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告訴我的那些事!

2021-02-09 騎行西藏
這是我人生中寫的第一篇影評,我無法確定這會不會也是最後一篇。這篇九千多字的影評可能讀起來有些費力,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把它讀完。我做這一切,只是為了給看了超過一百遍這部電影的自己一個交待,也同時希望這篇影評能夠讓大家更多的了解和喜歡上這部電影。致人生中最熱愛的電影——《荒野生存》 。喬恩·科萊考爾(Jon Krakauer) 1996年完成埃米爾·赫斯基 / 馬西婭·蓋伊·哈登 / 威廉·赫特 / 吉娜·馬隆 / Brian H. Dierker / 凱薩琳·基納 / 文斯·沃恩 / 克裡斯汀·斯圖爾特 / 哈爾·霍爾布魯克 / Jim Gallien / James O'Neill /Malinda McCollum / Paul Knauls / 扎克·加利凡納基思 / Craig Mutsch電影,是基於書籍的基礎之上的改編或表達,但我一直將書籍和電影分開來看待。所以,如果你看過部電影的小說,那麼,請原諒我只是針對電影裡的故事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是在零八年九月底的時候,在人生中意志最為消沉的那個月份裡,由同是在旅行路上遇見的陌生人介紹給我看的。那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那一年,我已經記不清自己看過多少遍這部長達144分鐘的電影;自此之後,每年我都會在孤獨無聊的夜晚,翻出這部電影一如往常的回放。這並不是電影史上最棒的電影,確是對我影響最大,並最為之鐘愛的電影。已經有非常多的人寫過這部電影的影評,而且寫的非常不錯,一看就是有認真做功課,查閱數據(在本文最末端有相關連結)。在很多的影評裡,也聽到了很多帶著批判的聲音,比如強調理想主義、完美主義、輕視大自然的力量……
看過這些影評之後,我仍然決定應該寫一篇影評,以此表達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熱愛。
這些年來,我遲遲不敢動筆,怕寫不好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怕自己有限的表達能力無法闡述這部電影本身要表達的萬分之一,會使得看見這篇影評的人輕視這部電影的魅力(網絡上目前只搜得到字幕翻譯比較差的版本,過去看到的優秀版本已消失)。
因為這部電影,我開始搜索相關所有人的資料,聽相關的背景音樂,了解作者,導演和演員們,生怕自己錯過電影背後的故事。我開始讀梭羅、託爾斯泰、叔本華及更多的古典文學和近代作家;愛上了看更多的電影,聽更多的音樂,走更多更遠的地方;也開始正視孤獨、痛苦和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試著深度的思考一些問題。
坦白說,經過漫長時間的思考之後,我仍然不知道我想要在影評裡面表達一些什麼。或者說,我並不知道怎麼對於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進行令讀者感觀良好的有效排序。所以,我想了很久之後,我不得不用最原始、最愚蠢又毫無特色的表達方式,來記錄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我把這些東西進行簡單的羅列,並一一表達。

「有些人認為他們註定得不到愛,他們靜靜地走向沒有感情的未來,試圖斷絕和過去所有的聯繫。」

「獨自一人面對冰冷的石頭,只靠你的雙手和大腦。」

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認為ALEX放大了自己的痛苦。
兒時的成長環境裡出現的家暴,父母對錢財的沉迷以致對他成長的忽視,以及後來發現自己是私生子的身份,這些都是他痛苦的根源。在這個離婚率節節升高的當今社會,大部分人慢慢的接受並習慣了這一切。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本身。在過去,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眾人面前的形象,總是離不開「可憐、沒人疼、不容易、孤僻、人格不健全、沒人管、沒家教、容易變壞……」這些標籤。直到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有一天抬頭一看,這世界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滿大街已經到處都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單親家庭這個身份再也不是討人憐憫或另眼相看的因素了,因為實在是太普遍了。父母們習慣了,孩子們習慣了,社會也習慣了。習慣了夫妻間輕易破碎的婚姻,習慣了人們不負責任的隨意處置家庭,習慣了那些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遭遇的痛苦。
但生活中總有意外。就像電子閱讀無比流行的現在,仍然有人只習慣紙質閱讀一樣兒。一如既往的保持一顆敏感細膩的心去感知這個世界,是一件極為正確又真實的事情。無論快樂還是痛苦,是真善美,還是假惡醜。但人們往往刻意訓練自己喪失對痛苦的感知能力,因為痛苦使得人們的日子變得很不好過,人們只嚮往快樂。因為痛苦令人討厭,從而否認痛苦的存在。但痛苦始終都是人對世界感知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人習慣了接受不正確的事情,比如大家都開始習慣了社會中的高離婚率,習慣了大家隨意的處置家庭,習慣了單親家庭的成長環境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習慣使得人們認為這些傷害其實力量沒有那麼大……
對於ALEX來說,單親家庭的成長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與傷害是不容質疑的,是必然存在的,是不能輕易化解的。他長時間的為此痛苦,感到無能為力,儘管他在成長的路上一直試圖找到出路。原諒父母,原諒自己,原諒這個社會共同營造的習以為常的錯誤的認知。但一個人怎麼可能抗衡社會的大環境呢?他改變不了任何東西。改變不了父母的婚姻,改變不了自己私生子的身份,改變不了人們對世界的錯誤認知。他並不熱衷於感受痛苦,他也和我們一樣不喜歡痛苦。但痛苦始終伴隨著成長。他試圖通過學習大多數人的方式來尋找快樂,認真學習,對世界保有純潔之心,過簡單質樸的生活。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他發現並沒有解決或稀釋痛苦的濃度,但他並不會因為不喜歡痛苦就否定痛苦存在的意義。影片中並沒有交待他成長過程中是否存在朋友。但很顯然,在這部電影裡,他相依為命般的妹妹幾乎代表著他成長過程中唯一的朋友,以及讓他感受到什麼是愛的唯一載體。ALEX,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一個人孤獨的生活,父母並沒有時間去在意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父母只是爭吵,為更多的物質利益而忽視家庭。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在四歲時,獨自一人凌晨三點的時候,走到六個街口遠的鄰居家偷糖果罐子裡的零食的經歷。因為沒有人在意他究竟去了哪兒,在想什麼。
任何一個完整家庭或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對愛和陪伴充滿了同樣的期待。部分孩子習慣或最終接受了不被重視或無法擁有完整的愛這個事實,但這並不代表內心不渴望擁有這一切。而在孩子內心深處,也無法接受人們對於這一切因為表現得習以為常,就顯得承受這一切的痛苦就都那麼理所當然。
沒有人喜歡孤獨和痛苦,有些人無法說服自己去逃避孤獨和痛苦。我們知道,有些痛苦是可以通過改變環境從而得到解脫,但有些痛苦就不可以。就像ALEX的私生子身份一樣,無論是否能夠得到父母完整的愛,他都是痛苦的。因為按照ALEX的道德標準和對幸福的看法,他是絕對不允許自己享受到了父母的愛的同時,他父親和前妻的孩子卻生活在和自己過去境況一致的環境裡。他渴望愛,渴望幹凈而完整的家庭,但很顯然他父親做的事情讓這個可能性完全毀掉了。他想要快樂和幸福,但不希望這種快樂與幸福是做[ 要麼自己快樂,要麼別人快樂 ]這種選擇題之後篩選出來的,要的是乾乾凈凈的愛。私生子身份既成事實,也就意味著痛苦與孤獨會長時間的伴隨著他,這是一件無法解決也不可避免的事實。誰勸都沒有用,自己怎麼安慰自己也沒有用,必須是由生活告訴他一個正確答案,他才能夠由衷接受。
在孤獨又痛苦的成長過程中,ALEX一直想盡辦法努力尋找獲得快樂與幸福的正確答案。尋找一種能夠說服自己,又能坦然處理好生活現狀的方法。所以,他喜歡冒險,他到處旅行,過簡單質樸的生活,努力學習,並最終踏上了試圖解脫自己,尋找快樂真諦的阿拉斯加之旅。他明白這不一定真的有用,但那是他當時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唯一迫切想要實現的願望,他在做他認為當下力所能及又想做的事情。

「不必真的很強壯,但要覺得自己強壯;哪怕只有一次,也要去證明自己;哪怕只有一次,也要在最原始的狀態下發現自己。」

「如果你認為人生的快樂,主要源自人際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上帝將快樂賜給世間萬物,快樂無處不在,我們能從所有事物中體驗快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改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ALEX的冒險精神,來源於他骨子裡的孤獨與長時間伴隨他的痛苦。自小就喜歡四處遊蕩的習慣,就註定他有且只有通過旅行才能夠認識真正的自己。固定在一個地方生活,就代表著安穩又毫無意外,這並不能帶來對生活新的感悟和更多的體會。他必然只能選擇走出去,去旅行,去見更多的人,經歷更多的事情。這是他認為自己更快找到正確答案的唯一途徑,是他尋找活下去的意義的唯一方式。
很多人對於ALEX把存款捐出去之後,留在身上不多的現金又燒掉了的做法感到費解。最後弄得自己很落迫的同時又不得不去工作賺錢,大家會有一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質疑。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於他這種行為也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大抵無非就是「他不是強調旅行不需要錢麼?他不是還傻逼一樣把錢燒了?那他還工作賺錢幹嘛?錢如果不重要還要去掙幹嘛?」。其實在我看來,ALEX的這種行為非常容易理解:他希望和自己的過去告別,和過去的所有告別,他想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與生命,他在自己所認為的畸形的愛中並不順心的長成了父母所期待的樣子。他完成了他所認定的任務,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扮演好這個角色。但他覺得受夠了,可以到此為止,那並不是他真的想要的自己。他不打算繼續這樣活下去了,他要為自己而活,尋找自己內心認同的,愛和幸福的真諦。既然要徹底的告別,就要斬斷自己所有的退路,所以他把自己所有的證明都親手毀掉了。而天性善良的他,自然是把他認為本就不屬於自己的錢捐出來,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留少量的現金完全只是下意識,是出於在離開的當下,可能也會有使用現金的需要。他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處理好了自己手頭上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默不作聲的開著他的那輛二手車,離開了自己過去的生活。然後棄車,燒掉最後一點仍然不屬於自己的現金。這是他當時可以想到,又能做到的,最大程度與過去撇清關係的方法。沒有周詳的計劃,只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去阿拉斯加過儘可能簡單原始的生活。像梭羅 《瓦爾登湖》 所描述的那樣。他很多的行為都是下意識的,都是走一步算一步。他並不喜歡周詳的計劃,他討厭事事做計劃的生活。這樣的行為,讓很多習慣了現實主義又注重務實的觀眾吐槽不已,這也是部分觀眾認定ALEX蔑視大自然力量的證據,也是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攻擊的原因。
他反感社會普世概念裡對成功的定義,討厭那些本不應該存在但確實存在,又無能改變的規則、體制、教條、要求、欲望,他知道這個真相之後,他所能做的,只是儘可能的保全自己,不讓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人,過著這樣或那樣令自己反感的生活。他試圖通過更多的經歷,與更多不一樣的陌生人心不設防的相處,來豐富自己的人生,和對生命更多更完整的理解。
他明白自己年輕,也明白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可能不太完整,甚至有一些地方是偏執、錯誤的,但他認為自己必須去經歷這一切。所以,頂著理想主義的帽子,路上遇見一些向他提問的人。那些人都在提醒他:你做的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
問的人很多,他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對話。他既回答別人,也回答自己。有時候,他也會迷茫,也會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想得太過於單純?旅行,或者拋棄過去,過一段時間的原始生活,是否真的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一切是否真的有那麼大的意義?但是一路下來,他都覺得沒有辦法停止往前走。至少,在沒有得到新的,能夠說服自己的答案之前,他是不可能停下腳步的。在真正到達阿拉斯加之前,他一直在接受別人的提問與自我質疑的同時,迷茫又堅定的往前走。因為自始至終,他並沒有找到另一個更加強大的理由可以說服自己不這麼幹。
他一邊燒掉不屬於自己的錢,一邊又通過簡單實際的勞動,來換取自己路上所需要的花費。儘管在路上確實接受了很多人的幫助與照顧,但很顯然,他並不熱衷於不勞而獲的得到別人的關照。從他拒絕賭博、拒絕雷尼和簡的資助以及想要收養他的羅恩,就可以看出來。至於他搭便車、接受食物、找救濟站要床位、享受陌生人的善意與關懷,我把這一過程理解為:人們活在這個多彩的世界裡,既要學會傳播愛,也要學會接受愛!ALEX出發時才二十二歲,我們在二十二歲的時候大概都處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清楚自己不要什麼的年紀。他和我們一樣,有著這個年紀該有的迷茫和各種不理解,但非常想並急於尋找正確答案。他在家庭裡沒有感受到正確而又真實的愛,不知道這個年紀的自己究竟該拿自己怎麼辦才會顯得正確一點兒,不知道生命的意義該怎麼樣呈現才是對的……
他只能通過敏感又純潔的心,丟掉過去的自己,然後細膩的去捕捉旅行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認知,甚至是推倒並重新建立。因為迷茫而勇敢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為發現自己了解的東西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感到迷茫,因為還有更多答案等著去尋找,所以他跳進去不斷的挖掘想要的答案。

「我寧可不要愛情、不要金錢、不要信仰、不要名譽、不要公平,也要事實的真相。」

「學會原諒,你才會去愛;只有你去愛了,上帝的光芒才會照耀在你身上。」

真相,往往都是難於令人接受的。很多真相,都是你接受與否都必然存在,並且你對事實本身無能為力。真相就是:ALEX什麼也沒有做錯,渴望擁有一個健全家庭本該擁有的來自於父母的愛,但自己卻莫名其妙的成了私生子的身份,而他並不想要這種有我無他的畸形的愛。創造他生命的父母,在他毫無決定能力的情況下給了他不想要的生命和生活,讓他既無法決定自己是否應該被創造,又無法決定自己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
就像全世界都在急於發展本國軍事力量,但發展軍事原本就是人類愚蠢的具體表現。發展軍事對人類的實際生活,根本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幫助。但因為大家都在發展軍事,大家都感到威脅,都活得提心掉膽,所以人類開始不去承認自己的貪婪與愚蠢,不去承認發展軍事是一件錯誤的事情。我們一直所在做的事情,堅持在做的,不一定是對的。哪怕做的人有很多很多,甚至包括自己,但它始終都是錯誤的。這,也是真相。
信仰是什麼東西?擁有信仰真的能讓人們,更接近幸福與快樂的真諦麼?
在一片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中,堅持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猶其是在沒有獲得俗世對成功的定義之前。
ALEX對自己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標準,甚至是苛刻的。比如把所有不屬於自己的錢,捐給他認為有需要的人;接受愛,但不接受同情與資助,所以拒絕雷尼的錢;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卻沒有捕殺孱弱的母鹿和它的孩子;在性開放的美國,卻拒絕十六歲少女特蕾茜在家裡主動要求來一發的邀請;在猶豫要不要給妹妹電話的時候,把自己唯一的硬幣給對面缺錢打電話的老人;在救濟站裡,很不好意思又羞愧的提出是否可以擁有一個床位;以及無法接受父母有朝一日既便給了他想要的愛,卻要以不承認另一個兒子也有權利擁有完整的快樂作為前提……
很多人對此也提出了一些疑問,類似該如何解釋ALEX四歲爬進別人家廚房去偷別人的糖果盒子,扒貨運火車,以及違反法律規定去划船……這些是否也同樣證明ALEX的人品並非那麼無懈可擊?對此,我的看法是:不要去要求一個四歲的孩子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並且是建立在是非分明的前提之下;扒貨運火車和划船,可能確實是他基於節省費用和滿足興趣和欲望。我想更重要的是,也許在他的內心裡認為扒貨運火車,是能夠符合他對道德的認知的。他內心的道德標準允許他這麼做,這並沒有給太多人帶來真正的負擔和煩惱;而划船,是他對政府無理制度的反抗,也是青春叛逆的具體表現。不給別人添麻煩,不傷害別人利益,滿足自己並不過份的興趣或欲望。
兩年多的時間裡,他遇到了很多的人,有了很多豐富的經歷。在與別人的對話和相處過程中,對自己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而全面。從過去只是偏執的定義世界上哪些是他認為錯的,慢慢開始搞明白哪些是對的,又有哪些事情是無關對錯的等等。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生活中無能為力的事情,試著原諒自己和原諒身邊的人,對於感知愛,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對於有些人來說,逃避和否認痛苦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同理,原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ALEX一直無法覺得原諒父親及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是因為他認為無論原諒與否,[ 傷害 ]都是既成事實。即使是選擇原諒,傷害就是傷害,清清楚楚的擺在那裡。傷害,並不會因為被原諒而消失。
因為對純潔的美好與愛最原始的認定,所以ALEX並不允許自己隨隨便便否定那種傷害的存在。於是他並不把這種自我傷害的偏執,認為是錯誤的。而對於他來說,自我解脫的方式有且只有一種,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真正的答案。至於這個正確答案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兒的,並且在找到正確答案之前,都是不得而知的。我們常常在電影和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故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做了一些錯誤或傷害孩子的事情,給孩子的身心留下了巨大的傷害,並且不以為意。直到人至中年末期或晚年的時候,卻突然想獲得子女的原諒或彌補。往往鏡頭會交給病床前奄奄一息的當事人,乞求孩子們的原諒。而故事為了符合普世價值的基本認知,並安慰觀眾的觀影期望,鏡頭裡的孩子都會選擇原諒過去嚴重傷害自己的父母。
ALEX在出發前,堅持認為擁有製造自己生命與生活軌跡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造成的那些傷害,不應該被憑白無故、或輕而易舉的原諒。很多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會特別強調ALEX在活得極度理想主義的同時,缺失對父母的責任,傷害了父母對他的愛。對此,我是不認同的。我想ALEX和我一樣認為,在成年之前,父母對子女才有責任,而子女對於父母是沒有責任的。因為父母決定了子女的一切,無論子女願不願意被父母決定。子女可能被父母一廂情願的生下來,被不周全的照顧,被惡劣的對待,被父母傷害。這些全都是是父母一手造成的,而子女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毫無選擇的空間和權利。既無法決定自己「早知道你們是這樣的父母,我就壓根不想被生出來」;也無法決定「我不想每天,日日夜夜都生活在爭吵的家庭」,更無法改變「你們憑白無故傷害了什麼都沒有做錯的我,卻要我毫無條件的對此選擇原諒,並且感恩你們創造了我的生命!」。這一系列的問題,核心的要點在於,子女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子女在成年前,責任是單方面的。自己種的因,就要承擔後果。父母既然決定了生下子女,就要盡己所能的好好照顧長大,給予完整而健康的愛,承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上的所有責任。若要計較這些得失與責任大小,害怕風險與能力不足,便不要生下子女。所以,ALEX在起初對簡和雷尼避而不談自己的父母,到遇見羅恩開始瑣碎的講起自己的家庭及父母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於ALEX而言,要原諒父母,有且只有一種可能:父母在生活的過程中,有朝一日意識到自己曾經對孩子們做過的那些愚蠢的事情,為此內疚、痛苦、並且發自本能的試圖想要扭轉這些局面。這並不是報復,也並不是傷害,這是那些所有做過蠢事的父母應得的,也必須承受與面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去尋找答案的東西,父母也一樣。畢竟沒有任何人逼迫或替代這些父母決定去做那些愚蠢的事情,特別是過去被父母傷害過的子女們。
ALEX是矛盾的。他本能的不想原諒父母,是因為想讓父母自己明白什麼是真的原諒。同時他又渴望自己能夠原諒父母,這樣,就可以回到他們身邊,回到有愛的家庭生活裡面去。他在努力的想要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真的原諒。而不是生活在謊言裡。

「只有分享,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在鄉下恬靜的隱居,儘可能對人們做些簡單而有用的善事,儘管人們並不習慣我為他們做了這些;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最後休息,讀書、聽音樂、享受大自然;愛戴周圍的人;這就是我對幸福的詮釋!」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真正的愛?上面的兩段話,是我一直非常喜歡的關於幸福的詮釋。這是兩段非常質樸的話,並沒有使用多麼令人震撼的華麗詞藻。仿佛這些稀鬆平常的人生道理,根本不值得克裡斯花費那些時間精力去體驗那些過程。可如果沒有經歷過那些事情,他又怎麼能夠深切的體會上面兩段話的意思呢?
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別人三言兩語概括總結出來的人生,給我們的生活本身帶來不了太多實質性的幫助。能夠引領我們走向幸福,了解生活真相的方法,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去經歷,更多的經歷,盡己所能的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正確有意義的事情,該如何判斷什麼才是事物的真相。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和克裡斯一樣,也是需要真正經歷了之後,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情。我們都在探索的路上,摸石過河。
整部電影裡,克裡斯經歷了衝動、偏執、叛逆和怨恨,還有屬於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憤怒等。從始至終他仿佛都沒有對生活妥協,但他卻在生活裡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溫柔,開始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原諒,什麼是真正的愛。那些曾經想要逃避的,都慢慢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又用克裡斯這個名字來稱呼自己。在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時候,儘可能的將自己拾掇幹凈。很多人說電影結尾時,克裡斯在彌留之際的表現,是對自己過去決定的後悔。我卻認為他哭,是因為他確實熱愛生命,也從未想過要輕易的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當生命真的不得不走到盡頭時,他又在木板上寫道: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感謝主!永別了,祝上帝保佑你們!「如果我面帶微笑,投進你們的懷抱會怎樣?那時你們能否預見,我現在所見的風景!」對於結尾最後的這句話,我的理解是:生活裡不存在假設,而假設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也毫無意義。無論選擇了何種生活,決定了走什麼樣的路,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選擇了任何一條路,你只需要負責義無反顧的認認真真走完它。生活,會讓你收穫本該收穫的。
他從始至終並沒有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無論世人如何看待。他只是在最後感到遺憾,遺憾自己來不及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遺憾自己讓生命只是停留在人生的二十四歲。他原諒了很多過去自己不能原諒的事情,並且開始想念父母,尋找到了自己人生中,過去大部分未能解決的迷茫的答案。對於最後無可避免的死亡,他坦然接受。
你對自己的認識夠深刻麼?你了解自己麼?知道自己的內心想要的是什麼,並敢於遵從內心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麼?這幾天因為在寫影評,所以,我又重新審視了幾遍自己。正如我前言裡提到的,自從零八年開始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我每年都會反反覆覆的把這部電影翻出來看,每一次看這部電影,我都會問這些問題。這是伴隨著我成長非常重要的一部電影。很多人對於這部電影並不看好,對於電影裡所要表達的意圖(當然,更多的人是根本沒有明白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也不認同,並且認為這是一部很爛的電影,對於電影中克裡斯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我覺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對於克裡斯的內心世界無法感同身受。因為無知而產生的誤解,一般都會以虛張聲勢的冷嘲熱諷回應。正如很多人會用「理想主義」去攻擊一個行為上自己無法認同的人一樣,儘管我至今仍然無法理解「理想主義」這麼美好的詞彙,怎麼會淪落成中傷一個人的工具。我在影評中提到過,有很多人認為克裡斯誇大了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認為和世界上活得比克裡斯還要慘的人比起來,克裡斯童年所造成的痛苦根本不值一提。對此,我想說,這可能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重點之一。幸福與快樂,不應該建立在俗世意義裡與狀況相對比自己窘迫的人比較中得來。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是事物本身。是閱讀,是呼吸新鮮空氣,是有舒服的風,是看好的電影,是與有思想的人聊天,是吃美好的食物,是坦然的面對生活安排的一切,是願意正視自己的內心,是一切令人愉悅而又正確的事物本身。同理,痛苦與否,痛苦程度的高低也不可能通過對比進而評定。痛苦,就是痛苦本身。不可能因為你對痛苦定義的標準是這樣,就必須要求每個人對痛苦的認知和你一樣。很多人認為,活在沒有愛的生活裡,就足夠痛不欲生,生無可戀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至於「這些人在生活中沒有遇到愛,或失去愛,卻為什麼沒有選擇去死?」這個問題,我想大概是因為這群人,除了熱愛生命本身,也因為對于堅持正確認識生命中的幸福與痛苦之餘,仍然對目前遭遇不堪的生活抱有不滅的期待。

1、影評前三段我把他稱之為ALEX,而在第四章起稱呼他為[ 克裡斯 ],是因為電影裡的那句「用事物真正的名字來稱呼」。


http://product.dangdang.com/1294950644.html
http://www.tudou.com/albumplay/Q0zwMeK0j9M.html
http://i.mtime.com/1154580/blog/1559276/
http://i.mtime.com/virgin/blog/967114/

相關焦點

  • 《荒野生存》:家庭、自我、生存、死亡
    前段時間在咖啡館放映了《荒野生存》這部片,年輕時,沒有看懂這部片子,就是聽著名字與荒野有關,與生存有關,而且是真人真事改編,主人公放棄了去哈佛上學的機會
  • 《荒野獵人》:一個人的荒野生存
    一個人的荒野生存故事改編自麥可·彭克的長篇小說,影片一開始就是作為皮草商人的格拉斯和妻子及兒子的群像。在這樣一片混亂而無序的世界裡,活著、生存才是一切。飄逸而混沌的原野風光之後,電影的全名伴著熊熊烈火在銀幕徐徐打出。觀眾還未進入觀影的狀態,導演就用一場混戰和屠殺將每個人代入情景。一群呼嚎著地印第安人讓這片荒涼的場景更顯殘暴,恐懼、尖叫、混亂,導演舉重若輕地處理著那些暴力、血腥,似乎在原始和野蠻面前活著本來就已足夠艱難。
  • 《荒野生存》:我們為何熱愛自然?
    看完《荒島餘生》不久,我被一部很特殊的電影所吸引,和前者一樣,這同樣也是一部講述荒野生存的電影。電影的名字就叫做《荒野生存》。而《荒野生存》這個故事,講述的,也是一個年輕人離開社會,擁抱自然的故事。坦白而言,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當遠行的列車緩緩離開站臺,吉他撥弦,一曲略帶苦澀的民謠風背景樂響起,故事開始正是講述。
  • 不可錯過的電影《荒野生存》-給想擁抱荒野的你
    經歷了兩年的流浪生活後,獨身一人走進了阿拉斯加荒野,在一個廢棄巴士中生活了一百多天,最終取得了智慧,卻再也沒能走出來。喬恩·克拉考爾於1998年出版的暢銷小說,就是取材於這個發生在1992年的真實事件。而電影《荒野生存》是根據該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是什麼讓一個品學兼優、家庭優渥的大學生,放棄大好前途選擇了這樣一條厭世的冒險之路?
  • 《荒野生存》,極端放飛自我,卻無處安放靈魂
    主人公在野外克服無數險阻,但終究一個人無法戰勝阿拉斯加的自然環境,凍斃在荒野之上。很多作者在理想、自由追尋等方面對影片進行了探討,對主人公赴身荒野的做法有精彩的闡述。在此,我將從影片的主題呈現、敘事特色兩方面來深入解讀《荒野生存》的內涵。在第三部分,針對主人公的做法,對照現實談談我的一點思考。
  • 男子直播荒野求生 挑戰生存考驗
    「當時有個觀看我直播的媽媽給我打電話,他說他兒子,在看我的直播,但是到了睡覺時間了 ,兒子回答:叔叔漆黑一片,找不到回家的路怎麼辦?幸好最終安全回到營地。至於直播間那些嚇壞了膽兒的網友們,「小小魚兒」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們——心中無鬼,自然無事。一個人的戶外直播 渴望團隊加盟15個充電寶、2部手機、一頂帳篷、兩個手機支架、一部越野車是「小小魚兒」目前直播的全部家當,為了支撐每天直播約17個小時,光流量費每個月就近2500塊錢。
  • 61.電影《荒島餘生》和《荒野生存》
    》和《荒島餘生》,電影中的主角一個主動放棄富裕的家庭與穩定的學業去荒野體驗,另一個因為飛機失事意外落入荒島,前者的生命永遠停止在24歲,後者在荒島生存四年得到救援。對於我來說,看完這兩部電影後有著別樣的感受: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荒野生存》果然更殘酷呀,當我完全被阿拉斯加的舉動震撼與吸引後,他的結局居然是死亡,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實在渺小,但不管如何,他年輕的生命絢爛過、嘗試過,遠遠超過了我們單薄、安穩、冗長的生命。
  • 新婚夫婦前往《荒野生存》著名景點徒步旅行,妻子命喪荒野
    當時,她正和自己的新婚丈夫進行徒步旅行,他們計劃前往因《荒野生存》而聞名的旅行聖地——「142號公交車」。「142號公交車」。圖源:CNN阿拉斯加州警方表示,這對新婚夫婦試圖穿越當地的Teklanika河。但由於近期降雨,河水上漲得很快,水位也隨之升高。過河時,女孩被淹沒在河水之中。她的丈夫告訴警察,當他在下遊將自己的妻子打撈上來時,她已經去世了。
  • 電影:驢友必看的《荒野生存》
    不一樣的人生。歡迎添加我們君個人微信sivennawy主頁君是個萌妹子哦,O(∩_∩)O~《荒野生存》,是一部改編自真實的故事的電影,劇本的靈感來源於1996年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的同名作品《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故事講述了一個理想主義和超驗主義者克裡斯多夫·麥肯迪尼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流浪傳奇。該
  • 拋棄一切,走向荒野《荒野生存》一部值得看的影片
    聖經上說人不能獨自生存,極致的自由意味著極致的孤獨.我在反覆念誦這句話的時候,想到的只是孤獨的不同種類,在人群中感到的孤獨與在荒野中感到的孤單究竟哪種更加難以忍受?當古龍筆下的劍客帶著行走於荒野之中的神情穿過滿是高手的廳堂,我不再知道荒野和現實的區別,卻只體會到了所謂強者,就是能夠不理會不想理會的一切, 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 《荒野生存》:獨自一人荒野生活尋找自由,臨死前才發現生活真諦
    大家好我是阿龍,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冒險感人電影《荒野生存》。克裡斯出生在富裕家庭,從小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造成了他偏執的性格,大學畢業後他卻厭倦了日常的生活,選擇荒野流浪中尋找自由,但是在最後卻意外死在荒野。
  •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
    1990年5月12日,一個出身於美國東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了,他對父母說:「我要消失一段時間。」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國家度假區發現了一輛黃色達特桑,車主卻不見蹤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機遇到一個搭便車的年輕人,說他要去阿拉斯加。
  • 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對於《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這一部偉大電影網上的精闢入理的影評眾多,確實有很多認真看過走心寫出來的影評,可以從實現人生價值方式、家庭教育問題和戶外運動等方面切入。蛇哥才疏學淺,以下發表一點自己對於《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看法。劇中的主角Alex無疑是一個行動派。
  • 格桑花電影|| 《荒野生存》
    電影《荒野生存》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它源自於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同名著作《Into the Wild》。
  • 荒野求生少年生存小說系列(拓展版)
    內容簡介: 隨著少年兒童安全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少年兒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日益為社會各界更多關注。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相應的安全知識,接力出版社自2014年引進了著名野外生存大師、《荒野求生》節目主持人貝爾·格裡爾斯專為廣大少年兒童,特別是為三個兒子創作的 「荒野求生少年生存小說系列」。
  • 換個角度看《荒野生存》:自然界從來只有殘酷,沒有詩意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 亨利·戴維·梭羅兩屆奧斯卡影帝西恩.潘籌備10年拍成的《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2007年上映後受到各方好評,拿下金球獎最佳配樂獎和2個奧斯卡獎提名。
  • 《挨餓荒野》評測:生存冒險手遊,帶你感受德爺貝爺的荒野求生
    本文來自:好遊快爆-爆有料編輯:是蘿蔔不是葡萄相信多數喜歡生存類遊戲的朋友們都曾看過貝爺與德爺的野外求生節目,而蘿蔔也不例外,當年入了貝爺《荒野生存》的坑後,可是一口氣看完了其拍攝的所有求生節目,甚至一度將網上的其他生存欄目也都看了一遍,其中自然便包括了德爺的《單挑荒野》與《荒島餘生》等節目。
  • 《生存家族》:爆笑版荒野求生
    讓我猜一猜現在的你在幹什麼?是開著空調,吃著冰鎮西瓜,追《深宮計》?還是三五好友,喝著啤酒看世界盃?亦或是空調屋裡葛優躺,邊玩手機邊吃雞?講真,這樣的日子爽歪歪有木有!但如果我告訴你,全世界將處於停電狀態!沒有空調,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一切高科技的東西都處於癱瘓狀態!
  • 【沁和電影欣賞】《荒野生存》
    電影能讓我們用另一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世界,我們在現實無法實現的事、無法體驗的情感,在電影中可以體驗。每周三晚上20:00我們將放映旅行主題電影,歡迎所有愛旅行的朋友來參加。本周觀看的《荒野生存》,取材於發生在1992年的真實事件。24歲的理想主義青年克裡斯託佛·麥克坎德萊斯拋棄一切現代文明的束縛回歸原始,義無反顧的前往荒蠻之地阿拉斯加,將挑戰極限的生存方式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 簡評哲學藝術電影《荒野生存》
    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導演: 西恩·潘編劇: 喬恩·科萊考爾主演: 埃米爾·赫斯基,瑪西婭·蓋伊·哈登,威廉·赫特,凱薩琳·基納類型: 冒險/傳記/劇情/藝術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荒野生存》這部影片講述的便是偉大的克裡斯多夫的事跡,充滿著哲思,充滿著感動,它讓我熱淚盈眶,讓我哽咽難語,它直擊我的靈魂,給我震撼。我的踽踽獨行像極了他,並且對一些社會現象有絲厭倦和不滿,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在超驗的層次。同樣地讓父母牽掛,讓妹妹牽掛,略微不同的是,我與家人的關係還比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