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云「吳刀剪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暉」,人們對美的追求,跨越千年。正如漢服本身,千年之後,又徐徐回歸,款款走進普羅大眾的生活。
去年以來,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發現,在抖音、B站等社交媒體中經常出現的,李子柒般的漢服女子,也出現在深圳的地鐵站、購物中心裡。實際上,從去年開始,與漢服有關的事物,如李子柒的視頻,漢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不僅引起海外的一片驚呼和叫好,還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熱浪。記者發現,在抖音、B站上,漢服視頻的播放量也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由小眾玩家撐起的市場,規模居然高達十億。阿里、虎牙等網際網路企業,以及森馬服飾等服裝品牌都開始布局漢服市場。
市場規模高達10億元
記者發現淘寶上一家名為「十三餘小豆蔻兒國」的店鋪,粉絲居然高達305萬,還專設了粉絲群,該粉絲群討論人數高達5000人。此外,淘寶上銷售的漢服,價格最高的要上萬元。
從關注度來看,去年3月,「淘寶新勢力周」發布《2019中國時尚趨勢報告》,報告顯示,在時尚搜索關鍵詞趨勢TOP10中,漢服位列女裝排行榜第三。「漢服」搜索量同比增長翻2倍,連續數月搜索人數超「襯衫」。
從銷售量看來,天貓數據顯示,從2018年開始,購買漢服的人數與2017年相比增長92%。2018年,淘寶、天貓兩大平臺漢服相關總銷售額為9.21億元。僅2019年天貓雙十一當天,截至下午2點,漢服成交金額就已達到1.8億元,其中90後消費者群體消費超9065萬元。而據2019年9月央視財經報導,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估算已超過200萬,市場總規模約為10.9億元。
從漢服愛好者的喜好程度來看,據《2019-2021中國漢服產業數據調查、用戶畫像及前景分析報告》統計顯示,2019年,約55.5%的漢服愛好者擁有2到4套的漢服,擁有5套漢服及以上的消費者數量約佔15.3%,總體的漢服人均擁有量約為3件。
「我喜歡定製漢服,為了喜歡的漢服,我可以等上大半年,也會省吃儉用來買。」95後漢服愛好者小青表示,自己剛出來工作不久,但是從大學開始就很喜歡漢服,但現在收入不高,所以只能買得起一千元以下的漢服。
社交媒體、影視作品推波助瀾
漢服為何在2019年火了?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是重要原因之一。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李對記者感慨,每次看到抖音上那些穿著漢服的長袖翩翩的小姐姐們,都覺得好美,自己也想買一套穿了拍拍照。
記者統計發現,抖音平臺上與漢服相關的話題數量有近200個,而排位第一的漢服視頻數量就達91萬個,累計播放次數256億次;而在微博上,與漢服相關的話題討論量達335.6萬,閱讀量26.4億。
此外,商家們積極與一些古風文化IP合作,也為漢服造勢。比如,漢服品牌「花朝記」和《長安十二時辰》聯合推出的大袖儒裙,幾個月裡銷量增漲達12倍。淘寶店鋪「流煙昔泠」推出《陳情令》的聯名款,連續3個多月霸榜消費者最愛的漢服前五位。《知否知否》播出後,與漢服品牌「漢尚華蓮」共推14款聯名漢服,上線三周銷量也突破了百萬。
VC機構也在漢服上有所布局。之前多個VC機構傳言要在漢服領域進行投資,如今多個計劃已經落地。2018年由著名影視明星徐嬌和武漢載藝星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手成立的漢服新品牌「織羽集」,隨後該品牌母公司獲得K2VC領投、辰海資本、東湖天使基金和AC資本跟投的2000萬元天使投資。除此之外,常年專注於古風攝影的著名攝影機構盤子女人坊也在2018年獲得由元創資本投資的C輪融資。
大玩家開始進場
隨著漢服熱度上升,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擴大,越來越多人投入到漢服銷售市場。據天眼查統計,當前經營範圍內包括漢服的企業有478家,其中有288家是2019年的新增註冊企業。從圖稿設計、布料運輸、打版裁剪、加工製作,到成品運輸、宣傳與銷售,漢服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
早在2018年,森馬服飾集團就從童裝著手開始布局漢服市場。2019年,盤子女人坊從中國古風攝影服務平臺分離出專門的漢服品牌「從一服飾」。在驚人的商業爆發力和巨大的流量價值之下,漢服社交APP也應運而生。近日有報導稱,阿里和虎牙分別於2019年7月份、12月份上線了古桃App和花夏App,這兩款App的目標用戶群體均為漢服用戶,目的在於給該群體搭建一個溝通和交流的社區。
以古桃為例,除了「百元白菜漢服」、「同袍的漢服日常」等成為熱門話題外,帶有地理位置的「我在南國漢服嘉年華」等也是熱推重點,讓更多漢服愛好者可以發布聚會信息。此外,漢服社交APP還包含一些專業話題,比如漢服科普知識、古風妝容造型、漢服穿搭等。
值得一提的是,漢服產業刺激產生新的消費活力。除了服裝消費之外,各類線下體驗如雨後春筍紛紛冒頭。化妝加攝影,再擺上幾十套漢服,輔以頭飾道具,一門生意就此開張。以深圳為例,在客家甘坑小鎮,逛逛古風漢服店鋪,租幾套服裝,在古舊的老巷子擺拍若干,已成遊玩甘坑的規定動作。與古風文化相關的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亮點。漢服熱帶動了服飾、鞋帽等關聯產業的發展,也催生了新興職業群體,如漢服模特、古風攝影師、化妝師等。
有分析認為,「漢服熱」逐漸升溫不僅源於漢服本身的古韻之美,背後更多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回歸,是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但以漢服熱為代表的古風產業,離規模化持續性發展,還有一條長路。
(文章來源:創業資本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