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有人認為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有時候掌握權力的那一方,最有決定「真相」的話語權。所以,人有時候不應以成敗論英雄,因一個人成功與否,不能絕對地決定著他的品行與能力。而一個人能夠獲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背後並不一定正大光明。
像宣武門之變,到底有多殘酷?看過相關史料記載的人也許會認為,那只是一場很正常的「清除不軌賊子」的正義鬥爭,但實際情況比史書中的記載還要狠。勝利者坐擁天下,把自己塑造成了仁君,實則殺侄佔嫂,十分殘酷,但卻名留青史。
李建成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建成就是個大壞蛋,還好被李世民給幹掉了,不然他登位的話,百姓豈不是要遭殃?然而真實情況卻截然相反,李建成並不像一些史書所描述的那樣卑劣,也沒有心胸狹窄而無能,更沒有圖謀不軌之說,畢竟他是長子,那個位置本就是他的,他有必要去搶奪嗎?
古人重視長子,如果長子沒有問題,老爹的權力家產往往是交給他們。李建成作為李淵長子,從小就被精心培養,所以他長大後能文能武,不僅不無能,能力還遠遠超過了李世民。在李淵推翻隋朝的過程中,李建成表現得並不比李世民差,且宅心仁厚的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不少人才專門跑來投到他麾下。
如果李世民沒有搶奪帝王之心,李建成才是唐朝的合法登基者,想必以他的能力,也能把唐朝打理得不錯。不過歷史總是出人意料,在玄武門之變化中,李建成最終失敗,李世民作為勝利者,坐在那個位置上,自然要美化自己,抹黑自己的這位哥哥,以求萬古賢名。
德才兼備屢立戰功
李淵在晉陽起兵推翻隋朝,獲得了天下。在可喜可賀的同時,另一問題困擾著他,那就是皇位由誰來做?這是一個大問題,且古往今來因為這個問題而相互殘殺的兄弟實在太多。與此同時,朝中勢力都很自覺地做出了選擇,一派是選擇李建成,一派是選擇李世民,而他們各自都有自己支持的理由。
李建成作為太子,寶座本應該歸他,但打仗的時候,李世民表現得威猛,積累下了挺大的名氣,所以勝負還不一定。其實在推翻隋朝統治的過程中,李建成也很有功勞,就比如李淵起兵那會,他就率領軍隊把西河給平定了。在圍攻長安之戰中,他還率先攻破了長安城。而李世民在率領軍隊主力徵討各路諸侯時,他就率軍多次北上,抵禦突厥人的入侵,讓突厥無機可乘。
德才兼備屢立戰功李建成,算得上是歷朝歷代開國太子中,表現驚人的一個。但李世民打天下時也有有功,推翻隋朝後,便仗著自己的軍功,起了搶位之心,於是拉攏了一大幫謀臣,建立自己的勢力,野心昭然若揭。
順利奪位名留青史
對於皇位的繼承人,李淵也猶豫不決,不知該讓太子李建成來繼承,還是秦王李世民來繼承。不過在兩個兒子的鬥爭中,他似乎更傾向於李建成。而面對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建成也表現得有理有節,穩重而寬厚,不管是才能還是德行,都比較讓李淵欣賞信任。
眼看寶座就就要落入李建成手中,李世民最終按耐不住野心,醞釀了玄武門之變,打著正義的旗幟,逼迫自己的父親,殺掉了李建成,就連他五個年幼的孩子都沒放過。此外,他還殺掉了站在李建成陣營的李元吉,且還霸佔了李元吉的妻子楊氏,憑藉殘忍的手段,成為了勝利者。作為掌握了話語權的勝利者,他自然不會給自己留下汙名,把鍋推到了李建成身上,自己則成為了千古明君。
結語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勝利的那一方掌握有話語權,失敗的那一方通常只能沉默。「以成敗論英雄」究竟對不對呢?只能說比較極端,畢竟失敗者不一定是因品行或能力有問題而失敗,一個人的成功,參雜著太多的因素。同樣的,不是每一個成功者都因努力、或品行高尚而成功,像司馬懿成為了三國最後的大贏家,論才華能力品行,都遠不如諸葛亮。有些人能笑到最後,不一定是足夠有能力,也許是因為夠絕情,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看待問題時,應保持理性,不應聽風是雨,以免一些被華麗的外衣所迷惑。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