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的觀感落差才是關鍵所在。
文/七月
比較遺憾。
上映5天、累計票房超過9000萬,這對於一部國產文藝片來說,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不錯成績;但《一秒鐘》更是張藝謀時隔2年執導的新作品,這樣的市場表現對於影片而言,顯然是有些可惜的。這其實與市場和大眾對《一秒鐘》的期待值產生了一定的落差。
從這一落差產生的原因來看,除了《一秒鐘》的刪改過審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之外,影片本身與觀眾之間的隔閡成了最關鍵的影響因素。由於影片講述的故事年代距離當下觀眾較遠、故事內容的代入感不足,再加上輔助理解的內容線索都隱藏在背景裡,這都給觀眾的觀影帶來了不小的觀感落差。
其次,從《一秒鐘》的營銷來看,雖然營銷內容多而廣,但與影片想要表達的父女情這一核心情感相關的營銷動作並不多,失去重點的營銷沒能為影片吸引到更多的觀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市場表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部《一秒鐘》帶來的遺憾,並不能掩蓋住張藝謀本身的價值所在。張藝謀在《懸崖之上》等作品中重歸類型片嘗試,市場和大眾還應該對他接下來的幾部作品保持較高的期待值。
1
—「謀式」極簡故事—
產生了觀影落差。
實際上,內容是評判一部影片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從《一秒鐘》的內容本身來看,影片讓如今的大眾群體產生了不小的觀影落差,是影片市場表現比較遺憾的主要原因。
首先,《一秒鐘》給到觀眾的第一印象是,影片有著類似公路片相對簡單的故事「外殼」,並沒有多少外放的戲劇衝突,在觀影過程中無法帶給觀眾更多的刺激:一個勞改父親急於通過電影來見女兒一面,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執著於偷膠片做燈罩的離家少女,以及一個有著職業優越感的電影放映員,三人因一卷膠片在電影放映的當晚發生了一系列衝突。
而在《一秒鐘》這部影片中,張藝謀放棄了之前《影》等幾部作品的大體量、大製作和大場面,只採用了極簡主義的拍攝手法來講述上述簡單的內容,無論是禮堂擠得滿滿當當無處下腳,還是修復受損膠片全員總動員,都凸顯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看電影的熱情與真誠。這同樣使得影片的市場吸引力相對沒有那麼足。
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脈絡,加上簡單的創作方式,使得《一秒鐘》像是一部還原了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看電影的回憶錄,帶給當下主流觀眾的代入感並不強。正如張藝謀自己所說的:「《一秒鐘》也許沒有什麼商業性,離90後、00後這些年輕人比較遠。」
其次,除了《一秒鐘》的刪改過審模糊了電影中的一些背景信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觀感以及對影片的理解之外,影片本身就是背景重於故事的,更深層的一面隱藏在這些人物故事的背後,不是直觀給到觀眾的,是被削弱的。
這使得觀眾需要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去尋找更多的線索,比如勞改父親為什麼執著於通過看電影見女兒一面等伏筆,從而感悟影片內容和情感上的更多含義。否則,觀眾草草地看完之後,觀感就是張藝謀拍了一部簡簡單單的黑色幽默公路片,很難與這樣的內容產生大眾共鳴。
由此可見,僅僅是《一秒鐘》本身內容的重重「壁壘」,就率先給觀眾的觀影帶來了不小的隔閡感。
2
—營銷「失焦」—
核心情感沒能觸達觀眾。
在如今的國內電影市場上,營銷宣發動作雖然不是影響一部電影市場表現好壞的絕對因素,但其對票房、口碑的助力作用已經得到了市場強有力的證明。可惜的是,《一秒鐘》從營銷中獲得的市場推動力並不多。
從之前《一秒鐘》的營銷來看不難發現,無論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親筆情書、張譯為戲暴瘦20多斤,還是張譯一秒落淚、拍戲連吃十幾碗面等,這些營銷內容其實都聚焦於導演張藝謀的創作情懷、張譯的好演技等影片更加外在的內容上。
同時,這些營銷內容的覆蓋面鋪得又多又廣,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一秒鐘》的營銷動作並沒有抓到真正的重點,能夠吸引到的觀眾也就相對有限。
其次,雖然《一秒鐘》所涉及到的時代社會背景、政治文化因素等並不適合進行大篇幅的營銷動作,但影片想要表達的那個歷史時期父女情的感人之處卻是最容易接近大眾、觸動大眾的營銷重點,這在整個營銷過程中卻沒能佔到更多的比重。
具體來看,雖然有著父親反覆看《新聞簡報》中女兒那一秒鐘影像說「一秒鐘太短,不夠」等類似的物料,但這種與影片這一內核情感直接相關的營銷內容並沒有更多地出現,也沒有進行大面積的宣傳覆蓋。這導致更多的觀眾無法了解《一秒鐘》所要呈現出來的核心內容和價值觀,認為影片更多的是在懷念過去人們看電影的熱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更多觀眾買票觀影的想法。
顯然,《一秒鐘》確實引起了不少觀眾對影片相關話題和內容的關注與討論,但這種傳播熱度並不匹配影片的核心內容,在商業角度上沒能實實在在地置換成票房數據。
3
—張藝謀仍值得期待—
《一秒鐘》不代表所有。
對於一部影片來說,票房不是評判其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但卻是市場和大眾對這部影片關注和接受度如何的最好體現。
作為張藝謀時隔2年回歸市場的執導作品,《一秒鐘》目前的結果肯定是遺憾的:上映至今已有5天,影片的累計票房尚未破億。
不過,市場和大眾並不能因為一部《一秒鐘》的表現遺憾,而猶豫張藝謀接下來幾部作品的市場價值,甚至開始質疑張藝謀本身的價值。畢竟,作為國內第五代導演中的代表性人物,張藝謀在不斷發展迭代的國內電影市場上做出了一系列嘗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以2016年的《長城》為例,張藝謀嘗試著把國內電影市場與好萊塢商業市場相接軌,好萊塢級別的大場面大製作搭載了不少好萊塢一線明星。雖然影片在國內遭遇滑鐵盧,但對於早晚需要出海的國產電影來說,張藝謀無疑邁出了第一步。這樣的產業意義不應該被忽視。
同時,今年已到古稀的張藝謀仍然保持著相對較快的創作步伐,除了已經上映的《一秒鐘》,張藝謀執導的作品還有民國諜戰片《懸崖之上》和警匪犯罪片《堅如磐石》兩部待映,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最冷的槍》也已立項。
尤其是,張藝謀不僅僅擁有這樣有些驚人的產量,還能夠在文藝片與商業片的創作之間切換自如。這樣的個人實力和能力,或許在如今的國內市場上,並沒有多少中生代導演、年輕導演能夠達到。所以,「國師」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在這樣一個高產的背後,張藝謀重新回到了類型片,在嘗試更多新的創作路徑,來挖掘影片的更多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接下來幾部張藝謀執導的作品仍是值得市場和大眾保持期待的,這也是要與這一部有些遺憾的《一秒鐘》分割來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