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位杭州的朋友,早年間學過日本的香道。
一回在茶聚敘舊時,她聊到一個耐人尋味的事 ——「聽香」。
清代時,我國有位姓張的畫師就有詩云:早聽時務晚聽香,鎮日茶瓜習送迎。
聽香,難道香氣不是被聞到的嗎?
後來聽了朋友的解釋。其實對古人而言,「聞」與「聽」的區別,在於「聞」是主動的感受,而「聽」則是耳朵無選擇的接受了來自各方的聲音。
舒適的茶香,悠悠然然,香氣襲人。
聽香,用的是通感,形容的正是這樣自然而然的狀態,任香氛流動,無影而動。
美好,總在不經意之間。
上禮拜,有位相熟的朋友在家中整理雜物時,無意中翻出了好多罐的茶葉。那些都是逢年過節時,身旁的親戚朋友同事送來的節禮。
有大紅袍,也有桐木的正山小種紅茶,還有幾罐本地牌子的茉莉花茶,以及裝在小罐內的白毫銀針……
這麼多零零雜雜的茶葉,少說也有放了快三年,有許多還沒有拆封。
這些茶葉放到現在,到底還能不能喝?當然得按具體的情況定。
《2》
第一,要看茶葉的種類
不同的茶葉之間,屬性並不一樣。
市面上常見的茶葉裡,不是所有的茶都能長期保存。
綠茶、 紅茶、茉莉花茶、白茶、烏龍茶等,可儲存的時間長度並不相同,有的宜久存,而有的需要及早嘗鮮,還有的要看具體的「最佳賞味期」。
不發酵,並經歷殺青的綠茶,茶葉內部的多酚氧化酶被鈍化,不適宜長期儲存。 從茶湯的風味體驗看,及早嘗鮮,趁早飲用,才是更適宜的選擇。
在沒有專業倉儲的前提下,茶友們買回家中的綠茶,儲存時間不宜超過一年,需儘早在短時間內飲用,更能品嘗到綠茶清爽、清鮮的本味。花香馥鬱、湯感清潤,爽口又清新。
若是不經意間將一罐綠茶的新茶,存了三年,那在大概率上已經不適宜飲用。
茉莉花茶,屬於再加工茶,不在六大茶類的範圍裡。
採用新鮮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花茶,茶坯的選擇很豐富,包括了綠茶、紅茶、白茶等。但從最終的來的風味看,茉莉花茶的最大特點,在於清雅馥鬱的花香。
喝茶時,為了更好感受這股曼妙的茶香,茉莉花茶也不宜久存,在一、兩年內及時飲用 ,品嘗到的風味更好。
通常,紅茶的保存時間是2-3年內。
放在家中存了三年的正山小種紅茶到底還能不能喝?要看具體的存茶情況待定。
正山小種作為世界紅茶鼻祖,在茶界以桂圓乾香、松煙香著稱。假如在打開外包裝的罐子時,茶香變寡淡,那證明它的可飲用價值, 已經受到了嚴重破壞。
閩北烏龍裡的大紅袍,憑藉獨有的巖骨花香著名,聞名於大江南北。
經過獨特「焙火」工序的大紅袍,色香味醇,焦糖香凸顯。按火功的不同,有輕火、中火、足火等劃分。通常在做青做透, 焙火焙透的前提下, 大紅袍能在一定期限內,保持是良好的風味不改變。(按行業內的說法是不返青。)
但如果是本身火功較低,以鮮爽風味為主的輕火、中輕火大紅袍,在沒有得到及時復焙,直接存放了三年。那這樣的大紅袍,返青變味的概率較大,飲用前要慎重。
白茶在茶葉本身的乾燥度達標,並且在存茶方法適宜的前提下,可以長時間儲存。存上三年、五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存茶年份越高的白茶,風味會愈加的甘香、綿柔、醇厚,妙不可言。
但是將白茶買回家後,隨意放在了一個角落裡,一放就是三年之久。對於這樣的「老白茶」還能不能再喝,要慎重考慮。
不然,喝到已經變質變味的茶,對健康可就沒好處了。
《3》
第二,要看存茶條件
任何茶葉的保存,基礎要求大同小異,要符合乾燥、陰涼、密封、清潔、避光等條件。
回到開篇,那位朋友在整理雜物時,不經意間發現了好多沒有及時飲用的茶葉。
但在這兩三年之中,她都沒有打理過那個存放雜物的柜子。不久前剛剛打開時,發現雜物櫃裡落上了一層灰、灰塵味、悶味比較重。
這種環境顯然不適合茶葉的保存,容易讓好茶串味,導致清鮮的茶香不復存在。
所以,對上述提到的這些茶葉裡,如果是外包裝已經拆封了,並且沒有及時密封的情況下,那麼存下來的茶葉不適宜再飲用。
因為乾燥的茶葉吸附性強,容易吸附周圍環境的水汽和雜味(灰塵味等),以致於茶葉內部的雜質多,不適宜再飲用。
存茶環境要乾燥清潔,這點前提很重要。
另外,茶葉是否能得到良好的保存不易變質,和存茶的外包裝也有直接關聯。
如果是直接用透明的玻璃罐、 塑料罐等包裝的茶葉,難免會因為「不避光」的影響,導致茶葉劣變, 光照會破壞好茶內部的芳香烴、芳香醇等物質,並且破壞葉片內的葉綠素,造成茶香和茶味明顯受損,色香味俱變,不適宜再飲用。
最後從前文的分析看,綠茶、茉莉花香等講究趁鮮飲用的茶葉,放置了三年的時間後,不宜再飲用。
但放在鐵罐內的正山小種和白毫銀針,以及獨立泡袋密封的大紅袍,在還沒開封的前提下,無法判斷出茶葉的具體情況。
是否還能飲用,建議用排除法判斷。
《4》
第三,查看茶葉品質
面對幾罐放了多年一直沒有拆開的茶葉,單是從包裝上難以看出茶葉的具體品質。
判斷這些茶是否還能喝,建議先拆開檢查茶葉的外觀情況。
在幹茶葉片上,若是出現黴變等情況當然不能再飲用。
畢竟已經發黴的茶葉內含有許多的雜質,將其繼續喝下去,容易鬧肚子。
而拆開包裝檢查時,幹茶香無疑是重頭戲。
在喝茶前先拆開包裝聞茶香,能根據茶葉發散出來的氣味對品質做初步分析,從而再判斷要不要繼續喝。
若是聞到的幹茶香氣較寡淡,不清晰,哪怕仔細去聞香也難以捕捉到明顯的香型,說明茶葉跑氣的嫌疑很大。哪怕再繼續衝泡,茶湯喝起來風味也會明顯下降,並不好喝。
另外,除了茶香變寡淡之外,如果在幹茶中聞到明顯的黴味、酸味、怪味,剛拆開包裝,就有一股子雜味迎面而來時,那麼說明這些茶葉已經存壞了。為了喝茶健康著想,當然不宜飲用。
出現黴味的茶葉,已經嚴重受潮變質。因存茶環境空氣溼度大、茶葉內吸附過多水汽,含水量超標,給黴菌滋生提供了溫床後,導致的惡果。
而酸味的出現,不論是對大紅袍,或者白毫銀針和正山小種而言,都並非是正常表現。
只有受潮後,茶葉內部的水汽過分發酵,才會生出這樣雜亂怪異的酸味。聞起來不新鮮,不清爽也很不好聞。
對於一款存壞了,帶著怪味的茶葉,最好的做法是及早的斷舍離。
要不然,這些已經變質變味、不宜再喝的茶葉,再繼續放下去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5》
轉眼間,八月已至。
福州的暑氣,未覺消退。
然而,望著日曆看,夏天卻已進入了尾聲。
清朗的初秋,將在一片青翠深綠中緩緩而來。
春去秋來,四季不停的在流轉和變化。
在家中存茶時,如果不經意之間,將一款好茶存到了遺忘。
那麼整整三年的時光裡,寒來暑又往。對這些無意間存下來的茶葉,在飲用前可要多慎重。
因為,它們很有可能已經變了質!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