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紅頭巾》佛山開演,贏得現場一片掌聲!

2021-02-19 文明佛山

「『帶好』回娘家了,

這群三水婦女真美!」

9月20日晚8時,

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

在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上演,

再現百年前三水婦女「下南洋」謀生養家的往事,

不少觀眾眼泛淚光鼓掌叫好。

據悉,粵劇《紅頭巾》由「省市區鎮+廣東粵劇院」歷時3年打造,由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飾演主人翁「盧帶好」。8月24日,該劇在廣東粵劇院成功首演並連演7天,接下來將在三水區文化中心連續上演至9月23日。

20日晚8時,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人氣爆棚。擁有1200個座位的場館內,吸引了800餘名觀眾前來觀看粵劇《紅頭巾》。

「聽說,新加坡街頭上修建了『紅頭巾』雕像,還把我們寫進了課本裡。」音樂響起,粵劇《紅頭巾》大幕拉開。上世紀80年代,在蘆苞胥江祖廟前,年邁的三水阿婆盧帶好、阿月、阿麗坐下閒話家常,回憶起數十年前結伴「下南洋」的往事。

9月20日晚,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成功演出。/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就這樣,故事以倒敘的形式徐徐展開。上世紀30年代初,年輕的盧帶好姐妹三人漂洋過海,在新加坡的建築工地上做女工。她們和眾多三水婦女一起,每人包一方紅色頭巾,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個家族的生存,並參與新加坡城市建設,被當地人稱為「紅頭巾」。

胥江祖廟、三江匯流、鑊耳建築……舞臺上,三水元素頻現。這不僅展現了濃鬱的嶺南特色,更映襯出那個時代背景下,三水婦女「下南洋」的悲喜交集。

舞臺上,簡約的水線,嶺南特色的背景,映襯的是紅頭巾女人們歷盡苦難下南洋的悲喜交集。/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命生好醜唔怕捱,幾大都要捱過來。」在劇中,「捱」字被反覆吟詠,唱出了三水婦女與命運抗爭的勤勞勇敢,也飽含著對家鄉的思念,對未來的憧憬。

粵劇《紅頭巾》劇情之豐富、演繹之生動,讓現場觀眾情不自禁地融入人物所處的環境中,不少人眼泛淚光,鼓掌叫好。

「看完之後內心很感動。『紅頭巾』身上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下去。」市民李苑說,紅頭巾的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三水人很驕傲。她小時候曾在電視上了解過紅頭巾的事跡,當晚在現場觀劇,更深刻地感受到三水婦女遠渡重洋、努力拼搏的生命力量。

粵劇《紅頭巾》中「船底艙」「建築工地」「走難」等一系列的女性群體舞蹈,讓人感受到澎湃的情感表達。/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據悉,該劇在採用傳統粵劇唱腔外,還結合了西方音樂劇的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不同的藝術元素,加入了「船底艙」「建築工地」等一系列的女性群體舞蹈。有現場觀眾認為,這樣的設置讓人耳目一新,享受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的同時,還有了更現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

據悉,粵劇《紅頭巾》於9月20日-23日20:00,在三水區文化中心連演4場,並計劃於年內到北京展演。

粵劇《紅頭巾》由「省市區鎮+廣東粵劇院」共同打造,具體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統籌指導,廣東粵劇院、佛山市委宣傳部、三水區委宣傳部、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特別鳴謝蘆苞鎮人民政府。

該劇主創團隊「大咖」雲集。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表演藝術家張曼君擔任導演,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院長曾小敏擔綱主演。

歷經3年籌備,10餘次易稿,粵劇《紅頭巾》得以在8月24日在廣東粵劇院成功首演,並於8月24日-30日連演7場,獲得了省內外專家和觀眾好評。9月20日,該劇回到三水進行公演。

粵劇《紅頭巾》劇組從籌備立項至今歷時3年,劇本易稿十餘次,對劇中細節、舞美、燈光、服裝等方面進行了多次的修改打磨,並多次深入三水採風。/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攝

三水是紅頭巾的發源地。而三水紅頭巾下南洋的起點,是在蘆苞胥江祖廟。早在今年7月,粵劇《紅頭巾》全體演員就曾前往三水區蘆苞鎮,到當年三水紅頭巾下南洋的多個重要節點採風,追尋近百年前她們漂洋過海的歷史淵源,了解她們的成長環境。

「胥江祖廟在三水人心中很神聖,通過實地採風,演員能對當時的歷史社會環境有所了解,從而代入到劇中人物情感中去。」主演曾小敏是三水籍演員,其太祖母也是「紅頭巾」的一員。

她說,「紅頭巾」是三水獨有的歷史文化,她們身上傳遞出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精神,也盼望著粵劇《紅頭巾》能被家鄉的鄉親父老喜愛和傳唱,讓這種優秀精神代代相傳。

粵劇《紅頭巾》再現了百年前三水婦女「下南洋」謀生養家的往事。/佛山日報記者賴基潤

「一頭紅巾,實際上是一條情感紐帶,將一群三水女人的人生命運與家國緊密聯繫起來。」導演張曼君介紹,該劇在講述三水婦女奮鬥故事的同時,還著重表達她們離鄉、思鄉、望鄉、返鄉的情緒變化,希望通過作品禮讚這一產生於特定歷史時代的女性精神。

據悉,粵劇《紅頭巾》已入選《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2018~2021年)》、佛山市委宣傳部2019年文藝精品扶持項目。

三水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區豔陽表示,「紅頭巾」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下南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繫三水和新加坡的一個重要紐帶,也是三水的文化名片。粵劇《紅頭巾》再現了三水女性時代傳奇,希望成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精品力作。

專訪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

「紅頭巾」的人格之美是肯吃苦、耐得捱

1、佛山日報記者:在家鄉出演《紅頭巾》,有什麼感受?

曾小敏:三水是我的家鄉,即使在外工作,也時刻掛念這裡,基本上每年我都會回家鄉演出。《紅頭巾》的創作取材自三水,它是三水人文精神的代表,是嶺南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我們期待著,也相信家鄉的父老鄉親會喜歡粵劇《紅頭巾》。

2、佛山日報記者:作為飾演者,您是如何理解女主「帶好」這個角色?

曾小敏:我所飾演的角色名為「盧帶好」,「帶好」寓意為國家、為家鄉、為家人帶來美好,帶來好運。「帶好」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盧帶好」這個人物身上具備了隱忍、善良、包容的特質,是我們三水女性的縮影。我覺得「紅頭巾」的人格之美就是肯吃苦、耐得捱。

3、佛山日報記者:《紅頭巾》對三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有怎樣的影響?

曾小敏:我個人認為,用戲劇來推廣地方文化的切入點非常好。戲曲是有生命力、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的,《紅頭巾》能讓觀眾對三水的記憶更為深刻。

此前,我們主創團隊曾到三水蘆苞、樂平等地進行採風,找到紅頭巾的後人了解那段歷史,並以此為基礎,在戲劇中融入了嘆歌、哭嫁等三水獨特的文化元素,並設置了思鄉、還鄉這些情節,讓三水人民更能感同身受。

4、佛山日報記者:接下來粵劇《紅頭巾》有什麼演出計劃?

曾小敏:首演結束後,我們開展了研討會,在收集專家的建議、受眾的反饋之後,進一步修改完善這部劇,將其打造成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文化精品。接下來,我們也會將粵劇《紅頭巾》傳播出去,不僅會參加省藝術節演出,同時也計劃今年年底到北京展演。

相關焦點

  • 粵劇《紅頭巾》為何催人淚下?
    9月20日,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開演謝幕時,現場響起
  • 粵劇《紅頭巾》成功首演
    >       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廣東粵劇院演出,入選《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2018-2021年)》和佛山市委宣傳部2019文藝精品扶持項目的現代粵劇《紅頭巾》於8月24日晚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演。
  • 粵劇《紅頭巾》回娘家啦
    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表演藝術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導演莫非編劇;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領銜主演的現代粵劇《紅頭巾》將於9月20-23日20:00在佛山市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連演四場。
  • 粵劇《紅頭巾》首演 再現三水女人「下南洋」歷史
    8月24日晚,現代粵劇《紅頭巾》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寫意的舞臺、詩意的氛圍中,這群努力拼搏的美麗女性感動了觀眾。謝幕時,不少觀眾邊鼓掌邊落淚。有觀眾表示,「這是一部『紅頭巾』的史詩,感謝《紅頭巾》讓我了解了這樣一段歷史。」
  • 粵劇《紅頭巾》成功首演 詩意再現三水女人「下南洋」
    8月24日晚,現代粵劇《紅頭巾》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寫意的舞臺、詩意的氛圍中,這群努力拼搏的美麗女性感動了觀眾。謝幕時,不少觀眾邊鼓掌邊落淚。有觀眾表示,「這是一部『紅頭巾』的史詩,感謝《紅頭巾》讓我了解了這樣一段歷史。」
  • 售票|現代粵劇《紅頭巾》,重現那個年代老一輩的勤勞善良,感人至深!
    順德之夜·現代粵劇《紅頭巾》再現三水女性下南洋的故事暮年的紅頭巾姐妹們返鄉,落葉歸根南飛雁,故國、家鄉、親人,終於近之可及……帶好、阿月和阿麗三位老婆婆從話回當年如入夢裡醒來,只覺心緒隨波緩,一片安然……她們合契而笑,相扶攜手,走進夕陽,身影越走越年輕……仿佛可見,那群紅頭巾姐妹們鮮活地迎著她們走來,相聚,回望,成塑!那嘆歌隨風起,迴蕩歲月中:捱下捱——命生好醜唔怕捱,幾大都要捱過來。晚黑捱過天光曬,一朝捱過雲開埋,女啊——捱過今時 聽日好起來。
  • 粵劇《紅頭巾》舞臺藝術特色初探
    廣東粵劇院醞釀籌備三年之久的粵劇《紅頭巾》終於問世。
  • 佛山文藝精品創作勇攀高峰
    現場畫家梁建華正在介紹自己的作品《眾志成城》。/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近期佛山文藝創作動作頻頻   5月27日,電影《鄧小平小道》在佛山殺青;   6月10日,粵劇《紅頭巾》完成劇本撰寫並計劃7月初開排;   6月23日至24日,2020年度佛山市文藝精品項目扶持資金專家評審會舉行……   得益於《佛山市扶持影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佛山市文藝精品專項扶持資金實施意見
  •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圓滿落幕 《深海》《紅頭巾》獲大獎
    廣州、佛山、珠海、惠州四個地市16個劇場現場觀演人數達3萬餘人。星海直播、移動粵享5G、文旅中國和南方+四大直播平臺在線直播現場演出共計73場次,線上網絡點擊量達1200萬人次。本屆藝術節充分利用了新媒體的宣傳優勢,在新聞發布會、開幕式、閉幕式及整個藝術節期間通過最熱門的今日頭條和微信朋友圈投放宣傳廣告,全面覆蓋廣州、珠海、佛山、惠州四大會場的主流人群,廣告曝光達到1100萬人次。此外,本屆藝術節首開官方微信公眾號,22篇推送累計閱讀量超過10萬多次。
  • 佛山北帝誕的粵劇酬神戲與祖廟屋脊公仔│關曉輝
    北帝誕的粵劇酬神戲由當地的士族籌集資金聘請附近知名的戲班上臺演出,有的戲班來自佛山,有的來自廣州或港澳。根據申小紅所說,酬神演戲的劇目要對神明敬重,一般以四種戲為主:忠孝節義的倫理戲,精忠報國的忠良戲,解民倒懸的清官戲,因果報應的宗教戲。佛山是廣東粵劇的發源地,這裡出現最早的行會組織「瓊花會館」。佛山設有本地戲班藝伶排練、教習、切磋藝術的場地,還有專門停泊戲船的紅船碼頭。
  • 佛山粵劇華光誕明天開鑼!眾星齊聚,紅豆飄香
    同時,「嶺南味 佛山品」首屆佛山文旅歡樂季系列活動八大板塊12項活動之一——粵劇「世遺」十周年系列活動之佛山粵劇周,也將在華光誕期間啟動。今年華光誕民俗活動,也是佛山粵劇周活動內容之一哦~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之一。
  • 【直播】粵劇《八和會館》今晚亮相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將於11月20日至12月6日在廣州、珠海、佛山
  • 粵劇下朗,傳承有道!結合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張槎街道打響「粵劇下朗」文化品牌
    佛山粵劇周期間,梨園廣場粵劇粵曲展演在下朗文化廣場連續舉辦兩天。粵劇成為下朗村民最愛,不少村民能隨口哼幾句,有的還學會創作。  11月4日至5日,禪城區張槎街道下朗文化廣場熱鬧不已,佛山粵劇周2019佛山市私夥局聯盟系列活動梨園廣場粵劇粵曲展演的第一場在下朗文化廣場舉行,每天三場,唱足兩天,村民在家門口享受視聽盛宴。
  • 讓粵劇精品追趕線上線下演播風口
    進京巡演:京城颳起粵劇風2020年12月15日、16日在梅蘭芳大劇院連演兩場的粵劇《夢·紅船》和12月19日在北京保利大劇院演出的《譙國夫人》,受到觀眾歡迎。由廣東粵劇院和廣州粵劇院共同打造、集合了當今粵劇界最強演出陣容的粵劇《譙國夫人》以「粵劇之美、粵劇之悅、粵劇之魅、粵劇之興」展示了粵劇在『守正創新』方面的成果。《夢·紅船》《譙國夫人》在北京巡演期間,國內主流媒體對此次巡演給予了廣泛關注,在京城颳起了粵劇「旋風」。三線並進:出人出戲出效益精品劇目創排永遠是劇院藝術創作的核心任務。
  • 【人文廣東】佛山粵劇:瓊花芬芳載紅船 餘音繞梁三百年
    粵劇研究專家賴伯疆、黃鏡明於1988年出版的《粵劇史》認為,明萬曆年間,粵劇藝人在佛山大基尾創建了早期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瓊花會館,並在其附近的汾江之濱建造了「大明萬曆瓊花水埗」等字的石碑。&nbsp&nbsp&nbsp&nbsp瓊花會館最終成為佛山眾多會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是本地戲班和藝人投靠和信任的組織,也是藝人們的精神家園。
  • 日本記者問傑克遜:為何不到中國開演唱會?他的回答贏得一片掌聲
    當時麥可去日本開演唱會,很多中國的粉絲千裡迢迢趕去參加,演唱會上氣氛十分熱烈。但在記者提問環節,不愉快的聲音出現了—日本的一個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去中國開演唱會。
  • 粵劇名家讓順德戲迷過足「戲癮」,業內專家呼喚「劇構」
    「餓戲」半年的觀眾過了把「戲癮」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選擇在佛山順德舉辦該項活動有著特殊意義。佛山順德是粵劇、粵曲的發源地之一,近現代粵劇史上有一大批粵劇名家如白駒榮、千裡駒、馬師曾、薛覺先、羅家權、新馬師曾、羅家寶等,皆誕生於此,因而佛山順德有「粵劇曲藝之鄉」的美譽。
  • 《大國燈匠》鑄造佛山燈匠傳奇 展現佛山傳統魅力
    入選為文藝精品扶持項目的粵劇《大國燈匠》,8月21-22日在金馬劇院連續演出兩場次,觀眾爆棚。
  • 粵劇《八和會館》將亮相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和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
    該劇作為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優秀劇目展演入選劇目定於11月21日19:30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上演;作為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大型舞臺藝術作品終評演出作品定於12月3日19:30在佛山三水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