辦品牌展覽,是自降身價嗎? 舉辦大牌展覽,也代表著精明商業領域對於美術館場館的認可。「如果展覽能夠達到好的美譽度,對於美術館和品牌而言,是雙贏的局面。」 不過,美術館和品牌的合作方式也有值得探討之處。金怡介紹,在國外有比較成熟的贊助法規,品牌可以通過贊助美術館獲取稅收減免,因此許多品牌都願意支持美術館發展,但在國內,這方面還比較模糊。
  • 天氣太冷了,來博物館暖暖心吧! ——武威市博物館近期展覽介紹
    ——武威市博物館近期展覽介紹 2020-11-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地區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可實景逛展館、看展覽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北京市文物局新媒體「北京文博」近期匯總了北京地區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線上展覽資源,觀眾可以在各機構網站上觀看線上展覽、獲取數位化資源。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今年春節各地博物館停止開放,多項原定推出的文化展覽臨時取消。國家文物局日前作出通知,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北京文物局匯總了一批北京地區博物館推出的系列線上展覽展示內容,旨在通過多種新媒體手段,滿足公眾足不出戶在線觀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