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結束這一切》吃對安利,抱錯幻想

2020-10-07 江湖騙子

微博說這部電影「壓抑,掉san值,看完想檢查門窗」,認真看完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很是憤怒了一會兒,打了兩顆星,現在,我決定把兩星改成四星,因為事實上不是電影故弄玄虛或如何,是我對它抱的幻想和它本身相去太遠。

時間,愛情,甚至驚悚恐怖,都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整部電影兩個小時,只是一個寡居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個冬天的所有幻想。起碼電影沒有故弄玄虛,因為那些不合理,混亂,包括長篇累牘的關於各種作品的討論,實際上都是在用電影來重現人的思維過程——表達是經過組織和修飾的,但思想不然,多數時候,絕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混亂,天馬行空,以至於它被具體的表現出來的時候顯得非常不可名狀。

這正是電影掉san這一感觀的來源——構建了無數細微但無法忽視的衝突:比如戀人主角交談時的無效溝通,比如破敗的房子和嶄新的鞦韆,比如客人到達時男女主人在樓上遲遲不肯露面,一切都不合理。除開不合理,電影還表現了混亂:時間線,人物性格,故事進展,一切都是混亂的,嫁接的,像無數不能自洽的細節縫合成的不可名狀的生物。

——這正是電影所重現的,一個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寡居老人在腦海當中的創作過程。構建一個合理的,清晰的故事並不簡單,我們的創造多數時候只是一些拼湊的碎片,在細節上互相矛盾,無法互相銜接,無法做到合理。而在創作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天馬行空,想到哪兒是哪兒:我想寫現在,未來,過去,主角的母親年老時如何?他的父親年輕時如何?我們無法抑制的任憑思緒流淌,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並且只管創造,不管梳理。

而且,我們的創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老人早餐時觀看動畫片,午餐時觀看愛情電影,因此他的創作難免出現了嫁接,電影內容,廣告歌曲,甚至電影的片尾字幕表被原封不動的搬到他的幻想當中,而女主角伊芳和她的愛情也在此後頻繁的侵入老人的幻想和創造。甜品店的店員在冰天雪地裡只著短袖——因為廣告當中就是這樣,它是一樣被照搬到這個世界來的東西。

女主角是老人作為讀者的視角,她對這些不合理鍥而不捨,總是試圖追問,而男主角,則指代老人力不從心的創造能力——他總是試圖給不合理找到一個蹩腳的解釋,也數次失控——就像我們抓耳撓腮也寫不出自己滿意的東西時那樣。

創造進展到最後,老人讓故事回到他最熟悉的學校,至此,故事的色調陡然一變:明亮,整潔,不再令人不適,因為老人熱愛他的工作,熱愛他所身處的環境。人之將死時,他給男主,女主,安排了一段浪漫的故事,一個浪漫的相識,讓男主實現了他人生價值的肯定,雖然在這時,他已然只能構建數個面目奇特的觀眾——因為創造許多角色超出了他的能力,所以所有人都只能擁有一張臉譜一般的面孔。

人在死時,回憶總是有限:甜美的冰激凌廣告,從容赴死的豬——老人放棄創造一個故事,轉而用幻想開解自己:即使你垂垂老矣,醜陋如一頭爬滿了蛆的豬,你也可以體面的死去。

所以這個故事有什麼好需要「檢查門窗」的呢?它描述了一件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稀鬆平常的事情:幻想,創造。

這是個很有趣的嘗試,創作者由電影這種系統的表達方式捕捉不羈的思考過程,並把它呈現在熒幕之上,還在故事伊始就做出了令人玩味的暗示:

「行為有各種各樣的欺騙性,但思想是真實的。」

技巧嫻熟,主題有趣,但……這也不恐怖啊!小清新電影哪裡恐怖了!

相關焦點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場孤僻中年男人的絕望幻想
    《我想結束這一切》並未有機會展現她的歌喉,但是在漫長的公路旅程中,卻能以聲音、表情、與肢體,創造與男友對話同時在內心思忖的衝突與張力,《我想結束這一切》對演員來說,絕對是演技極大的考驗。《我想結束這一切》的確也是如此,如果由故事的結尾往前看,或許就比較清楚。 ———以下有雷——— 先直接說結論。簡單地說,故事的主線幾乎都是發生在一個老年男性的腦內,是他的幻想、期待、與最後的行動——自殺(也就是」我想要結束這一切「)。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也想結束這一切
    非常感謝這個電影讓我記住了「我想結束這一切」的一個英語說法。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好讓我能夠在想使用這句話,又覺得用中文說出來太尷尬的時候有一個洋氣的緩衝。
  • 《我想結束這一切》碌碌無為一生,你想結束這一切嗎
    一直是電影愛好者,從來沒寫過影評,但是看完本片後,感覺有太多話想說,沒看過原著,在我的理解裡,其實電影通篇只有清潔工是真實的人類,其餘的不過都是他的分身,也不能說是幻想,父母是真實存在的,男主是他自己,女友是完全幻想,所以女友的名字身份一直在變,因為她不是真實的人,她是最危險的分身,整個電影就是清潔工想結束這一切,但是其他分身不斷阻止他的過程。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真的想結束這一切
    沒有看別人的劇透前,我完全沒看懂這部電影在表達什麼,只有一些粗淺的直觀感受,比如女主每次要從理論的討論中回歸現實時,就被男主直接地引入到了下一個場景,讓人覺得意猶未盡,卻又無話可說。比如兩人每次讓人崩潰的討論,作為觀眾去看都是那麼無釐頭,放在現實中卻又都是爭吵的合理話題。比如我們大多數的人生選擇,都是荒誕無趣的結局,卻在腦海裡幻想著會帶來完美與榮耀的演出。
  • 《我想結束這一切》遺忘與被遺忘
    男主父母都得了阿茲海默,並且在他們的病症發作時,外貌會回溯到記憶中年齡的樣子(會變年輕)一開始我根據第2條細節判斷男女主可能是同一個人,到中期覺得男女主、男主父母,都是擦地老爺爺的映射,但是看到後面我發現我錯了(唉暗示的太明顯了)先說我理解的結論:擦地老爺爺患有阿茲海默症,男主父母象徵他自己,男主象徵他想像中的自己,
  • 我看《我想結束這一切》
    看完查理考夫曼的新片《我想結束這一切》之後,我打開了窗戶。外面陽光通透。每座建築都很逼真。還有樹、汽車,以及縱橫的巷陌。我知道,那不是它們本來的形狀,那是光折射之後,在人們視網膜上呈現的圖景。據說,時間呈線性分布。有沒有曲度?我忘了。
  • 請給我一個存在的理由,因為《我想結束這一切》
    前段時間,網飛上線了一部新片——《我想結束這一切》。露西心中想著要結束這一切,但身體卻老老實實的坐上了傑克的車。難道她想著反正要分手的,不如吃頓散夥飯?這倆知識分子聊天特愛掉書袋,各種摘錄,名人語錄隨口就來。聽得我雲裡霧裡,昏昏欲睡,仿佛回到了大學裡犯著春困的馬哲課上。這對認識也就幾周的小情侶,不說甜言蜜語,不撒狗糧,淨扯些高大上的東西。而且時不時的還會很尷尬,這不正常,怪不得露西心累的想結束這一切。
  • 《驚魂記》+《搏擊俱樂部》=《我想結束這一切》
    來自查理·考夫曼導演的新片《我想結束這一切》於9月4日低調到近乎悄然無息的登錄Netflix。《我想結束這一切》就是答卷。——幻想能否以自己的方式存在?這是《我想結束這一切》的導演考夫曼在接受訪問時拋出的終極問題。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_____(A. 愛,B. 希望,C. 生命,D. 以上全部)
    在兩段夾雜風雪的車程和一座貼滿復古壁紙的農場房子之間,《我想結束這一切》上演的情節看上去並不複雜:穿毛衣的捲髮女孩和剛在一起僅六周的男友傑克,一同去傑克的老家探望他的父母。影片一開始,坐在男友身旁的女孩把頭靠在車窗上,心裡想的卻是「我要結束這一切」。這裡的「一切」,似乎指向女孩與傑克的關係,寫滿未來已知的疲倦感。然而,當我們據此以為《我想結束這一切》聚焦親密關係,以為查理·考夫曼終於跳出了「傷心老男人」的大腦,破天荒地選擇了一位女性作為主角和研究對象,我們不過是中了他精妙而迷惑性極強的煙霧彈。
  • 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又一爆款燒腦片
    考夫曼自編自導的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屬於意識流或者心理驚悚電影。其實有點反類型,每次預期的驚悚點都沒有給到,容易瞌睡。而且這部電影太長了太長了,如果來回車上的對話剪短掉,精簡成1個半小時左右會是一部不那麼瞌睡的電影,友好又精彩。對話本身就不是電影好的表現形式,電影要靠演出來不是說出來。
  • 《我想結束這一切》這是一部需要被劇透的電影
    《我想結束這一切》太上頭了,本來只是想簡單寫一個與《信條》的對比,結果越分析越受觸動,都有點剎不住車了。第一遍糊裡糊塗,第二遍淚流滿面。女友望著窗外,自言自語道「我想結束這一切」。奇怪的是,男主似乎能夠聽到她的自言自語。
  • 文科式「燒腦」新片:《我想結束這一切》
    《我想結束這一切》太上頭了,本來只是想簡單寫一個與《信條》的對比,結果越分析越受觸動,都有點剎不住車了。第一遍糊裡糊塗,第二遍淚流滿面。女友望著窗外,自言自語道「我想結束這一切」。奇怪的是,男主似乎能夠聽到她的自言自語。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那就今天吧
    我想結束這一切,那就今天吧。 太陽又出來了,昨天沒有下雪,門前的鞦韆和昨天一個樣,只是比昨天舊了一些。啊~又是稀鬆平常的一天吶。早餐、收拾收拾、開車去學校,和平常一樣。打開收音機,聖經總能讓我平靜。到了學校,開始一天的工作。如果今天能開車回家,那肯定又是無所事事吃喝拉撒睡的一天,不然呢,這76年不都這樣過了嗎?了無生趣,悲傷沉悶,周而復始。
  • 《我想結束這一切》被時間穿梭
    旁觀這怪誕的漫漫長夜,仿佛也匆匆走過了庸碌的一生。影片大部分是對話,風雪聲是背景音,像剛裁好的生紙般脆冷,穿過屏幕劃傷我的耳膜,而女主角的嗓音像一張年輕的紙,活潑卻啞響,摺疊出沉沉的重量,這引力拖拽著一種滄桑的平和。
  • 《我想結束這一切》,這片不燒腦,但足以讓人看出「內傷」
    不管觀眾們在哪裡解出線索、拿到迷宮的鑰匙,到終點前,都能理清《我想結束這一切》的真正故事線。於我而言,本片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試圖展現,現實世界中的不安恐懼和不停歇的自厭自責,如何像暴風雪一般侵蝕幻想。最終,腦內世界與現實同步崩塌,幻想產物與主體,共同來到了「我想結束這一切」的狀態。
  • Lonely Room-《我想結束這一切》的隱喻解析
    《我想結束這一切》是一部充溢著非常繁複思緒的作品,它通過一個看似簡單的,一對貌合神離的情侶見家長的一次公路之旅,卻於此之中不經意間揭開了一個老男人心中最難以忘懷苦痛的傷疤:家庭的重壓,衰老時的悔恨,終身的孤獨,對於愛情的可望不可即,不被人重視的苦楚...
  • 《我想結束這一切》 關於孤獨和死亡
    片中展現了意識與潛意識的混亂與對撞,一如今天要討論的新作品《我想結束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給我的感覺。開門見山地說,這是一部對觀眾非常不友好的影片,完全以表現作者意圖為偏向。如果你是抱著驚悚恐怖類型片的期待去觀看,難免會令人失望。實際上這是預告片和本片分類的誤導,更準確的定位應該是文藝片,我想這也是本片在豆瓣上兩極分化的部分原因。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時間洪流中的一顆小小的釘子,那秒針滴滴答答的浪潮從我們身體中呼嘯而過,我們看著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痛哭流涕卻又不可動彈,我們也想結束這一切啊,可我們最終發現自己早就陷在最深的泥淖裡,任憑時間把我們全部風化完畢。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是誰的一切。
    在拜訪完Jack的父母后,有一段對話是這麼講的:「人們總認為自己是在時間之間移動的點,但我認為或許恰恰相反,我們是靜止的,時間穿過我們,就像冷風一樣吹過,帶走我們的熱量,讓我們皸裂,凍僵。我感覺自己今晚就是那冷風,吹過了Jack的父母,看著他們的過去,看著他們的將來,看著他們離開後的樣子。只剩下我一人,只剩下風。」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被動地結束這一切
    我被動地結束這一切我夢想年輕時候自己意氣風發,中年低谷時期碰到了有獨立思想並且能理解我的伴侶,老年時候我是風度不輸當年的研究者,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沉浮一生,似乎什麼都經歷過,鋒芒畢露的年少時光,沉穩成熟,能屈能伸的中年研究時期,出世入世都只是過眼煙雲,瀟灑地進退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