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面對未來一段時間較為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及兩岸緊迫的經濟形勢,我們邀請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朱磊從「如何理解『雙循環』戰略」和「『雙循環』戰略下的市場機遇」為廣大臺商解進行深度分析。我們知道,作為戰略主軸的「內循環」模式主要由生產和消費兩方面支撐,為臺商提供重要的市場機遇。今天奉上該篇內容的第二部分:生產內循環方面市場機遇的深度解讀。
生產內循環的重點是高端製造、自主可控和新基建。
在中美經貿關係充滿著諸多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建設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鏈,是中國大陸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關鍵推動。電子元器件、半導體、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是佔領該賽道的核心與關鍵,在政策助力和企業自身需求的共同驅動下,重點關注高端製造及自主可控領域,優先進入半導體、生物醫藥、新能源等行業。布局5G、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行業,在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企業融資難度降低,研發優惠有望加大。
高端製造在不少領域都是臺商的強項。例如,臺灣工具機產業在世界產量排名第7,位列中國大陸、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韓國之後,全球市場佔有率5%-6%。臺灣在上遊材料部分的滾珠螺杆、線性滑軌等較發達,是全球第2大滾珠螺杆供應地。臺灣90%的工具機及零部件廠商集中在大臺中,臺灣中部地區成為全球唯一的工具機及零部件產業聚落。臺灣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全球市佔率第一,臺灣LED組件產業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為全球前三大供應地。大陸新的市場形勢為臺商赴大陸投資或與陸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成長機遇。
自主可控核心領域是半導體行業機會。作為自主可控領域的核心基礎產業,半導體行業的國產替代正在加速,後續有望迎來政策及資金的多重支撐。半導體先進位程領域臺灣企業目前幾乎是執世界之牛耳。臺灣半導體代工晶圓產能和封測規模居全球首位,與大陸形成優勢互補。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成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將佔據一半。同時大陸的半導體產業產能不足,自給率僅15.4%,這個巨大缺口就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難得機遇。目前中國大陸是臺灣半導體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佔比近6成。臺資企業如果能夠設法在中國大陸加大投資生產或技術轉移,目前應該是最佳時機。
醫藥生物行業在後疫情時期有優先收益。後續國家和各地方省市將逐漸加大醫療補短板新基建,在政策加碼以及科技創新的驅動之下,國產替代有望進一步加速,醫藥生物行業景氣上行空間進一步打開,重點關注疫苗及醫療器械賽道。臺灣生物醫藥產業一直具有領先優勢,值得深度參與。臺灣西藥製劑產業發展已超過30年,目前從藥品研發、原料供應、藥品產制產業結構完整。臺灣化妝品市場由國際企業居主導地位。臺灣化妝品廠商多為中小企業,為擴大營業收入,拓展海外市場已是勢在必行。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高端製造業升級。在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政策布局新能源產業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將鼓勵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的盈利能力,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臺灣9家汽車廠旗下的零部件代工廠約494家,加上供應售後維修體系的零部件廠商,臺灣汽車上中下遊供應廠商約2569家,赴中國大陸投資廠商超過百家。目前臺灣廠商多已從局部製程自動化而發展出少量多樣的彈性製造能力,品質也達國際水平。臺灣汽車零部件產業上中下遊供應鏈相當完整,未來發展方向是整合智能製造、物聯網,串聯研發、生產、銷售、物流與維修等生態供應鏈,與大陸產業發展方向契合。
5G、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具有大量投資機會。臺灣在信息通信行業有較強競爭力,蘋果公司的前200大供貨商名單中,臺廠佔42家,以泛鴻海集團最多;陸廠21家。目前在大陸廠商的有力競爭下,臺灣網通廠商已逐步往中高階、全網管型產品、以及低功耗廣域網絡應用發展。5G建設周期長,隨著建設的逐步開展,通信相關企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5G建設後期還會帶動超高清、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虛擬實境等下遊應用端的投資及發展。雲計算是新基建的重要一環,後續政策有望持續加碼,雲計算加速發展能夠有效推動數據中心發展,提升雲應用的滲透率。
臺灣傳感器產業基本完整,上遊傳感組件投入廠商相對較多,且在傳感器製造與封測都有島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支撐。中遊模組廠商相對較少,相較國際大廠島內廠商在模組產品布局也相對落後。目前臺灣上遊感測組件以光學傳感較佳,除光學鏡頭與觸控傳感器廠商長期是蘋果的供應鏈廠商外,光傳感器也已打入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主流品牌,光學滑鼠影像傳感器廠商更是穩居全球領導地位。5G作為最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臺商應充分利用大陸當前經濟發展機遇發展和壯大自身的水平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