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好』回娘家了,
這群三水婦女真美!」
9月20日晚8時,
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
在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上演,
再現百年前三水婦女「下南洋」謀生養家的往事,
不少觀眾眼泛淚光鼓掌叫好。
據悉,粵劇《紅頭巾》由「省市區鎮+廣東粵劇院」歷時3年打造,由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飾演主人翁「盧帶好」。8月24日,該劇在廣東粵劇院成功首演並連演7天,接下來將在三水區文化中心連續上演至9月23日。
20日晚8時,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人氣爆棚。擁有1200個座位的場館內,吸引了800餘名觀眾前來觀看粵劇《紅頭巾》。
「聽說,新加坡街頭上修建了『紅頭巾』雕像,還把我們寫進了課本裡。」音樂響起,粵劇《紅頭巾》大幕拉開。上世紀80年代,在蘆苞胥江祖廟前,年邁的三水阿婆盧帶好、阿月、阿麗坐下閒話家常,回憶起數十年前結伴「下南洋」的往事。
9月20日晚,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成功演出。/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就這樣,故事以倒敘的形式徐徐展開。上世紀30年代初,年輕的盧帶好姐妹三人漂洋過海,在新加坡的建築工地上做女工。她們和眾多三水婦女一起,每人包一方紅色頭巾,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個家族的生存,並參與新加坡城市建設,被當地人稱為「紅頭巾」。
胥江祖廟、三江匯流、鑊耳建築……舞臺上,三水元素頻現。這不僅展現了濃鬱的嶺南特色,更映襯出那個時代背景下,三水婦女「下南洋」的悲喜交集。
舞臺上,簡約的水線,嶺南特色的背景,映襯的是紅頭巾女人們歷盡苦難下南洋的悲喜交集。/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命生好醜唔怕捱,幾大都要捱過來。」在劇中,「捱」字被反覆吟詠,唱出了三水婦女與命運抗爭的勤勞勇敢,也飽含著對家鄉的思念,對未來的憧憬。
粵劇《紅頭巾》劇情之豐富、演繹之生動,讓現場觀眾情不自禁地融入人物所處的環境中,不少人眼泛淚光,鼓掌叫好。
「看完之後內心很感動。『紅頭巾』身上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下去。」市民李苑說,紅頭巾的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三水人很驕傲。她小時候曾在電視上了解過紅頭巾的事跡,當晚在現場觀劇,更深刻地感受到三水婦女遠渡重洋、努力拼搏的生命力量。
粵劇《紅頭巾》中「船底艙」「建築工地」「走難」等一系列的女性群體舞蹈,讓人感受到澎湃的情感表達。/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據悉,該劇在採用傳統粵劇唱腔外,還結合了西方音樂劇的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不同的藝術元素,加入了「船底艙」「建築工地」等一系列的女性群體舞蹈。有現場觀眾認為,這樣的設置讓人耳目一新,享受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的同時,還有了更現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
據悉,粵劇《紅頭巾》於9月20日-23日20:00,在三水區文化中心連演4場,並計劃於年內到北京展演。
粵劇《紅頭巾》由「省市區鎮+廣東粵劇院」共同打造,具體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統籌指導,廣東粵劇院、佛山市委宣傳部、三水區委宣傳部、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特別鳴謝蘆苞鎮人民政府。
該劇主創團隊「大咖」雲集。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表演藝術家張曼君擔任導演,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院長曾小敏擔綱主演。
歷經3年籌備,10餘次易稿,粵劇《紅頭巾》得以在8月24日在廣東粵劇院成功首演,並於8月24日-30日連演7場,獲得了省內外專家和觀眾好評。9月20日,該劇回到三水進行公演。
粵劇《紅頭巾》劇組從籌備立項至今歷時3年,劇本易稿十餘次,對劇中細節、舞美、燈光、服裝等方面進行了多次的修改打磨,並多次深入三水採風。/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三水是紅頭巾的發源地。而三水紅頭巾下南洋的起點,是在蘆苞胥江祖廟。早在今年7月,粵劇《紅頭巾》全體演員就曾前往三水區蘆苞鎮,到當年三水紅頭巾下南洋的多個重要節點採風,追尋近百年前她們漂洋過海的歷史淵源,了解她們的成長環境。
「胥江祖廟在三水人心中很神聖,通過實地採風,演員能對當時的歷史社會環境有所了解,從而代入到劇中人物情感中去。」主演曾小敏是三水籍演員,其太祖母也是「紅頭巾」的一員。
她說,「紅頭巾」是三水獨有的歷史文化,她們身上傳遞出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精神,也盼望著粵劇《紅頭巾》能被家鄉的鄉親父老喜愛和傳唱,讓這種優秀精神代代相傳。
粵劇《紅頭巾》再現了百年前三水婦女「下南洋」謀生養家的往事。/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
「一頭紅巾,實際上是一條情感紐帶,將一群三水女人的人生命運與家國緊密聯繫起來。」導演張曼君介紹,該劇在講述三水婦女奮鬥故事的同時,還著重表達她們離鄉、思鄉、望鄉、返鄉的情緒變化,希望通過作品禮讚這一產生於特定歷史時代的女性精神。
據悉,粵劇《紅頭巾》已入選《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2018~2021年)》、佛山市委宣傳部2019年文藝精品扶持項目。
三水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區豔陽表示,「紅頭巾」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下南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繫三水和新加坡的一個重要紐帶,也是三水的文化名片。粵劇《紅頭巾》再現了三水女性時代傳奇,希望成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精品力作。
專訪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
「紅頭巾」的人格之美是肯吃苦、耐得捱
1、佛山日報記者:在家鄉出演《紅頭巾》,有什麼感受?曾小敏:三水是我的家鄉,即使在外工作,也時刻掛念這裡,基本上每年我都會回家鄉演出。《紅頭巾》的創作取材自三水,它是三水人文精神的代表,是嶺南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我們期待著,也相信家鄉的父老鄉親會喜歡粵劇《紅頭巾》。
2、佛山日報記者:作為飾演者,您是如何理解女主「帶好」這個角色?曾小敏:我所飾演的角色名為「盧帶好」,「帶好」寓意為國家、為家鄉、為家人帶來美好,帶來好運。「帶好」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盧帶好」這個人物身上具備了隱忍、善良、包容的特質,是我們三水女性的縮影。我覺得「紅頭巾」的人格之美就是肯吃苦、耐得捱。
3、佛山日報記者:《紅頭巾》對三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有怎樣的影響?曾小敏:我個人認為,用戲劇來推廣地方文化的切入點非常好。戲曲是有生命力、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的,《紅頭巾》能讓觀眾對三水的記憶更為深刻。
此前,我們主創團隊曾到三水蘆苞、樂平等地進行採風,找到紅頭巾的後人了解那段歷史,並以此為基礎,在戲劇中融入了嘆歌、哭嫁等三水獨特的文化元素,並設置了思鄉、還鄉這些情節,讓三水人民更能感同身受。
4、佛山日報記者:接下來粵劇《紅頭巾》有什麼演出計劃?曾小敏:首演結束後,我們開展了研討會,在收集專家的建議、受眾的反饋之後,進一步修改完善這部劇,將其打造成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文化精品。接下來,我們也會將粵劇《紅頭巾》傳播出去,不僅會參加省藝術節演出,同時也計劃今年年底到北京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