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網絡
劍道人最貼身的除了護具以外就是每次練習拿在手上的竹劍,別看這支毫不起眼的消耗品,沒有適當的選擇是會影響學習劍道的走向.
臺灣最早製造竹劍的是佳裡一位王姓師傅,他用手工製作,竹子折彎用炭火烘焙,成品委託翁丁川老師販賣,後來臺北的謝德仁老師也成立六富公司,嘗試製造竹劍外銷日本.
竹劍構造最基本就是竹材的選擇,早期是以毛竹(注1)為素材,在那沒有工廠生產,只能靠老師傅手工製作的年代,沒有人會注重品質,有劍可用就好,竹片打壞了,只有拼拼湊湊繼續使用.
自己替換爛掉的竹片,也是不錯的選擇,前提是換完要仔細檢查。
毛竹因彈性不佳而被物美價廉的桂竹(注2)取代,有一陣子日人眼光相中更便宜的中國桂竹,生產一,兩批後發現品種雖然一樣,東西完全不同,臺灣桂竹經歷每年至少4次以上的颱風吹拂,竹材的軔性及纖維較強韌,彈性自然較好,而且纖維構造和大陸桂竹截然不同,所以現在竹材依然取自臺灣竹山,僅存的幾家公司已無工廠,只負責栽種,取材,選料,裁切長度,裝櫃再賣給日人投資的中國加工廠.
有一回在竹山遇見來臺採購竹材的日人一直抱怨我方開價太高,進一步了解原因,才知道竹劍用的竹材不能像一般建築用材料,可紮成一大捆用機器拖下山,為了保護竹皮的完整性(這也是日本廠商要求的),只能僱請山地青年抬下來,工資自然包含在成本裡面.
日本國內生產的真竹(注3)歷經風雪覆蓋,颱風吹拂,生長極緩慢,品質當然更好,可惜產量不多,.變成奇貨可居,一支老師傅手工製作的真竹竹刀喊價日幣50,000是常有的事,至於更希有的斑竹(注4)竹劍,高價買來僅供觀賞用,已失去竹劍的價值.
說到竹劍的選擇,在早期因製作的人很少,沒啥好挑的,有東西可用就算不錯,一般都只能買到直刀型,也就是一般稱為古刀.
後來日本生意人腦筋動的很快,逐步開發出胴張型,細首實戰用,在握柄也有小判,細柄,粗柄之分,20幾年前更開發出碳纖竹劍,號稱是最新科技,型狀做的很前衛,價格貴的嚇人,組裝好的一支要價4-5000元,當時一般受薪階級,月薪不過一萬出頭,我也曾忍痛買了兩支,後來發現彈性不如竹製品,打起來痛的要命,刺擊常傷到對手,因有危險性,日本劍道比賽禁用,於是自然在市場上消失,幾年後才發現碳纖竹劍的生產工廠在高雄,是日人委託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