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步兵也絕無法抵擋協同作戰的騎兵和弓箭手

2021-02-14 戰爭事典

〔英〕查爾斯·威廉·歐曼 著

王子午 譯

作為試圖憑藉老式條頓步兵戰術來對抗已日臻完善的封建騎兵的最後例證,我們有必要對哈斯丁會戰進行詳述。關於這場會戰,現代評論家們的爭吵幾乎與哈羅德和威廉兩支軍隊在戰場上的搏鬥一樣激烈。

 

在哈斯丁會戰中,一開始諾曼騎士始終無法突破英格蘭重步兵的盾牆

1066年哈羅德被推舉為英格蘭國王。諾曼第公爵威廉已經公開表示反對一月時推舉出國王的會議,而且哈羅德也知道此時威廉已經開始在聖瓦萊裡(St.Valery)集中龐大的陸軍和艦隊。哈羅德對威廉十分了解,認定他是自己最難以對付的敵手。

 

9月28日,諾曼第的威廉在佩文西(Pevensey)登陸了,其間既沒有受到仍在倫敦整修的艦隊攔截,也沒有受到剛剛在北方擊退挪威人的陸軍阻撓。入侵者開始蹂躪鄉裡,如入無人之境。

 

哈羅德國王在10月1日或10月2日得到消息後,立刻向南全速前往過去半個月中飽受威廉蹂躪的地區。

哈羅德所選擇的陣地,位於從倫敦到哈斯丁的大路剛剛躍出森林,通往海岸開闊地區之處。哈羅德將部隊排布在森拉克泥濘低地中的一個孤立山丘上。哈羅德所在山丘的山峰高度為275英尺,在面對著敵軍的南側,這座山丘的坡度較為平緩,但其北側除連接到韋爾登丘陵的山脊以外, 其餘部分都很陡峭。被道路穿過的山頂,也正是哈羅德陣地中高度最大的地方,他在這裡豎起了自己的兩面戰旗,其中之一是威塞克斯的龍旗,另一面則是屬於他本人的戰士旗。

哈斯丁會戰

 

10月14日清晨,威廉命令部隊前進,穿過了將自己與哈羅德所在的森拉克山分割開來的八英裡丘陵地帶,當他們抵達特爾漢姆山後,便看到了英格蘭人的陣地,此時雙方的距離僅剩下一英裡多一點。

 

在看到決戰時刻已經近在眼前後,威廉將部隊列成了戰鬥序列。威廉將軍隊組成了平行的三個分隊,三支分隊各自又分為三條戰線。第一線由弓箭手和弩手組成,第二線由裝備長矛和刀劍,而非遠射武器的步兵組成。與英格蘭的民兵不同,他們似乎都配有盔甲。在這兩條戰線背後的,即為軍隊中最重要的重甲騎士。可見,威廉計劃先以弓弩手來擾亂並削弱英格蘭的密集縱隊,再由重步兵發動進攻突破其防線,將對方拉入白刃戰,而最終的致命一擊無疑仍將由位於各部隊第三線的騎兵們來完成。

 

《貝葉掛毯》中諾曼騎士與弓箭手協同作戰的場景

諾曼人在特爾漢姆山坡上展開隊列後,即開始穿越與英軍相隔的崎嶇谷地,向前推進。當接近到射程內後,弓箭手們便開始向英格蘭人發射箭矢,取得了一些效果。由於哈羅德的戰線中僅有少量弓箭手,因此最初英軍的反擊肯定十分微弱。不僅如此,雖然英格蘭人的盾牆肯定能夠發揮一些效力,但也只能起到部分的保護作用。不過當諾曼人繼續推進並開始登上森拉克山坡時,他們遭到了英格蘭人極為猛烈的投射火力攻擊。威廉的弓弩手們很快被擊退,但他們背後的重步兵卻繼續推進到了英格蘭人的陣線上,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鬥,但他們並沒有動搖守軍的戰線,等到威廉命令騎兵前進時,這些重步兵可能已被擊退。騎兵們登上已經布滿了屍體的山坡,投入戰鬥中。

 

諾曼騎兵對英格蘭軍隊戰線的衝鋒是如此猛烈,以至於盾牆陣型中的很多前排士兵可能都被騎兵衝倒。可不管怎樣,騎兵們都無法擊潰英格蘭人的密集隊形,雙方在激烈的衝撞後,互相爭鬥不休,但守軍在任何一點上都不曾退讓。不僅如此,進攻者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在激烈的抵抗面前佔得便宜——英格蘭人的戰斧能夠打破盾牌和鎖甲,砍斷對方的大腿,甚至將戰馬砍倒在地,大陸騎兵也從不曾面對如此堅韌的步兵。一段時間後,威廉左翼的布裡多尼人和安茹人士氣開始崩潰,在巨大的混亂中向山下後退,並衝垮了原本已經在他們背後重新集結起來的諾曼步兵。整條戰線上的諾曼人都發生了動搖,大部分部隊紛紛撤退,只不過中央和右翼並沒有像布裡多尼人那樣混亂無序。

 

可說來有趣,諾曼軍隊左翼的崩潰,反而給威廉帶來了優勢。在英軍右翼,很大一部分徵召民兵在看到布裡多尼人逃亡後,也跟著他們衝下了山坡。他們此時已經忘記,自己贏得勝利的唯一希望就是保持戰線完整,直到進攻者精疲力竭為止。在對方三分之二的兵力尚且完整,且士氣也尚未崩潰之時便發動追擊實屬瘋狂行為。看到英軍混亂地跟在布裡多尼人後方,威廉將自己的中央調轉過來,打擊追擊者的側翼。由於追擊軍的秩序原本就十分混亂,這些魯莽的農民很快便被擊潰,他們手中的輕盾、刀劍和標槍根本無法抵擋諾曼騎兵,人數多達數千的這一部分英軍也因此全軍覆沒。

 

在看到大部分英軍並沒有參加對布裡多尼人的追擊後,威廉認清會戰的決定性階段才剛剛開始,他將陷入混亂的騎兵們重新列成戰線,再次下令對敵軍戰線發動進攻。

 

就在此時,威廉可能是受到了擊潰英軍右翼時的情況啟發,突然靈機一動,決心進行一次詐敗。這種行動是布裡多尼人和諾曼人此前從未嘗試過的。在他的命令下,很大一部分進攻者突然調轉方向,展現出了一副喪失秩序的樣子開始撤退,英格蘭人看到這一幕,比先前更為確定自己已經擊潰了敵人,大部分兵力衝出戰線去追擊撤退的騎兵們。在英格蘭人從上坡上衝下來時,威廉又故技重施,用那些仍然保持完整的部隊去打擊追擊者的側翼,同時那些詐敗的部隊也再次調頭從正面攻擊敵軍,可見其結果也和先前一樣徹底,民兵們在混亂中被擊得粉碎,很少有人或者根本沒有任何人能逃回高地上的友軍陣地。不過在會戰的這一階段裡,屠殺也並非只出現在英格蘭人一方,一部分負責詐敗的諾曼人也因跌入壕溝(可能是古代營壕的遺蹟或森拉克低地中的一條幹河)而損失慘重,他們受到了戰友們的踐踏,不少人命喪黃泉。當然,與英軍相比,諾曼人的這些損失簡直是微不足道。

 

到了此時,哈羅德的陣線已經被嚴重削弱,發生了動搖。可儘管損失慘重,他們還是能重新集結起來繼續作戰。戰鬥繼續進行了數個小時之久,即使是諾曼騎兵猛烈的衝鋒,也無法突破王旗周圍的密集隊列。先前被擊潰的那些部隊,只不過是徵召民兵,裝備精良的親兵們並沒有脫離戰線,依然在哈羅德剩餘的部隊中佔據著核心地位。

 

會戰的第四階段,主要以威廉發動的一系列猛烈騎兵衝鋒組成,而在騎兵衝鋒的間隔裡,弓弩手們也會向英軍射出密集的箭雨。此時這些撒克遜步兵們正承受著與後世的滑鐵盧會戰中那些不列顛士兵一樣的考驗,即要抵擋夾雜著毀滅性猛烈火力的反覆騎兵衝鋒。對步兵而言,沒有什麼能夠比這種情況更加惱人了,他們必須始終堅守陣線才能渡過難關。英格蘭陣線現在的情況已經變得極為悲慘,在重重壓力之下,戰線中充斥著傷兵,傷者不僅無法被送到後方,就連倒地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敵軍從兩翼同時發動進攻,盾牌和鎧甲已經被打破,投槍也已經用光了,現在他們只能被動地堅守在原地,等待夜幕降臨或敵軍精疲力竭。對哈羅德手下傷痕累累的親兵們來說,諾曼騎兵的衝鋒本身相比於兩次衝鋒之間的箭雨肯定要好對付一些。

在哈斯丁會戰中,諾曼騎士擊潰了英格蘭重步兵,徹底給西歐的步兵時代畫上了句號

 

一些英格蘭戰士,因為長時間在陣線中站立不動而變得發狂,揮舞著戰斧或寶劍衝出戰線,最後在開闊地上被對方殺死。不過絕大部分親兵們仍然堅守著陣線,普瓦捷的威廉記載:「這真是一場奇怪的會戰,一方始終在運動中不斷衝鋒,另一方卻好像是生了根一樣一動不動地被動承受。在諾曼人的一方,弓箭和刀劍在發揮著自己的效力,而在英格蘭人的陣線中,僅有的就是那些死去之人倒下。」儘管情況已經完全絕望了,但英格蘭人一直堅守到了夜幕降臨,只要國王仍然站在戰場上,王旗也沒有倒下,親兵們就不會放棄戰鬥。

 

威廉屢次親率騎兵對他們發動衝鋒,騎乘的戰馬也有三匹陣亡。最終決定了勝負的並非刀劍而是弓箭,威廉特別下令,要求弓箭手們不要平射,而採取拋射的辦法,這樣一來,箭矢就可以覆蓋整個英格蘭人的戰線,而不僅僅是前排的士兵們。也正是一支這樣射出的羽箭,命中了哈羅德的眼睛,給他造成了致命傷,在箭雨打擊下的英軍聽說國王已經倒下,終於崩潰。一小隊諾曼騎士也終於在做了無數次無效的衝鋒後,突破了英軍陣線,將重傷倒地的哈羅德砍死在馬下,並砍倒了威塞克斯龍旗和哈羅德的戰士旗。

 

到了此時,英軍的殘部徹底崩潰了,仍堅守在被鮮血染紅的山丘上的少數幾千人或幾百人轉過身去,希望能在背後的森林中尋求掩蔽。這一整天的艱苦戰鬥終於告一段落。

 

儘管英格蘭人佔據著適於防守的地形優勢,但在威廉的弓箭手和騎兵的協同作戰面前,由戰斧組成的靜止方陣還是遭到了決定性失敗。英格蘭人死戰到底的勇氣,只不過是增加了雙方的傷亡數字。無論雙方的傷亡數字具體是多少,其給後人的教訓卻依然不可磨滅:在僅裝備著近戰武器且缺乏騎兵支援的情況下,即使是最好的步兵,也絕對無法抵擋能夠在優秀統帥指揮下協同作戰的騎兵和弓箭手。如果沒有弓箭手支援,諾曼騎士可能永遠無法攻破英軍的工事,而倘若沒有騎兵掩護,弓箭手又絕對無法抵擋英格蘭人的全面攻擊。但在威廉的巧妙指揮下,二者的協同作戰可以無堅不摧。

本文摘自《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卷)

中世紀戰爭藝術研究的先鋒之作和歐美軍官必修教材,廣受讀者讚譽並成為傳世名著!

看點一:詳細介紹了羅馬帝國後期羅馬軍團衰落到十字軍東徵期間,歐洲各民族,西歐王國,拜佔庭帝國軍隊的組織、裝備、戰術、戰略發展歷程以及重大戰役 。國內普遍對中世紀的戰爭藝術毫無認知。

看點二:完整梳理了中世紀歐洲各國軍隊的發展脈絡,內容覆蓋面全、跨度大。

看點三:全書共35W字,厚達368頁,近200張精美插圖、30餘幅珍貴地圖! 

看點四:譯文流暢,貼合原著,兼顧軍事的專業和文字的文學性。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進行作戰了,可趙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士兵的主要作戰方式還是以車兵和步兵為主,於是在與草原騎兵作戰的時候,對方高超的騎射戰術讓笨拙的趙國車兵步兵非常被動。 趙武靈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認為只有向北方的遊牧民族學習,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才有可能扭轉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時候不利的局面。
  • 騎兵和步兵的行軍速度到底誰更快?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答錯了!
    古代騎兵要想獲得長距離的高速機動能力,需要有幾個前提,一是要一人雙馬或三馬,輪換騎行,而且要行軍時禁止騎乘戰馬。二是要有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的隨行,不然以騎兵自己帶的那點給養,幾天就沒了。三是要給馬屁餵精飼料,餵糧食和豆類甚至雞蛋,跟地主吃的差不多,才能保證馬屁不掉膘,能繼續作戰,如果光是依靠吃沿途青草,每天得有一多半時間用來放馬吃草,馬匹的機動速度跟爬行差不多。
  • 當東方式波斯軍隊遭遇希臘式重裝步兵丨決定生死的普拉提亞戰役
    與重裝步兵相反,希臘騎兵(其規模很小)既不穿鎧甲,也不攜帶盾牌。他們的兵器是長矛或標槍(有時攜帶兩柄甚至更多)。這些人來自富裕階層,因為只有富人才買得起馬匹。(貴族騎兵有時似乎會全副武裝地騎馬奔赴戰場,但之後卻和重裝步兵一樣步行作戰,這是對荷馬時代的戰車戰術的懷舊。)他們通常戴著一頂寬邊帽,其作用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天氣的侵害,而非禦敵之用。
  • 步兵遭遇鐵騎,只能死路一條嗎?看這3支步兵是如何完虐騎兵的
    在古代,作戰部隊的兵種一般分為四種,步兵、騎兵、弓箭兵、水軍。其中以步兵為數量最多的兵種,原因是步兵的成本比較低。
  • 滿洲八旗是騎兵為主還是步兵為主?
    所以在這片區域,有大量的蒙古部落存在,自然也會帶來大量的牲畜和馬匹。也正因為如此,在明末關寧軍的體系內,大量的騎兵建立都是依靠遼東半島上臣服於明朝的蒙古部落所組成。1621年瀋陽之戰,打開瀋陽城門放後金入城的叛徒就是由成建制的蒙古人所組成。
  • 古代戰場,當一個弓箭手是不是很輕鬆很安全?有請馬弓手關羽同學
    原創 文:快哉風(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家)    春節時,和朋友看好萊塢電影《飢餓遊戲》,裡面的美女弓箭手很拉風,朋友笑道:「古代打仗近身格鬥太危險,要是我,也去當一個弓箭手,躲在遠遠的嗖嗖放冷箭,豈不是又輕鬆又安全?」    古代戰爭,當一個弓箭手是不是很容易?真的很輕鬆很安全嗎?風哥今天來聊一聊。
  • 冷兵器時代,兩千步兵在平原上如何大敗三萬騎兵?
    (文/川丹丹)冷兵器時代,我們都知道,對步兵威脅最大的就是騎兵,但是這並不意味騎兵就絕對是步兵的死穴了,我國歷史上,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步兵,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常見的兵種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對軍隊進行了改造和完善,當時的步兵就已經有了「輕裝」和「重裝」之分,兵器更是多種多樣,如戈、矛、鉞、殳、鈹等。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
  • 中國古代機動部隊,騎兵和戰車兵哪家強?
    這名網友是這樣分析的:在已知歷次戰爭中,騎兵的確非常強大。但是,誰看見過同等數量的戰車部隊輸給過騎兵部隊?而古代戰爭中,重視農耕文化的民族多次以戰車部隊擊敗過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戰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宋武帝劉裕(卻月陣,北魏文成帝(親率十萬騎兵、十五萬輛戰車,進攻柔然,柔然遠遁。
  • 死196人就打崩波斯步兵?馬拉松大戰表示:希臘方陣贏得不容易
    編者按:希波戰爭是自邁西尼時代的特洛伊戰爭之後,歐洲視角下的東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較量。這次較量以波斯的慘敗與希臘的勝利告終,戰後的雅典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雅典帝國,在這場較量中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較量就是馬拉松之戰,關於此戰,一般說法都是希臘方陣大勝缺乏近戰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騎兵,描述口吻真有點類似打遊戲,好像希臘方陣推過去,波斯人就都死了。
  • 冷炮問答:騎兵、象兵和駱駝兵 哪個最猛?
    一般來說,戰象在應對不適應它們氣勢和氣味的騎兵和組織性較弱的步兵時最有效。使用戰象進行防禦而非進攻作戰是較好的方式。幾乎無法單獨使用,十分依賴於其他兵種,尤其是輕步兵的掩護以配合作戰。目標明顯,極易受到敵方武器的殺傷。
  • 卡萊之戰,羅馬軍團為何敗於帕提亞騎兵?以前的分析只會兵種鬥獸
    受檢的軍隊之中有60000名羅馬士兵,以及視為羅馬主力的1萬名高盧騎兵和西班牙騎兵,另外還有其他國家3萬名步卒和騎兵。」(《希臘羅馬名人傳》)姑且把這3萬名步卒都算成投射力量的輕步兵①,那麼其中騎兵和投射力量佔比是40%。
  • 現代步坦協同戰例復盤想定作業—法魯加戰役中的步坦協同作戰(若您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了苦悶,那就加入到我們的研究中來吧)
    取上之才,用上之法,得上之道●作者/戴晨勳(臺)●整理/Nangwa●取材/臺《裝甲兵》雜誌現代戰爭僅依靠單一兵種或兵種相剋的思維是無法取得戰鬥勝利的,聯合兵種協同作戰不可或缺,甚至會直接影響戰鬥的成敗,其中,步兵和坦克協同作戰的作戰方式,對作戰成敗更是有著重大的影響。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雖然龍騎兵有騎兵之名,但他們的裝備和訓練都是按照步兵的標準進行的。同時期歐洲騎兵裝備的都是短身管騎槍,而龍騎兵則裝備步兵用的長火槍,他們的軍服和騎兵軍服也有很大區別,編制也與步兵類似。但上馬機動,下馬作戰的戰鬥模式始終是其靈魂,也正是這樣,在熱兵器日益發展的19世紀末期,這個兵種仍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日俄戰爭中,秋山好古的日本騎兵能在黑臺溝會戰中擊敗哥薩克騎兵,靠的就是龍騎兵作戰模式。如果說胸甲騎兵是冷熱兵器混用時期的裝甲部隊,那麼龍騎兵就是那個時代的摩託化步兵。
  • 騎兵戰鬥力爆棚,防禦力滿格,為何近代空心方陣卻能克制騎兵?
    一、騎兵作戰的優勢與自身短板1首先馳騁疆場的騎兵機動性和衝擊力很強騎兵,在古代指騎馬、大象、駱駝等動物機動性極強的士兵組成的隊伍。在古代作戰中,加入這些耐力強速度快的坐騎可以說極大提高了整體的武力值。既具備很高的衝擊力輸出,也具備極高的機動靈活性,適合突擊作戰長途奔襲。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古代沿襲的騎兵戰力都是整個國家戰力的核心競爭力。
  •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原刃原磨),拿到手上有種想縱馬揮刀的衝動,極具殺氣如此完美品相的騎兵刀在國內非常少見。該型馬刀主體採用彎刀型,便於馬上揮砍,但彎曲的弧度並不大,刀尖部分採用劍型設計,便於衝刺。
  • 宋朝「坦克」,掛搭如城壘,原始狂暴的步坦協同作戰
    坦克以其強大的裝甲防護能力和大口徑火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陸戰之王。現代坦克在完全的陸戰中,坦克以其絕對的火力優勢和厚重的裝甲完全有能力主導戰場,無論是作為移動的堡壘攻堅還是步坦協同掩護步兵充分,都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冷兵器時代如果擁有一輛坦克,那恐怕就能完全主宰戰場了。
  • 少戰最終章中的法國戰車(1):索瑪S-35騎兵坦克
    到了20年代後期,法國陸軍決定模仿英國人的思路,分別發展用於專門掩護步兵作戰、注重防守的步兵坦克,以及注重機動性、對敵方防線滲透突破的騎兵坦克,裝備給自己的騎兵部隊。考慮到坦克要進行長距離的機動作戰,S-35裝備有兩個並排的自封式油箱,容量分別為100和410升,並用防火隔牆和戰鬥室分離。有了額外油箱的加成,S-35可以通過公路連續機動230公裡。
  • 陸軍師和步兵師有什麼區別?軍種和兵種的一字之差,含義大相逕庭
    這是個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主要涉及到了武裝力量內部「軍種和兵種」的概念。比如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軍隊紙面兵力是陸軍共有182個步兵師、9個騎兵師(旅以下作戰單位忽略不計),但是所有這191個師級建制都可以稱為「陸軍師」,所以這倆名詞是從屬關係。
  • 同樣是「人類輕步兵」巔峰?抗美援朝時期的志願軍,比日軍強在哪
    而到了槍枝、火炮普遍裝備的現代,英國的龍蝦兵和法國的近衛軍則成了排隊槍斃時代最好的步兵。在進入20世紀之後,雖然飛機、坦克取代騎兵進入戰場,但步兵,特別是輕步兵仍然在戰場擁有自己特有的存在感。  因此一些軍事學者在研究輕步兵的時候總結道:  「30年代輕步兵屬於日本,40年代則是的德國,50年代這一榮耀則歸屬於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