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道德進步程度,可從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

2020-12-24 騰訊網

◆◆◆

文/趙繼勳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舉行閉幕會。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該決定在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基礎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為導向,擴大法律調整範圍,確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制度,從源頭上防範和控制重大公共衛生安全風險。

動物保護應時而生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弱小一步步發展成主導者。人和動物的關係、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也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不斷變化。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生存空間的不斷擴展,對自然資源的過分索取,人口劇增,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的加劇,導致自然界生態平衡難以維持,大大加速了自然界物種滅絕的速率,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地球理應是一個所有動物共享的樂園,人類不能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尊重生命是人類社會文明的象徵,建立人和自然、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生存環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對人和動物關係的長期思考中,關於動物權利、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的一系列認識應時而生。

動物權利、動物保護、動物福利不是動物表達出來的需求,而是人類代替動物說出的主張和要求,是人類社會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上,對人提出的要求:人們應該了解動物享有的權利,人們應該懂得如何對待動物。

該不該利用動物

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始終存在差異。不同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都影響著人們的認識。這些認識的最主要分歧是人類該不該利用動物。

激進的動物權利、動物解放主張者認為,人類無權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利用動物。1975年,澳大利亞和美國著名倫理學家彼得·辛格在《動物解放》一書中提出,「人與動物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權利,人類不應為了自身的利益對動物採取歧視的態度和行為。」20世紀80年代,美國研究動物權利理論的哲學家湯姆·雷根在《為動物權利辯護》一書中提出,「應賦予動物最高的道德地位,動物權利獨立於其他個體,都應得到相同的尊重」。持此觀點和主張的動物保護組織和人群反對利用動物,主張素食,常採取一些激烈行為,對社會造成一定的震蕩。這種偏激的動物權利、動物保護觀點脫離了人類的發展歷史,不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也無助於動物保護事業的有效開展。

長期以來,動物一直是人類賴以生活的重要資源。時至今日,動物保護尚不能做到以犧牲人類自身發展和前途為代價。換言之,停止社會發展實現動物保護是不現實的。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利用動物的同時,人類已經認識到動物在自然界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認識到動物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穩定生態平衡中的不可或缺性,認識到動物也享有享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在此理念基礎上,人們應該合理解決動物保護和動物利用的關係,有節制地利用動物資源,儘量減少非必要的利用。

如何利用動物

首先,保護動物物種資源。如今,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種保護以種群為對象,主要針對野生動物,也包括人類發展過程中培養的優良動物品種。這種動物保護的目的是避免物種的瀕危和滅絕。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依據物種的生存狀態,列出了動物受威脅程度的紅色名錄,劃分成不同類別開展保護工作。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出現了很多與動物保護相關的條約和公約。1973年3月,175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籤訂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成為國際貿易中動物保護必須共同遵守的強勢公約,極大地促進了動物保護的進程。就野生動物保護而言,我們可以建立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自然保護區,為野生動物留下足夠的自然生存空間;對野生動物實行遷地保護;通過動物園、水族館、野生動物收養中心,為動物提供避難所;藉助人工繁殖和先進的生物技術,救助瀕危動物。

再者,在承認現階段動物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前提下,尊重動物、善待動物,為動物謀福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動物和人一樣能夠感受疼痛、有情感、有社會性、渴望得到關懷和愛護。動物福利是人類對動物利益、動物權利的「肯定」,是人類基於道德觀念和物益利益雙重思考的結果。在動物生活行動受人類管理的情況下,動物福利就是滿足動物的需求:為動物提供足夠的良好的飲水和食物,提供適當的生活棲息場所、適當的醫療條件,避免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疼痛和痛苦,滿足動物可以表達天性的條件。動物福利涉及到動物的生命需求、健康需求和舒適需求。所有為人利用的動物都應得到良好的動物福利,包括野生動物、家養動物、農場動物、伴侶動物、工作動物、娛樂動物、實驗動物、特種經濟動物等。不可否認,在利益驅動下,動物福利中的舒適需求是最難達到理想結果的。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利用動物的合理性不會一成不變,人類理應尋找動物的替代品,減少對動物的利用。

此外,為了有效制約人類對動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真正做到保護動物免受傷害,在人類社會中,進行法治化管理是唯一的可行途徑。法律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符合大多數人認識和利益的強制性規定,它讓人們在開發和利用動物的各種活動中,知道允許做什麼,禁止做什麼,並強制人們去遵守執行。

人們對待動物的態度是人類社會文明的象徵。正如印度著名民族領袖甘地所言,「一個國家的偉大和道德進步的程度,可以從其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 提倡給予動物合理保護和福利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關鍵是我們如何用行動表態,保護動物,真正為動物謀福利。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微信發表時有改動

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

相關焦點

  • 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以下,在很短的時間裡,我想要探討三個議題:一、說明「動物倫理學」的基本觀點;二、說明「道德進步」是什麼意思;三、用「道德進步」為背景,說明動物倫理在對待動物之外的一般意義。 首先,什麼是「動物倫理」?動物倫理或者動物倫理學所關心、想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我們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有沒有道德上的是非對錯可言?
  • 動物的差別對待:我們為什麼一邊吸貓一邊吃豬?
    一書,他引用道德心理學學者喬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觀點稱,在道德議題上,情感往往勝過理智,人類的動物的喜愛也是如此。可愛在人們的道德哲學裡似乎並不重要,但在現實生活中,可愛卻著實會影響人們看待生物的眼光。人們對動物的保護意願似乎沒有經過邏輯性思考。調查發現,人們願意捐獻多少金額來拯救瀕危物種,實際上取決於這種生物的眼睛尺寸。
  • 對比各個國家的「動物保護法」,看看哪個國家的動物最幸福!
    義大利的動物保護法規規定,虐待或遺棄寵物者可被判入獄1年或罰款10000歐元。【德國把人以外的動物列入道德關懷的範圍】凡是人為給動物造成痛苦的都要追究法律責任。法律規定,一般傷害動物將處以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最高將判處有期徒刑3年。棄犬者需繳約折合人民幣二十三萬元的巨額罰款,嚴重虐待犬只者最高可判兩年徒刑。德國法律賦予警察監督、糾察、取締虐待動物行為的權責。
  • 虐待動物卻僅遭道德譴責,是否需要專門立法?
    事實上,類似虐待動物的事件並非個案。某網絡平臺直播虐貓吸引眼球、開水鍋裡煮貓咪……不少事件中施害人手段殘忍,虐待動物事件一直飽受輿論關注。記者注意到,針對動物的殘忍虐待行徑時有發生,在給動物造成傷害的同時,也給公眾造成了精神傷害,在道德和輿論上一直受到譴責。許多國家也已經有專門針對反對虐待動物的法律或者明確法律條文。
  • 救助流浪動物,光做個伸手黨可不行.
    01 動物救助組織,沒有義務隨叫隨到或許有人不知道,我們國家的動物救助組織都是民間自發的,沒有任何政府資助補助。每個組織救助動物的日常開銷,都是來自志願者的捐款,和部分社會捐款,甚至有些動保組織從不接受捐款。
  • 人類對動物的態度從不理性
    他並不試圖在以上兩種觀點中選擇一種來支持,認為其是更為「正確」的,而是從人的心理層面,探討道德觀念的複雜、不一致及其原因。 關於人對待其他物種的態度,作者在序言的第一句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人類往往用非常沒有邏輯的方式,思考其他物種。」在書中,他用多年記錄下的一個又一個故事展現了悖反人們所秉持的對動物的不同道德態度,其中存在著多少矛盾。為什麼狗不可以吃但豬可以?
  • 各個國家的動物保護法,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學學!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動物法》。讓我們保護狗狗的同時,能做到有法可依。義大利三天不遛狗將被罰款義大利的動物保護法規規定,虐待或遺棄寵物者可被判入獄1年或罰款10000歐元。 德國把人以外的動物列入道德關懷的範圍
  • 臺灣-引領亞洲動物保護的先鋒!立法捍衛動物的權利!
    在臺灣人的眼裡,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隨著動物溫情陪伴的形象深入人心,近十年來,臺灣公立動物收容所領養率由13.45%提高至74.86%,甚至虐待動物也會引起公眾的群情激憤。在臺灣,吃狗、貓,殺狗、貓都是違法的,使動物重傷或致死,可處一年以下徒刑,或人民幣2-20萬不等的罰款,並公布其姓名、照片。
  • 救助流浪動物,光做個伸手黨可不行……
    為什麼我告訴你們這裡有流浪貓狗,你們卻不來帶走呢?難道你們是騙子?所以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聊聊,什麼才是「救助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以及救助組織最頭疼的「救助伸手黨」又是怎麼回事。或許有人不知道,我們國家的動物救助組織都是民間自發的,沒有任何政府資助補助。每個組織救助動物的日常開銷,都是來自志願者的捐款,和部分社會捐款。
  • 倫理道德的幾張面孔
    在日常談話中,這倆概念常可以互換著用,而且外延極廣,從個人道德到政治道德、社會風氣,幾乎一切個人、人際、人與國家和法律的關係都有倫理道德層面。在一般交流中,保留這種概念的模糊性、寬泛性有很多好處,引入特定的學術區分則只會混淆重點,帶來認知負擔。倫理道德非常穩定地與理性自利主義區分開來,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社會、所有學者都認為理性自利主義是一種無法證成的「倫理觀」。
  • 竹鼠悲情的背後 是現代與進步嗎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地球的一半|竹鼠悲情的背後,是現代與進步嗎2020年9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官網發布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如何界定「野生動物」,如何判斷某種野生動物在文化上是不適於食用的物種,多年來都是難題,嚴格來說,很難有極為明確、清晰的科學標準。技術問題暫且擱置不談,更多問題來自於現實利益的協調。過去數年間,竹鼠以及其他一些野生動物的養殖,已成為巨大的產業,吸收了大量就業人員。這些養殖可能是合法的,至少是被默許的,有些甚至是被地方政府鼓勵的。
  • 要把學生當「動物」對待
    有些老師家長看到這個題目都會驚呼,當動物看?我們都把他們當「祖宗」供著,你把一個活生生的人,你生下來的人當「祖宗」,這恰恰就是沒把人家當人看,最起碼沒把他們當有人性的動物對待。人性的動物是什麼?他的意思就是基因優秀,需要和更多的雌性交配,來繁衍更優秀的後代,所以這是他認為的一個自然法則?!白瞎了佟麗婭。做出這些事的他們就是標準的人性動物啊,準確的應該說他們是通點人性的動物,把獸性說出來了,做出來了。人身上都有這種獸性,冰心在《到青龍橋去》說:「我有生以來,未曾看見過……那種獸性的,沉淪的,罪惡的軍人!」
  • 虐殺動物拍視頻、用開水淋貓……虐待動物事件頻發,立法之路還有...
    那段時間的每天早上六點,貝貝總是會準時醒來,從床下跳到床上去找她,拱進被窩來對樂樂的臉又親又舔,鬧著去遛彎。 貝貝來到樂樂家的時候是2018年,當時正在上大學的樂樂聽說家裡有了一個小寶貝的時候,天天看家裡人拍逗狗的視頻。那頭的人笑,她也跟著傻笑。在樂樂眼中,貝貝是自己家的潤滑劑。原本自己的家庭,在她高考後已經面臨破碎。
  • 虐殺動物拍視頻、用開水淋貓……虐待動物事件頻發,立法之路還有多長?
    村裡人都說它是被抓走賣給狗肉販子了,只有阿凡希望它是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旅行。阿凡每每聊到虐待動物這個話題,情緒就難以平靜。他說:「我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把自己的怨恨和不滿發洩在動物身上。」哲學家康德在其《道德形上學》中討論關於人與動物的關係問題時寫道:「對動物狂暴、殘忍與人對自身義務的悖謬,人有義務不那麼做。
  • 王林:動物有無人權?——讀Ben Davis《古根海姆中國展:緊急撤展的...
    這裡先掃清障礙,討論該展由動物作品引發的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權力的遊戲,是因為策展人對待公眾批評的態度,侯瀚如認為「爭取藝術表達的自由,無論在哪裡,在什麼時候」,但如果有人認為「911恐襲」也是藝術行為或行為藝術,那對於藝術表達的自由有沒有一個需要去否定的界域?因此,不能用「爭取藝術表達的自由」這種精英化的「政治正確」,來迴避對問題本身的討論。  必須直面的問題是:動物有無人權?
  • 人類為什麼要讓動物回交呢,這難倒就沒有違背倫理道德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回交是一種育種手段,指的是兩個品種通過雜交以後,所產生的子一代與它的任意兩個親本中的一個再次進行雜交的育種方式,以此來加強後代某一特定的基因。很顯然,乍一看「回交」這個詞,想必對於很多不知道實際情況的人來說指不定會浮想聯翩,覺得這是一種有悖倫理綱常的事,但實際上這種育種方式不僅不存在這一方面的問題,相反還能較大程度上改變某一物種的特定性狀,以此來造福人類。
  • 專訪貝淡寧、汪沛:孔子是一個「進步的保守主義者」
    當然,我們並不是盲目尊重,而是需要根據時代的真精神對傳統做一個批判。 汪沛:而且,進步的保守主義者才會更尊重多元文化,因為進步的保守主義並不是只是對自己的文化有敬畏,也真誠地對別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好奇心並且有尊重。只有基於這種文化上「去自戀化」的心態,多元文化才有可能。 貝淡寧:其實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 (Macdonald triad)連環殺手「三症狀」:尿床、放火、虐殺動物
    盟主先和大家介紹一個名詞,叫Macdonald triad,中文是「麥克唐納3症狀」。連環殺手通常會在幼年期間擁有3種行為:尿床、喜歡縱火以及虐待動物,這被成為「麥克唐納3症狀」(Macdonald triad)。由於幼年缺乏關愛、容易受驚,所以會尿床,而虐待動物和縱火則往往是他們需要通過此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幻想,以獲得掌控的快感。
  • 《動物之森》諷刺居民排行漫畫惹爭議,你可以不用被道德勒索
    玩家調查《動物之森》人氣角色排行榜正因為動物居民的人氣指數某種程度上也真實地反應在Amiibo 卡價錢身上,因此這樣的「人氣排行」造成許多誤解,也引起許多玩過前作的動森老粉絲們相當不悅。事實上,這樣的風氣也帶動了日本玩家們的「露營嚴選」(キャンプ厳選)風氣,玩家們藉由造訪無人島來挑選自己喜愛的動物入住,或是剔除自己不喜歡的動物居民——基本上就是不跟動物互動與交談,大概一周後該動物就會思考要搬離無人島。
  • 動物回交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其中難道不會產生倫理道德的問題嗎?
    隨著時代的演變,人類從原始社會過渡到了文明社會,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周朝時期,隨著《周禮》的完善,人們開始接受倫理道德的規範,遵循天地君親師的思想。而發展到現代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人們對於道德倫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歷史上,任何違背道德倫理的觀念和行為都會受萬人譴責。然而在動物界,一些看似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現象卻屢屢發生。那麼動物回交具體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