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

2020-12-25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要數生煎最有一縷煙火氣。在上海,生煎全稱為生煎饅頭。上海生煎不僅當地人愛吃,全國各地的吃貨也都愛極了。

生煎起源於元代,在明清時期盛行於江浙滬地區,而上海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進行商業化經營,此後風頭漸漸壓過其他地區。

生煎底部金黃鬆脆,鮮香的肉餡和甜美的湯汁,讓這道上海經典小吃不僅在深受本地食客的喜歡,也被全國各地的吃貨朋友們所喜愛。

江湖上,習慣把上海生煎分為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誰的資歷更老呢?

說起上海的生煎饅頭,老上海最有名的就兩家:浙江路上的「蘿春閣」和四川路漢口路轉角上的「大壺春」。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是一個人,名叫唐妙泉(一說唐妙權)。

這兩家歷史悠久的生煎店,它有揚幫(開口朝下)和本幫做法(開口朝上)的區別,有肉餡厚實、湯心偏小的肉心幫和餡摻皮凍、肉嫩多汁的湯心幫的區別,有全發麵、半發麵甚至不發麵的區別。

「大壺春」的歷史要上溯到1932年。「大壺春」生煎不放肉皮凍,肉餡緊實,食時雖無一包湯,但有滋潤口感,這是「肉心幫」「清水生煎」的手藝。

「蘿春閣」生煎皮薄滷多,吃時要先咬一小口,吮幹滷汁,就如吃小籠那般,這是「湯心幫」「混水生煎」的手藝。

兩種不同手藝,是延續至今滬上生煎兩大「流派」的源頭,使得兩個創建者之說似乎有了佐證。

先說「清水生煎」「肉心幫」的手藝。

「清水派」以上海傳統老店大壺春為代表,老上海的人應該都吃過清水派,清水派也被上海人認為是地道而傳統的上海生煎,這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地道的滋味。

大壺春的清水派生煎,皮用的是發麵,收口朝上,皮略厚,肉餡是不放豬皮凍的,因此湯汁比較少,沒有渾水派爆漿的口感,雖沒有鮮美濃鬱的湯汁,而吃起來不油膩,

所以口感特別清爽,因使用的是發酵麵團,更加突出蓬鬆外皮的麵粉香氣,與肉香一起撫摸著你的味蕾,貼近鍋底的一面煎的焦黃酥脆,吃一口回味無窮,越嚼越香,美味非凡,一直被廣大吃貨奉為正統。

也有人吐槽過「清水生煎」,說這幾乎像是吃饅頭了。事實上這吐槽十分有道理,因為上海人叫生煎的全稱就是:生煎饅頭。

再看「渾水生煎」「湯心幫」的手藝。

「混水生煎」也被稱為老式生煎,做法為蘇北做法,使用半發麵,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特色為皮薄、底脆、汁濃、肉緊,開口朝下,以求有湯,早期以「蘿春閣生煎」為代表。

渾水派生煎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湯汁豐盈了,由於生煎皮用半發麵,而且收口朝下,所以渾水生煎的皮很薄,吃起來就是講究滿滿的都是肉餡湯汁,咬一口就能爆漿,肉餡汁香味濃鬱,

其實是因為肉餡中加入了豬皮凍的緣故,這些肉皮凍在高溫下就化成了這鮮美的湯汁,所以吃起來非常的滑嫩多汁,卻少了清水派清爽的口感。

吃渾水派生煎,一定要趁熱了吃,味道才美味,雖然湯汁鮮美皮薄餡多,一旦冷了再吃的話,那湯汁會變得非常油膩,口感就會一落千丈,不僅吃起來油膩,而且生煎皮變得非常粘牙,軟塌的口感也食之乏味。

怎麼樣,上海人是不是吃個生煎都能吵架?

是不是和您平時吃到的生煎不太一樣?其實,生煎這種民間小吃,只要合了各人口味便好,何必如宗教教派一般你爭我鬥?

來源:A4999私家菜

原標題:《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懂
    上海地標性早餐生煎包,分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知道,哪一個流派才是最正統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最數生煎饅頭最有煙火氣。在上海,生煎全稱為生煎饅頭。江湖上,習慣把上海生煎分為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誰的資歷更老呢?說起上海的生煎饅頭,老上海最有名的就兩家:浙江路上的「蘿春閣」和四川路漢口路轉角上的「大壺春」。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是一個人,名叫唐妙泉(一說唐妙權)。
  • 老上海生煎也分「劍宗」和「氣宗」兩大類?到底哪種是最傳統的呢
    據老崔了解到生煎包在江浙、上海以及廣東等地是特別受歡迎的特色小吃。尤其在上海,老上海人對生煎包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其實生煎包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老上海把包子叫做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也叫「生煎饅頭」。後來,為了簡便,現在基本上都簡稱「生煎」。在上海生煎從大類別上來說,分為兩大流派,第一種是「清水派」稱其為氣宗,還有一種是「渾水派」稱其為劍宗。
  • 上海生煎,天下第一!
    大壺春的生煎做法頗為老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清水派」的做法,在如今的上海生煎界算是特立獨行。它採用全發酵方式,在將水、麵粉、酵母和成麵團之後,靜置醒發一段時間再擀皮包肉餡,包好以後還需再醒發約半個小時。因經過兩次發酵,故生煎口感厚而鬆軟,底脆且香。吃的時候並不是一口下去就爆汁兒的,僅有的那點湯汁,全是內餡在煎制時淌出的肉汁兒。
  • 關於生煎饅頭的博士論文
    作為一個70後大叔,上海就這樣一個城市,各地上海話還不盡相同,黃浦、盧灣、靜安的江南派上海話和地處北面的虹口、楊浦、普陀的江北派上海話還存在差異,更不用說和本地上海話(一種上海的土話,被認為是上海話的鼻祖)的差異。而那個年代,交通相對不太發達,大家也不太出遠門,所以基本形成了以自己生活環境周邊的小吃為正宗的習慣。
  • 上海生煎,天下第一
    要說上海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我們必須有生煎。每一個精明謹慎的上海人,只有在談到生煎時,才會有一刻的不合理:上海生煎天下第一!你知道嗎?雪白柔軟的麵團、飽滿的緊實肉餡、香濃燙湯汁和燒焦酥脆的底板是上海記憶中最美妙的味道。
  • 上海早餐文化之生煎饅頭
    在上海話裡習慣將生煎稱為「生煎饅頭」,對於外地的朋友來說這很有意思事,為什麼明明有餡料不叫包子而叫饅頭呢?這是因為上海話裡將所有的包子都稱為饅頭,比如肉饅頭、菜饅頭、豆沙饅頭等等。在原來的漢語中就只有饅頭的叫法,包子是胡人帶入中原後的叫法。上海話雖然是由本地與周圍地區的方言交織而成,但還是保留了很多古漢語元素,這點和粵語很相似。
  • 這才是老上海人真正愛吃的生煎!!
    哈哈……兒子小蔡已成長為當家人,默默執掌灶臺,招牌生煎和鍋貼在他手中輪番出鍋。關於「上海生煎」寫生煎,技術派討論發酵半發酵,懷舊派言必大壺春、光明邨,並對小楊表達不屑……我覺得,當吃什麼都不高興,吃生煎就開心啦!
  • 上海小楊生煎
    封 面回答前天留的伏筆,我去的是上海的老牌子(20年不算老字號)-小楊生煎,你猜到了,創始人姓楊,一個路邊小館起家的創業達人,
  • 一盤生煎的前世今生
    這是我們中派青春團隊剛剛完成的一部作品。其實以往中派也做過不少這樣的單品視頻,只是今年我們正式給這樣的單品美食微視定名為了《這菜,中!》。關於《這菜,中!》咱們下回詳解,這次呢還是說說生煎的那些事兒。要我說啊,一道菜好不好吃,首先得看食材,第二才看手藝。
  • 汁濃肉香的上海生煎包,去上海旅遊,一定要嘗一嘗
    掀開蓋子,眼前瞬間瀰漫熱氣生煎包特有的香味兒撲鼻而來,肉香中夾雜著芝麻香和蔥花兒香上海人的早晨在這裡醒來生煎包,上海人又稱生煎饅頭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其特點為:皮酥、汁濃、肉香。輕咬一口,肉香、蔥香、芝麻香溢滿唇齒。生煎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
  • 上海人們喜歡的生煎不是小楊生煎,還有更好的,你知道嗎?
    我們也說了很多關於德州和周圍的食物,我們來談談上海的特色食品。說到上海,除了現代時尚,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值得稱讚。老崔想和你分享土生土長老上海食物生煎!生煎是上海人們最喜歡的早餐之一,我對崔有很深的了解。香酥的鍋底配上新鮮多汁的肉丸,蘸上一點點香醋將開啟充滿活力的一天。
  • 生煎到底煎哪一面?
    我、1990年生人,曾爺爺奶奶輩移民到上海,自認也是個比較正宗的「上海寧」。 上周編輯部策劃做「上海早餐」選題,我的任務是創作插圖,展現舊辰光舌尖上的魔都。這對於「吃貨」的我來說,何嘗不是件美差——「大餅、油條、豆腐漿、粢飯糕」是深入骨髓、刻入我記憶的早飯小吃,繪畫的部分自然是信手拈來。
  • 北方人早餐吃豆漿油條,看看人家上海人的生煎包,營養又美味
    以前去過一次上海,住的酒店正好是上海的小吃一條街,早晨起來,一般不會吃酒店的配餐,會和朋友一起去小吃一條街買早餐吃,好幾十種美味的早餐太養眼了,一個早晨肯定吃不過來,本來打算待2天就回去的,看見這麼好吃的美食決定再多住兩天,先把最主要的吃個遍再說,美食的誘惑太大了。
  • 米其林推薦生煎包,帶來比小楊生煎還糟糕的生煎包味道
    香港地區店名:祥興記上海生煎包只拿過2016年米其林推薦這種廣告獎項放出來在我心中,約等於在曾任職務寫——「於小學二年級當過組長」但畢竟深圳沒什麼吃生煎包的店吃過上海開來的小楊生煎、香港開來的米其林推薦生煎確實深圳沒什麼吃生煎包的店環境我聽說米其林推薦的標準是「經過可以順便吃」但明明大部分米其林推薦餐廳的
  • 小楊生煎,展示了生煎包最不堪的樣子
    把左臉轉過去由他打而不是主動把右臉伸出去引人打啊假設胖崽是吃播店鋪的選擇就很需要誠意了又不是身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地區隨便下樓吃個面誰要看啊華南首家上海名物(現在已開了8家)小楊生煎幻滅記位置&價格一共8家店
  • 陳家生煎帶你一探究竟!
    說起生煎,一定數上海最為地道,從大壺春、小楊生煎、陳家生煎、光頭生煎到鼎有名、萬壽齋、又一村、無名生煎,可以說上海人的血液裡有一半是生煎...集眾家之所長,匯南北之經典,陳家生煎是福州第一家真正做到既不失上海經典生煎的本味,
  • 上海人最愛的生煎竟不是小楊生煎,還有一家更好吃,你知道嗎?
    關於德州及周邊的美食咱也說過不少了,今天咱們講一下上海的特色美食。提到上海,除了摩登時尚以外,還有很多美食值得稱讚。今天老崔就給大家分享下土生土長的老牌上海美食——生煎吧!生煎是上海人最愛的早飯之一,老崔我深有體會。脆脆的底配上裡面鮮嫩多汁的肉圓,蘸上一點香醋,吃上個一兩二兩的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
  • 生煎爐子的型號和功率,灶博士自動旋轉生煎爐
    去過上海的都忍不住去吃一次生煎包,想當初我出差上海,早中晚都離不開一份生煎包;也正是當初的喜歡,我立誓要生產一款安全、方便、快捷的自動旋轉生煎爐!古法製作需要一個男子漢用一個老虎鉗夾著鍋轉,每分鐘需要旋轉一次來保障不會糊底,每次去購買生煎包都需要排隊半小時,而且操作工肩上搭著毛巾,特別是在夏天,是非常累的!當初的小夥子現在老了,沒有力量堅守這份事業了!
  • 嗲嗲的上海生煎饅頭和憨厚的山東水煎包
    所以天剛蒙蒙亮,就早早就出去捜鮮覓食,既然在上海,那早上一定要吃生煎饅頭,上海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很有特點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老虎有個觀點,到了一個地方,不管吃的慣不慣,一定要嘗嘗當地的小吃,因為,本地特色小吃的確只有本地人才能做出味道。
  • 家庭版上海生煎包
    揉成光滑的麵團,蓋上保鮮膜在溫度40度的地方醒發至兩倍以上大(家裡有烤箱的可以將烤箱調到40度,把麵團包好放進去發酵2-3小時就差不多了)麵團發酵好後,將麵團分成同等大小的小麵團,擀成圓形狀,包餡料(不會包包子的私信我,我錄個小視頻給你,今天做的太匆忙,忘記拍圖片了)不粘鍋煎鍋燒熱,放油,油燒熱後轉小火,將包子一個個的放進去,一定要小火煎,等底部煎成焦黃色後,倒麵粉水(少量麵粉和水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