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要數生煎最有一縷煙火氣。在上海,生煎全稱為生煎饅頭。上海生煎不僅當地人愛吃,全國各地的吃貨也都愛極了。
生煎起源於元代,在明清時期盛行於江浙滬地區,而上海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進行商業化經營,此後風頭漸漸壓過其他地區。
生煎底部金黃鬆脆,鮮香的肉餡和甜美的湯汁,讓這道上海經典小吃不僅在深受本地食客的喜歡,也被全國各地的吃貨朋友們所喜愛。
江湖上,習慣把上海生煎分為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誰的資歷更老呢?
說起上海的生煎饅頭,老上海最有名的就兩家:浙江路上的「蘿春閣」和四川路漢口路轉角上的「大壺春」。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是一個人,名叫唐妙泉(一說唐妙權)。
這兩家歷史悠久的生煎店,它有揚幫(開口朝下)和本幫做法(開口朝上)的區別,有肉餡厚實、湯心偏小的肉心幫和餡摻皮凍、肉嫩多汁的湯心幫的區別,有全發麵、半發麵甚至不發麵的區別。
「大壺春」的歷史要上溯到1932年。「大壺春」生煎不放肉皮凍,肉餡緊實,食時雖無一包湯,但有滋潤口感,這是「肉心幫」「清水生煎」的手藝。
「蘿春閣」生煎皮薄滷多,吃時要先咬一小口,吮幹滷汁,就如吃小籠那般,這是「湯心幫」「混水生煎」的手藝。
兩種不同手藝,是延續至今滬上生煎兩大「流派」的源頭,使得兩個創建者之說似乎有了佐證。
先說「清水生煎」「肉心幫」的手藝。
「清水派」以上海傳統老店大壺春為代表,老上海的人應該都吃過清水派,清水派也被上海人認為是地道而傳統的上海生煎,這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地道的滋味。
大壺春的清水派生煎,皮用的是發麵,收口朝上,皮略厚,肉餡是不放豬皮凍的,因此湯汁比較少,沒有渾水派爆漿的口感,雖沒有鮮美濃鬱的湯汁,而吃起來不油膩,
所以口感特別清爽,因使用的是發酵麵團,更加突出蓬鬆外皮的麵粉香氣,與肉香一起撫摸著你的味蕾,貼近鍋底的一面煎的焦黃酥脆,吃一口回味無窮,越嚼越香,美味非凡,一直被廣大吃貨奉為正統。
也有人吐槽過「清水生煎」,說這幾乎像是吃饅頭了。事實上這吐槽十分有道理,因為上海人叫生煎的全稱就是:生煎饅頭。
再看「渾水生煎」「湯心幫」的手藝。
「混水生煎」也被稱為老式生煎,做法為蘇北做法,使用半發麵,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特色為皮薄、底脆、汁濃、肉緊,開口朝下,以求有湯,早期以「蘿春閣生煎」為代表。
渾水派生煎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湯汁豐盈了,由於生煎皮用半發麵,而且收口朝下,所以渾水生煎的皮很薄,吃起來就是講究滿滿的都是肉餡湯汁,咬一口就能爆漿,肉餡汁香味濃鬱,
其實是因為肉餡中加入了豬皮凍的緣故,這些肉皮凍在高溫下就化成了這鮮美的湯汁,所以吃起來非常的滑嫩多汁,卻少了清水派清爽的口感。
吃渾水派生煎,一定要趁熱了吃,味道才美味,雖然湯汁鮮美皮薄餡多,一旦冷了再吃的話,那湯汁會變得非常油膩,口感就會一落千丈,不僅吃起來油膩,而且生煎皮變得非常粘牙,軟塌的口感也食之乏味。
怎麼樣,上海人是不是吃個生煎都能吵架?
是不是和您平時吃到的生煎不太一樣?其實,生煎這種民間小吃,只要合了各人口味便好,何必如宗教教派一般你爭我鬥?
來源:A4999私家菜
原標題:《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