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美食當前,食不知味,是種遺憾。
生性豁達的白樂天,寫下過膾炙人口的兩句喝茶名言,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但他亦曾有當臣子惶恐不安的時候,在《初授給遺獻書》裡寫下:
「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將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
誠惶誠恐的心情下,食不甘味,怕連喝茶也喝不出好滋味。
在日常飲食生活中,除了心情不佳會導致食不知味,另一種情況是囫圇吞棗。
像在萬壽山五莊觀,豬八戒吞下的人參果,就全不知滋味。
平日喝茶品茶,倒是少有食不知味的現象,畢竟茶好不好,喝得舒不舒服,不少人還是能分辨出來的。
但食不知幾多味,卻是常有的事情。
時不時會有朋友過來問,你文章裡寫得喝白茶感受,是真的嗎?同樣的白茶,為什麼你能喝出這麼多香氣滋味變化,我卻感受不到?
弦外之音,這茶真的有這麼好喝嗎?
真的啊,喝不出茶味層次變化,你的喝茶功力得多練練呀。
喝茶還得靠技術?誰不會喝茶呀!
NO,NO,NO,學會品茶,不是將茶水咕嚕一吞就完事的,技術活多著呢。
種茶,做茶,買茶,泡茶,喝茶,看似簡單,研究起來,每一步驟,都有著技術講究。
今兒,咱就來聊聊,喝茶過程中,怎麼讓自己的舌頭變得更靈活,更靈敏,喝出茶葉中的諸般層次變化,各種滋味不同。
《2》
喝茶第一招:啜!
啜,這個動作,是喝茶的第一式。
像是做廣播體操前,有預備動作。
武俠小說裡,那些江湖好漢在開打前,要先準備好姿勢。
以上這些,都屬於起手勢。
喝茶的第一招式,雖不像神龍擺首,雄鷹展翅招式那般誇張,但也有著技巧要領。
啜,區別於普通的喝。
喝,是讓上下嘴皮合攏,形成一條通道,讓茶湯通過通道,滑入口腔。
在喝的過程中,茶湯會直接與口腔內壁發生接觸。
啜,雖然同樣是嘴皮合攏,形成通道讓茶水進入,但嘴型呈現的是嘟嘴狀,通道是圓形的,並且在做啜這個動作時,口腔內會形成氣流,讓茶湯伴著氣流進入口中。
換句簡單的比喻就是,喝茶像是用水桶往河邊打水,桶的表面是與水接觸的。
而啜茶像是葫蘆娃中,江河水神轉世的水娃,用葫蘆直接吸水救火,葫蘆不用和水直接接觸。
由於用沸水剛衝泡出來的茶湯,溫度還很高,會燙嘴。
是以,喝的時候,需要極為小心,免得燙傷舌頭,這時,啜這個動作,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啜茶的過程,口腔內能形成氣流,一來可以讓茶湯降低溫度,二來茶湯在氣流中間通過,不直接與口腔內膜接觸,能避免燙傷,三來還可以更為完整的感受茶湯的真實香氣。
內質豐厚的好白茶,內在的芳香物質,會隨著茶湯溫度的不斷下降,錯落有致的次第呈現。
啜茶能讓人飲用水溫稍微高一些的茶湯,感受到白茶更完整的香氣。
白茶中那些需要高溫沸水方能激發出來的高沸點芳香物,需要趕在剛衝泡出來時感知,若等到溫度完全涼下來時,那些高沸點的芳香物,早已是蹤跡難覓了。
《3》
喝茶第二招:吸!
平日裡用吸管喝飲料,喝到最後時,我們就會不自覺的加大「吸」這個動作。
吸,同樣是喝功夫茶常用的基本招式。
吸的動作分解,其實簡單。
用舌頭抵在門牙後,將啜飲進來的出湯,用力啜動,振動,讓茶湯在口腔內,伴著舌頭的撞擊,均分的四處分布。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通過吸,在力的作用下,茶湯與舌頭,與牙齒發生來回撞擊,跌宕,茶香物質大量揮發,擴散,均勻分布。
更為有利於調動整體口與鼻的味蕾感知,辨別茶香類型。
這個過程,就像待在空調房裡的辦公族,為了增加室內溼度,緩解乾燥引發的不適,會在桌邊擺上加溼器。
加溼器的原理,是將水激蕩為微小的水霧,增加室內溼度。
懂得生活情調的人,往加溼器裡加一兩滴植物精油,能使得滿室生香。
吸茶的過程,往往會發出聲音。
不少初學者,或是矜持的茶客,會感到不好意思。
而喝茶的老江湖們,則會輕車熟路的大聲啜出聲,像雨點打在荷葉表面,大珠小珠落玉盤。
在不少專業評茶賽上,不用拘束,大聲啜出聲音,更能融入氛圍。
《4》
喝茶第三招:掂!
掂,就是掂量,給茶湯稱重。
一看到這,不少人會訝異,茶湯還要稱重?要怎麼稱?
用舌頭!
茶湯的重量,最主要的來源,在於茶葉的內容物。
茶葉內質物充足,喝起來有分量,有內容,反之會覺得茶味薄,茶味空。
用舌頭掂量茶湯的重量,是門技術活。
茶湯進入口中時,不必急於一時,將其快速咽下,而是讓其稍微在舌面停留。
品茶,茶湯入口,並非是讓其走個過場,咕嚕一下就下肚的。
如此牛飲,牛嚼牡丹般,是咂不出什麼味道的。
茶湯含在嘴裡,用舌尖輕輕嘗味,再接著,推動舌頭,託著茶湯,由下往上,掂量茶湯。
通過掂量,可以感受茶湯是否稠厚,是否有漿感,是否飽滿。
品質好的白茶茶湯,如前些天喝的那泡2016白毫銀針,飽滿晶瑩的湯水,玲瓏剔透,像喝糯米湯般。
而內質寡淡的白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湯水必然是單薄的,喝著沒有內容,毫無韻味。
《5》
喝茶第四招:攪!
喝茶時,攪這個動作,是要用舌頭完成的。
像泡蜂蜜水時,需要用瓷勺攪拌均勻,讓滋味均勻釋放。
喝茶的攪,是通過舌頭的攪動,讓滋味均勻釋放到口腔四周。
人體的舌頭上,分布著需要敏感的味蕾細胞。
攪,可以讓茶湯包裹著舌頭,調動完整的味蕾細胞,感知茶湯的滋味。
在攪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以下信息:
一、茶湯是順滑,還是澀重。
澀重的茶湯,會讓人的舌頭髮麻,發緊,影響味蕾感知。
順滑細潤的茶湯,湯水給人的感覺,是溫柔的,像春日裡細潤的雨絲,細細的下著。
二、茶湯滋味是濃是淡。
一接觸到滋味過於濃重的茶湯,超出個人舌頭的承受值,敏感的舌頭會快速的將這一信息反饋給大腦。
茶味過淡的湯水,嘗不出滋味,舌頭也能迅速的作出反應。
三、茶湯內質的薄與厚。
稠厚的茶湯,是好白茶最美的風味,喝著是有內容的,舌頭能感受到湯水的質感。
而寡淡的茶湯,單薄無味,舌頭嘗起來,毫無喝茶的美好韻味。
攪,是讓舌頭深入茶湯,感知滋味。
細細嘗味過後,再將茶湯咽入口中。
《6》
喝茶第五招:咂!
一般而言,將茶湯飲下肚,喝茶的動作,業已完成。
但要細細感受茶湯的回味,須得細細的咂味。
就像品一首意境極美的詩,表面的內容粗略看過後,還能細細咬文嚼字,不斷回味,方能領略到意境美。
喝茶也是如此。
茶湯喝過後,嘴裡會留下餘味,這些餘味,需要用咂嘴感覺。
茶過留香,品茶聞香時,我們會通過聞杯蓋香,掛壁香,尋覓著茶香走過的蹤跡。
喝茶過後,嘴裡留香,這時就需要多咂幾下,細細感知。
好的白茶,飲過之後,舌面,牙齒,口腔都會留下舒適的韻味,甘涼生香,像是嘴巴裡,細細的下過一場溫潤的茶香雨。
好茶,留香持久,韻味無窮,能讓人咂出不少香味。
通過咂,不僅能判斷茶香的持久力,還能感知茶香的純正與否,更進一步判斷茶的品質好壞。
《7》
大口飲茶,咕嚕吞咽,只能止渴,不能識得真茶味。
一款茶,若想品得真滋味,感受不同茶香茶味曼妙變化。
不僅要用心泡,更要細心品。
掌握好這五招喝茶的要領,不負好茶味!
啜、吸、掂、攪、咂。
簡單五招,招招得茶趣。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