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煎饅頭的博士論文

2021-02-26 正經研究員

關於生煎饅頭,它隨著社會發展,新老上海人結構的不斷變化,它就象這座城市一樣,不斷在發展,這幾年一直存在的生煎饅頭正宗之爭,也其實是對文化的本土之爭,但是這怎麼可能有結果呢?生煎饅頭就應該象戲曲一樣,只有流派之爭,沒有正宗之爭。作為一個70後大叔,上海就這樣一個城市,各地上海話還不盡相同,黃浦、盧灣、靜安的江南派上海話和地處北面的虹口、楊浦、普陀的江北派上海話還存在差異,更不用說和本地上海話(一種上海的土話,被認為是上海話的鼻祖)的差異。而那個年代,交通相對不太發達,大家也不太出遠門,所以基本形成了以自己生活環境周邊的小吃為正宗的習慣。比如說,我16歲之前最遠的地方去過徐家匯,那時的虹口和楊浦、吳淞對我來說就像另一個城市一樣陌生,更不用說那裡的小吃了。只能說每個上海人的心目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生煎。

以前出門要帶的包

前世

the Past

作為一篇關於的博士論文,生煎饅頭的前世今生必須要研究。生煎饅頭到底是不是上海特有的名小吃?一個嚴酷的事實告訴你,並不是,生煎饅頭只能說是姑蘇文化的產物。1911年吳苑茶館從蘇州開到了上海,開啟了生煎饅頭在上海的移民生活。這裡不得不提起一個人,舊上海五洲大藥房、中法大藥房的創始人黃楚久,在看到了生煎的商機後,他投資了滬上第一家專業生煎饅頭館「蘿春閣」,開啟了生煎饅頭在上海的第一次轉型,由路邊小攤轉入了大雅之堂。隨之滬上形成了「蘿春閣」、「一日升樓」、「一壺春」三大以生煎聞名的茶樓。三家生煎的宗師只有一個,便是丹陽人唐氏。30年代初,黃楚久因為大上海的幫會夾擊,生意最終失敗,在鬱鬱寡歡中過世,生煎饅頭鋪被唐氏接管,生意越來越紅火,後唐氏的侄兒唐妙全在四川路漢口路開設了第一家「大壺春」,並修改了餡料配方,採用了全發酵的麵皮和不加肉皮凍的製作方法。至此,生煎饅頭在上海形成了加肉皮凍、半發酵的「混水不加肉皮凍全發酵的「清水」兩種流派

所以呢,這次的生煎毫無疑問只能從【蘿春閣】說起,先說麵皮,蘿春閣生煎還是沿用傳統做法,麵粉的發酵非常有講究,既不能像肉饅頭那樣厚,也不能像現在的生煎或者上海小籠一樣那樣薄,咬在口中要富有彈性亦不粘牙。在輕輕咬開一個口子後,饅頭裡沸騰的湯汁馬上飈出,一不小心就把口中的天花板(上海話:上顎)燙到。

接著是餡料,用豬肉作為唯一的餡兒料,因此甚是講究,需用上等豬腿肉七分精三分肥肉剁成肉醬,那麼生煎裡的湯汁是哪裡來的呢?湯汁,我們上海人稱為「滷」,需要用上好的豬肉皮用文火熬製一天一夜,直到肉皮煮爛,將肉皮和肉皮渣撈出倒掉,等待這一鍋湯冷卻結凍,然後將肉皮凍剁碎和之前的肉醬和在一起,再加上料酒等等一系列佐料一起攪拌.

「包」的方法

然後就是包,這一個「包」字,沒有半年練習的功夫是不能出師的,餡兒放在皮子上後,隨後捏起皮子的邊,一邊旋轉一邊往上拎,最後捏緊,行話叫「結頂」,成功的生煎「結頂」後中間是不留小孔的,傳統上海生煎「結頂」朝下,否則在煎的過程中饅頭內部的「滷」和鮮味會隨著蒸汽溜走。

要倒半碗水

斜著轉鍋

最後一步便是煎,傳統的生煎饅頭放入平底鐵鍋後,需要文火煎制20分鐘,師傅們需要用厚抹布捏住鐵鍋邊緣不停旋轉,約10分鐘後要掀開木質鍋蓋一大勺冷水澆下去,一瞬間一股濃鬱撲鼻的香氣撲鼻而出,接著接下來的10分鐘師傅們還要繼續不停旋轉煎鍋,時不時還要將煎鍋傾斜,為了讓最外面的一圈饅頭也煎透,然後再掀開鍋蓋撒上芝麻、蔥花,再蓋上鍋蓋小火燜煎5分鐘,隨著一股沖天的香味伴隨著食客們焦急等而待不斷催問「好了沒有」的嘈雜聲,師傅手拿鐵鏟「噹噹噹」連敲三下,就這樣一鍋上海生煎饅頭終於可以出鍋了。

想咬一口嗎?

今生

the Present

寫到這裡,「蘿春閣」、「一日升樓」、「一壺春」這些點現在在哪裡?結局很殘酷,在一輪輪的風暴中,都已經在上海消失,唯獨留下了唐妙全的「大壺春」。

儘管有很多人認為大壺春不好吃,它有著所有國營老字號的弊病,比如說服務差,環境一般,借著前輩創下來的老字號,不思進取,躺著收割。但是不管如何,也不能改變它是滬上最老的生煎饅頭牌子。至少對我這個長在大世界的孩子來說,大壺春生煎饅頭和小紹興白斬雞、馬永齋熟食是我的童年世界對上海美食的全部記憶。而且就我個人而言,清水派不油膩,個頭小,肉質緊實,配上一碗咖喱牛肉湯或是一碗小餛飩,它就是我心目中屬於自己的生煎饅頭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兩大流派的各自特點:

混水派:加肉皮凍、半發酵、皮子較薄,結頂向下、滷汁較多。滬上目前代表:小楊生煎、吳苑、曉燕生煎

墨爾本博士山開過的小楊生煎

清水派:不肉皮凍、全發酵、皮子較厚,結頂向上、滷汁較少。滬上目前代表:大壺春、東泰祥、豐裕。

最後聊聊寫這篇文章的初心。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懂吃而且會吃,可是唯獨忘記了食文化對於地域文化的重要新和關聯性,很多人都說海派文化,可是在我心裡到現在都覺得海派文化是偽命題,上海文化是姑蘇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延伸,試想一邊是臺上柔糯的彈詞,沏上一杯好茶,一邊帶著鐵鏽和油煙氣的生煎饅頭叫賣聲;延伸到今天,臺上是性感的jazz n'blues,臺下是手舉著紅酒杯竊竊私語的男男女女,無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都是我想要的真真切切的簡單生活模樣。當年離開國內,在國外生活最想的就是這一口生煎饅頭。為了它,我特意回國拜師學藝,整整三個月 ,再回家不斷練習,終於學會了一手混水派生煎饅頭,不為做生意,就只是為了那份想吃就能吃到的安逸。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相關焦點

  • 上海早餐文化之生煎饅頭
    在上海話裡習慣將生煎稱為「生煎饅頭」,對於外地的朋友來說這很有意思事,為什麼明明有餡料不叫包子而叫饅頭呢?這是因為上海話裡將所有的包子都稱為饅頭,比如肉饅頭、菜饅頭、豆沙饅頭等等。在原來的漢語中就只有饅頭的叫法,包子是胡人帶入中原後的叫法。上海話雖然是由本地與周圍地區的方言交織而成,但還是保留了很多古漢語元素,這點和粵語很相似。
  • 嗲嗲的上海生煎饅頭和憨厚的山東水煎包
    所以天剛蒙蒙亮,就早早就出去捜鮮覓食,既然在上海,那早上一定要吃生煎饅頭,上海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很有特點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老虎有個觀點,到了一個地方,不管吃的慣不慣,一定要嘗嘗當地的小吃,因為,本地特色小吃的確只有本地人才能做出味道。
  • 新人場特輯·小說 | 談衍良:生煎包家族(選讀)
    老早時候讀書的人不多,張志利大學畢業回來就是學歷最高的,現在你已經超過他了,爭取再讀個博士回來。」齊林第一次聽說張志利是讀過大學的,而且讀完大學回到鎮上開了一家生煎饅頭店,起名叫「四平路生煎」。四平路是同濟大學門前的主幹道,距離仲凱二村門前的仲凱北路有三四十公裡的距離,張志利起這個店名大概的確是有他獨特的寓意在。
  • 電影《半生緣》裡,梅豔芳吃生煎饅頭的鏡頭,竟成為電影中的經典橋段
    " 曼璐是有吃夜宵的習慣的,阿寶把一些生煎饅頭熱了一熱,送了進來。曼璐吃著,突然聽著樓上還有腳步聲……她當時就端著一碟子生煎饅頭,披著一件黑色緞子繡著黃龍的浴衣上樓來了……"——張愛玲《十八春》這是張愛玲在《十八春》中描寫的一段文字。而根據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半生緣》裡面,梅豔芳扮演的曼璐吃生煎饅頭的鏡頭,也成為電影中的經典橋段。
  • 生煎爐子的型號和功率,灶博士自動旋轉生煎爐
    去過上海的都忍不住去吃一次生煎包,想當初我出差上海,早中晚都離不開一份生煎包;也正是當初的喜歡,我立誓要生產一款安全、方便、快捷的自動旋轉生煎爐!古法製作需要一個男子漢用一個老虎鉗夾著鍋轉,每分鐘需要旋轉一次來保障不會糊底,每次去購買生煎包都需要排隊半小時,而且操作工肩上搭著毛巾,特別是在夏天,是非常累的!當初的小夥子現在老了,沒有力量堅守這份事業了!
  • 上海人們喜歡的生煎不是小楊生煎,還有更好的,你知道嗎?
    我們也說了很多關於德州和周圍的食物,我們來談談上海的特色食品。說到上海,除了現代時尚,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值得稱讚。老崔想和你分享土生土長老上海食物生煎!生煎是上海人們最喜歡的早餐之一,我對崔有很深的了解。香酥的鍋底配上新鮮多汁的肉丸,蘸上一點點香醋將開啟充滿活力的一天。
  • 上海的地標性美食介紹,美味生煎饅頭,唇齒留香紅燒肉
    生煎生煎的歷史可以說非常的久遠,它起源於元代,在明清時期盛行於江浙滬地區,而在上世紀的30年代開始在上海流行,此後上海生煎的風頭漸漸地壓過了其他地區。其實在上海生煎的全稱是「生煎饅頭」。生煎的餡心主要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出鍋後的生煎形態飽滿,鬆軟適口,越吃越香。而且生煎用的鍋也十分講究,必須用平底鍋,因為這樣可以使生煎的受熱更加均勻,煎的時候也好控制火候。
  • 蔡英文博士論文「造假」?又是大陸的錯?
    導讀:蔡英文博士論文的真實性爭議始終沒有停止,而民進黨一位名叫顏若芳的發言人日前通過媒體表示:經臺灣地檢署的調查,有關於蔡英文「假博士」的消息源頭並非來自於臺灣而是大陸
  • 文科博士論文的基本要素
    邱兆祥教授曾把合格的博士論文比作作者「跨入學術殿堂的入場券」,一篇高質量的博士論文,不但可以使作者獲得各種榮譽和光環,而且可能使其終身受益不盡,可見撰寫博士論文的至關重要性。但是,很多攻讀文科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常常感嘆撰寫博士論文「很苦」,難以提筆下手,或者在寫作過程中力不從心,甚至有時路半易途,另起爐灶,經受不少波折。凡此種種,重要原因在於沒有很好地把握文科博士論文必備的基本要素。
  • 說說: 蔡英文博士論文也造假了?
    三個月後,這股嚴打風也「刮」到了臺灣省:蔡英文被質疑博士論文造假。該事件已持續發酵三月有餘。臺大法律系名譽教授賀德芬8月29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博士論文造假證據,稱其並未在1984年取得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其現在展示的博士證書是偽造的贗品。
  • 江蘇特色小吃——啞巴生煎
    啞巴生煎是江蘇蘇州一代有名的特色漢族小吃,而在蘇州沒有包子這一說,如果是肉餡的就是肉饅頭,如果是菜餡的就是菜饅頭,如果啥都沒有就是白饅頭,如果是花卷則還是花卷。生煎饅頭顧名思義就是把饅頭生著煎一下。而蘇州的生煎為什麼叫啞巴生煎呢,傳說是這樣的,蘇州「啞巴生煎」的創始人叫俞二媛,因9歲時生了一場病而喪失了說話的能力。13歲被家人送到一家小吃店當學徒,學滿3年後回到父親開的生煎饅頭店幫忙。
  • 上海生煎,天下第一
    要說上海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我們必須有生煎。每一個精明謹慎的上海人,只有在談到生煎時,才會有一刻的不合理:上海生煎天下第一!你知道嗎?雪白柔軟的麵團、飽滿的緊實肉餡、香濃燙湯汁和燒焦酥脆的底板是上海記憶中最美妙的味道。
  • 2噸甜品3天吃空、生煎饅頭38萬人「圍觀」……品質生活直播周,在...
    這裡的麵條精細韌道、根根分明,硬而不失嚼口,是店鋪的招牌美食;建國東路10號麟籠坊特色小籠包,有老底子南翔小籠包的味道,湯包皮很薄、還看得到裡面滾動的湯汁;寶安支路40號「樣樣體面」,據說每天要消耗4000個鹹蛋黃……博主大寶寫了一份「上海鍋貼生煎饅頭攻略」。
  • 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要數生煎最有一縷煙火氣。在上海,生煎全稱為生煎饅頭。上海生煎不僅當地人愛吃,全國各地的吃貨也都愛極了。
  • 上海人最愛的生煎竟不是小楊生煎,還有一家更好吃,你知道嗎?
    關於德州及周邊的美食咱也說過不少了,今天咱們講一下上海的特色美食。提到上海,除了摩登時尚以外,還有很多美食值得稱讚。今天老崔就給大家分享下土生土長的老牌上海美食——生煎吧!生煎是上海人最愛的早飯之一,老崔我深有體會。脆脆的底配上裡面鮮嫩多汁的肉圓,蘸上一點香醋,吃上個一兩二兩的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
  • 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懂
    上海地標性早餐生煎包,分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知道,哪一個流派才是最正統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最數生煎饅頭最有煙火氣。在上海,生煎全稱為生煎饅頭。「蘿春閣」生煎皮薄滷多,吃時要先咬一小口,吮幹滷汁,就如吃小籠那般,這是「湯心幫」「混水生煎」的手藝。兩種不同手藝,是延續至今滬上生煎兩大「流派」的源頭,使得兩個創建者之說似乎有了佐證。先說「清水生煎」「肉心幫」的手藝。
  • 雞汁兒生煎包
    這個生煎的帖子我寫了很久很久了,一直沒發出來,這兩天忙,沒功夫寫新帖子,拿出來周末應個急。是個費時間的方子,周末大家用來消磨一下吧。周末還有一系列活動,所以菜譜暫緩出,這個帖子,夠你們消化好一陣兒了。關於上海的生煎饅頭,其實北方人叫包子。
  • 上海小楊生煎
    老上海管生煎包叫生煎饅頭,年輕一代簡單稱之生煎,上海生煎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普通生煎(8元4個)蝦肉生煎(16元4個)小楊生煎最主要的三個特點:個大、餡鮮、湯美。
  • 小楊生煎,展示了生煎包最不堪的樣子
    店鋪的選擇就很需要誠意了又不是身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地區隨便下樓吃個面誰要看啊華南首家上海名物(現在已開了8家)小楊生煎無非是該脆的地方(底部)硬該硬的地方(褶處)特別硬整個皮口感的死氣沉沉度有助於胖崽走進未來的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背著房貸的民企35歲基層員工」的世界除此之外,真的不帶有任何叉燒包、麵包、饅頭
  • 馬英九的論文能查 蔡博士論文怕被人看?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論文真假問題愈吵愈烈,蔡也親自出面澄清,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卻直指,一句「真的假不了」,或「有博士學位必然有繳交論文」的說法,恐怕很難平息爭議。並指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和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博士論文都查得到,為何蔡英文博士論文卻怕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