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尚馬的傳統,是因為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互相交流,也是華夏農民和遊牧民族在不斷學習交流過程中,大大提高自己生產力水平的一個標誌。人民群眾對馬這個動物的開始逐漸重視,把它馴化後,稱為大家的交通和生產力量。後來,馬就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好幫手,一直延續至今。
因此在民間有很多關於馬的俗語,比如「馬不吃夜草不肥」,還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等好多膾炙人口的老話。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句比較經典的俗語,而且很有意思,那就是「馬有三分龍氣」。
「龍」傳說故事中的一種動物,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能興風降雨,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身體上有鱗有角,有腳能走還能飛,又能遊泳,是幫助人類的好動物。而馬也是為人類服務,是人類的「好朋友」,所以人們通常就會說「馬有三分龍氣」。
傳說中的龍,有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因此民間的馬與傳說中的龍一樣,都有那種積極奮進的精神,所以人們將馬看作是龍,也有將龍看作是馬的習慣。所以人們把龍當成馬,把馬稱呼成龍,對這種陽剛健行的精神一直讚美。
龍是虛無縹緲的傳說動物,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找到,而現實生活中只有馬和龍一樣,都具有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樣就使「馬有三分龍氣」這句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
俗話說的「馬有三分龍氣」,老老農民還告訴我們說:還因為好馬護主。比如關雲長有了赤兔馬以後,在徵伐戰場上如虎添翼,誅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騎著他的赤兔馬南徵北戰,威鎮華夏。最後關羽敗走麥城,赤兔馬絕食而殉,由此可見,赤兔馬對主人關雲長可謂是赤膽忠心!
司馬休之也有一匹戰馬,他倆平時吃住都在一起,在床前給馬餵食。在慕容超帶兵抓拿司馬休之那天,馬不停地嘶叫,司馬休之便餵食給它吃,可是馬卻不吃,眼睛一直盯著馬鞍子不動。
司馬休之又將馬鞍子放到馬背上,可是馬依然不動,放他騎上了馬背,那馬揚腿就往外極速奔馳,一口氣奔跑了數裡地之外。司馬休之停下馬,回頭瞭望自己的住處,只見到處逗塵煙四起,慕容超率領的南燕兵已到了司馬休之的住所,正在四處搜查緝拿他。如果不是他的戰馬護主,恐怕他會落入敵手。由此可見馬確實是非常有靈氣的動物,說它有三分傳說中龍的靈氣,也就不足為奇了,何況它對主人赤膽忠心的保護呢!
古代一個人如果能夠得到一匹良駒,不僅可以行走萬裡,還可以飽覽江湖美景,所以馬是大俠們行走江湖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因此歷代人都把馬放到了很高的位置,這是因為馬特別聰明,人都傳說它有「三分龍氣」,主要的原因還是馬特別的護主。
當然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馬救過主人。比如村裡有一年大雪,一個村民騎馬回來,不慎掉到了雪坑裡,是馬刨開雪,趴在雪地,讓主人爬到背上,方救了主人一命。
最後,我們知道了龍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諧天、奮進,而其中的「奮進」和「福生」,就很適合馬的性格。因此,龍馬精神就可以理解為龍與馬精神的結合,是奮發進取、造福眾生的精神。所以俗話說的「馬有三分龍氣」就是這麼一回事,老農民還加強了解釋:一匹好馬一生都保護主人,這事情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