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風情] 淺析從劍道與鬍子看日本人!

2021-02-26 武士刀傳奇

很多年前抗日神劇中,經常能看到日軍指揮官有兩個亮點——戰刀、鬍子。鏡頭呈現出一位上嘴唇處僅留一個小方塊的鬍子或八字「仁丹胡」的日本軍官揮舞著戰刀,用日語高喊:「進攻,進攻」,這就意味著日軍發起衝鋒開始了。為什麼日本人都很重視戰刀與鬍子,甚至都成為過去日本人的象徵,寓意崇高,回溯歷史,戰刀與鬍子在日本心中的意義和份量是非常厚重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武士道的榮耀。

何為劍道

刀劍在古代被視為武士的靈魂與精神象徵,日本武士必須常年佩刀,刀不離身,故在所有的古武術門類中,劍術是武士必須掌握、流傳也最為普及的武藝技法之一。

劍術在古時又稱劍法、擊劍、平法、兵法、小兵法、刀法、太刀打等。明治以後始稱劍道。日本劍術所使用的刀器一般稱為日本刀,中國又稱倭刀,其刀身狹長微彎,單刃柄較長,劈斬突刺俱宜,實際上是刀劍合一的產物。

據記載,《莊子·說劍》云:「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劍道」一詞的文獻來源是《吳越春秋》。兩漢時期,中日即有兵器及冶煉鑄造技術的交流往來。且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有《劍道》三十八篇,惜已失傳。同時中國一脈相承的雙手刀法經過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官方往來,以及朝鮮半島和大陸沿海周邊地區和日本群島的民間交流,於隋唐時期流傳到了日本,傳至日本的刀法經過長年徵戰歲月不斷演變,再經日本人的研習修改,揚長避短,形成獨特的刀法技術,古代用來保家衛國,防禦外敵的侵犯及維護社會秩序與和平。在日趨穩定的日本江戶時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樣式,製作了劍道護具與竹劍的基本形制,確立了日後體育劍道的雛形。劍道是指從武士的重要武藝劍術中衍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我們今天所稱的「劍道」,一般來說是在明治末期才開始被劍道界普遍使用的。

日本劍道歷史沿革

1、隋唐時期,中國刀劍傳入日本。宋志鋒先生總結指出:秦漢尚武喜佩刀劍,尤其是秦皇佩劍橫掃六合,漢武帝揮劍北擊匈奴;唐宋漢人玩玉文化,從盛世逐漸走向沒落;而藏族、蒙古族、維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也有喜佩刀劍的傳統;清朝康熙大帝喜佩刀,人稱康熙寶刀,康熙文治武功,整肅朝綱,徵討葛爾丹,收復臺灣等等,後人稱千古一帝。

2、飛鳥、奈良、平安朝時期——日本劍道起源的傳聞,武士們在使用刀的戰鬥中發展起劍術。

3、平安朝末期、鎌倉時期——古劍道的雛形。

4、室町時代、戰國時代——室町幕府末期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大大促進了古劍術的發展。此時代學習劍法,以真劍、刃引、木刀等作「型」的練習。新陰流,新當流,和部分一刀流受後世傳承並接納沿用。

5、江戶時代——古劍道的成熟及近代化過渡。戰國過去,經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時代,天下劍豪輩出,武道之興盛達最高潮。德川幕府的尚武政策使得安土桃山時代劍術發展成果得以保存和深入發展。大劍豪千葉周作改進並使用中西派護具竹刀進行日常練習標誌著古劍道體系已經完備和成熟,劍道從以格鬥為目的逐漸轉為以鍛鍊身心為主。

5、明治維新時期,實行全盤西化,劍道風氣也日漸衰落,政府頒布了「廢刀令」,劍道近乎衰亡。明治十年在西南戰爭中,示現流訓練出來的薩摩軍將官軍殺得大敗,劍道重新得到了重視,隨後劍道被列入警視廳的必修課,中學和師範學校的正課。

6、大正六年(1912年),200多個劍道流派被整理統一,制定了今天我們練習的"日本劍道型",原來的"他流比試"被普通的劍道比賽所取代。至昭和前期,是劍道在體制方面得到完善,在普及方面也取得了空前效果。

7、1945年二戰結束,盟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和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為理由,命令劍道等所有武道全部從學校體育課程中刪除,同時一般人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翌年,"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劍道幾乎完全消失。面對美國佔領軍的強硬措施,日本淡化劍道的軍事作用。

8、在政治形勢趨於緩和後,將劍道圓融的改造成一種純粹的「體育劍道」,劍道重新列入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體系,一般市民也可以自由地練習了。1954年,日本劍道聯盟成立,負責統轄全國的劍道組織和管理,包括劍士比賽、晉級等各項活動。日本要求中學以上的學校必須全部實施劍道練習,同時要經常舉行比賽。劍道在日本的地位逐漸恢復。

日本劍道與武士道尚武精神的伴隨發展

劍道具有豐富的日本文化內涵,劍道與武士的關係密不可分——武士必須具備忠誠、勇猛、遵守規則、重視尊嚴和聲譽的個人品質,這些特徵在劍道運動中均得到了體現。事實上劍技只是一種手段,雙方出手前的對峙,則是心對心的交戰及技術雙層面的較量。在實戰中靈活運用,把常態轉變為非常態,如「先發制人」、「以逸待勞」或「反擊致勝」的戰術運用等,便可看出習劍者的智慧與修練。

日本有句俗話:「花數櫻花,人數武士」。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的。

因為他們認為櫻花的幾個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

首先,單個的櫻花並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日本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歐洲武士那樣注重個性的。實際上日本武士道的這種共性與歐洲武士的遊俠精神是不同的,集團精神和團結精神是不同的,也絕非是愛國精神,他們既不忠君也不愛國,他們愛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團。比如戰國時期的真田勇士,明治時期反天皇勢力的武士集團,日本人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評判的標準不是他們的行為是否對日本有利,而是是忠於自己集團的武士群體,貫徹了武士道精神。

其二,是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間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巔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後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殺並非因為輸不起,也不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願已經達成,好象自己就是為等待這場決鬥才生存的,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了,在這光輝之後人生應該嘎然而止,這時候就應該象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謝。「武士道是對死的一種覺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園終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戰死沙場或者自殺才是理想的歸宿。

日本人認為,這如同慷慨捐軀的武士之魂。明治時期會津白虎隊那樣的死法,被視為武士道的典範。櫻花凋謝的情景,是武士理想的歸宿,正如當年日本軍歌中唱的:「我們像櫻花凋落那樣為國捐軀。」不論何時,軍刀成為日本軍人的精神支柱。軍官從幼年軍校開始就注重軍刀搏殺的「劍道」訓練。從明治時期,日本陸軍中央和地方幼年學校(相當初中一二年級)即設有劍道課。據說曾任關東軍參謀長、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幼年學校時熱衷劍道,成為軍官候補生時,常在激越的《川中島》、《城山》薩摩琵琶樂曲聲中揮刀而舞。

二戰,「武士道」就是日本軍人的精神,亦是日本的軍魂。所謂「武士道」就是拿「忠君愛國」、「好俠尚義」、「輕生樂死」做日本軍人的基本道德。日本軍人的人格,就是以武士道為基礎,以武士道為立國的精神。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很多東西,都向中國學習的,明治維新日本以敏銳嗅覺「棄亞入歐」,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經驗。

在武士文化中,刀是武士最重要的身外之物,甚至已不是身外之物。一個堅忍的男人只有與刀成為一體的時候,才是完整的武士。刀既是武士摧鋒破銳、陷陣殺敵的兵器,又是武士保全名譽、謝罪自殺的利刃。上陣刀是武士的膽,武士戰死後的靈魂又會附身在自己的刀上。意義如此,武士的後人們怎麼可能讓象徵多少代大和武魂的戰刀永遠流離於海外呢。日本變身經濟帝國重新崛起的時候,大量的企業家紛紛解囊捐助刀劍寶藏協會,派出專門人才前往當年的交戰國細細搜尋,讓武士刀悄悄回國,寄意刀劍,讓這種武士道精神繼續傳承。

日本劍道流派

從室町時代中期至日本近世的初期,劍道的諸多流派相繼形成。在戰國時代戰亂頻繁的歲月,劍術大師們紛紛把劍術傳授給徒眾,隨之湧現出一批劍法高手。他們開宗立派,廣攬弟子,形成了流派。在當時的諸多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個:飯筱長威齋的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愛洲移香的陰流和中條兵庫頭長秀的中條流。後來從這三個主要流派系統衍生出一些支流。這些劍道流派在日本歷史上都極負盛名。

到德川幕府時代也是武道各流派衍生分化最劇烈的時代,單是劍道流派便達到了三百個以上。當時雄踞劍道界之首的是「新陰流」系統和「一刀流」系統,尤其是「一刀流」,它在幕府末期以北辰一刀流、甲源一刀流為首,更兼山岡鐵舟的「無刀流」等,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些流派對日本近代劍道產生的重要影響現在依然存在。

指揮刀在軍事武裝中的象徵

武士刀是指德川幕府江戶時代之前日本武士所使用的日本刀;而軍刀指日本明治維新後西化式的軍隊所使用的日本刀。日本軍刀起源於日本本土,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陸、海軍軍官、士官所佩的指揮刀。尤為突出的是1934年至1945年間日本陸、海軍軍官所佩的頗具日本傳統的指揮刀。需要注意的是軍刀和武士刀是日本刀中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軍刀刀鞘與刀有閉鎖裝置,刀柄上兩側的絲帶下各有三朵並聯的櫻花銅飾,還有雕花的刀穗環和雙面色編織的刀穗。刀穗是日本軍刀重要的飾物,絲帶內側的色彩,以金、紅、藍為區分將、佐(校)、尉軍階的標誌。平時佩帶,亦有將佐把刀穗用兩道皮扣扣在軍刀長柄之上。刀鞘為金屬制,棕色烤漆。軍刀刀鞘有與刀帶掛鈎連接的環,陸軍為單環,海、空軍為雙環。

在日本古代,武士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武士刀,而且被認可的皇家武士道,在佩刀上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日本的軍官只佩戴武士刀,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軍人拿軍刀就是一種權利和尊嚴的象徵,就像戰士拿槍一樣。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陸軍採用法國式的訓練方法。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日本便改向德國學習軍事。明治十八年(1885年),以麥可少校為代表的德國軍官來日本陸軍大學任教,日本陸軍的戰術和軍制從此師從德國,海軍則為英國制。不僅如此,連指揮刀也西洋化了。

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慄厚彥三郎等在東京下議院向政府提出復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獲得一致通過。一個月後,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8萬餘眾進攻中國長城冷口、主峰口、古北口等處,長城抗戰爆發。3月11日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在趙登禹旅長的率領下,乘雪夜迂迴至喜峰口日軍側後,摧毀敵炮兵陣地,殲敵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騎、炮兵3000餘人,中國大刀凜凜生威。當時的日本報紙說:「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因此,在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皇道派頭面人物的倡導下,日軍遂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以謀應對。

現代劍道所指

現今所講劍道,習慣上指「體育劍道」,由日本人開創。這是一種兩人身穿護具,手持長刀,進行格鬥競技的體育運動。它被認為是一項能鍛鍊膽魄、勇氣、意志力、反應能力、判斷能力和培養團隊精神、禮節和優秀品德,增強自身的禮節涵養,培養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等的運動。而傳統的古劍道,日語叫劍術,是古代日本武士在戰鬥時所使用的「真正的」武士刀格鬥技。劍術是劍道的前身,但劍道和劍術的重要區別在於練習時,劍道通常使用竹刀進行訓練,而劍術通常使用的是木刀。

現代劍道發展歷程:經歷了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其中,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劍道發展進程如下:

1945年(昭和20年)11月6日佔領軍總司令部全面禁止學校中(GHQ武道禁止令)。

1946年(昭和21年)8月25日限制劍道在社會體育中開展。

1946年(昭和21年)~1947年(昭和22年)大日本武德會解散。

1950年(昭和25年)3月5日「全日本撓競技聯盟」成立。

1952年(昭和27年)10月14日全日本劍道聯盟結成。

1953年(昭和28年)5月19日文部省解除對社會體育中劍道的禁止。

1954年(昭和29年)3月14日全日本撓競技聯盟以及全日本劍道聯盟統合為全日本劍道聯盟。1975年重新定義了現代劍道的宗旨:「磨練身體與心智,塑造強大的精神力量;籍由正確而嚴格的訓練來使自身劍技得以進步、使人禮儀和榮譽感得以培養、使人學會與人真誠相待,同時提高練習者的文化修養;以促使練習者能熱愛祖國和社會,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廣泛的貢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日本,被日該國土佔領軍總司令部,認定劍道為殘酷恐怖的武技,遂與射擊、銃劍術等,全面的禁止練習,一般人所擁有的護具,全部沒收並予焚毀等。

後來由森順造氏等出面陳情並反駁謂:「劍道並非如貴部所思,專為學習殺刃為本旨之技,其所含更高次元的精神意義為:承習古傳諸流攻防體技之間,不僅形而下之體格、體力、健康、長壽等之增進,更能具備形而上之觀察、理解、判定、斷行、思考、克己、撙節、禮讓、信義、仁愛等精神上的教育,故貴部如此禁絕,是否悖民主主義之自由精神,何況,際此原子武器的時代,而卻對此劍道有所畏懼而予禁絕,豈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怪事,與淺慮謬誤之指施?」,如上反駁提出後,劍道禁止的命令果獲停發。

二戰戰後,日本採用越王勾踐之臥薪嘗膽之國策,蓄積能量,劍道籍以體育名義恢復,有意圖的從小孩抓起強化日本人的綜合身體素質及迎戰能力,戰時需要,旋即轉化為軍事戰鬥力,聰明的日本謀求再次強大,待時出擊,意欲何為?已非常明顯,美日聯盟等政治軍事戰備的動向,日本執政黨磋商達成協議,同意解禁集體自衛權,已昭然若揭。

1954年全日本劍道聯盟成立後,規範了劍道的規則、劍道道具、劍士段位的定級,從一段到十段,劍道稱號有練士、教士、範士,較為嚴格,判決認定等一套完整的系統規範。

當今日本劍道蘊含的精神

劍道除了劍技之外, 還有許多修身處世之道。劍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它信奉「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教條。劍道是格鬥的運動,也是講究禮儀的運動。比如練習和比賽之前之後劍手都要給對手施三次禮,以示尊重。劍道,是一種心的修煉,在格鬥中雙方真正比試的內心的力量。總之,它非常強調「德藝雙修」、「心劍合一」, 劍才會接近最完美的狀態,在全身運動中體會劍道的力道和味道。

劍道具有運動和武道的本質,當技術成熟後,則多以智能運用策略取勝。劍道是一種自律自主的活動,格鬥時必需專注、認真的應付,更以堅毅不拔的精神來抗衡對方的攻擊,以期能在逆境中磨練成長。並且,練習時常有孤注一擲,捨身攻向對方的動作,因此,不僅能培養出堅強的意志。劍道行為的動機,起源於內心意念的決定,而對方出手前的對峙即成為心與心的交戰。

以上都是虛其表,實際日本劍道蘊含的核心精神就是對敵以殺伐與吞噬。

日本人的鬍鬚文明及寓意

在日侵華時期有一種留給中國人民深刻印象的鬍子叫仁丹胡,多為萬惡的資本家的象徵。在那個艱苦的動蕩時期,日本人四處所貼仁丹廣告而已此名流傳,仁丹胡與日本人常蓄的鼻下方塊胡(即衛生胡)是有區別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人們誤認為「仁丹胡」是「歐風東漸」的舶來品,中國人蓄「仁丹胡」是模仿德國的威廉皇帝。有人看了《列帝圖》裡唐太宗的上髭後,恍然大悟,專門著文辯誣,指出「仁丹胡」原來是中國的一種國粹。

秦始皇陵兵馬俑裡一隊隊擐甲貫骨的武士,都是七尺之軀、儀表堂堂。令人驚訝的是,不少武士上唇的髭尖上翹,蓄著大家熟悉的「仁丹胡」,這比唐太宗早837年,可見「仁丹胡」實是中國的國粹,遠古已有之矣。

日本人蓄鬚,史料記載是從中世紀(公元1160年代左右)開始至江戶時代為止,武士們都蓄有鬍鬚,當時沒鬍子是要被人恥笑的,據說,豐臣秀吉因鬍鬚稀少,所以為避人笑,就每日不停的往自己的鼻下粘須,以壯聲色。進入江戶時代,在鎖國體制下,幕府自視為「中華」,而把居住在蝦夷地的阿依努人視為蠻夷,建立了自己所謂的華夷秩序。江戶時期漫畫已經流行,而漫畫中的阿依努人都是滿臉鬍鬚,漸漸的在「中華」日本人眼裡鬍鬚也就變成了野蠻的象徵,為有別於蠻夷,「中華」日本開始了刮須風潮,看上去當時的日本人就都是麵皮青青。

明治上臺,日本勁吹歐風,受英國上流社會蓄鬚影響,日本上層社會又開始留鬍子。給我們印象深刻的「衛生胡」,據日本人說,引領潮流是當時最上流人物東條英機,東條效仿希特勒的那一小撮鬍子,卻不想在軍中自己的鬍子又被效仿開來,倒成了日本戰時一景。

很多日本武士上嘴唇處有一塊小鬍子,有啥意義麼?

第一種說法: 日本人愛蓄仁丹胡之紀念:相傳平安時代,有一位官員大伴近茂與當時太政大臣藤原重安不和。藤原手下的"侍"都留八字鬍,大伴就命自己家的"侍"留方塊胡,以表與藤原絕不妥協。後來藤原家族設計,在外出打獵中以聖旨名義圍剿大伴近茂,並說近茂隨從只要放下武器就可安全離開,如能殺死或生擒近茂則可以封官賞金.近茂手下70多"侍"無一投降或叛離,在近茂帶領下全數戰死.這種精神當時受到包括藤原在內的所有人嘉獎,重安親自為他們立碑紀念。從此方塊鬍子成為很多武士的"標誌",表達其忠義剛猛之心。這就是他們這種鬍子的來由。一般在日本,出身好地位高的武士或武士後代(比如有個五六百年家譜的這種人)留鬍子的話是留八字鬍,方塊鬍子則是出身較低的人留的,留方塊胡的往往祖上是商人或從祖父起就只是個平民了。

第二種說法: 這種小方塊鬍子在二戰德國和日本的普遍到了頂峰,幾乎有些年齡的男性都會蓄鬍。德國納粹元首希特勒便是留這種。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而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國家就是德國,德國當時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同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國家,同樣剛剛消滅封建割據勢力,因此日本特別關心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日本當時什麼東西都學德國的,法律也是照搬德國的法律,政治、軍事體制也是學德國的,甚至連留衛生胡的習慣也是和德國人學的。所以日本人衛生胡與希特勒的衛生胡是有聯繫的。 這樣的鬍子叫衛生胡,又稱「板刷胡」。就是吃飯和流鼻涕不會粘在鬍子上,比較衛生,尤其是在戰爭年代,比較好搞個人衛生。

由於德國日本戰敗民眾普遍無心再留此胡,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此胡已被潮流所遺棄,唯有以「武士道」為榮耀且思想根深蒂固者現今還有留,妄圖帝國捲土重來,日本這股力量一直隱藏並存在。 總之,日本鬍子、劍道、武士道三要素是相互聯繫,相互伴隨發展,它們曾經是尚武的日本民族的自豪、曾經是引領日本走向強大的見證、尤其是二戰期間,伴隨著日本軍隊走出本土,用這種精神攻佔了很多國家,給很多亞洲國家及美國帶來了血和淚的傷害,本來戰爭就沒對錯,只有強大和最終勝利才是王霸之道。宋志鋒指出:縱觀人類發展史、是戰爭發展史、血與火的碰撞史、吞噬、反噬史,吞噬永無止境!



武士刀傳奇

微信號:wushidaoc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武士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戰之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武士刀傳奇帶你揭開他的神秘面紗!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日本劍道?
    在日本,劍道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劍道這一日本傳統武道。現代劍道是一種介乎於體育與武道之間的東西。打劍者手持竹劍(しない)穿戴道服以及甲,一對一互作劈砍練習。劍道是由日本古時武士的刀劍搏殺之術發展而來的。
  • 郭瑞祥:中國苗刀與日本劍道
    日本人對此刀研究比較精細。故明將戚繼光在沿海御倭戰鬥中,開始吃了敗仗,在總結戰鬥經驗中曾說:「我短器不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後來他也仿製了長刀。到明代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新都程宗猷(衝鬥)向浙江劉雲峰學得此刀。經多年研究整理編撰了《單刀法選》一書,在此書中,程氏對日本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歷史上的長刀,有勢、有法而無名。
  • 日本的劍道起源於哪裡?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特有的民族精神
    在古代的日本,研究劍要追溯到人們剛剛開始使用 「太刀」,「太刀」是與劍類似的兵器,在古代的一些神話和傳說中,與刀劍有關的記述很多,後來宗教興盛起來,刀劍與其他幾種神器合在一起被放置到神社的祭壇上成為供人敬奉的象徵。這雖說是一種旁證,但也說明自古以來刀劍在兵器中地位是非常神聖的。遺憾的是,當時由於史料缺乏,現在已經很難考察當時有關刀劍的具體練習方法和技戰術水平。
  • 日本劍道史上的最強人類
    當然 這個在現代社會首先法律就不允許但是劍道裡面蘊含的精神卻是日本劍道流傳至今的精髓所在劍道其實和遊戲很像角色是會升級的但除非在年齡很小的時候開始練習其間在著名的池田屋事件中他砍倒數名尊王攘夷志士,卻在池田屋中突然因肺結核暈倒,此後他帶病上陣,卻總是能取得無敵成就,讓人看不出他身有惡疾。1867年以後,由於病情,衝田由最前線沉寂下來。最終於27歲因為肺結核去世。
  • 劍道至聖——柳生劍影
    在東瀛柳生氏亦以劍術著名,門下有許多著名劍士。如有「柳生三天狗」之稱的柳生宗嚴、柳生宗矩以及柳生十兵衛等。
  • 有鬍子的吳磊有點像日本明星阿部寬,成熟粗狂很有異域風情
    最近看了眼吳磊微博,發現吳磊有鬍子和沒有鬍子完全是兩個人啊。先看沒有鬍子的吳磊,清秀俊俏,完全就是學校裡校草級別的那種帥男生。感覺這幾年就是在娛樂圈,吳磊也算是人氣很高實力也很強的男星了。看吳磊最近發的視頻,宅在家裡沒有刮鬍子的吳磊,氣質完全變了呀。
  • 無心,無念,無想,與我切磋一下日本劍道.
    文/米蘇圖/米蘇及網絡前不久看了一部日本電影,名字叫《花痕》。但是,我記住的不是她們的愛情,而是電影裡面的日本劍道。進退如在水面上滑行的步伐和揮劍瀟灑自如的姿態將我震撼,帶著憧憬和好奇,我找到了青劍館,一家隱匿於居民樓的日本劍館。
  • 火遍日本SNS的天才劍道美少女,被稱是從漫畫走出的王子!
    Hello,大家好,我是馬小~劍道,作為一項傳統的競技武術,一直都給人很帥氣的感覺~
  • 生涯劍道
    一部分原因自然是年齡的增長,另一部分則歸結於我的特殊情況:我不僅有幸得到了許多經驗豐富的高段位老師的指導(其中一些人是職業指導者),並且,基於個人爭取和機緣巧合,我成為了一名日本高中劍道部指導老師。我真的十分幸運。由於練習目的變化,我的劍道練習方法也隨之調整。調整不僅在於我揮動竹刀的方式,也在於與學生、劍友、前輩、老師的相處模式。我發現我的老師對待我的方式與前不同了。
  • 日本劍道史話之一
    一、日本劍道流派眾多,有案可查的劍法中,最古老的是名叫中條一刀流的流派 由中條兵庫頭長秀(?—1348)創建,所以,中條長秀應算是最早創立流派的劍術家。之後沿著中條一刀流的劍術主張,產生了富田流、一刀流、北辰一刀流、無刀流等流派。
  • 或許這是大多數人的劍道啟蒙作品
    各位學劍道的朋友,最初接觸劍道多半是來源於各種影視作品。筆者第一次真實的了解這項運動,竟然是從《半澤直樹》裡雅人叔的表演上看到。然而對於大多數80、90後朋友來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部或多或少家喻戶曉的動漫作品,裡面就已經展現了精彩的劍道。因為年代久遠,很多人可能已經在記憶中把它自動過濾掉了。它就是青山剛昌最才華橫溢的作品《城市風雲兒》。
  • 東瀛潮流店鋪,日本遊必看
    這次我們把範圍再縮小一點,定點在亞洲日本,看看各位熟知的品牌在日本店鋪的一些情況。不論是整體裝潢到產品展示設計,紮根日本的店鋪都可謂精緻有加,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展現著品牌的獨特風格,適逢假期即將來臨,有打算外出旅遊的朋友們絕對不能錯過了。
  • 中國人適合練劍道嗎?
    劍道示意圖在日本四大武道(空手道、柔道、劍道、合氣道)當中,在中國認知度最高、練習者最多的就要算劍道了。很多練習者都是從日本的影視劇和漫畫中認識劍道的。我覺得劍道需要人踏實、執著,有一顆平常心。」他認為,真正的劍道要練習十年左右才可能入門。到了那個階段,人的速度也好、力量也罷,心思的縝密等都不再重要,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心的穩定。真正的高手動作乾淨、不犯錯誤,他會用他的決心和氣勢壓倒你。在張仲麟看來,玩劍道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業餘練習者,一種是劍道人。對後者而言,自己這輩子基本就扎在劍道裡了,其他事情都不再重要。
  • 走出國門|2020冬蘭亭小學「絢彩東瀛」日本研學旅行行前說明會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開幕式上的講話1月17日,2020冬青島西海岸新區蘭亭小學「絢彩東瀛」日本研學旅行行前說明會在蘭亭小學書法教室舉行。本次行前說明會改變了以往人們對行前說明會的認知,通過講解國際研學行前準備、了解日本文化、常用日語學習、生涯規劃解析、準備赴日交流書法作品五個環節,傳遞中華書法文化,幫助學生快速認識日本,掌握日常用語,認識學生生涯規劃重要性。9:30分,蘭亭小學日本研學旅行說明會正式開始。
  • 陳凱歌偏愛日本文化,常啟用日本演員,影片有很多東瀛元素
    陳凱歌導演多年來導了非常多優秀的作品,一路看過來的影迷從中發現,凱歌導演似乎很喜歡日本文化。因為凱歌導演的作品有很多東瀛元素,日本風格明顯,而且他還很喜歡啟用日本演員,甚至也改編過日本小說家荒俁宏的作品。這種種都讓影迷不得不相信,凱歌導演是偏好日本文化的。
  • 劍道小常識--竹劍篇
    轉載自網絡劍道人最貼身的除了護具以外就是每次練習拿在手上的竹劍,別看這支毫不起眼的消耗品,沒有適當的選擇是會影響學習劍道的走向. 毛竹因彈性不佳而被物美價廉的桂竹(注2)取代,有一陣子日人眼光相中更便宜的中國桂竹,生產一,兩批後發現品種雖然一樣,東西完全不同,臺灣桂竹經歷每年至少4次以上的颱風吹拂,竹材的軔性及纖維較強韌,彈性自然較好,而且纖維構造和大陸桂竹截然不同,所以現在竹材依然取自臺灣竹山,僅存的幾家公司已無工廠,只負責栽種,取材,選料,裁切長度,裝櫃再賣給日人投資的中國加工廠.
  • 第807章 花魁道中,第808章 東瀛太夫
    楚楓還想再問,忽覺背後氣息有異,轉頭看去,只見楊屋門下不知何時立著一個人,一身武官正裝,手持太刀,戴著一頂垂纓冠,兩眼如鷹,卻是半閉著。身後還跟著兩名黑衣人,僅露雙眼。這時,近藤兵衛又說了句什麼,眾倭寇一齊向那武官俯首行禮,千葉大吃一驚,道:「來人是德川將軍兩大近侍之一,岡田以藏!」「岡田以藏,很厲害麼?」
  • 劍道?馬術?泰拳?原來長沙人還喜愛這些有趣的運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長沙吃喝玩樂,ID:vipchangsh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長沙人閒不住的性格在喜愛從事各種運動上便可窺見一二除了常規的跑步和健身器械馬術、劍道、泰拳、攀巖...
  • 劍道 ‖ 武士精神的的傳承和延續
    小編作為曾經的日漫宅,雖然現已退坑,但是多多少少對霓虹文化還保留著一些興趣的,所以本次也是在小編的狂轟濫炸之下,老闆答應做一期劍道相關的介紹。劍道是日本的傳統競技武術,它包含了「劍」中的劍術以及「道」中的精神內涵,所以劍道可以說是傳承了日本武士精神。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劍道逐漸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現在我們說的劍道(剣道)(けんどう)(kendo)專指現代劍道、又稱體育劍道。
  • 9部佳片開啟日本新片觀影周,2019東瀛新風映畫季盛大開幕
    11月22日,「2019東瀛新風映畫季」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隆重開幕。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高橋耕一郎、新影聯影業總經理賀文進、日本著名導演犬童一心作為開幕式嘉賓蒞臨現場。開幕儀式上,高橋耕一郎對過去兩年在中國舉辦的「日本新片展」進行了概況介紹,並對此次「2019東瀛新風映畫季」發表致辭。他說:「電影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對此希望中日之間通過互相接受對方電影的方式,以電影為彼此帶來更多的交流,並促進相互之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