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為母尋親:一段兩岸間的家書情緣

2020-12-21 廈門網

  家書述盡「紙短情長」,也蘊含著真實、生動的歷史回憶。(受訪者供圖)

  今年,範植明輾轉踏上尋親之路,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舅舅和舅媽。在浦城,他還找到了母親從1988年到2001年寄來的14封家書和一封電報。重讀家書,範植明在字裡行間讀懂了母親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心中滿是感動。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家親更盼天下興。」幾經思慮,範植明決定把這珍貴的回憶捐贈給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讓更多人看到這份兩岸濃情。

  「血緣至親,源遠流長,我相信這樣的家書捐贈是有意義的。」範植明說。

  得知消息,沈文鋒帶著博物館工作人員啟程趕往浦城,接收這批珍貴的家書。「保存好這些珍貴的歷史物件,講好閩臺兩岸人民之間的故事,是閩臺緣博物館的本分所在。」

  沈文鋒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整理這批家書後,將提供完整副本給家屬以供留念。

  2019年5月起,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一直面向海內外徵集海峽兩岸的往來書信,截至目前已經收集了1700餘份往來書信。沈文鋒透露,該博物館準備推出一場以兩岸家書為主要內容的展覽。(完)

相關焦點

  • 臺胞四月內三次來泉尋親 老家或在晉江
    吳端芬(左二)向吳國榮(右二)講述延陵吳氏的繁衍生息 (羅劍生 吳燕秋 攝)    為了完成父親葉落歸根的遺願,8月7日,從事旅遊運輸業的42歲臺胞吳國榮來到鯉城浮橋延陵社區尋找家鄉親人,這是他在四個月內第三次尋親之旅。
  • 臺胞吳天璽「冬至節」述親情和鄉情
    12月21日是冬至,在鄭州金色港灣社區,臺胞吳天璽和她的三哥天順,還有好友,一邊吃餃子,一邊跟遠在臺灣的大哥天鑫一家視頻,共同度過兩岸線上團圓節。因疫情阻隔,吳天璽和大哥一家已經有一年沒有見面了。回首,在河南生活了30年,吳天璽為豫臺交流做了不少事,也深深地融入了鄭州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是臺胞,更是河南人」。一起過節的臺胞鄒瑞芝,也已在大陸生活了20年,她說:「我喜歡大陸先進的網絡支付、網約車、點外賣等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更喜歡大陸開放的胸襟和縱覽全球的開闊視野。」
  • 兩岸交流的「旗手」吳天璽
    臺胞吳天璽在鄭州過冬至12月21日,冬至,鄭州金色港灣社區,臺胞吳天璽和她的三哥天順,還有好友,一邊吃餃子,一邊跟遠在臺灣的大哥天鑫一家視頻,共同度過兩岸線上團圓節。開心快樂過冬至回首在河南生活的30年,吳天璽為豫臺經濟文化交流,做了不少事,如今,早已深深地融入了鄭州,成了一名老鄭州,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是臺胞,也是河南人」。
  • 情義深切、影響深遠的「家書」——兩岸親歷者憶《告臺灣同胞書...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 題:情義深切、影響深遠的「家書」——兩岸親歷者憶《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新華社記者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如一股暖風吹過海峽,吹皺了鬱結的鄉愁,吹融了堅硬的寒冰,吹開了兩岸關係發展史的新頁。
  • 以愛為家兩岸同心,讓臺胞在大陸安心過春節
    辛丑牛年春節將至,據臺灣《旺報》網站1月14日報導,根據臺商社群調查,今年臺胞打算在大陸過年比重約六成。
  • 平潭「60後」臺胞為兩岸青年孵化創業夢
    平潭「60後」臺胞為兩岸青年孵化創業夢 2018-08-21 15:06:13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兩岸尋親手記】爺爺終於可以回家了
    2010年,楊明和母親去臺北看望爺爺,圖為楊明拍的爺爺和母親的合影。周官明,男,1932年10月26日——2014年5月13日,曾住臺北縣三峽鎮白雞路127號4隊,離異無子女。周官心,男,周官民的哥哥,30年前已去世。周清平,女,1957年4月16日生,周官心的女兒,後過繼給周官明先生做繼女,家在湖北省公安縣毛家港鎮西馬岔村。
  • 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原標題:阻割不斷的情緣 生生不息的盼望--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阻割不斷的情緣 生生不息的盼望——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新華社記者 查文曄、陳鍵興、尚昊  即將過去的2016年,儘管臺灣政局變動使兩岸關係陰霾再現,但兩岸民間往來、文化交流與社會融合勢頭不減,諸多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為
  • 【兩岸尋親手記】這次,我的赴臺曾祖父真的要回家了!
    大概是在2016年,我了解到龍越慈善開始開展兩岸尋親的項目,於是我開始求助於龍越慈善,在龍越慈善及臺灣志工的幫助下,我終於知道了,原來爺爺口中的小白湖公墓就是高雄軍人忠靈祠,因公墓在臺灣小白湖旁邊,故臺灣當地人稱其為小白湖公墓。
  • 尋親故事匯||穿越時空的愛情,來自臺灣的三封家書
    雖然這個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已經仙逝,女方王雲仙女士,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歙因感染時疫暴卒,男主人公丁德修先生對她的懷念未曾減少,甚至跨越海峽兩岸的地理阻隔,超越時間的阻隔,直到六十年後丁先生走到他生命的盡頭。他們倆的愛情卻已經穿越時空升華成一段人間佳話,讓世人感動和懷想。
  • 臺胞在大陸的多樣中秋
    助臺退伍老兵大陸尋親和去年一樣,這個中秋假期,臺灣女孩周思妤依舊沒法休息,她正為幫助臺灣老兵向道超回到闊別70年的家鄉重慶而奔波著。在那裡,有等著向道超團圓的大陸親人。  28歲的周思妤是大陸網絡新媒體「今日頭條」旗下公益項目「兩岸尋親」的負責人。該項目運行兩年多以來,已幫助203位在臺老兵及後裔找到了在大陸的親人。
  • 臺胞湄洲島拜媽祖:從「瘋狂行為」到成常客
    原標題 [臺胞湄洲島拜媽祖:從「瘋狂行為」到成常客]   中新社福建湄洲島11月2日電 題:臺胞「登陸」湄洲島拜媽祖:從「瘋狂行為」到成為常客  作者 郭熙嬋  「因為一個夢」,促成了臺胞謝銘洋30年前的首次湄洲島之行
  • 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2015-11-09 11:12: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江國華帶著37年前生父寄自臺灣的家書及再婚照片赴臺尋親,盼在父親墳前上香。
  • 跨越海峽兩岸的媽祖情緣
    自兩岸開放探親以來,臺灣媽祖分靈廟源源不斷地組團來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掀起天下媽祖回娘家的熱潮。  12月8日上午,正在廈門接受疫情隔離的臺胞吳宥萱委託廣東潮汕友人刑先生前往湄洲島,代替自己到祖廟恭請分靈媽祖(如圖)。  吳宥萱通過微信告訴祖廟工作人員,今年是媽祖誕辰1060周年,在臺灣,逢零的年都是大年。這次來大陸,是想在這個特別的年份到祖廟分靈一尊媽祖回臺灣。
  • 灣灣周報|蔡英文盼兩岸恢復正常交流/臺胞留陸過年/臺灣研製新冠疫苗/臺灣娛樂圈2020十大事記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馬曉光指出,非民進黨執政的2008年至2016年間,兩岸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開創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兩岸同胞共享和平穩定的環境與合作發展的成果。【許多臺胞選擇在大陸過春節:這裡的年味和人情味更濃】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柴逸扉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臺胞今年選擇留在大陸過春節。
  • 兩岸同祭濟公 臺胞:這是種文化認同
    兩岸同祭濟公 臺胞:這是種文化認同 2020-10-18 20:25:59 包括在陸臺胞、港澳同胞在內的200多名濟公文化愛好者齊聚一堂,以「雲直播+現場」的方式,共同弘揚濟公文化。  浙江天台是南宋禪宗高僧濟公故裡,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濟公傳說」,至今已流傳800多年。濟公「慈悲仁慧,無我利他,懲惡揚善,道濟天下」的濟世精神深入人心。  據天台縣人民政府代縣長崔波介紹,每年都有大批臺灣同胞漂洋過海,在天台山瞻仰濟公聖跡。
  • 【情動四十年】兩岸親 蘇州情
    由於時間間隔太久,尋親之路異常坎坷。輾轉尋覓了將近一年時間,直到1989年的中秋前夕,尋親之路才有了突破。一家人碰面後,陳蘋蘋才知道,這四十年來,哥哥們也一直在找他們。2000年,陳蘋蘋和丈夫決定葉落歸根,來蘇州定居。和陳蘋蘋一同來蘇州的,還有她的弟弟陳宗庸,此後他還娶了一位蘇州姑娘。
  • 平潭:精耕試驗田 打造臺胞「第二生活圈」
    「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平潭的不凡註定與臺灣息息相關。  自成立實驗區以來,平潭全力推動與臺灣深度融合,在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中先行先試,不斷擴大臺企臺胞的受益面,提升其獲得感。  而今,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平潭深入實施「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工程」,精耕試驗田、當好擺渡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推動應通盡通、平潭先通,臺胞「第二生活圈」正加快形成。
  • 陸配臺配愛在兩岸都般配 兩岸婚姻搭建特殊血脈之橋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陳翠仙)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發生了許多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一張張照片,一個個笑臉,一段段情緣……這些都是兩岸交流不斷加深的見證。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之間結下的浪漫情緣也越來越多。
  • 江西二套《都市情緣》關愛留守兒童特別節目「千裡尋親記」
    留守兒童將獨自上路,克服重重困難,給遠在異鄉打工的父母一個見面的驚喜,送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 歡笑、淚水輪番上演,真心、真情感人至深!節目將於8月29日、8月30日、9月5日、9月6日溫情上演,敬請關注!8月30日晚7:30,江西二套《都市情緣》將播出關愛留守兒童特別節目「千裡尋親記」的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