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吸、掂、攪、咂,這樣用舌頭喝茶,更能喝出白茶的層次感!

2021-01-20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美食當前,食不知味,是種遺憾。

生性豁達的白樂天,寫下過膾炙人口的兩句喝茶名言,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但他亦曾有當臣子惶恐不安的時候,在《初授給遺獻書》裡寫下:

「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將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

誠惶誠恐的心情下,食不甘味,怕連喝茶也喝不出好滋味。

在日常飲食生活中,除了心情不佳會導致食不知味,另一種情況是囫圇吞棗。

像在萬壽山五莊觀,豬八戒吞下的人參果,就全不知滋味。

平日喝茶品茶,倒是少有食不知味的現象,畢竟茶好不好,喝得舒不舒服,不少人還是能分辨出來的。

但食不知幾多味,卻是常有的事情。

時不時會有朋友過來問,你文章裡寫得喝白茶感受,是真的嗎?同樣的白茶,為什麼你能喝出這麼多香氣滋味變化,我卻感受不到?

弦外之音,這茶真的有這麼好喝嗎?

真的啊,喝不出茶味層次變化,你的喝茶功力得多練練呀。

喝茶還得靠技術?誰不會喝茶呀!

NO,NO,NO,學會品茶,不是將茶水咕嚕一吞就完事的,技術活多著呢。

種茶,做茶,買茶,泡茶,喝茶,看似簡單,研究起來,每一步驟,都有著技術講究。

今兒,咱就來聊聊,喝茶過程中,怎麼讓自己的舌頭變得更靈活,更靈敏,喝出茶葉中的諸般層次變化,各種滋味不同。

《2》

喝茶第一招:啜!

啜,這個動作,是喝茶的第一式。

像是做廣播體操前,有預備動作。

武俠小說裡,那些江湖好漢在開打前,要先準備好姿勢。

以上這些,都屬於起手勢。

喝茶的第一招式,雖不像神龍擺首,雄鷹展翅招式那般誇張,但也有著技巧要領。

啜,區別於普通的喝。

喝,是讓上下嘴皮合攏,形成一條通道,讓茶湯通過通道,滑入口腔。

在喝的過程中,茶湯會直接與口腔內壁發生接觸。

啜,雖然同樣是嘴皮合攏,形成通道讓茶水進入,但嘴型呈現的是嘟嘴狀,通道是圓形的,並且在做啜這個動作時,口腔內會形成氣流,讓茶湯伴著氣流進入口中。

換句簡單的比喻就是,喝茶像是用水桶往河邊打水,桶的表面是與水接觸的。

而啜茶像是葫蘆娃中,江河水神轉世的水娃,用葫蘆直接吸水救火,葫蘆不用和水直接接觸。

由於用沸水剛衝泡出來的茶湯,溫度還很高,會燙嘴。

是以,喝的時候,需要極為小心,免得燙傷舌頭,這時,啜這個動作,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啜茶的過程,口腔內能形成氣流,一來可以讓茶湯降低溫度,二來茶湯在氣流中間通過,不直接與口腔內膜接觸,能避免燙傷,三來還可以更為完整的感受茶湯的真實香氣。

內質豐厚的好白茶,內在的芳香物質,會隨著茶湯溫度的不斷下降,錯落有致的次第呈現。

啜茶能讓人飲用水溫稍微高一些的茶湯,感受到白茶更完整的香氣。

白茶中那些需要高溫沸水方能激發出來的高沸點芳香物,需要趕在剛衝泡出來時感知,若等到溫度完全涼下來時,那些高沸點的芳香物,早已是蹤跡難覓了。

《3》

喝茶第二招:吸!

平日裡用吸管喝飲料,喝到最後時,我們就會不自覺的加大「吸」這個動作。

吸,同樣是喝功夫茶常用的基本招式。

吸的動作分解,其實簡單。

用舌頭抵在門牙後,將啜飲進來的出湯,用力啜動,振動,讓茶湯在口腔內,伴著舌頭的撞擊,均分的四處分布。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通過吸,在力的作用下,茶湯與舌頭,與牙齒發生來回撞擊,跌宕,茶香物質大量揮發,擴散,均勻分布。

更為有利於調動整體口與鼻的味蕾感知,辨別茶香類型。

這個過程,就像待在空調房裡的辦公族,為了增加室內溼度,緩解乾燥引發的不適,會在桌邊擺上加溼器。

加溼器的原理,是將水激蕩為微小的水霧,增加室內溼度。

懂得生活情調的人,往加溼器裡加一兩滴植物精油,能使得滿室生香。

吸茶的過程,往往會發出聲音。

不少初學者,或是矜持的茶客,會感到不好意思。

而喝茶的老江湖們,則會輕車熟路的大聲啜出聲,像雨點打在荷葉表面,大珠小珠落玉盤。

在不少專業評茶賽上,不用拘束,大聲啜出聲音,更能融入氛圍。

《4》

喝茶第三招:掂!

掂,就是掂量,給茶湯稱重。

一看到這,不少人會訝異,茶湯還要稱重?要怎麼稱?

用舌頭!

茶湯的重量,最主要的來源,在於茶葉的內容物。

茶葉內質物充足,喝起來有分量,有內容,反之會覺得茶味薄,茶味空。

用舌頭掂量茶湯的重量,是門技術活。

茶湯進入口中時,不必急於一時,將其快速咽下,而是讓其稍微在舌面停留。

品茶,茶湯入口,並非是讓其走個過場,咕嚕一下就下肚的。

如此牛飲,牛嚼牡丹般,是咂不出什麼味道的。

茶湯含在嘴裡,用舌尖輕輕嘗味,再接著,推動舌頭,託著茶湯,由下往上,掂量茶湯。

通過掂量,可以感受茶湯是否稠厚,是否有漿感,是否飽滿。

品質好的白茶茶湯,如前些天喝的那泡2016白毫銀針,飽滿晶瑩的湯水,玲瓏剔透,像喝糯米湯般。

而內質寡淡的白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湯水必然是單薄的,喝著沒有內容,毫無韻味。

《5》

喝茶第四招:攪!

喝茶時,攪這個動作,是要用舌頭完成的。

像泡蜂蜜水時,需要用瓷勺攪拌均勻,讓滋味均勻釋放。

喝茶的攪,是通過舌頭的攪動,讓滋味均勻釋放到口腔四周。

人體的舌頭上,分布著需要敏感的味蕾細胞。

攪,可以讓茶湯包裹著舌頭,調動完整的味蕾細胞,感知茶湯的滋味。

在攪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以下信息:

一、茶湯是順滑,還是澀重。

澀重的茶湯,會讓人的舌頭髮麻,發緊,影響味蕾感知。

順滑細潤的茶湯,湯水給人的感覺,是溫柔的,像春日裡細潤的雨絲,細細的下著。

二、茶湯滋味是濃是淡。

一接觸到滋味過於濃重的茶湯,超出個人舌頭的承受值,敏感的舌頭會快速的將這一信息反饋給大腦。

茶味過淡的湯水,嘗不出滋味,舌頭也能迅速的作出反應。

三、茶湯內質的薄與厚。

稠厚的茶湯,是好白茶最美的風味,喝著是有內容的,舌頭能感受到湯水的質感。

而寡淡的茶湯,單薄無味,舌頭嘗起來,毫無喝茶的美好韻味。

攪,是讓舌頭深入茶湯,感知滋味。

細細嘗味過後,再將茶湯咽入口中。

《6》

喝茶第五招:咂!

一般而言,將茶湯飲下肚,喝茶的動作,業已完成。

但要細細感受茶湯的回味,須得細細的咂味。

就像品一首意境極美的詩,表面的內容粗略看過後,還能細細咬文嚼字,不斷回味,方能領略到意境美。

喝茶也是如此。

茶湯喝過後,嘴裡會留下餘味,這些餘味,需要用咂嘴感覺。

茶過留香,品茶聞香時,我們會通過聞杯蓋香,掛壁香,尋覓著茶香走過的蹤跡。

喝茶過後,嘴裡留香,這時就需要多咂幾下,細細感知。

好的白茶,飲過之後,舌面,牙齒,口腔都會留下舒適的韻味,甘涼生香,像是嘴巴裡,細細的下過一場溫潤的茶香雨。

好茶,留香持久,韻味無窮,能讓人咂出不少香味。

通過咂,不僅能判斷茶香的持久力,還能感知茶香的純正與否,更進一步判斷茶的品質好壞。

《7》

大口飲茶,咕嚕吞咽,只能止渴,不能識得真茶味。

一款茶,若想品得真滋味,感受不同茶香茶味曼妙變化。

不僅要用心泡,更要細心品。

掌握好這五招喝茶的要領,不負好茶味!

啜、吸、掂、攪、咂。

簡單五招,招招得茶趣。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一杯好喝的白茶,茶湯值得哪些讚美詞?分享四種美好體驗!
    日常喝茶過程中,用蓋碗衝泡白茶,將茶湯傾注公道杯中。透過通透坦蕩的玻璃公道杯,可以直觀的觀察白茶的茶湯。品質好的白茶,茶湯呈現的狀態,是清亮透徹,透過茶湯,能依稀看到桌布的花紋。能讓人聯想到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水尤清冽。茶湯中,依稀遊動的白毫,就像幾尾靈動的魚兒,往來翕忽,怡然自得。
  • 夏天喝綠茶、白茶,冬天喝紅茶、烏龍茶,這樣的喝茶說法靠譜嗎?
    這時候,能喝上一杯餘味悠長的清茶是最大的消遣。提到夏天喝茶,茶圈內有種說法很常見——冬紅夏綠。指夏天喝綠茶,冬天喝紅茶。將喝茶的選擇範圍,擴散到六大茶類。適合自己的茶,喝茶過程更自在!《4》夏天喝老白茶,還要煮著喝嗎?其實不大建議。更好的做法,建議用蓋碗衝泡。老白茶,性味溫和,四季皆宜。
  • 這樣喝白茶會讓舌頭遭罪
    燥熱無比的天氣下,喝一杯鮮香醇爽的白茶最消熱解燥,衝泡一杯新白茶。溢滿房間的茶香,似梔子似含笑似晚香玉,又似乎夾帶著深秋裡的桂花清香,芳香瀰漫,令人沉醉。一年四季,對於愛茶的朋友來說桌前必不可少的便會茶。茶能消夏解暑也能滋陰潤燥,是極為合適的養生佳飲。
  • 杯測時為何啜吸?如何啜吸?
    杯測的萃取模式力求簡單,屬於浸泡式萃取,人為影響因素最少,最能體現咖啡本身品質。 杯測過程中,參與杯測人員的一個動作甚是引人注意,杯測人員拿著杯測勺舀出咖啡液將其送入嘴中,並發出喝湯般或者尖銳的聲響,業中人稱之為啜吸。啜吸的目的是什麼?
  • 方便快捷的玻璃杯泡白茶,在辦公室也能輕鬆喝茶
    原來最近叔叔工作忙碌,連喝茶的時間也難得擠出來。想喝白茶,但又嫌在辦公室裡泡茶麻煩,還得準備這麼多茶具,實在不方便。聽到這,小白插了一句嘴,「叔叔,要是嫌麻煩,用玻璃杯也可以在辦公室泡白茶喝呀。」日常想喝白茶,但不方便用蓋碗泡茶呀,那怎麼辦呢?小白以往大部分時間也都呆在學校,由於場地限制沒辦法用蓋碗泡茶,所以喜歡用玻璃杯泡白茶,方便又快捷!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如何用玻璃杯泡出一杯清新鮮爽的白茶呢?
  • 擔心喝綠茶傷胃,可以喝白茶壽眉嗎?當然可以,老白茶還暖胃呢
    恰恰相反,對於一款日常時不時需要泡來喝的壽眉,更要注意認真挑選。從舒心喝茶,以及健康喝茶的角度看,建議首選高山壽眉。一來,高山茶園出產的壽眉,擁有先天的環境優勢。溫度、光照、雲霧、降雨、生態、土壤等有助茶樹的內質積累。
  • 過年喝白茶,喝什麼茶,怎么喝茶,請不要盲目求貴,合適更重要
    移步茶桌,在年節期間喝茶更是少不了一份難得的熱鬧與親切。各色瓜果點心之外,過年期間喝什麼茶,怎么喝茶,絕對是個炙手可熱的話題。於是也總結出經驗來,記得每次出差帶上些新白茶。哪怕酒店的茶具不好用,聊勝於無,喝下一些新白茶,總算是緩過勁兒來。原本腸胃在固定的時間內,已經停止工作,可是如今增加了負擔,僅憑自身調節,難以調節。
  • 是白茶新手還是老司機,看喝茶時的這五大細節!
    那麼,在喝白茶這件事上,要如何判斷自己是新手還是老司機呢?《2》最簡單的一個方式,看喝茶茶齡。喝茶的年齡是無法欺騙的。如果您是第一天喝白茶,那您絕對算得上是新手。當然,如果在喝茶之前,您已經熟悉掌握了白茶的各方面知識,就能夠快速地入門,迅速地告別新手期,進入喝茶老司機的行列。
  • 不論綠茶、白茶、紅茶、烏龍茶,傳統喝茶方式好?還是喝奶茶好?
    近十多年來,原先用濃縮茶、或濃縮汁調飲而成的奶茶,風味不斷推陳出新。現在年輕人愛喝的新式茶飲裡,用「現泡」、「原葉」、「直接萃取」等概念推廣的瓶裝茶,更受歡迎。像剛畢業的表妹,每逢逛商場就喜歡捧上一杯原萃的四季春等,邊逛邊喝。
  • 會喝茶的人,都很好!
    >想喝便喝,隨性自在。」 心不靜,是喝不出茶之真味的。 我爸極愛喝茶,甚少喝白水, 不管多渴,他都能等一壺水開, 抓一撮茶葉放入茶杯,注入開水, 任茶葉舞動泡開,茶湯漸濃漸溫, 再端起杯子,輕輕吹開浮葉, 聞著茶香,一口一口慢慢品,
  • 日常喝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時,如何才能判斷茶湯的醇厚感?
    淡妝,濃妝,能體現出不同的風情。而茶湯的濃淡,指某種滋味的強度。泡茶時,湯水滋味濃了淡了,都可以通過人為的方式加以調整。比如,要想讓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濃一些。那投茶量放多一點,用滾沸的水泡茶,茶葉浸泡時間久一點等,便能得出一杯「濃湯」。反之,如果想喝滋味清淡一點的茶湯。
  • 白茶新手入門,該選白牡丹還是壽眉呢?4點教你擺脫疑惑
    如今七月的驕陽似火,夏燥起,喝一點帶花香的清茶,能開竅解鬱。最開始喝今年的春白茶,就在2020年的一級白牡丹裡感受出了清晰的茉莉香、梔子香。這些清鬱、奔放的夏花香氣,聞起來特別清爽。喝一泡新茶,那種輕盈俏皮,甜美仙飄的香氣,分外撩人。
  • 為何有人喝茶會發出怪聲?是不是走火入魔了?
    這讓初入茶圈的他直犯嘀咕:「喝茶不應該靜靜地一口一口品嗎?難道喝到後來都要發出這種聲音?這是不是屬於喝茶喝魔怔了?」我們當然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譁眾取寵的假大師。不過,這位茶友對於品茶時發出的這種聲音理解偏頗了,很多喝茶多年的老茶客在品茶時,都會發出這種聲音,其實這正是一種品茶的方法,叫做「吮吸法」。
  • 有的茶越喝越上火,是喝茶方式不對,還是白茶、巖茶、紅茶沒選對
    在乾燥氣候及連綿溼熱天氣時更易發生。秋季天高氣爽,天乾物燥,若此時作息和飲食沒能及時調整,會引起上火的困擾。一言不合,就會出現牙齦疼,皮膚癢,咽喉痛、嘴角乾澀等小毛病,讓人周身都覺得不舒爽。每到這時,喝上一杯清香的好茶會讓人很舒坦。
  • 新茶友的困惑,白茶的回甘,生津,坐杯,掛壁香,分別講的什麼?
    也就是說,生津原本不是為了喝了某飲品而來的感受,而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 生津,簡單的說,就是生出水分來,不會那樣容易口乾舌燥。 這樣的一款茶,生津感也很是強烈。 上文也有說到過,生津是一種治療的方法,所以說生津強烈是好的表現。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喝好茶,是對身體的負責任。 多喝好茶,喝生津感強的好茶,才不辜負自己啊。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可以根據茶湯湯色判斷品質嗎?
    喝銀針,肉桂,正山小種、龍井,鐵觀音…… 不同於喝茶只追求解渴,如今大家喝茶大多數都是為了品其中真味。 有的人,喜歡白茶的那股鮮爽滋味。 有的人,喜歡紅茶清甜的湯水。
  • 喝綠茶、白茶、紅茶、巖茶、普洱茶時,洗茶能洗去什麼?別浪費了
    肯定得來回搓洗,反覆用清水衝洗,才能達到洗乾淨的效果。然而,茶葉並不是髒衣服,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反覆洗茶多遍後,對本身內質不豐富的劣質茶葉來說,早就將內裡的茶味耗盡大半,沒什么喝茶價值。換言之,單靠洗茶來洗去「雜質」,不現實,不靠譜。
  • 無論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綠茶,晚上喝茶,會失眠嗎?
    故而,喝茶提神的效果,較為溫和。茶友們在晚上喝茶時,若是擔心失眠的困擾,那麼建議喝茶多酚豐富的茶類。譬如,多喝白茶。《3》前兩日,有位相熟的上海茶友說。她晚上喝白茶從來不失眠,尤其是喝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白毫銀針和白牡丹,它們的內部茶氨酸含量高。
  • 大紅袍是紅茶,安吉白茶是白茶?這幾大喝茶誤區不解開,就亂套了
    再說到產區,世界紅茶的發源地,桐木關,大紅袍來自武夷山是出了名的。巧的是桐木關處於武夷山,正與大紅袍的出生地,不謀而合。再看顏色。單看有些品類,兩者之間的顏色都是黢的,故而,也就流傳出了大紅袍是紅茶的這樣的誤會。