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的引起是因為,在網上看到有人說自己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喜歡獨處,不愛社交,沒有朋友,只愛呆在自己收拾得乾淨整潔的家裡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
下面的留言多達2000多條,點讚數千個,閱讀量過百萬。無數的人講述自己的生存狀態也是如此,這些眾多的「同類」們正在證實一個現狀,那就是「無社交」生存狀態的蔓延。
在網上看到越來越多的vlog有關「獨居的美好時光」、「一個人的幸福生活」等等諸如此類的被很多人喜愛,這種「宅文化」在日韓越來越盛行,而我國也開始呈爆發的趨勢。
除了獨居的老人之外,還有近1億的年輕人由衷喜愛的加入了獨居的行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喜社交,沒有朋友,上班以外的時間都呆在自己的小空間裡。
在我翻看了這兩千多條評論以後,我發現這些評價裡分為兩類人群:對於「無社交」狀態呈「孤獨」與「寂寞」這兩種。
首先,我們要分清「孤獨」與「寂寞」的概念:
「孤獨」是主動型的,享受型的;而「寂寞」則是被動型的、無奈型的。
借用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裡寫的一句話來區分孤獨、無聊、寂寞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孤獨是一顆深刻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我孤獨了」,啊,你配嗎?
「我全職以後沒有朋友,每天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在打掃得乾淨的屋子裡看書,養花,練瑜伽,除了照顧家庭以外,剩下的時間我都是自己一個人過,我很喜歡這種狀態」;
「低質的社交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現在的知己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獨處的時間多了,越來越不擅長跟人打交道,我幾乎成了話題終結者」;
「在人群裡說話變得越來越不自在,朋友圈早已不看了,裡面全是熟人,還不如發微博,沒人認識我,想發什麼發什麼」;
「拒絕社交以後,少了很多是非,除了迎合自己和家人,再也不用遷就別人的喜好了,不用那麼心累」;
「我也是全職很多年了,也不喜歡社交,那要不大家建個全職群」「全職群越聊越無聊」;
…………
以上這些是極具代表性的評論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人對於「無社交」狀態是真享受,還有一部分人是偽孤獨,他們只是缺乏社交的途徑,想打發自己無聊生活的一絲調劑而已。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並且享受這種「無社交」狀態。
他們拒絕私下的聚會,將更多的時間用於獨處,無論是閒暇時追劇,打遊戲,看書,學習美食,還是拍視頻,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總之,一個人的時光他們過得不亦樂乎。
真正享受孤獨感的人從不會感到自己一個人獨處時的無聊,他們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內心的升華上,而不是外在的在人群裡刷存在感。
我不是一個受人歡迎的東西,也從來不需要被人歡迎,因為這些現在對著我鼓掌的人,早晚有一天會因為某個理由輕易對我冷眼相向,所以我一開始就看淡了這點,並對我的際遇習以為常。不管置身於怎樣熱鬧的場合,我都不會感受到周圍喜慶氣氛的百分之一,外在環境越是歡欣鼓舞,我越會冰冷地意識到……我還是只有一個人。——《阿里布達年代記》
有關社交與獨處的關係,只是一個人適合的生存方式,一種生活裡需要的平衡狀態。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無社交」的生活?我想,這是一種從外求到內求的升華過程。
越來越多的社交被人們看作是「無效社交」,從以前的扎人堆、強融圈子到趕場子似的聚會,說出自己認識多少人的名字,到遷就別人、看不盡的臉色、害怕寂寞等等,都在一步步地被人們認識到它的低質與毫無價值。
當更多的人們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進而轉向自我的滿足感,而非外界的肯定時,這種內心的自在與舒適感會表現得越來越強烈。
追求平淡且安穩自在的生活,變成了如今人們對於生活的第一要素。人際關係的複雜讓人們害怕社交,因此拒絕社交。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餘華 《在細雨中呼喊》
託爾斯泰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真正內心豐富的人是從來不害怕獨處的,他們會將獨處的生活過得多姿多彩,這種獨處的時光會極大限度地去提升一個人的能力,一種內心的強悍與自我的生存能力。
在獨處中學會如何取悅自己,學會深度的思考,學會要怎樣幸福地過一生。
當然,有一部分人是在拒絕「無效的社交」,而有一部分卻是遭遇了「社交障礙」,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人生總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從最開始的期望更多,欲望的無止境,到後半生的不斷感恩、知足、學會了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這當然也是一個內心不斷升華,認知不斷提高,隨著閱歷的增加而更加懂得人生意義的過程。
我很喜歡周國平的哲學觀,他說: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獨處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說不善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記得豆豆小說三部曲裡的這三位「高人」(宋一坤、丁元英、葉子農)都是非常喜歡獨處的人,他們不在乎外在的物資,對吃穿用都不太講究,甚至住哪裡,開什麼車都無所謂,他們更加在意內心獲得的滿足感,一種精神上的富有足以讓人看輕所有的外在感受。
奧普拉曾說過:「所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