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兒子迷上了繪本《逃家小兔》。
每當夜幕降臨,他都會拿著這本書屁顛屁顛地跑過來,要我抱著他讀上五六遍,方肯罷休。
他非常痴迷裡面的角色扮演,愛跟著故事情節變身小兔逃走了,然後要我這個兔媽媽想盡辦法去追他。
每一次「逃跑」,他都會緊張地看著我,生怕我不追了。
直到故事最後,我說:「如果你變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媽媽,我會張開手臂好好地抱住你。」
他才長長舒一口氣,安心地躲在我懷裡咯咯大笑。
昨天晚上,我們又講了這個故事。
一番故伎重演之後,小傢伙突然抬起頭,眨巴著眼睛鄭重地說:「媽媽,我愛你哦!很愛很愛你。你愛我嗎?」
夜色如黛,映襯著兒子溫潤的小臉。
他求證愛的認真模樣,讓我的心不由被揪了一下。
原來,因我一時偏心而落下的傷痕,至今沒有抹平。
我輕輕颳了刮他鼻子:「當然愛你了!最愛最愛你了!」
他心滿意足地笑了起來,那對烏黑的眸子裡迸著異彩。
回想起來,兒子的到來,有些意外。
不知是因為心理準備不足,還是太過勞累,兒子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無法適應自己二胎媽媽的身份。
還記得兒子1歲前,我這個媽媽當得非常不稱職:
很少有給他拍照或記錄的衝動,母子間互動頻率很低;
時常任憑他一個人滿地亂爬、拆家,而無動於衷;
一覺醒來,常驚訝於床上多了個陌生的孩子;
甚至有人喊我「耳朵媽媽」時,並未意識到對象是我……
即便我日日夜夜守著他,餵他吃飯、陪他玩耍、哄他睡覺。
卻如同一個旁觀者,一臺被迫營業的機器,總有些心不在焉。
回想起姐姐小時候,我總是極盡耐心和愛護。
且不說手機和電腦裡記滿了她的一顰一笑、童言童語,她眉間的喜怒哀樂我都看在眼裡;
我更是尊重她、呵護她身心健康,細心地為她規劃,發現她的每一種可能性。
明明都是親生的骨肉,兩相對比之下,我對兒子的愛顯得格外欠缺。
有人說,二胎家庭,一碗水很難端平。
多數家庭常以「大的讓著點小的」為由,偏袒老二。
而在我們家,始終偏袒著懂事的老大,甚至因此忽略了老二。
從懷兒子起,我便擔心姐姐有什麼心理負擔,加倍用心地陪伴她,讓她感受媽媽的愛未減半分。
就算兒子出生後,我也常把姐姐放在第一位,她的需求總是率先滿足。
沒想到,我的偏心,不僅讓溫和的姐姐恃寵而驕,還讓弟弟變得異常敏感、暴躁。
他成了一個高需求的寶寶:
明明能自己吃飯,卻假裝是小寶寶要我餵;
故意在玩玩具時弄出聲響,吸引我的注意力;
在我輔導姐姐功課時,他進進出出,要我陪他講故事;
還要我盯著他做事,時不時要誇他……
我總是不以為意,直到有一次姐弟倆發生了一場大戰。
那天晚上,姐姐想跟我一起睡,撒嬌道:「媽媽,你有了耳朵,是不是就不要我了!」
我心一軟正打算答應,沒想到兒子扔下玩具,一把抱緊我,「媽媽是我的!你睡自己房間!」
姐姐說:「女孩跟女孩一起,你是男孩,跟爸爸一起睡。」
兒子一聽急了,大聲嚷道,「我是女孩子!我要跟媽媽睡。」
他用力推搡,還打起了姐姐。
我趕緊呵斥住,安慰好姐姐後,低頭來抱弟弟,沒想到他卻不見了。
裡外找了個遍,終於在房門後找到他。
小傢伙埋著頭蹲在地上,肩膀氣得發抖。
我抱住他說,「媽媽晚上會陪你睡的。」
他這才放鬆下來,趴在我肩頭委屈地嗚嗚大哭起來。
這件事讓我非常震驚。
一直以來,兒子都是以小小男子漢自居的,而這次為了和姐姐搶媽媽,他寧願放棄這個身份變成女孩子。
他縮在一角哭成淚人的畫面,更是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一想到因為自己的偏心,竟然讓姐弟倆相互嫉妒,傷痕累累,我便追悔莫及。
再後來,當我研習心理學,讀到「情感忽視」這個概念時,才發現自己曾對兒子進行了殘忍的「冷暴力」。
更了解到,長期被忽視的孩子,不僅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情感空虛,甚至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陷於困境。
內心不由警鈴大作,為兒子的心理健康擔憂,更為沒有調整好自己愧疚不已。
覺察到自己的過失後,我開始學著努力去糾正。
以前,我忙碌時總會安排兒子畫畫。
但他少有專注,沒坐一會就起來,還故意把畫筆折斷。
我時常為此發飆。
那天,他拿著塗色書胡亂畫了兩筆又打算跑開。
我問他:「你是不是不喜歡畫畫呀?」他點了點頭。
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忽略了他的喜好。
我想當然地以為,姐姐小時候喜歡的東西,他應該也喜歡。
卻沒意識到,他和姐姐是不同的。
我開始仔細回想,兒子平時好像更喜歡奧特曼、小汽車之類的東西,只是都被他拆得缺胳膊少腿了。
於是我靈機一動:「我們一起把奧特曼修好怎麼樣?」
他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愉快地答應了。
說幹就幹,我們拿來膠水、膠帶、繩子等工具,開始修補玩具。
其間,他不斷地給我出主意,很興奮,雙眼閃著光,那是我從未見過的樣子。
我的手工很差,一個小小的玩具,修了老半天才修好,而且非常醜陋。
我自嘲著把玩具遞給兒子。
他卻像對待藝術品一樣,一遍遍地耍著。
專注、認真,完全不是那個沒有恆心的孩子。
於是,修補玩具成了我和兒子之間的固定項目。
這之後,我發現他喜歡搭樂高,卻常因搭不到滿意的作品心急;
對自然好奇,卻又有點小害怕……
我總是及時出現,或充當軍師,或帶他遊戲、探險。
一次次互動下,我發現愛的任督二脈似乎被打開了,我真正成為兒子的媽媽。
兒子也漸漸有了安全感,極少無理取鬧,甚至開始回饋給我愛:會獨自安靜玩耍,會保護我,甚至在我情緒波動時關心我。
我確切地知道,我們扎紮實實地住進了彼此的心裡。
當然,我依然深愛著姐姐,並給她獨屬於她的愛。
讓人欣慰的是,姐姐沒有因此排斥,而爭寵的現象也再無發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裡說,孩子並不渴望平等地分享父母的愛,他們需要被愛的唯一,而不是均一。
看來,二胎家庭既不需要將愛均分,也不用太過用力的投入,只要眼裡看得見孩子,並給他獨特的愛,他們自己就能成長得很好。
4年來,兒子越來越親近我,並且和我分享一些小秘密,而姐弟倆的感情也越來越融洽。
姐姐非常寵溺弟弟,給他講故事,帶他玩遊戲,每天都會把學校裡發的小零食攢著給弟弟吃。
弟弟也很愛姐姐。
姐姐上學的日子,他都會執拗地搭好凳子守在門口,等門鈴一響,他就按下開門鍵,雀躍地等待姐姐歸來。
歲月靜好,心頭溫軟。
而回想曾經走偏的路,我不由感慨萬千。
曾幾何時,我因厚此薄彼,讓兒子遭遇忽視,一次次驗證「我愛你」;
更讓我心愛的孩子們陷入爭寵的險境。
而今我才懂得,愛並不會衝突。
只要用心,媽媽都能給予每個孩子唯一又特別的愛。
謝謝你,我親愛的孩子。
謝謝你包容我、接納我、比想像中更愛我;
謝謝你願意等待媽媽這份遲到的愛。
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Protected by copyright.
Copying without permission is forbidden.
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