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張良計(ID:zhang_liangj),作者張良計,首圖來自壹圖網。
今天分享幾個職場上的危險信號,它們比工資低更值得大家去反思。一旦發現,趕緊糾正:
一
工作太舒服,一眼望到頭
這是最普遍的危險信號。
職場上有個「7030」法則,70%的工作是你能夠勝任的,剩下30%是充滿挑戰需要學習的。這樣的工作環境,最能激發你的成長欲望。
當然這個數字比例可以調整,不同比例對應不同的階段狀況。
比如剛入職的新人,可能是1090,只有10%的工作知道怎麼做,90%的事情一臉懵逼;工作5年的人,可能是8020,80%的日常工作已經可以完全勝任,剩下20%還需要再摸索努力。
最怕的是挑戰部分是0,也就是常說的舒適區。什麼事情都沒有新鮮感,沒有學習的渴望跟動力,一旦習慣如此,就是你成為職場螺絲釘的開始。
因為外部形勢在變,周圍競爭對手在變,跟你搶飯碗的人也在變。而且現在這個過程更快更突然。
溫水煮青蛙都聽過,剛下水的那一刻無比舒坦,過10分鐘再看看,你會越來越熱。
不要覺得舒服了就是好事。暫時舒適可以,一直舒適就有問題。成長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而是痛並快樂著。
二
脫離一線市場
無論你是職場新人還是老鳥,無論你位置坐到多高,無論你身處哪個行業,都不要讓自己離一線市場太遠。
所有行業,所有公司,都是出來賣的。要麼賣服務,要麼賣產品,無一例外。既然都是賣,那麼就有消費者,就有客戶,而他們都在一線。所以,錢也在一線。
這是一條很簡單卻被很多人忽視的道理。
職場上厲害的人都是能上能下,打通全鏈路的高手。往上做管理,懂策略,調資源;往下拼執行,跑得了市場,還能做分析。
下端的經驗反補上端的思考,上端的思考再指導下端的經驗,如此反覆循環,你永遠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說白了,就是既可以衝一線,又能夠退居二線。
千萬不要升職加薪以後,就忘了自己從哪裡來。即使工作再忙,辦公室裡再舒服,也要留個心眼在最前線,居安思危。
三
和老闆關係差
什麼叫關係差?
就是有好事不會想著你,有髒活累活了全都丟給你。升職加薪沒你的份,擔責任背鍋就想到你了。
雖然如今都在倡導「獨立自主,做自己的老闆」,但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做自己的老闆,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頭頂上總會有個老闆。
既然這樣那就認清現實,考慮一下如何與老闆相處,思考一下如何跟老闆搞好關係。
注意,和老闆搞好關係不等於唯唯諾諾,不等於天天拍馬屁,更不等於無尊嚴跪舔。搞好關係是「他好我也好」,而且是「他好了我才能好」。
最基本的,是你能幫老闆擋事情。最好是工作中那種既重要又麻煩的事情,你能處理得好,印象分不會少。
再往上一點,你懂他所思所想。老闆把話說了一半,下一半你馬上心領神會。做工作上的「知己」,才能成為老闆的左膀右臂。
最高級的,是你能和老闆成為朋友,但這種情況多半發生在你離職以後。你倆同在一個公司基本不可能。
如果你能做到即使離開了老闆,對方還不恨你,願意和你保持聯繫,時不時和你出來吃個飯喝個酒,那是真的牛逼。
四
喪失工作的主動權
等待別人幫你安排工作,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你還是職場菜鳥的時候。如果工作了五六七八年,你還在每天等人安排工作,那麼你的價值感非常低。
對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有主動權。主動權就是掌控權,就是話語權。
即使你只有一畝三分地,但你依然可以決定這塊地怎麼用。是蓋房子還是種莊稼?如果是種莊稼該種什麼莊稼?什麼時候種?並且最終對這塊地的「收成」負責。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老闆才能決定的事情。但反過來講,大多數老闆並不會事必躬親,什麼工作都給你把路鋪好,把細節都安排好。
他們沒這個時間,也沒這個義務。
不信你回頭仔細想想看,老闆給你安排的工作並不是「該種什麼莊稼」,而是給了你一塊「地」。即使這塊地再小,你也有自我發揮的空間。
在有限的責任範圍內,最大化發揮自己的主動權,你才能不斷成長。
相反如果你遇到一個不讓你思考,只讓你傻幹的老闆,或者在一個只能被動接受命令的環境裡,要麼你能短期內憑努力趕上大部隊,奪回主動權,要麼就趕緊離開。
五
凡事都喜歡單幹
思考力和行動力最顯著的區別,是規模效應。
比想法,並不是人多力量就大。滿滿一會議室的人集體想出來的點子,可能還比不過你一個人洗完熱水澡想出來的好。
可如果比行動,就是比誰人多,比誰團隊規模大。一個人手腳再勤快,一天也就24個小時。3個人一人工作8小時就頂你一天,還能吃喝拉撒睡,怎麼算你都吃虧。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單幹的英雄,千萬不要得意,反而要開始警醒。
因為越往後,你面臨的工作複雜程度越高,需要調動的資源越龐大,領導力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什麼叫領導力?就是一大幫人願意聽你使喚,跟著你幹活。
可喜歡單幹的人,天生不具備領導力。因為你太牛逼了,周圍人都依賴你,責任都甩給你,最後就是能幹的人乾死,不能幹的人閒死。
學會適當放手,讓別人有參與感和成就感,也讓自己有更多放空和思考的時間。
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六
沒有人脈資源
打開你的微信通訊錄,翻翻工作這幾年認識的人裡面,有幾個是客戶?有幾個是獵頭?有幾個是公司高管?有幾個是合作過的夥伴?
假如一個都沒有,你的人脈資源質量堪憂。
即使你再內向,再不喜歡Social,也要逼自己去結識行業圈子裡的人。這不單單是為了交朋友,更重要的是能夠互通有無,知道你這個行業裡的新聞、變動甚至八卦。
職場是打信息戰的地方。好機會不是人人都知道,誰能搶到先機誰最牛逼。
年輕時出去吃飯喝酒唱歌那是玩樂,過幾年再出去喝酒吃飯唱歌就是挖信息。現在行業發展怎樣,誰開的公司賺錢了,哪裡在組建新團隊,誰最近在搞什麼大事情。
聽的多了,聊的多了,機會就出來了。過了30歲再找工作,都是靠內推,靠引薦,靠獵頭主動找你,很少有人去網上投簡歷。
有意識去編織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現在就可以開始了。
七
身處夕陽產業,自己還不知道
夕陽產業有什麼特徵?
第一,技術發展。
十年前的技術手段,十年後仍然在用。行業裡已多年沒有新理論新思想出現,也沒有新公司異軍突起,產品和服務依然在用老一套思維生產和運作。
第二,和市場脫節。
對外部的趨勢變化選擇性眼瞎,摸不透用戶的消費心理,閉門造車,營銷手段全面背離時代,這都叫脫節。
第三,行業需求持續下滑。
大家的產品都賣不出去,而且是連續好幾年都如此。銷量一片慘澹,最後只能打價格戰。於是直接導致了下一個結果:
第四,從業者的收入基本沒有變化。
同樣的崗位,工資20年不變。連銀行理財都趕不上,更不要說對抗通脹。平攤下來每年的收入,實際上是在遞減。
如果你的現狀滿足以上2種,大概率是身處夕陽產業。即使給你的工資再高,未來也很危險。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行業這個公司還會不會存在。
以上這7個職場危險信號,每一個都值得警惕。具體該怎麼應對,我過去文章裡都有寫過,翻翻文章目錄你會找到答案。
今天就到這裡,各位共勉!
編輯:陳霞 丁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蘇寧金融研究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