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子患病欠下高額債務,且每年的後續治療仍需要支付大筆藥費,面對生活的不易,高安市祥符鎮星龍下西港村民鄔書龍夫婦沒有抱怨,更沒有放棄,而是憑著雙手辛勤勞作,換取兒子的健康,擺脫貧困的影子,獲評2020年「高安市脫貧示範戶」。
鄔書龍今年46歲,妻子周文華44歲,一家五口人,上有70多歲、患有慢性病的老母親,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20歲,在南昌讀大三,小兒子14歲,在就讀初三。按理說,在農村裡,憑著夫妻倆裡裡外外的勞作,家裡即使算不上很富裕,也應該是吃穿不愁。但不幸的是,2011年,鄔書龍的小兒子患上腎病綜合症。很快,病魔掏空這個家的所有家底。
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那幾年,他們到南昌,下廣州,不停地在各大醫院輾轉奔波,所幸後來兒子的病情總算穩定下來。但根據醫生的囑咐,他們每個月要到南昌給兒子撿回來一大摞中藥,還要定期到廣州進行複診。幾年來,孩子吃掉的中藥,足足可以裝滿2個大穀倉,家裡也為此欠債好幾萬元。
舊債還不上、家裡開銷照樣要,每年大兒子讀書要3萬多元,小兒子吃中藥要3萬多元,還有其它開銷,沉重的負擔壓得夫妻倆喘不過氣來。就在生活一籌莫展之際,2015年根據黨的扶貧政策,鎮村通過評議將他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幹部經常來上門走訪,了解家裡的基本情況,宣傳各項扶持政策,與鄔書龍一起探討增收的辦法。
考慮到夫婦倆家庭離不開照顧,只能在村裡謀發展。在幫扶幹部的鼓勵下,他們在栽種自家10畝左右田的基礎上,租種了本村和鄰村閒置的田地,加起來共有100畝左右。心中有夢想,做事有幹勁,夫妻倆起早貪黑,播種、犁田、育秧、收割,樣樣農活都是自己搶抓時節幹,忙不過來時才請機械來幫忙。
種田需要購買大量的化肥、種子,而鄔書龍經濟緊張。為此,幫扶幹部找到鎮上經營店裡幫他先賒購,待賣糧後歸還。同時,為了節省勞力,還為他爭取農機購置補助,僅花2萬錢買了臺耕田機。付出終有回報,兩人每年在田地裡忙碌下來,算下各項支出,也有7萬元的收入。2018年,家裡還清了外債,順利脫貧。
雖然脫貧了,但夫妻倆並沒有停歇。為了這個家,他們都暗自努力著。鄔書龍每到農閒時節,便到附近工業園接些搬運的零工;年關時還利用曾學過裝修木工的手藝,與村裡人外出搞裝修。而妻子周文華得知一些園林場需要草繩固定樹種,於是花了800元買了臺稻草加工機,在家裡用收割的稻草編織成草繩,一年也可以增收3000——5000元左右。
「真心地感謝黨的扶貧政策,這些年我家享受醫療扶貧,僅在醫療報銷這塊我家受益近4萬元。有這麼好政策的幫助,我們一定努力為愛奔跑,讓明天的生活越來越好!」 鄔書龍 感慨地說道。(王鳳 劉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