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社交」生存狀態的蔓延: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2020-12-22 秒言秒語

這個話題的引起是因為,在網上看到有人說自己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喜歡獨處,不愛社交,沒有朋友,只愛呆在自己收拾得乾淨整潔的家裡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

下面的留言多達2000多條,點讚數千個,閱讀量過百萬。無數的人講述自己的生存狀態也是如此,這些眾多的「同類」們正在證實一個現狀,那就是「無社交」生存狀態的蔓延。

在網上看到越來越多的vlog有關「獨居的美好時光」、「一個人的幸福生活」等等諸如此類的被很多人喜愛,這種「宅文化」在日韓越來越盛行,而我國也開始呈爆發的趨勢。

除了獨居的老人之外,還有近1億的年輕人由衷喜愛的加入了獨居的行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喜社交,沒有朋友,上班以外的時間都呆在自己的小空間裡。

在我翻看了這兩千多條評論以後,我發現這些評價裡分為兩類人群:對於「無社交」狀態呈「孤獨」與「寂寞」這兩種。

首先,我們要分清「孤獨」與「寂寞」的概念:

「孤獨」是主動型的,享受型的;而「寂寞」則是被動型的、無奈型的。

借用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裡寫的一句話來區分孤獨、無聊、寂寞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孤獨是一顆深刻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我孤獨了」,啊,你配嗎?

「我全職以後沒有朋友,每天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在打掃得乾淨的屋子裡看書,養花,練瑜伽,除了照顧家庭以外,剩下的時間我都是自己一個人過,我很喜歡這種狀態」;

「低質的社交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現在的知己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獨處的時間多了,越來越不擅長跟人打交道,我幾乎成了話題終結者」;

「在人群裡說話變得越來越不自在,朋友圈早已不看了,裡面全是熟人,還不如發微博,沒人認識我,想發什麼發什麼」;

「拒絕社交以後,少了很多是非,除了迎合自己和家人,再也不用遷就別人的喜好了,不用那麼心累」;

「我也是全職很多年了,也不喜歡社交,那要不大家建個全職群」「全職群越聊越無聊」;

…………

以上這些是極具代表性的評論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人對於「無社交」狀態是真享受,還有一部分人是偽孤獨,他們只是缺乏社交的途徑,想打發自己無聊生活的一絲調劑而已。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並且享受這種「無社交」狀態。

他們拒絕私下的聚會,將更多的時間用於獨處,無論是閒暇時追劇,打遊戲,看書,學習美食,還是拍視頻,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總之,一個人的時光他們過得不亦樂乎。

真正享受孤獨感的人從不會感到自己一個人獨處時的無聊,他們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內心的升華上,而不是外在的在人群裡刷存在感。

我不是一個受人歡迎的東西,也從來不需要被人歡迎,因為這些現在對著我鼓掌的人,早晚有一天會因為某個理由輕易對我冷眼相向,所以我一開始就看淡了這點,並對我的際遇習以為常。不管置身於怎樣熱鬧的場合,我都不會感受到周圍喜慶氣氛的百分之一,外在環境越是歡欣鼓舞,我越會冰冷地意識到……我還是只有一個人。——《阿里布達年代記》

有關社交與獨處的關係,只是一個人適合的生存方式,一種生活裡需要的平衡狀態。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無社交」的生活?我想,這是一種從外求到內求的升華過程。

越來越多的社交被人們看作是「無效社交」,從以前的扎人堆、強融圈子到趕場子似的聚會,說出自己認識多少人的名字,到遷就別人、看不盡的臉色、害怕寂寞等等,都在一步步地被人們認識到它的低質與毫無價值。

當更多的人們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進而轉向自我的滿足感,而非外界的肯定時,這種內心的自在與舒適感會表現得越來越強烈。

追求平淡且安穩自在的生活,變成了如今人們對於生活的第一要素。人際關係的複雜讓人們害怕社交,因此拒絕社交。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餘華 《在細雨中呼喊》

託爾斯泰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真正內心豐富的人是從來不害怕獨處的,他們會將獨處的生活過得多姿多彩,這種獨處的時光會極大限度地去提升一個人的能力,一種內心的強悍與自我的生存能力。

在獨處中學會如何取悅自己,學會深度的思考,學會要怎樣幸福地過一生。

當然,有一部分人是在拒絕「無效的社交」,而有一部分卻是遭遇了「社交障礙」,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人生總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從最開始的期望更多,欲望的無止境,到後半生的不斷感恩、知足、學會了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這當然也是一個內心不斷升華,認知不斷提高,隨著閱歷的增加而更加懂得人生意義的過程。

我很喜歡周國平的哲學觀,他說: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獨處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說不善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記得豆豆小說三部曲裡的這三位「高人」(宋一坤、丁元英、葉子農)都是非常喜歡獨處的人,他們不在乎外在的物資,對吃穿用都不太講究,甚至住哪裡,開什麼車都無所謂,他們更加在意內心獲得的滿足感,一種精神上的富有足以讓人看輕所有的外在感受。

奧普拉曾說過:「所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相關焦點

  •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無論多忙碌,記得給自己留一份安靜
    後來,隨著經歷的事情多了,心態也漸漸發生了變化,更加喜歡安靜和獨處了。外面世界再多麼精彩紛擾,也都沒有內心的安靜更讓人感覺舒緩自在。人生在世,生活本身就很累。保持對生命、生活的熱忱,這本就是生命該有的狀態。慢慢人生路上,守住內心的安靜與淡然,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用心感知,用行動關心身邊的每個人,用心靈的眼睛,尋找陽光的蹤跡,用心靈的觸角驅散心中的陰霾。
  • 「我抒我讀」投稿|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周國平先生的《當你學會獨處》,從自我、命運、靈魂、讀書、性格、反思六個主題切入,讓人學會思考,學會獨處,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讓人感觸頗深。現在年輕人總會因為別人的心情不好而影響自己,也會因為比較而懷疑自己,患得患失。但我們應該嘗試從別人的世界裡走出來,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平靜。
  • 大道至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
    安靜是一種心境。 安靜使人專注,可以沉下心來去,心無旁騖,傾心去做一件事。 安靜使人內省,靜生萬物,安靜可以實現心靈的對話,向內觀心,正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這3本書告訴你: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豐富的安靜》作者: 周國平本書記錄的是周先生1983-2014的隨筆,周就像一位年長的智者一般在我耳邊訴說一些所感所悟,一些哲思,分外讓人沉醉。他告訴我們人必須擁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要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告訴我們關於人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宇宙,即使被現實擊沉碎片,也應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告訴我們童年,它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為我們在童年曾經擁有永恆,而等我們知道自己必將死去時我們的童年也就在那一天失去。
  • 央視主播李修平朗誦:豐富的安靜
    作者:周國平  朗誦:李修平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寧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只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裡,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生活平靜而又單調。
  • 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值得一讀)
    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呢?一個是身體健康,沒有過多煩惱。一個是放下過去,笑著迎接未來。一個是有人愛,有事做,有所期待。擁有這三樣,才能活出最好的生活狀態。 別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情折磨自己,凡事想開一點,該放下的就放下,學會放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凡事別想太多,即使人生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嘴角邊的一縷微笑,才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 人生,活好自己,活出境界!(精彩美文)
    文/飛魚人生在世,無倫我們是做哪行哪業的,都應當趁年復力強的時候,以勤奮來勉勵自己,因為,人生看似很漫長,其實不過3萬多天,而且一個人,真正能創造人生價值的黃金時間並不多。光陰似箭,時光如梭,不是每一個時間段你的人生都能創造出價值,所以,我們人生在世,應當趁自己年輕有為時,好好地去拼搏一番。
  • 獨處,是安靜,是清歡,更是自由
    想起周國平老師的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在我看來,這種安靜,這種豐富,只有獨處時才能擁有。經常聽到有人說,喜歡獨處的人兒是孤單的,是寂寞的,甚至是空虛的。而我卻想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低質量的社交遠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 【薦讀】古詩詞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說到陶淵明的生活狀態,許多人會聯想到寫《瓦爾登湖》的美國人亨利·梭羅。陶淵明比梭羅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淵明生活在農耕時代,梭羅卻生活在後工業時代,但兩人的生活態度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抵拒物質享受的引誘,並回歸自然去過簡樸的生活。  但是陶淵明的境界更高一層。
  • 《天道》啟示,深度解析,人的五種生存狀態
    為什麼要說「一生一滅一枯榮」而不是「一悲一喜一枯榮」,悲喜如是本無分別,當來則來,當去則去,皆有因緣註定,隨心、隨力、隨緣。」所謂真經,就是能追求真理的法門。人在追求人生目標的同時要悟道,了解我們這個社會運行的規律,有些人不是不懂,是想要達到那個目標,既放不下,也不知怎麼到達。我們不討論貧富階層,這個很多文章都說過。
  •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調成「靜音模式」
    因此,老子提倡「虛靜」的做人境界,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的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便可以不變應萬變。儒釋道三家都倡導「靜」的境界,道家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云: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也說:「靜能生慧」。由此可見,「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人在平靜心安的狀態中,可以增長智慧。
  • 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1、人生最好的境界:花未全開月未圓2018年7月24日晚,白巖松做了一個主題演講:光陰的故事。裡面說到:「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麼?曾國藩給自己的書房題名「求闕廳」,闕是缺少,花未全開月未圓,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月亮還沒有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花未全開月未圓」可以從《曾國藩家書·同治元年致曾國荃》裡找到。
  • 人生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這種人生境界就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放空狀態。放空身體,可以無憂在每個華燈初上的夜晚,我們剛結束一天的疲憊。漸漸地,我被她的生活狀態感染了。拒絕沒必要的邀約聚會,給自己緩解身體疲勞的時間和空間。讓自己徹底放鬆,不必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 爸爸告誡我:人的精神有三層境界,境界越高,人生才能越幸福
    文/芨芨草我們都知道,人生的追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一種是精神上的。這個世上,追求物質的人不少,純粹追求精神的倒不多。有人說,有了物質,才能去追求精神嘛,如果你連溫飽都無法解決,你每天只談風月有個啥用?這話有些狠,但很直接,也很現實。
  • 只有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而這樣的境界,唯有獨處時才能抵達。 一個人的獨處,需要勇氣,信念和強大而豐盛的內心——與外界的喧囂相對峙,與內心的寂靜相持。 獨處對有些人來說是遭罪,而對真正有人生意義要求的人來說,獨處也是自己的幸福時刻。
  • 安靜,是一種修養,亦是一種境界
    我喜歡安靜,尤其喜歡安靜的黃昏。安靜,是一種境界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的精神寶庫。安靜,是內心最美的風景。人生因安靜而豐盈,歲月因安靜而靜美。安靜的人,即使外表看起來不動聲色,內心卻是一片繁花似錦。安靜,是一種深邃的澄澈,如靜水深流,隨和淡然,不去打擾別人的生活,亦不被別人打擾自己的安靜。安靜地與自己相處,在紛繁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守拙抱樸,榮辱不驚。
  • 周國平《人生因孤獨而豐盛》: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是一顆心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追尋人生謎題的路上,我們並不孤獨,周國平就是我們的同伴。周國平先生以一位哲人的胸懷與眼界,將自己歷經滄桑的人生體悟娓娓道來,充滿著深刻的哲理與豐厚的人生智慧。
  • 真水無香,是一種人生境界
    「真水無香」一言,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真水無香,真人,無智,無德,無功,亦無名。」用水性來比喻上德有道者,即聖人謙而不爭的人格品性。古往今來,有多少形容安靜美好的句子,卻感覺沒有哪一句比「真水無香」四個字更寧和、透徹,清氣瑩然的。
  • 人生境界最如意,花未全開月未圓
    不僅自己活得很累,也使身邊的人煩惱、不快,而且其所有的不如意並不會因此而得到任何有效的改變,反而還會更糟糕,即使有時自我感覺稍稍有些起色時,又有新的、更優秀的人出現了,從而使這種不如意的狀態處於一種常態之中,只能在心理上做著無謂的自我掙扎。
  • 哲思|沉澱自己,找到人生最好的狀態
    沉澱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人生狀態。02 最好的狀態:不期而遇命中注定的人,總會不期而遇。03 最好的狀態:不言而喻真正懂你的人,才能不言而喻04 最好的狀態:不藥而愈悲喜交錯的人生,你要不藥而愈。05 最好的狀態:沉澱自己播種善良雨果說:善良優於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