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萬達並不給力的排片率,讓外界對《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開始捏一把汗。因為這部影片最終將關係到兩家公司的錢途命運,一家是5億保底放行方的耀萊,另外一家正是馮小剛的公司美拉傳媒。根據美拉傳媒和華誼的對賭協議,馮小剛等兩名股東保證每年創造利潤在1億元以上,且逐年遞增15%。但在2016年上半年,美拉傳媒淨利潤只有3535萬元,因此《我不是潘金蓮》對馮小剛能否順利完成今年的業績對賭無疑至關重要。
11月18日,《我不是潘金蓮》開畫首日,輿論出人意外的上演了一把現實版的「老炮兒」劇情。這不過這一回馮小剛這個「北京老炮兒」對上的不是電影裡吳亦凡飾演的官二代「小飛」,而是現實世界裡的富二代、萬達大公子王思聰。
這一切的導火索都要從《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率說起。
前期鋪天蓋地的宣傳,豆瓣7.5分的評分(國產片裡算是不錯的口碑),首日超6000萬的票房表現,這些要素讓馮小剛的新作在同期上映的電影中都算得上是一騎絕塵。然而,相比其他各大院線總體接近40%的排片率,國內最大院線方的萬達僅僅只給了《我不是潘金蓮》12.2%的排片。
按耐不住怒火的馮小剛在11月18日中午發布微博公開信炮轟萬達,暗指萬達對《我不是潘金蓮》的低排片是出於對華誼兄弟「挖角」前萬達院線總經理葉寧的一種報復行為。
(圖為馮小剛在微信朋友圈的微信截圖)
不甘示弱的萬達大公子王思聰很快就在微博上針鋒相對的回應馮小剛稱「只準華誼挖我們有敬業協議在身的高管,不準我們有任何不悅?只準你們排片擠走別人,不允許我們對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
其實這大半年來,由於葉寧的出走,華誼與萬達的矛盾一直以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存在於業內,雖然媒體多有質疑,但誰都沒有公開點破。
據數娛夢工廠的不完全統計,在今年3月葉寧正式加盟華誼兄弟之後,華誼出品的多部影片都在萬達院線遭遇了極低的排片率。
4月1日華誼出品上映的《靈偶契約》在萬達的首日排片為1%;此後4月15日上映的《紐約紐約》在萬達首日排片為1.6%;7月8日《搖滾藏獒》在萬達的首日排片為3.5%;7月15日《陸垚知馬俐》在萬達的首日排片為5.3%。
縱觀今年華誼擔任主控的電影在萬達慘不忍睹的排片成績,《我不是潘金蓮》首日獲得的12.2%排片率反而顯得很」客氣「了。
不過,過低的排片率也引發了外界對於《我不是潘金蓮》5億保底發行能否順利完成的猜測。如今的壓力除了保底方耀萊以外,恐怕最大的還屬馮小剛本人。這還要從去年底的一樁收購案說起。
2015年12月,華誼兄弟斥資10.5億元收購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下稱「美拉傳媒」)70%股權,根據美拉傳媒和華誼的對賭協議,馮小剛等兩名股東保證每年創造利潤在1億元以上,且逐年遞增15%。
但在2016年上半年,美拉傳媒淨利潤只有3535萬元;換言之,美拉傳媒業績承諾還有一大半沒有完成。作為美拉傳媒參與投資的第一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對馮小剛能否完成業績對賭無疑將至關重要。
1《潘金蓮》引出的江湖恩怨:電影背後的三位關聯高管均為萬達舊部
萬達和華誼結下的「梁子」可以追溯到今年年初葉寧離開萬達投奔華誼。彼時華誼的發行業務出現較大的下滑,外界猜測葉寧的加入可能與發行業務相關。但讓華誼始料未及的是,伴隨葉寧的加盟,華誼出品的電影在萬達院線開始遭遇排片冷遇。
第一次引發媒體關注的是華誼今年首部動畫電影《搖滾藏獒》的慘敗,這部最終票房鎖定在3961.6萬元的動畫電影在萬達的首日排片僅為3.5%,也因此引起大量媒體猜測這部電影是否遭遇萬達院線的「封殺」,但萬達方面在當時明確否認了「封殺」一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圍繞《我不是潘金蓮》的低排片」口水戰」之外,投資出品方中有著萬達工作背景的高管還遠不止葉寧一個;包括摩天輪總經理杜揚,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都曾在萬達擔任高管職務。
2011年加入萬達的宋歌於2013年離職,此前他曾任萬達影視總經理。彼時的2012年,剛剛成立不久的萬達影視僅僅是投資了《HOLD住愛》等分量的影片,缺少能打開品牌的大型影視項目,時任總經理的宋歌找到陳國富,為萬達收穫《鬼吹燈》頭部電影IP。
在從上海華英文化傳媒買到《鬼吹燈》前四部版權的情況下,宋歌立即從中文起點網上買下《鬼吹燈》後四部版權。自此,《鬼吹燈》才成為萬達旗下的項目。這也奠定了萬達影視在之後的整個《尋龍訣》項目中主投主控的地位。此後,宋歌離開萬達影視,但《鬼吹燈》的項目一直留在萬達影視。
有意思的是,此次《我不是潘金蓮》的電影改編權也正是宋歌和杜揚在萬達任職期間買下的。雖然這部小說的銷量不錯,但摩天輪總經理杜揚向數娛夢工廠表示,要拍成電影還是存在相當的難度,包括立項的膽識、電影技術、尋找合作夥伴、人脈關係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能夠尋找到合適的導演、演員,這些所有的一切都能夠導致這個項目是否成功。
毫無疑問,《我不是潘金蓮》出於上訪題材的敏感性並非是一部容易面世的作品,如果不是馮小剛後來的加入,或許這樣尺度的作品很難有機會呈現給市場觀眾。
杜揚回憶說,當時馮小剛一直在尋找一部電影,能夠對他過往的作品有一些更多的突破,加上之前馮小剛有和劉震雲合作過2部作品,於是對雙方一拍即合,由北京文化·摩天輪進行立項。
由於最早是杜揚和宋歌買的小說改編權,杜揚告訴數娛夢工廠,萬達也是考慮到這點,覺得還是我們做更適合,所以就讓給了我們。
在電影確定和馮小剛的合作之後,北京文化把70%的份額讓給了華誼,摩天輪佔30%,後來耀萊做保底拿到了華誼在這部電影中20%的股權,北京文化出了3000多萬,電影的總成本控制在1億左右,5億票房保底對應100%以上的投資收益。
一盤關於《我不是潘金蓮》電影的資本組局就這樣宣告完成了。
不論是馮小剛電影的標籤、還是影片的圓形鏡頭、海外獲獎殊榮,《我不是潘金蓮》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年度現象級的電影。
但對於萬達院線給出的低排片率,王思聰回應稱,「沒有人和錢過不去,如果你這電影票房好,我們也一定會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你作為一個導演,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說話,豈不是更好?」
一位資深電影發行人向數娛夢工廠表示,從已知的票房情況來看,今天《我不是潘金蓮》佔據全天票房超過三分之二以上,正常情況下,各院線的排片指導意見不會低於35%,萬達作為院線的龍頭老大,在對現象級的電影排片上和其他院線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僅從數字上來說,是存在異常的。
但口水戰歸口水戰,華誼的初衷應該還是期望能與萬達方面達成某種妥協和諒解,畢竟《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最終將關係到兩家公司的錢途命運,即保底放行方的耀萊和投資方的美拉傳媒。
就在萬達低排片對電影票房造成壓力的同時,馮小剛和華誼的業績對賭壓力也增加了一層陰霾。2015年12月,華誼兄弟斥資10.5億元收購浙江美拉傳媒70%股權,彼時美拉傳媒成立才三個月,但估值已經高達15億元,根據美拉傳媒和華誼的對賭協議,馮小剛等兩名股東保證每年創造利潤在1億元以上,且逐年遞增15%。
但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美拉傳媒淨利潤只有3535萬元;換言之,美拉傳媒業績承諾還沒有一大半沒有完成。作為美拉傳媒參與投資的第一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對馮小剛完成今年的業績承諾無疑至關重要。
(圖為華誼兄弟半年報披露的美拉傳媒利潤情況)
而另一方面,作為影片5個億的保底方耀萊也並不輕鬆。從2016年整體的保底發行情況而言,除了《盜墓筆記》(保底10億)和《絕地逃亡》(保底10億)勉強完成外,其餘的保底方大多以失敗告終。
根據保底協議,如果《我不是潘金蓮》最終低於5億票房,耀萊影視也需要按照5億的實際票房向電影投資方支付2億淨收益。
華誼兄弟王中磊此後在微博上向王思聰隔空喊話稱,閱覽一下萬達影視的高管履歷表,華誼舊部比例不小的,隨便舉兩例:杜楊(原華誼兄弟電影營銷老總),李雪(原華誼經紀公司聯席總經理),行業人員流動是職場正常的事情,不能只許一家挖「小牆皮」!
3葉寧組局的華影天下能為《潘金蓮》的排片保駕護航嗎?
《我不是潘金蓮》能在萬達排片不力的情況下依然穩住首日近40%的排片,也讓馮小剛新片背後的發行力量浮出水面:除了耀萊作為獨家保底發行方,還有貓眼、微影時代、上影、四海、華影天下等實力不俗的聯合發行方。
從首日排片率來看,耀萊影城給《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已經達到了76.9%,作為獨家保底方的耀萊,旗下影院火力全開,排片佔比在所有影投公司中佔據最高。上影、華誼的影城排片都超過45%,開足馬力衝擊票房。
(聯合發行的上影和華誼旗下影院排片均超過45%)
回頭來看,今年6月份葉寧組局的華影天下也許將為《我不是潘金蓮》帶來一層意想不到的收穫。
成立於今年6月份的華影天下,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公司「掌舵人」是華誼影業CEO葉寧,此前的三大股東分別是華誼電影發行、微影時代與兄弟鼎立。此後在今年9月,已經完成IPO的上影股份(上海電影)以股權受讓的形式對華影天下12%股權進行投資,投資金額不超過600萬元。
華影天下因此集齊了三家基因各異的公司:從善於影視製作的傳統大牌「華誼」、擁有影院與發行渠道的「上影」,到網際網路發行的新勢力「微影時代」。這樣似乎也更加符合電影產業製作與發行一體化的趨勢,而集合了電影圈「上、中、下」遊力量的發行公司。
又因為華影天下「掌舵人」為葉寧,讓外界將這家公司和華誼出品的電影展開了無限的聯想。從本次《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支持來看,華影天下的股東上影股份旗下的上海聯和院線無疑給予了巨大的排片支持。
而這似乎是如今勢微的華誼,能夠突圍強勢的萬達對放映終端控制的一種為數不多的策略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