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中國最多的餐飲店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說是肯德基,尤其是在大城市,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它的身影,大概率對面還有一家麥當勞。
但答案可能超出你的預料,中國分布最為廣泛、數量最多的餐飲店竟然是——
華萊士。
數據顯示,早截至2019年年底,肯德基在中國大陸的門店數為6534家,而麥當勞的門店數為3383家,而華萊士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了12000+。也就是說,知名度比華萊士大得多的肯德基、麥當勞,兩家的大陸門店加一起還沒有它多……
這家從頭到腳都山寨肯德基的小吃店,卻憑藉著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成功逆襲正主。這一點在分布圖上也體現的尤其明顯,雖然它分布的沒有肯德基多,但在非一線城市要分布的密多了。尤其是在許多小縣城,眾人只見華萊士,不見肯德基。
麥當勞大陸分布圖
肯德基大陸分布圖
華萊士大陸分布圖
紮實的門店分布,贏得了最廣大的用戶。《中國餐飲報告2018》中,華萊士的全平臺總訂單量排名位居第一,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正新雞排分別排名二三四五名,華萊士成功擠下麥當勞肯德基,拿下行業第一。
除了在數量上成功碾壓同行之外,華萊士的賺錢能力也是槓槓的。2016年,華萊士旗下華士食品在新三板掛牌,其財報顯示,2015-2019年,華士食品的淨利潤呈上升趨勢,,2015年度淨利潤約為975萬元;2019年度淨利潤達到5460萬元;2019年,其營業收入達到了25.50億元。
那麼,「李鬼」是如何超越「李逵」,華萊士究竟是如何逆襲的呢?
01
8年會計轉賣雞
華萊士的幕後掌舵人,是華懷慶、華懷餘兄弟。此前華懷慶做了8年會計,當溫州人經商風盛行、炒房團大殺四方時,華懷慶也按捺不住了,帶著自己工作多年攢下來的8000塊錢,開始下海經商。他賣過領帶,開過鞋廠,也擺過地攤,但在他看來這始終只是小打小鬧。
(左:華懷餘、右:華懷慶)
這時,洋快餐初入中國、風靡整個社會。1987年11月,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在北京面世,開業當天,雖然下著雪,「門口排隊的人群快要擠爆了」,工作人員不得不打電話求助公安來維持秩序。最後公安出了主意,在外面排隊,一次放幾個人進去,當時隊伍在外面繞了一圈,一排兩個小時。
當時一塊原味雞售價2.5元,相比較中國當時的消費水平,可以算得上高消費,不少家庭要攢上一個月的收入來嘗一嘗肯德基。1987年,中國普通幹部的月工資收入不過100元左右。
但是就衝著想要感受「洋快餐」的魅力,想要體會「西方文化」,大家也會努力攢錢去肯德基「下回館子」。跟店門口的大叔合影,都成為了當時的潮流。
察覺到國人對于洋快餐的追捧,兩兄弟決定利用麥當勞、肯德基一時無法覆蓋二三線城市的「時空差」,模仿他們的產品和經營模式,搶先在地級市、縣級市開店,填補當地的市場空白。
當時的錢有多好賺?
一位餐飲老兵回憶,「1998年至2002年,當時投資約100萬元就可在地級市開一家和麥當勞相當規模的餐廳,一個漢堡賣10多元,大家還排隊,一般半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資。
兩兄弟以「華萊士」,這個聽起來就倍感「洋氣」的名字成功鎮住了全村父老鄉親,一時大賺特賺。當時,兩兄弟還說,「華萊士以後要是能像肯德基那樣在中國開上20家店,到時一人買一輛捷達!」。
但山寨貨畢竟不是真正的高富帥,尤其是當山寨貨泛濫的時候,自然很難吸引到白富美。彼時,當地已經有本土漢堡企業做到了上百家加盟店的規模,讓兩兄弟的生意倍受重創。
尤其是當真正的高富帥出現的時候,山寨貨更加沒有競爭白富美的資本。2001年,德克士在華萊士對面開了一家店,這險些成為了壓死華萊士的最後一根稻草。
02
十元三個的漢堡有多香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兩兄弟決定兵行險著——推出「特價123」大促銷!
「特價123」,簡單又粗暴——可樂1元、雞腿2元和漢堡3元。
要知道,十塊錢的漢堡,現在看很便宜,但在二十年前,依舊是很多人捨不得吃的東西。華萊士這個大招一出,效果立現。其營業額由平時的2000元達到4000元,第二天達到6000元,第三天突破8000元。華萊士門口第一次迎來了人山人海。
但是彼時的同行卻有一種看笑話的心態,哪有賣這麼便宜的,這不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嗎?
但低價憑啥不能賺錢?兩兄弟想到的是用規模效應降低成本的辦法——「一天做10個漢堡要一口鍋,做500個漢堡也是一口鍋,把這口鍋的固定成本平攤到每個漢堡中去,成本差異會有多大?鍋是這樣,坐椅、店面租金、裝修投入都是這樣。」
話不多說,就是開店!兩兄弟從福州出發,將門店開遍了全國的各大中小城鎮。它的開店速度有多快?
2014年1月,它在全國有4800多家連鎖店,而到了2018年底,這個數值已經達到了10000家,如今門店數更是超過了12000+。
為了將特價進行到底,兩兄弟還配套了一系列組合拳。首先,在城市上,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從三四線甚至小縣城起家,最後再反攻大城市。
其次,在地段上,性價比優先,主動避開租金昂貴的核心商圈和一級路段,選擇入駐租金較低的二級路段和社區,避免了與國際大品牌的短兵相接。
第三,在店面上,「開小不開大」,不設兒童樂園,力爭讓每一平方米都產生最大效益;此外還能讓消費者產生這家店很熱鬧的感覺。
此外,在營銷方面,肯德基在電視上網絡上廣告打得飛起,代言人換了一個又一個,這筆巨大費用,華萊士基本沒有,它基本不打廣告,就貼貼海報、做做促銷而已。
當然,在食材選擇上,華萊士也相應地進行了消費降級。比如說雞米花,肯德基麵粉比例在10%到20%之間,華萊士則大概在30-40%左右。
還有肯德基用雞腿肉的地方,華萊士會選擇雞胸肉。雖然胸肉的油脂肉汁彈性會差,但是因為價格擺在那裡,其實大部分人會不在乎的。
產品尺寸也會相應縮減,肯德基是對產品大小有嚴格要求的,比如雞翅就要求是35到40克一個。華萊士則會選擇比肯德基小一點的,減量才能減價。
靠著種種大招,華萊士能夠天天大促銷,頓頓有活動。雖然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有時候,你真的能白嫖一頓飯。
華萊士的成功,其實迎合的是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需求。即使是在今天,我們仍然處於「6億人月入千元」的發展階段。
華萊士十元能換三個漢堡的平價策略,讓那些大城市郊區駐紮的漂泊青年、賺著血汗錢的農民工、囊中羞澀的學生黨,無論他們在哪座城市,都可以結束忙碌的一天後在華萊士點到優惠的套餐,用最廉價有效的果腹感享受到片刻的虛幻西洋景,過一把消費升級的癮。
「下沉市場」人群的「洋文化」追求,以華萊士這種特殊的方式與世界接軌。
03
每個人都是老闆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華萊士不僅面對消費者是走大眾路線,在開店方面也是靠發動「人民戰爭」。
區別於直營和加盟,華萊士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連鎖經營模式——合作聯營,後來這種模式被福建地區的企業廣泛使用,逐漸走出全國,因此也被稱作「福建模式」。
所謂的合作聯營,就是把華萊士的員工,變成公司的合伙人。華萊士鼓勵員工組成一個個團隊,分派到各省市獨立開發市場,團隊自主尋址開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公司在統一門店裝修、品牌運作、物流配送、員工培訓、產品研發等方面給予全套支持。
所以,華萊士的門店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屬於一個團隊的。有人找店址,有人抓經營,有人管後勤,各揮其能、各展其才。
華萊士不僅發動了自己的員工,還發動了外部力量,無需成為華萊士的員工也可持股,比如說供應商、門店房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像華萊士參股的上遊供應鏈企業就達到了8~10家。
有事大家一起幹、有錢大家一起分。開發團隊根據每個人對門店經營的貢獻度來分配比例,集體持股、交叉持股,通過利益相捆綁的方式,激發每個人的主人翁精神,把公司的生意當成自家的生意來做。
眾人拾柴火焰高。據說,一家華萊士的分店,除去房租工資和水電費,一年下來的淨利潤都有100w左右。已然達到了網友夢想的年入百萬的標準。
看到了華萊士模式的成功,其他福州連鎖餐飲品牌也紛紛學習效仿。於是在今天的福州,你。,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兩家同品類的餐廳距離不到20米,在同一條街上搶生意。而他們的老闆卻坐在茶館裡一起喝茶聊天,因為他們相互「持股」對方的餐廳。
04
最強的核心競爭力
但無論是山寨還是低價,都只是最淺層的特點,即使是合作聯營的人才管理模式,也能夠被輕易複製,雖然華萊士是山寨,但要做成「山寨之王」,也絕不僅僅是靠這幾把刷子。
當門店開到一定的規模,聚攏的資源越來越多,華萊士早就不靠薄利多銷賣漢堡賺錢了。財報顯示,其超過95%的利潤來源於對餐飲企業的原材料供應,
依託上萬家門店進行的供應鏈整合,才是它真正的競爭力。就是說,從餐廳的瓷磚、坐椅到廚房設備,再到雞塊、牛肉、麵包、可樂甚至託盤紙,華萊士都可以憑藉其龐大的統一採購量,可以確保從供應商那拿到最優惠的價格,確保了終端門店的市場競爭力,讓「低價」也能賺到錢。
此外,華萊士可能對涉及的每一個產業進行深度整合,每一個都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比如華萊士旗下擁有十幾家麵包生產企業,這些麵包廠除了供應華萊士的需求外,同時也對外供應產品,每家麵包廠都為企業貢獻數百萬元的利潤。
這一點的前景,我們可以參照海底撈的發展前景,不僅成功服務了自己,讓自己更好地賺錢;還能服務其他企業,賺全行業的錢。
張勇曾提到過:我們最強的地方其實是供應鏈。2007年,海底撈把食材供應部門拆分為「蜀海」,進行公司化獨立運作,為海底撈提供整體供應鏈託管服務。2011年,「蜀海」正式從海底撈獨立出來,以標準化中央廚房系統,為餐企及零售企業提供供應鏈服務;2018年,蜀海交易額約5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蜀海供應鏈服務了近 200 家餐飲企業,客戶分布於便利零售、火鍋、中餐、航空配餐、燒烤、韓餐等業態。除7-11、海底撈外,還包括熱辣壹號、北京航食、青年餐廳、西貝、胡大、很久以前、韓時烤肉等眾多知名餐飲連鎖企業。
05
結語
但華萊士表面繁華的背後,卻是危機重重。始終亦步亦趨地跟在肯德基身後,永遠無法擺脫山寨的影子,始終走不出自己的路;且低價促銷的路線,讓它一直賺著低於行業平均利潤的辛苦錢;更嚴重的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也是屢屢爆出,華萊士因此還獲封了「拉肚子神器」的稱號。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永久的,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華萊士若是還不進行反思,那麼,要麼會被主打優質低價的新餐飲品牌而擊垮;要麼會被消費升級的浪潮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